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長遠規劃

東洋系的主張不切實際,南洋系的呢?

以江洪波爲首的南洋系軍官一致認爲,應該趁日本海軍難以在短時間內進行新的主力決戰,美國也沒有積極參戰的意圖,將重點轉移到西面,爭取迅速攻佔蘇伊士運河,打通與德國的海上聯繫,並且通過奪取地中海的制海權,將意大利拉入同盟國陣營。

相對而言,這是一個着眼於長遠目標的計劃,已經脫離了戰役計劃的層面。

首先,帝國海軍應該儘快攻佔蘇伊士運河,避免陷入上次世界大戰的窘境,使印度洋與大西洋艦隊聯爲一體,聯合作戰,守住西線,爲今後在太平洋上的作戰行動奠定基礎。同時,通過向德國提供大規模戰爭援助,幫助德國在歐洲戰勝法國與俄羅斯,奪取歐洲戰場的主動權。

其次,奪取地中海的制海權。這就要求帝國海軍擊敗法國地中海艦隊,並且守住直布羅陀要塞,防止英國艦隊進入地中海,從而確保地中海航線的安全,並且確保土耳其在地中海方向上的安全,使土耳其能夠將更多的兵力投入到北線(高加索)與西北線(東南歐)戰場,加強對俄羅斯的圍剿。

最後,將意大利拉入同盟國陣營。雖然意大利的實力遠不如歐洲其他幾個強國,僅僅只比西班牙好一點,但是隨着意大利轉投同盟國集團,交戰雙方在歐洲地區,特別是地中海地區的實力對比將發生巨大改變。除了確保同盟國在地中海的制海權之外,還能加強同盟國在北非戰場上的兵力投入,爲掃蕩英法在北非地區的殖民地打下基礎。

只要完成了這三步,同盟國,準確的說,帝國將在歐洲戰場上起主導作用。

再看得長遠一點,如果能夠成功將英國海軍牽制在北大西洋與地中海戰場上,就能確保帝國在南部非洲與南大西洋上的優勢,並且確保帝國在印度洋上的獨佔地位。另外,隨着美國參戰,美國也必然在大西洋與地中海戰場上投入更多的兵力,從而削弱美國在太平洋戰場上的投入,最終爲帝國海軍打贏太平洋戰爭奠定基礎。

要達到這一系列的目的,攻佔蘇伊士運河是關鍵中的關鍵。

從這也能看出,南洋系軍官明顯比東洋系軍官更有大局觀。只是,要實施這一系列的作戰行動,有那麼容易嗎?

不說別的,攻佔蘇伊士運河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上次世界大戰後,按照《巴黎停戰條約》,帝國交出蘇伊士運河(停戰時,帝國已經丟掉了蘇伊士運河),之前屬於帝國海外殖民地的埃及獲得獨立,並且擁有蘇伊士運河的主權。只是,埃及擁有的只是主權,而沒有管理權與駐軍權。蘇伊士運河由英法共管,並且負責運河區的軍事防禦。

也就是說,蘇伊士運河實際上是由英法控制的。

戰爭爆發的時候,英國在蘇伊士運河部署了一支大概五萬人的遠征軍,法國也在蘇伊士運河部署了一支大概三萬人的海外軍團。這八萬大軍全都駐紮在運河兩岸二十公里的地區內,主要集中在運河南面的蘇伊士城以及北面的塞得港。

無論從哪個方向進攻,帝國軍隊必須攻佔蘇伊士城與塞得港,才能控制整條運河。

當時,帝國部署在吉布提與亞丁的陸戰隊只有三個師,總共不到六萬人的兵力。另外,三個月之內,帝國海軍最多向前線增派兩個陸戰師,並且運送五十萬噸的作戰物資,這其中還包括了艦隊作戰所需的物資。

即便投入所有陸戰隊(實際上不可能,必須留下預備隊,並且在後方基地留駐部分軍隊),並且艦隊補給另外安排,也很難迅速攻佔蘇伊士運河。按照當時陸戰隊提交的兵推結果,在三個月內集中四個陸戰師,以及充足的戰備物資,也至少需要花三個月的時間才能攻佔蘇伊士運河。如果物資補給不充分,或者出現了其他問題,作戰時間很有可能延長到半年,甚至半年以上。

即便以三個月時間計算,英法也能從其北非殖民地向蘇伊士運河派遣五萬援軍。

這還是在大西洋艦隊完全控制了地中海的制海權,英法不能通過海運向蘇伊士增兵的情況下出現的結果。

當然,帝國海軍也不是“孤軍奮戰”。

土耳其肯定會協助帝國海軍攻打蘇伊士運河,畢竟這是確保土耳其的地中海港口安全的基本保障。另外德國在東北非的地面部隊也會參戰,畢竟德國急需通往帝國的海上航線,以獲得帝國的戰爭援助。如果能夠順利拉攏意大利,還能得到意大利非洲軍團的支持,從而獲得另外一支生力軍。

只是,即便將這些援助都算上,沒有半年的時間,根本打不下蘇伊士運河。

半年之後,恐怕帝國與日本的戰爭已經有了結果。更何況,美國也在積極備戰,如果美國在半年之內參戰,局勢將變得更加複雜。

也就是說,南洋系軍官的主張不是不可行,而是必須分階段執行。

在當時的情況下,對日作戰仍然是帝國的主要戰場,儘快擊敗日本,奪取西太平洋的制海權,鞏固帝國本土的防禦屏障,是所有作戰任務的重中之重。在此情況下,即便南洋系軍官的主張更有遠見,更有大局觀,也難以得到認可。

如此一來,關於帝國海軍下一階段作戰行動的策劃工作就暫時擱置了起來。

準確的說,是總參謀部獲得了更多的戰役策劃時間。

至於到底該怎麼打,要怎麼打,這不是完全由總參謀部決定的,而是由海軍司令部,帝國內閣等等機構共同確定的。

另外,戰場情況瞬息萬變,戰役策劃工作也是隨時進行調整。

五天後,季常林向元錦奎提交了第二份戰役計劃,該計劃很快就送到了海軍總參謀長衛延年的手裡。

在該計劃中,重點仍然是對日作戰。

其中,重點的重點就是打擊日本的海上貿易,阻絕日本從外界獲得重要的戰爭資源,比如重油、鐵礦石、銅礦石、鉛礦石、橡膠、煤炭等。要達到這個目的,帝國海軍必須出動以輕巡洋艦爲主的襲擊艦隊,全面絞殺日本對外海上貿易航線,重點襲擊滿載物資前往日本的貨輪。

按照這一計劃行動,不但能夠拖垮日本的國內經濟,削弱日本的工業生產能力,還能減緩日本的主力艦建造速度,主力艦的修復速度,削弱日本海軍的戰鬥力,最終迫使聯合艦隊主動尋求決戰的機會。

這不過,這份作戰計劃在送到陳錦寬手上的時候就被擱置了下來。

原因很簡單,帝國並不希望在這個是因爲襲擊了懸掛美國國旗的商船而與美國開戰,從而分散並不算雄厚的海軍艦隊去對付美國太平洋艦隊。

說白了,當時包括蕭鼎昆在內的衆多帝國決策者都認爲,如果美國參戰,首先獲益的就是日本。爲了爭取到足夠的戰爭準備時間,美國會像上次世界大戰那樣,動用一切力量,包括海上護航,出動太平洋艦隊等等手段,向日本提供支持。受到損失最大的則是帝國,到時候不但難以迅速戰勝日本,還難以贏得太平洋戰爭的勝利。

如此一來,襲擊商船隊的計劃就只能暫時放棄。

在第三次制訂作戰計劃的時候,衛延年調整了任務指標,即放棄全面絞殺日本,重點對付日本聯合艦隊。

也就是說,必須想盡一切辦法迫使日本聯合艦隊出來決戰。

可是,有這麼容易辦到嗎?

高野五十六不是傻瓜,“對馬海戰”的勝利主要是偷襲起到了作用,如果戰鬥在正常情況下展開,聯合艦隊肯定難以全殲北洋艦隊,至少不會在自身幾無損失的情況下擊沉北洋艦隊的三艘主力艦。

“大東海戰”有力的教訓了日本海軍,並且讓高野五十六認識到,日本海軍與帝國海軍的巨大差距。隨着時間拖下去,帝國海軍新式戰列艦的戰鬥力將穩步提高,而日本海軍重點打造的兩艘超級戰列艦卻遲遲不能服役。此消彼漲之下,日本海軍的劣勢更加明顯,高野五十六會在這個時候出來決戰嗎?

當然,戰爭的進程並不是由某一方的意願決定的。

當時,不但帝國海軍在全力尋找與日本聯合艦隊決戰,並且殲滅日本聯合艦隊的機會,帝國的其他部門也在做着同樣的工作。

也許,最想盡快消滅日本聯合艦隊的還不是帝國海軍,而是帝國首輔。

作爲帝國戰略的總決策者,蕭鼎昆很清楚對日作戰久拖不決產生的嚴重影響。上次世界大戰之後,很多帝國高層人物都認爲,帝國輸掉戰爭,就是沒有管好身邊的“小弟”。如果不是日本突然反水,即便美國參戰,帝國也不會輸掉戰爭,至少很有希望與協約國集團打個平手。

因此,儘快戰勝日本,也成爲了當時帝國政府的頭等大事。

在海軍束手無策的時候,蕭鼎昆發揮了作爲帝國首輔,帝國戰時首腦應有的作用。

第31章 攻佔虎穴第26章 當局者迷第17章 將計就計第26章 臨危授命第38章 新年新相第20章 突襲突襲第11章 最後考覈第43章 論資排輩第31章 艱難返航第8章 固若金湯第21章 關門打狗第19章 窮途末路第22章 炮轟港口第10章 痛失親人第17章 無畏雷擊第14章 輕質原油第28章 義無返顧第33章 迫敵決戰第8章 瘋狂造艦第31章 破交艦隊第44章 內心矛盾第53章 狐假虎威第22章 等君入甕第53章 謝幕演出第16章 重量對手第6章 先海後陸第14章 實彈測試第38章 適得其反第15章 大難不死第49章 毫無懸念第4章 將官培訓第65章 戰鬥收尾第4章 海軍准尉第2章 盤活戰局第27章 信心決心第27章 披掛上陣第27章 披掛上陣第10章 重新編排第5章 技術轉讓第27章 英國戰敗第19章 重新佈局第60章 趁機揀漏第67章 別有用心第27章 亂成一鍋第3章 聲東擊西第44章 戰略冒險第34章 以命相搏第13章 艦隊家底第4章 關鍵雞肋第51章 雙蛟鬧海第22章 海陸對轟第38章 撲朔迷離第3章 少有所爲第8章 固若金湯第33章 實力選手第68章 疑惑不解第20章 勇追窮寇第19章 重新佈局第5章 十年規劃第7章 秘密任務第15章 大難不死第8章 重點戰場第36章 明顯差距第5章 十年規劃第7章 直搗龍潭第52章 突然遭遇第16章 兄弟感情第20章 聯名推薦第10章 戰場迷霧第16章 困難重重第43章 見好就收第49章 狐狸轉身第19章 窮途末路第32章 絕地反擊第60章 趁機揀漏第67章 別有用心第16章 傷愈歸隊第32章 轉移重點第32章 絕地反擊第33章 實力選手第20章 垂死掙扎第36章 反道而行第13章 逼敵決戰第4章 針鋒相對第21章 海軍結症第21章 最新敵情第12章 奮起直追第55章 殲滅戰鬥第13章 敗將言勇第49章 毫無懸念第45章 臨終遺贈第6章 孤島血戰第6章 積極進取第13章 不留後路第13章 別無選擇第38章 預謀巧合第16章 根本差別第47章 危機並存第32章 深入虎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