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章 青史

“滇營?”堵胤錫聽探馬一說便想起來了,這應該是滇將胡一清和趙印選所統率的那支兵馬。

幾年前,還是弘光朝的時候,胡一清和趙印選奉詔率軍出滇勤王。不料,剛剛走到江西便得知了南京陷落、浙江也隨之全境淪陷的消息,於是只好留在了當地尋求出路。後來這支兵馬在胡一清和趙印選的帶領下參加了吉安、贛州保衛戰,還曾得到過朝廷的恩賞。再後來,聽說他們又來了湖廣,不過最近這一年已經很少聽到他們的消息,沒想到居然在這兒碰上了。

堵胤錫讓大軍繼續前進,同時派人前去聯絡。又走了十來裡地之後,再次得到探馬回報:“大人,滇營總兵胡一清、副將趙印選求見!”

“請他們過來吧!”堵胤錫點了點頭,又對馬進忠道,“大軍便在此暫歇。”

不一會兒,一陣馬蹄聲由遠而近,看似風塵僕僕的一行人出現在了堵胤錫的視線中。領頭的兩員武將遠遠地下馬,快步走到堵胤錫面前躬身行禮:“末將胡一清(趙印選)見過堵公!”

“二位將軍快快請起!”堵胤錫將兩人扶起,問道,“不知二位爲何在此?”

胡一清笑了笑:“還能是爲何?聽說韃子南下,我們自然不能坐視行都和聖駕的安危於不顧。在這兒已經等了堵公一天了,請堵公帶上我們一同前往行都護駕!”

見堵胤錫有些疑惑,趙印選接着說道:“好叫堵公得知,這都是龐帥在出徵江西之前特意交代我們的。龐帥忠肝義膽,乃我等武將的楷模,我們滇營平日裡又沒少受他的接濟,就算是他的私事,只要他交代下來,我等也沒理由推三阻四。更何況,這護駕勤王是每一個做臣子的本分。我等雖沒有龐帥的本事,卻也不想在忠義二字上落後他太多。”

堵胤錫這才恍然大悟,大感欣慰,同時在心中暗道:慕遠啊慕遠,你這一招佈局卻是把我也給瞞過了!

“二位將軍忠君爲國,堵某佩服!至於帶不帶的,休要提這話,我等一同前往便是!只是,此番堵某前去行都,並未得到聖上旨意。二位一同前去,怕是也得沾上堵某這大不敬的罪名。”堵胤錫對着胡、趙二人抱了抱拳,同時跟他們闡明瞭其中的利害關係。

“堵公都不怕,我們怕什麼?我們之所以前去護駕,除了作爲臣子的本分和龐帥的交代之外,也是因爲我們都知道當今聖上不是那種不分青紅皁白的昏君,有他在,我們漢人江山社稷的希望便在!”說到這兒,胡一清的語氣裡又帶上了幾分狡黠,“就算真到了萬不得已的時候,我們也都不是傻子,不會蠢到連跑路都不會。”

堵胤錫一愣,隨即有些哭笑不得。

一旁的馬進忠則哈哈大笑起來。

隨後在與胡一清和趙印選的交談中,堵胤錫得知了滇營這兩年來的種種經歷。

當初贛州保衛戰結束之後,滇營無處可去,而老家雲南又已經被大西軍佔領,胡一清和趙印選自然不可能千里迢迢地率軍回去投靠孫可望,於是只能在贛南、湖南等地四處遊蕩,四處就食。

後來龐嶽出任了湖廣鎮總兵兼湖廣都指揮使,念着當初在吉安、贛州並肩作戰的情分,便邀請胡一清和趙印選率部到了寶慶衛落腳,滇營日常所需的大部分糧草也由湖廣都司提供。而滇營則也按照龐嶽的託付,負責保護寶慶衛一帶的衛所軍田。兩者算是互幫互助、互利共贏的關係。

再加上龐嶽對抗清的將領和軍隊一向慷慨大方,而胡、趙二人也都是知恩圖報的,所以雙方相處得十分不錯。一得到說孔有德、耿仲明南下的消息,胡一清和趙印選便立刻按照龐嶽之前的託付,點齊所有兵馬,做好了前往行都護駕的準備。

時值天色將近傍晚,考慮到將士們趕路也都累了,堵胤錫在和馬進忠、胡一清等人商量了之後,決定暫時在附近紮營休息一晚,等明日再繼續趕路。

不久,胡一清和趙印選的滇營兵馬開了過來,與馬進忠部合營。堵胤錫也正好去查看了一下滇營的情況。

滇營的情況和馬進忠部差不多,將士們的精神狀態都很不錯,沒有出現面有菜色的情況。戰馬的數量雖少,但狀態也很不錯。看起來,平日在糧草上還是有保障的。

只是兵甲器械方面就有所欠缺。全營將士除了軍官和什長們身上的盔甲看起來比較新之外,普通士卒的穿戴大都很寒酸,不少人連棉甲罩甲都沒有,就穿着一身滿是補丁、看不清本色的戰襖。至於兵器,刀、矛、弓等冷兵器看上去倒是配齊了,鳥銃、擡槍等火器則寥寥無幾,僅有的三門土炮恐怕連給自己壯膽都不夠。

在營中巡視了一遍,堵胤錫發現滇營的人數上有些不對。當初他們奉詔從雲南出征,定額也不過三千多名。後來四處遊蕩,很長一段時間連飯都吃不飽,怎麼隊伍人數反而還增加一些?

當堵胤錫提出自己的疑問之後,胡一清解釋道:“好叫堵公得知,這裡面有幾百人原來不是末將的部下,而是寶慶府一帶的民壯義勇。我們駐紮寶慶的這一兩年裡,也幫着附近的鄉親做了不少好事,交下了不少朋友。這次聽說我們要去入衛行都,不少鄉間的豪傑聞訊就組織鄉鄰加入進來了。末將也不好拒絕,只要帶着他們一起上路了。”

說完,怕堵胤錫誤會,胡一清趕緊又解釋道:“堵公千萬別誤會,這些人可不是末將強抓進來的,在龐帥的地界上末將可不敢放肆。堵公要是不信,從中隨便去找些人問問便知。若是堵公覺得他們會誤事,末將明日一早就讓他們回去。”

“罷了,也難得他們的滿腔熱血。到時候儘量別派他們上陣廝殺,讓他們幫着乾點紮營、搬運糧草的事情就好。”堵胤錫道,“難爲你們處境如此艱難卻依舊心存報國之志。”

胡一清笑道:“堵公可別看我們顯得寒酸,但要論殺敵的勇氣也是不讓他人的。龐帥有句話說得好,官做到咱們這個份上,將來在青史上肯定會留下名字。千百年後,後世之人在翻閱史書時會如何評價咱們,完全在於咱們當下的表現。忠即是忠,奸即是奸,這是任何人都抹煞不了的。別看吳三桂、孔有德那些玩意兒現在很風光,但就是過上一千年,也免不了後世之人指着他們罵一句漢奸。這話很對我的胃口!是啊,如果咱是一個沒人搭理的山野村夫,乾點混賬事也就幹了,沒人會知道咱,會在意咱。但青史留名這種事,誰敢拿來開玩笑?要是貪圖一時的舒坦,做了不該做的事,以後這千百年的罵名如何能讓咱們在地底下安生?而如果咱現在行忠義之事,就算沒幹贏韃子,死之前也就疼那麼幾下,留下的卻是綿延流長的忠義之名。千百年後的人們偶爾在史書上翻到了,也都指着叫一聲大明忠臣胡一清,呵呵,咱老胡在地底下聽着也舒坦啊!”

同樣的忠奸之辨,在胡一清這粗人的嘴裡用簡單的話說出來,讓堵胤錫聽了卻有着更深的感觸。他正了正衣冠,鄭重地向胡一清躬身作揖:“胡將軍高義,請受堵某一禮。”

就在馬進忠和胡一清兩部開始紮營的時候,長沙城外,潮水般的清軍也正從城下歸營。連綿的軍陣中,中軍位置,繡着“孔”、“耿”等字的認旗赫然在列。

這是孔有德和耿仲明抵達長沙城下的第一天,首次試探性的進攻便使用了紅夷大炮,震天動地的聲勢令城內守軍心驚肉跳。

本來他們可以來得更早的。當初,駐守嶽州的湖廣鎮第一戍衛營並沒有當道紮營攔住他們南下的去路。而他們在攻打了嶽州城幾日都沒佔到多少便宜之後,也放棄了繼續啃這塊硬骨頭的想法。在嶽州城以東、扼守官道的某處要地紮下一處營寨,留下郝效忠部駐紮,看守大軍的後路以及自武昌南來的糧草補給線,之後大軍主力便繼續南下。

孔有德本以爲嶽州城內的第一戍衛營目的只是在守城,卻沒想到他率軍南下還沒走多遠,便接到郝效忠派人來報,說是遭到了嶽州城內明軍的主動進攻,攻勢還相當猛。大軍後路不容有失,在沒有拿下長沙之前,自武昌南來的糧草補給線也不容有失,孔有德無奈,只好又掉頭回去,經過一番交戰後把明軍趕回了城裡。隨後,他又從自己和耿仲明的本部共撥出兵力一千名,又增加了一些火炮加強營寨的防務。這一來二去的,就耽誤了不少時間。

“我軍在路上已經耽擱了不少時間,那衡州的僞明皇帝朱聿鍵肯定也已經得到了消息。這一次不能再讓他輕易跑了,所以本王決定先派一支精銳作爲偏師南下衡州,不求拿下衡州,只要能把僞明皇帝拖在衡州就行。等到大軍拿下了長沙,再傾力南下,生擒僞明皇帝朱聿鍵!”當晚的軍議上,孔有德做出了決定。

他這麼決定自有原因。現如今長沙城還沒有拿下,城內仍集結有明軍的重兵,如果大軍主力棄長沙而直撲衡州,就相當於完全放棄了後路而孤軍深入。無論長沙明軍的戰鬥力有多麼不堪,這都是用兵的大忌。到時候如果朱聿鍵跑了,長沙又沒有拿下,大軍豈不是要無功而返?而等到拿下了長沙,情況又不一樣,到時候不僅有城中的充足糧草可以作爲大軍的補給,甚至還能收編城內的明軍作爲南下的前驅,不用再過分擔心後路。

“不知誰人願往?”孔有德看向了帳內衆將。

話剛落音,便有一將出列:“啓稟王爺,末將願往!”

孔有德一看,只見是他本部的左翼總兵官,線國安。

線國安剛一說完,又有一人出列:“末將願往!”

卻是新任湖廣提督、續順公沈永忠。在衆人看來,他這一請戰之舉顯然是存了爲叔父報仇的心思。

繼線國安和沈永忠之後,又陸陸續續有人出列請纓,帳內站起了一大片。

孔有德笑着勉勵了衆人一番。對其他人他沒有多做考慮,只是在線國安和沈永忠二人之間稍微進行了權衡。線國安是他多年的老部下,當年在東江軍的時候就跟着他,作戰勇猛且不失沉穩,值得託付。而沈永忠則相對顯得年輕氣盛,爲叔父報仇的目的可以讓他在戰場上作戰更爲勇猛,但若在外獨立領兵,則容易意氣用事。

稍作權衡之後,孔有德做出了決定,令線國安統帶本部騎兵兩千餘,又將沈永忠部的騎兵全部加強給他,共計三千餘騎,明日便先行南下直撲衡州。在孔有德看來,這三千騎兵雖然不多,卻都是久經沙場的老兵,又有騎兵的機動優勢,不說能夠消滅衡州左近的明軍生擒隆武帝,至少把隆武帝南逃的腳步拖住是沒問題的。

第二日,得令的線國安點齊兵馬、帶足糧草,浩浩蕩蕩地南下直撲衡州而去。

第30章 再見唐王第9章 時刻已到第7章 北返第28章 原來是他!第29章 飛速發展第50章 短兵相接(二)第128章 橫財第98章 再度面聖第71章 黑雲壓城第28章 烽火狼煙(下)第81章 退敵第109章 可惜第31章 得遇人才一百三十六章 伏波營第3章 出征第127章 階下囚第84章 建奴離去第121章 血戰第59章 新的攻勢第28章 呼應第29章 意圖第7章 舊都第29章 飛速發展第68章 圖賴的反應第79章 野戰第72章 兵臨(一)第77章 士氣第72章 計劃第79章 身陷絕地第81章 暗流第54章 龐嶽的決心第35章 連夜開軍議,燭下得奇謀第36章 誘敵第30章 破局Ⅰ第15章 撤退第126章 對射第39章 首戰第40章 大勝之後第64章 異動第19章 新氣象(下)第30章 重逢第115章 開戰第135章 舉措第41章 多鐸第20章 凱旋第51章 退敵,隱憂第44章 奇兵(一)第5章 故地第35章 戰雲密佈第43章 沈公獻計探虛實,尚王決意破龐嶽第73章 兵臨(二)第1章 交錯的時空第67章 城下再戰第116章 東路第73章 神秘來客第39章 首戰第56章 迎駕?劫駕?第139章 何處第26章 意外收穫第33章 武昌第53章 絕不留情第33章 小勝,賜字第36章 此計一出風雲動,吾輩豈能惜此身第62章 肆虐的排槍第91章 豐城(二)第91章 豐城(二)第59章 兵臨城下第11章 洞庭第86章 盡沒第56章 失意的泰山營第104章 勇將第89章 安排第24章 娶親,新年第94章 頑抗者死第125章 入城第97章 詔書特下第90章 人心第11章 重大突破第111章 追擊第55章 建奴入贛第48章 龐慕遠一厥名王,隆武帝喜聞捷訊第114章 謀議第34章 君臣相談第48章 龐慕遠一厥名王,隆武帝喜聞捷訊第145章 上門第38章 火海對人海第11章 希望第92章 南昌第130章 打算第131章 其人之道第102章 漢人第5章 城頭變換大王旗第58章 烈火營發威第69章 風雲第79章 戰幕第124章 缺口第61章 香港第17章 悲哉,上將軍!第105章 兵圍清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