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劍術書法

第7章 劍術書法

清早,伴隨着初生的朝陽,劉景從睡夢中緩緩醒來,昨晚他直到後半夜才休息,滿打滿算也就睡了兩個半時辰,不過這一覺雖然不算久,卻睡得格外安穩,醒來後神清氣爽。

劉景推開房門,來到庭院當中,深深吸了一口新鮮的空氣。

四下裡異常安靜,顯然除了他自己,其他人都還在夢中。

簡單舒展了一下筋骨,劉景打來一盆井水洗漱。由於身體剛剛痊癒不久,唯恐受涼,僅清潔一下面頸了事。

洗漱完,劉景行出家門,沿着劉氏塢的塢壁慢跑,他怪異的舉動立刻引起了人們的好奇,劉景不理周圍人異樣的眼神,足足跑了七八圈才停下。

回到家,他稍作休息,便取下牆壁上懸掛的長劍。這把劍長四尺一寸,重三斤八兩,劍鞘以木胎爲裡,裹以魚皮,塗以黑漆,並鑲嵌了精美的劍璏,璏者,劍鼻玉飾也,只看外觀便知是一柄難得的好劍。

緩緩抽出鞘,一抹寒光乍現,劍身倒映出劉景的面容。

這把劍是兩年前外出遊學,兄長劉遠送給他的禮物,對他有着極爲特殊的意義,之前一直以爲此劍失落湘水,沒想到昨日整理書籍時意外將其找到。

荊楚地區與蠻夷相鄰,歷來紛爭不斷,是以民情彪悍,習劍成風,“楚人剽疾”可不是自賣自誇,而是天下所公認。

其兄劉遠是一位風度翩翩的君子,亦“善擊劍”,劉景素來崇拜兄長,受其影響,從小就酷愛擊劍之術,在襄陽遊學之際,常與同齡人鬥劍爲樂。

他在擊劍方面頗有天賦,可惜性格上怯懦遲疑,抵消了天賦優勢,令他很難發揮出全部實力,戰績自然也好不到哪裡去,勝率還不到一半。

劉景一邊行出屋舍,一邊拔劍出鞘,隨之在院中展開身形,行雲流水般舞起長劍。

他對成爲劍客或鬥將沒什麼興趣,孟子曰:“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作爲一個受過現代高等教育,並且熟知歷史進程的人,自然是要做勞心者。捨棄自身優勢,反倒去和古人好勇鬥狠,跟白癡有什麼分別?

當然了,身處亂世之中,絕對要有自保能力,以漢末三國的主角曹、劉、孫爲例,他們的個人武藝遠超普通人水準,曹操曾手殺數十叛軍,劉備孤微發跡,戎馬一生,孫氏父子三人,即便是最弱的孫權,亦有射虎之能。所以他並不排斥練劍。

前朝名士劉向在《說苑》中評價魯石公劍術:“迫則能應,感則能動,勿穆無窮,變無形象,復柔委從,如影與響,如龍之守護,如輪之逐馬,響之應聲,影之象形也。”

今人則託越女之名,論述劍術:“其道甚微而易,其意甚幽而深。道有門戶,亦有陰陽,開門閉戶,陰衰陽興。凡手戰之道,內實精神,外示定儀,見之似好婦,奪之似懼虎。布形候氣,與神俱往,杳之若日,偏如脫兔;追影捉形,恍若彷彿;呼吸往來,不及法禁;縱橫逆順,直復不聞。”

二者全都說得天花亂墜,給人一種高深莫測的感覺,其實說白了,就是闡明漢代劍術步伐靈活、出手迅捷、變化多端、以奇制勝等特點。

在劉景看來,漢代劍術並沒有什麼神秘之處,甚至顯得十分原始,招式遠不如後世劃分精細。

不過和後世以表演爲目的不同,時下劍術以搏擊爲目的,招式缺乏美感,殺傷力卻不可同日而語。

一趟劍練完,劉景額頭密密麻麻布滿了汗珠,呼吸也變得急促起來。他的劍重三斤八兩,換算下來還不到一公斤,看似不重,實則非常消耗體力,此身從小練劍,底子不差,時間一長,尚且累得滿頭大汗,如果是一般人,可能練一會就沒力氣了。

此時旭日已完全升起,金光四射,遍及大地。劉景擦了擦臉上的汗水,來到院中央棚架下休息,清風徐徐拂過,分外清爽。

劍是金貴之物,需時時保養,容不得半點馬虎,劉景用布巾將劍身一遍遍反覆擦拭,直擦得清晰可鑑,才收回鞘中。

不久,劉和、劉饒兄妹從正堂出來,二人手裡各自端着一個木盆,披頭散髮,無精打采,一副還未睡醒的樣子,然而一見到劉景,二人立刻精神起來,樂呵呵跑到劉景面前。

“阿兄……”

“早啊。”劉景伸出右手分別在兩人的頭上揉了揉,劉和、劉饒兄妹倆剛剛起牀,本就頂着一頭亂糟糟的頭髮,被他這麼一揉,頓時變得更加凌亂了,簡直不忍直視,劉景忍不住發笑。

小兄妹並未覺得有什麼不妥,反而十分享受阿兄親暱的動作。

劉和沒有和妹妹一樣癡纏着兄長,目光直勾勾看着劉景手中之劍。

男人喜歡武器,是天性,不分大小,不論古今。

“給,小心別劃到手。”劉景如他心意,將手中之劍遞給他。

劉和一臉掩飾不住的興奮,匆匆應了一聲,接過劍拔出一小截,嘖嘖稱讚。可惜這把劍對他而言太沉了,也太長了,使用不便,把玩一會就戀戀不捨的還給劉景。

劉和、劉饒既懂事又乖巧,劉景心中萬分喜愛,爲了增進與弟妹間的感情,等他們洗漱完後,親自爲兩人梳理頭髮,並在頭頂兩側各扎一個結,形如兩個羊角,十分可愛。

男童叫總角,女童則叫丫髻,漢世八歲童子開始蓄髮時都會留這樣的髮式,直至十五歲束髮、及笄爲止。

和弟弟妹妹分開,劉景返回房間,繼續着昨日之功,默誦《左傳》,讀累了,就到院子當中遊逛,透透氣、養養神,畢竟勞逸結合纔是王道。

到了下午,劉景暫時擱置《左傳》,今天不準備再看了,從竹箱中取出紙張,徐徐鋪在書案上。

習慣了現代工業紙張,劉景不可避免覺得面前之紙過於粗糙,不堪入目,其實此紙已經是當今時代的一流水平,出產自耒陽,又稱蔡倫紙。

耒陽是荊南桂陽郡治下的一個縣,距離長沙僅五百餘里。“蔡倫造紙”的故事婦孺皆知,耒陽作爲蔡倫的家鄉,以造紙而知名天下。

可惜耒陽人墨守成規,缺乏創新,現今北方已經漸漸追趕上來,尤其山東有左伯,造紙技術獨步天下,受到士人階層的追捧,已故大儒蔡邕更是號稱“非左伯紙不妄下筆。”

劉景挽起衣袖,慢慢研開墨,執筆寫道:“先生不知何許人也,亦不詳其姓字,宅邊有五柳樹,因以爲號焉。閒靜少言,不慕榮利。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貧不能常得。……”

這是晉代陶淵明的自傳文《五柳先生傳》,前世他事業上有一位貴人,乃是學者出身,不流於俗,最欣賞的就是陶淵明,爲此劉景讀了大量陶淵明的詩文,不說倒背如流也差不多。

劉景筆走游龍,揮毫間一氣呵成,看着紙上風神灑落,姿態飄逸的行書,字雖不連氣候相通,墨縱有餘肥瘠相稱,顯示出不凡的造詣,心裡十分滿意。

前世他上大學開始接觸書法,直到去世,前前後後有差不多十年時間,一直勤練不綴。

漢末是華夏書法歷史的大發展時期,隸書看似佔據主流,實際上已是日薄西山,楷、行、草諸體風行天下,逐漸完備自身,尤其是楷化字,作爲民間俗體,受到士民的喜愛,等到魏晉之後,楷書便會一舉終結隸書的正統地位,取而代之。

僅憑這一筆好字,就不愁沒有名聲。而有了名聲,距離出仕還會遠嗎?

(本章完)

第309章 終抵第216章 取名第371章 慰問第139章 於徵第532章 用意第463章 三郡第370章 同州第519章 抵達第76章 新左史第122章 贈文第172章 出兵第495章 鐵樓第9章 躬耕養客第472章 失策第176章 親耕第518章 海昏第38章 諸葛玄第366章 歎服第370章 同州第402章 噩夢第452章 自白第107章 轟動第133章 鄧芝第502章 選將第333章第104章 軍法第312章 心意第518章 海昏第323章 爲壽第351章 班底第426章 拔箭第50章 寶珠第160章 搶權第252章 週歲第86章 醉鄉居第250章 說服第239章 嚴法第207章 合兵第39章 自負第244章 生子第511章 開戰第356章 請婚第496章 鐵壁第409章 詐降第65章 後續第5章 虎頭第53章 道歉第416章 暢談第171章 結束第464章 上書第88章 臘月第307章 談判第388章 突破第34章 志向第493章 猝遇第305章 內附第366章 歎服第306章 遣使第432章 獻計 (2)第242章 三爵第68章 俠客行第29章 承諾第210章第476章 冬至第181章 棄嬰第513章 斬當第478章 黃鐘第229章 鳴金第344章 中箭第451章 水鏡第234章 耀功第436章 託孤第395章 悲涼第229章 鳴金第232章 負傷第241章 蔣琬第224章 潰敗第267章 比箭第309章 終抵第203章 魄力第442章 破局第129章 雙戟第173章 南下第498章 城破第366章 歎服第221章 矢石第281章 面見第474章 柤中第345章 騎兵第407章 烽火第460章 趙戩第189章 噩耗第495章 鐵樓第305章 內附第458章 斬羽第545章 對策第96章 建安第536章 邀請第243章 學官第323章 爲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