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來,白佑彬一直在關注西班牙那邊的戰鬥進展。
到二十五日的時候,海軍情報局已經從各條渠道蒐集到了大量的戰場信息,並且證明,戰場上確實出現了其他國家的作戰部隊。
按照當時海軍情報局提供的資料,除了美西軍隊之外,英國出動了大概十個師,約十二萬人的作戰部隊,加拿大也派來了五個步兵師,大概七萬人的作戰部隊。另外,還有一支打着自由法國旗號的作戰部隊出現在了戰場上,而這支部隊的主要任務就是負責維持佔領區的秩序。畢竟,在戰線被推進到法國本土之後,自由法國的軍隊比協約國其他國家的軍隊更容易得到法國人的認同。
協約國的這次大規模戰略反擊,既在預料之外,也在情理之中。
早在去年的時候,海軍情報局就發現美國在向西班牙秘密增派部隊,並且發出了警告。按照海軍情報局的分析,協約國有可能在半年之內,最遲不過一年之內發動一次大規模的戰略反擊。
當時,這份報告得到了高度重視。
問題是,按照絕大部分人的分析,如果美國在西班牙發動一場戰略反擊,主要目的是降低俄羅斯的壓力,從而讓俄羅斯繼續堅持下去。另外,還可以分散帝國海軍的兵力,迫使帝國海軍向北大西洋增兵。
隨着帝國海軍獲得了“考愛島海戰”的勝利,俄羅斯投降,以及帝國海軍陸戰隊攻佔了瓦胡島,美軍在西班牙發動戰略反擊的意義已經不存在了。因此,這讓很多人,包括帝國海軍都放鬆了警惕,認爲美國不會在毫無目的的情況下,在西班牙這個沒有多少意義的戰場上大做文章。
可以說,德國也在這個方面犯了錯誤。
結果,德軍在準備嚴重不充分的情況下發動了進軍西班牙的作戰行動。當然,從另外一個層面上講,德軍提前進軍西班牙,也是受到了帝國戰略調整的影響。如果等到帝國海軍陸戰隊做好準備,德國就不可能單獨佔領西班牙,而帝國也將在西歐地區獲得一席之地,從而影響到了德國在歐洲大陸的根本利益。
爲此,德軍付出了極爲沉重的代價。
幾天下來。就有近三萬名德軍官兵陣亡或者被俘。另外還有近十個德國陸軍師被擊潰。法西防線幾乎徹底崩潰。當時。德國甚至放棄了在法國南部地區重建防線地想法。準備將防線收縮至少二百五十公里。如果這樣地話。德軍不但會丟掉整個法國南部地區。還有可能丟掉整個法國。從而退回到戰爭爆發時地狀態。在萊茵河建立新地防線。
可以說。用兵敗如山倒來形容德軍這幾天地表現一點都不過分。
打到這個地步。即便是不太精通地面作戰地白佑彬都看出了戰場地重點。
當時。戰場上有二個重點。
一是守住西班牙東北部地菲格拉斯。阻止美軍進入法國南部地中海地區。並且在這裡消耗掉協約隊地主要作戰力量。削弱協約隊在其他方向上地進攻行動。當然。菲格拉斯並不是孤立地防禦突出部。
要想守住菲格拉斯。還得守住北面地米亞斯。及佩皮尼昂西部地唯一重鎮。
只有這樣,才能建立起一條完整的防線,使德軍c集團軍與b集團軍的防區連成一片,不給協約隊任何突破的機會。
如此一來,菲格拉斯到米亞斯之間的地區就成了防線上的突出部。
當時,在菲格拉斯駐防的是帝國海軍陸戰隊第22師,而在米亞斯駐防的是德軍的最後一支一類作戰部隊。只是,德軍正在做部署調整,剛剛到達戰場的第27陸戰師很有可能被派去頂替德軍,擔負起米亞斯的防禦重任。
用二個陸戰師的兵力去守衛一條長度不到一百公里的防線,兵力上沒有太大的問題。
主要問題是,二個陸戰師都嚴重缺乏作戰物資,特別是彈藥。另外,米亞斯靠近山區,而陸戰隊並不太適合山區的作戰行動。也許唯一值得慶幸的是,陸戰隊天生就是擅長背水一戰的作戰部隊,處於敵人的包圍之下,對陸戰隊的影響並不是很大。另外,菲格拉斯與米亞斯距離海岸線都只有三十公里左右,在二支破交艦隊到達之後,其使用的三百毫米遠程炮彈足以爲其提供炮火支援。
從整個戰局來看,只要守住了菲格拉斯與米亞斯,協約國的第五集團軍與第七集團軍的後勤保障線就受到了威脅,從而不敢輕易冒進。如果能夠拖上一到二個月,等到德軍的部署調整完畢,大批從東
的作戰部隊到達戰場,協約隊要想不被德軍擊潰t3撤回原來的防線。
因此,菲格拉斯與米亞斯是東端防線的關鍵。
戰場上的另外一個重點就不在西班牙,而在北大西洋上。
雖然在西面主攻的第一集團軍與第三集團軍的兵力,以及參戰部隊的實際戰鬥力都不如第五集團軍與第七集團軍,但是德法軍隊在該方向上得不到同盟國海軍的支援,反而要受到協約國海軍的壓制。在東線進攻不利的情況下,協約國很有可能加強西線的進攻力量,爭取用左鉤拳打垮德軍,迫使德軍收縮防線。
最重要的是,整個法西戰場上的協約隊都需要依靠海運獲得物資。
如果能夠奪取北大西洋的制海權,就能切斷協約隊的後勤補給通道,從而遏制住協約隊的進攻勢頭,甚至迫使協約國集團放棄戰略反擊。
毫無疑問,北大西洋上的海戰對整個戰局有着決定性的影響。
二十六日傍晚,到餐廳吃過晚飯之後,白佑彬就去了衛延年的辦公室,等待從北大西洋戰區,以及第四艦隊司令部發回來的最新戰報。
英國艦隊離開港口已經四天了,第四艦隊進入北大西洋也快二天了。
無論如何,這場海戰都難以避免,而海戰的勝負將直接決定整個西歐戰場上的態勢。
白佑彬並不是懷疑楊定方的指揮才能,當初他敢保薦楊定方,就相信楊定方是一名優秀的艦隊司令官。只是,此次楊定方要面對的敵人卻非常強大。
除了二艘“前衛”級戰列艦(“前衛”號與“勇猛”號),第一批四艘“獅”級戰列艦(“獅”號、“魯莽”號、“征服者”號與“雷鳴”號)之外,英國海軍在六月份的時候又獲得了第二批四艘“獅”級戰列艦(“虎”號、“百人隊長”號、“大膽”號與“大力神”號)。這四艘戰列艦都在年初的時候陸續服役,在接受了三到四個月的正規訓練之後,編入了作戰艦隊,成爲了本土艦隊的絕對主力。
與第一批“獅”級戰列艦相比,第二批“獅”級戰列艦有所改進。
主要的變化就是加強了水平防護強度,其水平裝甲的厚度達到了驚人的十英寸(二百五十四毫米),關鍵部位還加上了一層三點五英寸(八十九毫米)厚的強化裝甲。另外,隔艙設計也更加合理,從而提高了其抗沉性。因此,第二批“獅”級戰列艦的標準排水量比第一批增加了大概三千五百噸,達到了四萬四千噸。因爲採用了改進的蒸汽輪機,輸出功率提高了大概一萬五千軸馬力,所以其最高航行速度僅比第一批“獅”級降低了不到零點五節,在輕載情況下,仍然能夠勉強達到三十節。
顯然,第二批“獅”級戰列艦的性能非常強大。
雖然其主要技術性能與第一批“獅”級沒有太大的區別,比如主裝甲帶的厚度沒有變化,艦體結構沒有變化,主炮也沒有變化,炮塔與司令塔的防護仍然很薄弱,但是在加強了水平防護之後,其性能明顯超過了“獅”級,甚至超過了美國海軍的“衣阿華”級戰列艦,只是弱於“羅得島”級。
由此可見,第二批“獅”級戰列艦在英國海軍中扮演的是“羅得島”級的角色。
相對於英國海軍正在建造的“獅”級戰列艦,其性能比第一批“獅”級沒有實質性的提高,但是對於41艦隊的四艘“皇帝”級乙型戰列艦,以及42艦隊的二艘“長江”級,二艘“伊斯坦布爾”級戰列艦來說,仍然有過之而無不及。
真要說優勢,恐怕第四艦隊只能指望剛剛配發到位的複合穿甲彈了。
除此之外,楊定方手裡的優勢非常有限。或者說,用八艘戰列艦去對付有十艘戰列艦的英國海軍,這仗很不好打。
按照當時衆人的分析,英國艦隊應該在比斯開灣南部海域活動。
如果協約國向迅速佔領法國西部地區,就得出動艦隊,爲地面部隊提供支援。另外,從英國出發的船隊都駛往桑坦德港與拉科魯尼亞港,其航線都將途徑比斯開灣南部海域,只要艦隊集中在一海域,就能確保海上航線的安全。在此情況下,如果第四艦隊能夠突襲得手,還有獲勝的希望。如果突擊失敗,則將面臨一場艱難的戰鬥。
問題是,第四艦隊有機會發動一場決定性的突然襲擊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