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赫斯曼的小算盤

“打倒臨時政府!”

“完全信任臨時政府!”

“打倒米留可夫(外交部長,給列強的照會是以他的名義發出的)!”

“米留可夫萬歲!”

“布爾什維克萬歲!”

“打倒列寧!”

“列寧是德國皇帝的間諜!”

“米留可夫是美國資本的走狗!”

“你們這羣賣國賊,你們拿了德國人的金馬克!”

“你們纔是賣國賊,你們拿了美國人的美元!”

瑪麗亞宮廣場上,兩支遊行隊伍在一片口號和謾罵聲中相遇了。一支是布爾什維克組織的“殉難者”;一支則是由立憲民主黨率領的遊行隊伍,他們是由彼得堡的大學生、資產階級和一部分擁護臨時政府戰爭政策的軍人組成(想打仗的軍人也有,主要是軍官和軍校學生)——他們也是眼下臨時政府能夠動用且敢於動用的鎮壓力量。

和布爾什維克組織的“殉難者”一樣,臨時政府的支持者們也攜帶着武器——非暴力的和平示威,在1917年的彼得堡是根本不存在的。所有的政治派別,都有自己的武裝力量!區別只是武力的強弱,而最後得勝的布爾什維克,則是因爲爭取到了最多的武裝分子的支持。

衝突很快在兩支立場不同的示威隊伍之間發生了,開始是用拳頭、棍棒,進而使用槍支互相對射起來了!俄國臨時政府所在地的門外,頓時變成了內戰的戰場!

這幾乎可以算是一場小規模內戰了,彼得格勒衛戍部隊的士兵和軍官學校的士官生還有一些現役軍官都參加了交火。

當彼得堡的內戰開始的時候,赫斯曼乘坐的馬車,已經離開了繁華喧鬧而又非常危險的彼得格勒市區。

馬車行在路上,彎來彎去,避開一些積水的大坑,在一條坑窪不平的柏油路上顛簸着前行。這條通往沙皇村的道路,大概自戰爭開始,就沒有修繕過了。道路兩邊都是大片大片的荒蕪土地,現在雖然是春播的時節,但是這些土地上面卻看不到幾個正在播種的農民。和赫斯曼的家鄉東普魯士一樣,彼得堡周圍的土地,也被大量拋荒!

他們經過一些小村莊,看上去非常窮,比不上德國,盡是些草頂的圓木房子。大部分的房子都很有些年頭了,一溜歪斜,彷彿快要倒塌。每個村子附近都有一座豎着十字架的教堂,這是最好最大的房子。教堂前面總有一塊寬敞的平地,男男女女聚集在那裡,並不是在祈禱,而是在開什麼大會,隱約能夠看到紅旗飛舞。

“怎麼大部分土地都沒有人耕種?”赫斯曼有些奇怪地發問。現在已經是五月份了,再不耕種就要誤農時了。哪怕是在壯勞力缺乏的德國農村,現在一定也儘可能在播種了。而俄國動員比例遠遠低於德國,照理應該有足夠的勞動力來種地纔是啊。

“這都要怪臨時政府、社會革命黨和孟什維克!”捷爾任斯基的語氣中充滿憤怒。“給農民無償分配土地的事情喊了幾十年,從亞歷山大二世的時代就開始嚷嚷了。現在他們掌握了權力,地主、富農和農民們都在等着他們兌現諾言。地主們在廉價拋售土地,富農們在低價收購土地,而農民們則不願意在權屬不明的土地上種地。而且,臨時政府和工兵代表蘇維埃還宣佈了餘糧徵集制!”

“餘糧徵集制?”克洛伊插話問。“這是什麼意思?”

“就是無償徵集農民手中的餘糧……口糧和種糧之外的餘糧!”

“可彼得格勒還是非常缺糧。”在維堡區的這些日子,買菜做飯都是克洛伊的差事,所以她知道彼得堡的供應有多緊張。

“因爲農民也有蘇維埃!”赫斯曼代替捷爾任斯基回答,他的眉頭擰了起來,“餘糧徵集制根本無法實行,但是卻打擊了農民種糧的積極性。”

俄羅斯的土地大量拋荒,也就意味着德國很難在未來從俄羅斯得到大量的農產品。赫斯曼心頭浮出了幾片陰雲——如果俄羅斯拿不出足夠多的糧食,自己就很難說服大總參謀部“輕饒”俄國,而過於苛刻的和平條件則會讓布爾什維克的合法性出現問題……列寧將無法贏得十月革命後舉行的立憲會議選舉。到時候,俄國就將陷入一場殘酷的內戰。德國自然更加沒有辦法從俄國取得維持戰爭的資源,第二帝國的滅亡將不可避免!

不過一場殘酷的俄國內戰對德國也有好的一面。赫斯曼坐在顛簸的馬車上,心裡面卻想着怎麼利用戰後俄國的困難局面獲利——其中有德國的利益,也有赫斯曼自己的利益!

如果歷史還沿着原來的軌跡發展,並沒有出現重大改變。那麼內戰將會給俄國帶去災難性的結果,百業凋零,農村和城市都變成一片廢墟。哪怕是列寧這樣鐵石心腸的革命者,也不得不在戰後向困難低頭,放棄直接過渡到gc主義的想法,而是推行起了類似中國改開的新經濟政策。

這可是個千載難逢的機會啊!雖然蘇聯的“改開”半途而廢,在1929年就收場了。但是對於列寧和蘇聯人民的老朋友赫斯曼而言,九年時間已經可以做成很多事情了——誰能想象在中國改開之時,某個外國資本家和總設計師是哥們,這還有什麼生意做不成?還有什麼錢賺不到?

當然,赫斯曼現在是個有理想的軍國主義者!在蘇聯賺錢,然後去瑞士安度餘生未免太無聊了,如果有機會他還是想當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一輩國家社會主義革命家的。

而要做到這一點,首先就要儘可能的保存德國的戰爭潛力——主要是軍事工業的實力,比如航空、造船、機械等等因爲戰敗而遭受嚴重限制和打壓的行業。

據赫斯曼所知,在第二帝國時期,德國在重工業領域,特別是航空、造船和內燃機等行業,都是比較領先的。而到了希特勒上臺的1933年,因爲《凡爾賽條約》的限制,讓德國無法光明正大發展空軍、海軍和裝甲兵的德國,雖然在上述領域的某些方面還保持着一定的技術優勢,但已經不能和第二帝國末期相比了。

而同蘇聯展開合作,得到蘇聯紅軍的大量訂單,恐怕是德國的航空、造船和內燃機等行業,在戰後保持活力的唯一方法。想要工廠不能停、隊伍不能散、成果不能丟當然得要有蘇聯這個大市場支撐了——當然,在輸出技術給蘇聯的時候,也得多留幾個心眼,把最關鍵最核心的東西都抓在手裡面……

……

就在赫斯曼暫時離開彼得格勒,搬去風景宜人的沙皇村思考人生道路要怎麼走的時候。在彼得格勒城內,歷史車輪還在滾滾向前。

5月2日的“小規模內戰”,讓彼得格勒城內除布爾什維克之外的各派都看到了內戰真的有可能降臨!

與此同時,以美國大使弗朗西斯爲首的盟國使團,又以“中斷援助”爲要挾,要求臨時政府立即鎮壓布爾什維克的作亂,恢復彼得格勒的秩序,並且儘快開始軍事進攻(進攻德國)。

迫於壓力,臨時政府只得下令彼得堡軍區司令科爾尼洛夫——一個自視甚高,自以爲是拿破崙的職業軍人——調動軍校生和部分忠於臨時政府的部隊(真的不是很多),攜帶大炮開進宮殿廣場,驅散了鬧事的布爾什維克。

但僅僅是驅散,而不是血腥鎮壓。因爲科爾尼洛夫控制的武裝根本不可能擺平列寧的人馬——不計算武裝工人和水兵,布爾什維克現在已經控制了十幾個團的衛戍部隊。而且剩下的其他衛戍部隊士兵,也大多對布爾什維克抱有好感。

想要鎮壓,除非各方面聯手行事!

щщщ TTκan C○

——

第156章 貨幣戰爭還在繼續第8章 萬事皆可廢,唯聯俄不可忘第457章 斯大林會怎麼想?第1235章 肯定能贏?第835章 好慘的慘勝第955章 超視距打擊第1097章 海上運動戰第395章 美國和蘇聯第1279章 太平洋上,誰主沉浮第1079章 褐色方案第125章 法德俄三國志第350章 法蘭西不哭(十)第194章 可以文鬥第539章 虎!虎!虎(十九)第922章 西伯利亞好地方第568章 第一次夏威夷之戰 尾聲第359章 法蘭西不哭(十九)第487章 炸你沒商量第803章 丘吉爾之死(十一)第679章 大雷雨(四十三)第494章 神風起源第864章 大決戰—結合部會戰,,第991章 小水雷,大麻煩第495章 4600萬總玉碎?第843章 印度副本第1032章 慈父,我們已經盡力(二)第145章 貨幣戰爭(十五)第288章 反擊(五)第712章 大包圍-德國的坦克海第994章 大有大的好處第471章 印度正在開掛第1136章 大西洋上的導彈(二十五)第846章 斯大林不高興第445章 沙漠之虎(五)第1249章 原子彈(六)第224 綠色方案(三)第294章 正義(一)第82章 蘇維埃德國第1254章 原子彈(十一)第77章 沒有永遠的朋友第675章 大雷雨(三十九)第248章 準備開戰(三)第229章 棋子的悲劇第873章 大決戰—烏克蘭人,第165章 日本的選擇第960章 細菌戰三第383章 帝國的弩炮(上)第1265章 原子彈(二十二)第552章 第一次夏威夷之戰(一)第408章 意大利式的勝利第253章 斯卡帕灣有危險第1149章 羅斯福之死(十)第1252章 原子彈 九 第1253章 原子彈(十)第958章 細菌戰(一)第1054章 女斯大林第493章 英倫火雞第790章 軸心國的開羅會議——大羅馬第253章 斯卡帕灣有危險第533章 虎!虎!虎(十三)第483章 非正式宣戰第1256 原子彈 十三 第1257 原子彈(十四)第800章 丘吉爾之死(七)第1055章 根本性的改變第836章 腦殘怎麼辦?第1250章 原子彈(七)第830章 降落傘的作用第173章 是總理,不是元首第783章 登陸英格蘭四第437章 廣告戰(七)第1282章 歐洲的勝利日第577章 黑科技殺手鐗第972章 宿命之地第726章 大包圍-少校同志,你是反G命了第1136章 大西洋上的導彈(二十五)第217章 敵人只有一個第281章 奇襲(八)第1136章 大西洋上的導彈(二十五)第844章 羅斯福的歡笑第1160章 羅斯福之死(二十一)第526章 虎!虎!虎(六)第1172章 必須要登陸北美了第490章 大英帝國的菜鳥第107章 除了納粹還有誰?第754章 外強中乾的蘇聯第1046章 和平運動第586章 日落(六)第284章 反擊(一)第308章 風起大西洋(五)第1022章 故意示弱第595章 美國英雄第44章 前面捉了個尼古拉第186章 希特勒新政(七)第527章 虎!虎!虎(七)第713章 大包圍-見好就守第863章 大決戰—女皇的賄賂第1117章 大西洋上的導彈(六)第594章 霧海追擊第370章 法蘭西不哭(三十)第557章 第一次夏威夷之戰(六)第1154章 羅斯福之死(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