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那些興奮的參謀軍官完全不同,在敵人的兩艘主力艦脫離編隊,向南撤出戰場的時候,高野五十六並沒有表現得過分樂觀。
戰鬥打響的時候,高野五十六就對可能出現的情況做了分析。
遭到魚雷攻擊之後,要讓十艘戰列艦保持整齊的隊列,幾乎是不可能辦到的事情。另外,在調整隊列的時候,主力戰鬥羣的指揮官肯定會讓速度較快的戰艦跑到前面去,讓速度較慢,拖後腿的戰艦留在編隊後方(實際上,從一開始李玉民就是按照戰列艦的速度來編排主力艦的航行秩序)。
綜合考慮各種情況後,高野讓高須四郎的第一艦隊第2戰隊排到了前面去。
從這個安排上可以看出,高野對第三艦隊與第四艦隊的魚雷攻擊並沒有抱多大的希望,做好了以六打十的準備。也就是說,他將聯合艦隊本部第1戰隊的兩艘“長門”級戰列艦(包括旗艦“長門”號)留在了編隊的最後面,準備用兩艘火力最強(各八門十六英寸主炮)戰列艦打掉對方編隊後面最弱的戰列艦。
另外,他還賦予了高須四郎全部指揮權限。
說白了,此時高野五十六隻希望兩艘“長門”級戰列艦能夠儘快幹掉對方編隊尾巴上的二到四艘戰列艦,而高須四郎的第2戰隊則纏住對方前列的戰列艦。因爲交戰距離超過了一萬五千米(最遠時達到了一萬八千米),所以第2戰隊的四艘戰列艦各自規避,有很大的把握堅持到第1戰隊獲得勝利。
到時候,將形成六打六的局面!
按照高野的估計,這是他在交戰後能夠爭取到的最理想地局面。
而且,這也將成爲這場海戰的重大轉折點。
兵力持平後。聯合艦隊可以利用速度優勢逼近對手,發揮日本戰列艦主炮數量多的優勢(“扶桑”與“伊勢”級戰列艦都有十二門十四英寸主炮),同時避開缺陷(十四英寸艦炮的威力遠遠不如“南海”級與“長江”級的四百毫米主炮,甚至比“庫葉島”級的三百五十毫米主炮還要差一點)。只要距離足夠近,主炮穿甲威力的差距就不再是問題,到時候拼地就是主炮數量了!
顯然,戰鬥地進展遠遠超過了高野的預料。
第三艦隊與第四艦隊的襲擊相當成功。不但“圓滿”的完成了高野下達的任務。拖住了敵主力艦隊轉向地速度,打亂了敵人的陣列,還擊中了兩艘戰列艦,並且迫使第三艘戰列艦掉隊,最終遭到重創(實際上。“天山”號的損傷並不嚴重,只是因爲一根推進軸出了問題,速度掉到了十五節。纔不得不脫離戰鬥)。也就是說,轉入戰列作戰地時候,雙方主力艦對比是六比七。
如果是別的指揮官。肯定會繼續採用之前的戰術安排,讓兩艘“長門”級戰列艦盡情發揮,同時把最艱鉅地任務交給“扶桑”與“伊勢”級戰列艦。最後得到的,很有可能是一個慘重的勝利。
可是,高野五十六不會就此作罷。
也就在“天山”號戰列艦退出戰鬥之後不久,高野五十六直接向一直在戰場北面待命的第一艦隊第6戰隊下達了命令,要求四艘“古鷹”級重巡洋艦以最快的速度抄到第2戰隊的前面,加入艦隊作戰。
這個決定相當瘋狂,也相當冒險。
當然。這也完全符合高野五十六的性格。
雖然“古鷹”級裝備的八英寸艦炮的最大射程超過了二萬六千米。而且能夠在這個距離上輕易幹掉驅逐艦一類地戰艦。但是八英寸穿甲彈就算是抵近了,也打不穿戰列艦地主裝甲帶。更別說在這麼遠的距離上向戰列艦開火了。
相反,不管是三百五十毫米穿甲彈,還是四百毫米穿甲彈,在其全射程上都能輕易砸沉重巡洋艦!
換句話說,排水量九千噸左右(改進後)地“古鷹”級重巡洋艦與戰列艦根本不是一個級別上的對手。高野這麼做的目的只有一個:吸引對方最強大的三艘戰列艦的火力。
如果四艘重巡洋艦能夠引開對方最強大的那三艘戰列艦的火力,就能確保第2戰隊四艘戰列艦的安全。等到第1戰隊的兩艘“長門”級解決了對手之後,雙方主力艦的數量對比將變爲六比五。
如此一來,聯合艦隊不但有很大的把握獲得這場戰鬥的勝利,還有很大的把握“全殲”主力戰鬥羣。也就是說,高野的目的已經不再是簡單的勝利,而是完勝!毫無疑問,如果能夠達到這個目的,高野肯定能夠超過當年在“與論島海戰”中“重創”大明帝國艦隊,並且率領聯合艦隊“順利”返回日本的東鄉平八郎元帥,成爲日本海軍的“軍神”。
戰局也確實按照高野的預期在發展。
隨着四艘重巡洋艦投入戰鬥,主力戰鬥羣前面三艘戰列艦立即調轉炮口,重點轟擊這四艘“生力軍”。
如此一來,第2戰隊的兩艘“扶桑”級足以應付對方的第四、五兩艘戰列艦。
兩艘“伊勢”級則加入了“長門”級的戰鬥,重點炮擊對方第六、七艘戰列艦,也就是編隊最後面的兩艘戰列艦。
一個小時不到,三艘“古鷹”級重巡洋艦全部重傷撤出了戰鬥(其中的“加古”號因爲損傷嚴重,且完全失去了動力,最終被迫自沉)。
同樣的,兩艘“長門”與兩艘“伊勢”聯艘打掉了對方的兩艘戰列艦。
與高野所預期的一樣,聯合艦隊獲得了六比五的兵力優勢!
隨即,高野下達艦隊航向向南偏移十度,拉近交戰距離。按照預期,只要能夠將距離縮短到一萬米之內,不管是十四英寸穿甲彈,還是四百毫米穿甲彈,都能給予對手最致命的打擊!
也就是在這個時候,那些平常少言寡語的參謀興奮的大叫了起來。
只是,高野並沒有感到興奮,因爲就在他下令向南偏航之後,南面的主力戰鬥羣也向南偏航了十五度。同時,正在炮擊“青葉”號重巡洋艦的敵一號主力艦掉轉炮口,開始炮擊位於編隊最前面的“扶桑”號戰列艦。
毫無疑問,對方的指揮官發現了問題。
按照眼前的局勢,如果不繼續增加偏航角度,就難以迫近對手。隨着距離拉開,十四英寸穿甲彈將逐漸失去威脅,而對方三艘主力艦上的四百毫米穿甲彈即便在一萬八千米的距離上仍然能夠輕易撕開六艘日本戰列艦的裝甲!
怎麼才能拉近距離?
再次出動第三艦隊與第四艦隊的意義並不大,敵人的十多艘輕巡洋艦,以及更多的驅逐艦已經趕了過來,第三艦隊與第四艦隊很難有機會接近主力艦,更難以順利發射魚雷。說白了,高野也知道,大明帝國的那些輕巡洋艦是日本驅逐艦的剋星。
第一艦隊的驅逐艦必須留下來防守左翼,應付敵人驅逐艦發動的魚雷攻擊。
細萱戌子郎的第五艦隊還在後面,而且那幾艘輕巡洋艦根本派不上用場。
近藤信竹的第二艦隊遠在達沃灣,就算在戰鬥開始的時候已經南下了,也要在兩個小時之後才能趕到,根本不可能幫上忙。
此時,高野唯一能用的,就是聯合艦隊主力艦的速度優勢。
敵人的主力艦中,只有那三艘最強大的主力艦擁有與日本戰列艦媲美的速度,而剩下的兩艘根本跑不過日本戰列艦。
考慮好之後,高野果斷的下達了加速追擊的命令,同時將偏航角增大到了二十度。
如此一來,追擊的日本戰列艦隻能使用艦首方向上的主炮轟擊敵人。另外,在航速超過十八節的情況下,炮擊命中率將直線下降,甚至沒有多少效果可言。畢竟,日本海軍沒有裝備雷達,炮手很難在劇烈顛簸的情況下用測距儀準確測量出炮擊數據。另外主力艦的主炮不是“速射炮”,劇烈顛簸將對主炮的瞄準造成非常大的干擾。
當然,高野此時仍然信心十足。
他已經將對手逼到了死角,留給對手的選擇只有兩個。
一是加速逃跑,這樣一來,不但其艦首方向上的主炮無法投入戰鬥,而且後面兩艘戰列艦必然掉隊,最終被日本戰艦追上。到時候,就算前面三艘戰列艦逃走了,也輸掉了這場海戰,而且輸得非常慘!
二是決一死戰,可是日本艦隊最多隻需要半個小時就能將交戰距離縮短到一萬米之內。即便有一艘,或者兩艘“扶桑”級戰列艦(位於最前面,最容易遭到炮擊)失去戰鬥力,聯合艦隊也有四十到五十二門主炮可以使用,而對手只有四十四門主炮。到時候,拼的就不是戰艦數量,而是官兵的決死意志。
至少,高野相信,“大日本帝國”的海軍官兵更不怕死。
顯然,戰鬥打到這個時候已經沒有多少懸念了。高野正在努力將勝利最大化,努力爭取全殲大明帝國海軍主力戰鬥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