“稍安勿躁,我用羅盤看看。”見樑世寶想開口詢問,秦天用手一擺,示意他別急。
秦天將鬼王羅盤拿到手,甫一看去,眉宇便緊緊皺了起來,這羅盤上的指針一直指着一個方位,而那個方位對應的是坎水之宮。
“這麼重的水氣?”秦天有些駭然,指針感應到的磁場全是一片水氣,不論秦天如何變動方位,永遠是指着那坎宮水位。
“水氣……水氣。”秦天嘴裡重複呢喃着。
世上五行之氣亦有定數,如果坎水過甚,也可形成一股煞氣,難道是剛纔自己感應到那淡淡的煞氣,因爲由此導致的?
秦天想不透,他的目光開始有意的朝着墓地四周搜尋,一寸一寸的地方都掃描過去,可到最後還是沒有任何的發現。
“真是奇了怪了。”秦天撓了撓頭,充滿了如此濃郁水氣的墓地,按道理是不適合葬人的,容易讓屍體被水浸泡,屍骨不得安生,如若溺水,自然也就無法再福澤後人。
可是這裡既是蛇纏兔之吉兆,而且看周圍龍脈走勢,分明是不可多得的靈穴,自己所感應到的風水氣場也是不俗。
最讓人想不通的是,這處是活人墓,根本沒有屍骨下葬,即使遭到反噬,也不應該現在就禍及家人呀!難道說另有其他原因?
秦天皺着眉走下臺階,樑世寶早在下面等着有些焦慮了,看到秦天下來,連忙問道:“秦師傅,怎麼樣?”
“我只看出此處有一股莫名的煞氣,現在還看不出來是什麼原因。”秦天搖了搖頭,此刻他心裡也充滿了困惑。
明明從前案和後案還有兩側的地形來看,這墓地所處的位置確實是一塊風水寶地,那爲何又會充滿水氣,真是奇怪了。
聽到秦天的回答,樑世寶臉上露出失望的神色。
“樑先生,這墓地有沒有什麼奇特的地方?”秦天看不出來,只能通過詢問他,看看能不能找到一些線索出來。
“奇怪的現象?”樑世寶沉吟了一會,搖了搖頭,表示沒有見到什麼奇特的現象。
“樑先生,我就直說了吧,從這墓地的地形來看,前案正對朱雀之地,後有山嶺,兩面包抄,算是不可多得的風水寶地,但讓感到奇怪的是,這墓地的整體氣場卻是呈水,佈滿了濃郁的水氣,極爲怪異”
秦天如實向樑世寶說明了他看出的情況,這也沒有什麼好隱瞞的。
“秦師傅,你提到水氣,我想起來了一件事情,是挺奇怪的……”樑世寶手指着前方的一個石墩下,繼續說道:“秦師傅你看那邊那個亭子。”
秦天目光順着手指的地方看去,那是一個精巧玲瓏的,佔地有五六平方米左右。
因爲這石亭是建在階梯下面,所以秦天一開始並沒有怎麼觀察它,只是隨意掃了幾眼便掠過了。
“這個亭子怎麼了?”
“這裡原本並不是亭子,長了幾顆奇形怪狀的松柏,有些礙眼,所以把松柏移走之後,蓋了這座亭子,當時剛挖半米之深,就涌出一股很旺的泉水。後來用水泵抽水,周大師又做了佈置,才壓制住泉眼,纔打下地基。”
聽了樑世寶的話,秦天眼中露出精光,快步走到了亭子前,蹲下身子,果然讓他發現了一絲不同尋常的地方。
那石塊砌成的地基最底下方,已經有一些水珠出現,極爲溼潤,秦天手放在上面之後,一股陰寒襲來。
“原來如此,看來這裡出問題了?”秦天眼神一凝。
“秦哥,難道這裡有什麼不妥?”看着秦天的表情,宋小開湊上前問道。
“現在還不太確定,八九不離十!”秦天緩緩從地上站起身,朝着後山看了一眼,認準了一個方位之後,帶着兩人向後山走去。
秦天一個人走在最前面,順着青苔小道走了一段路,最後又調轉一個方向,竄入野林叢中,那裡不遠處,有着五棵新生的柏樹,樹幹如蛇,只有半米之高。
“樑先生,我終於這墓地是什麼風水了,你家種情況和這風水有關,也無關!”秦天看着樑世寶,有點凝重地說道。
“此地乃是一塊極其難得的福地,被稱爲金龜探水。你看,周圍山脈起伏如五龍朝天,銅秤山位列中央,形若龍龜,正是金龜探水之勢。”
至於所謂的水,並非完全是指遠處的溪流,主要是因爲這地下一眼靈泉。
按照金龜探水的風水格局,這五棵龍柏下的也有一眼靈泉,事實上這眼靈泉和亭子下的龍眼是一脈相承,來自祖龍。
可惜靈泉之氣被石亭壓制,又遭到破壞,纔將坎水靈氣移至於龜尾之處。
“這麼說,移開亭子就好了?因爲亭子壓制靈泉的原因?”聽秦天如此一說,宋小開忍不住問道。
“不行,因爲這靈泉不單單被亭子壓制了這麼簡單,恐怕裡面還被人下了邪物。纔會導致上好的風水格局逆轉,未下葬而先傷人。”秦天搖了搖頭,事情恐怕沒有簡單。
當秦天明確說被人下了鎮物,儘管樑世寶半信半疑,但臉色極爲難看。
秦天並沒有詳問他到底得罪了什麼人,導致人家恨他入骨,不然也不會擺下如此陣勢進行對風水破壞,而且還反噬家人。
其實應該慶幸此處只是活人墓,如果樑父真下葬的話,恐怕他們早已慘遭不測了。
“那我們應該怎麼辦?現在就拆除這座亭子嗎?”見樑世寶張了張嘴,又不知如何開口,宋小開替他問道。
“不行,雖然白天利於破煞,但此處不是破煞這麼簡單,鎮物很不一般,必須晚上!”秦天看了石亭一眼,認真地說道。
當即三人下了山,秦天和宋小開住進了附近縣城一家賓館,畢竟拆除石亭不是一兩個人能夠搞定的,樑世寶便開始準備。
其實找些人手,對於他來說很簡單,畢竟他有地產公司,認識不少包工頭。
當夜幕降臨,黑暗籠罩整個山野,秦天一行人開着車,後面車上載着八九個帶着鍬鎬的農民工,浩浩蕩蕩直奔銅秤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