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節 霧漸漸散去的時候

二十世紀即將過盡之際,日曆的撕翻,年曆的更換,觸動更敏銳的今昔之感,這漫長、苦難、漂泊的百年即將成爲歷史。我父母的那一代過去了,我自己的這一代也已是落日時分了。

一九九八年,評論集《霧漸漸散的時候》(九歌)即將出版時,我正在四訪德國的旅途中,下榻波昂城外萊茵河上一座旅舍。我日夜坐在伸展到河上的涼臺,在水聲裡寫那篇自序。這本書是繼《千年之淚》,閱讀臺灣文學又一層的思索。前人因讀杜甫《無家別》而落千年之淚,如今二十世紀將盡,一九四九年以前流離失所的淚已漸止,代之以今世的憂悶焦躁。這五十年來,我看着臺灣文學的發展,好似在國際文壇、國內變局重重的迷霧中行走,尋求定位。在整理書中文稿的時候,好似看到一些陽光照亮的土地,個人視野之內,霧雖不曾全散,終有漸漸消散的時候。這本書裡有我費時費力編輯文選的幾篇序文,也有我最關注的眷村文學和兮一度漂流的文學》、《文學與情操)以及談翻譯等篇。在真正的世紀末那幾年,政治的冷手已伸進了文學領域,純真的愛與信賴已幾乎全被放逐,作二度漂流了。

第8節 英雄的墓碑第10節 雷、馬、屏、峨第4節 編纂文學與和文化叢書第5節 教學領域的拓展第3節 紅葉階前憶錢穆先生第2節 臺灣文學登上國際會議舞臺第8節 上海,我照的另一面鏡子第7節 臺中,冒煙火車的年代第5節 最後的樂山第4節 齊世英先生訪談錄第14節 戰爭結束第7節 朱光潛先生的英詩課第3節 奏錯了的樂曲第8節 上海,我照的另一面鏡子第7節 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第4節 學潮第3節 十八張牀的閨房第3節 牧草中的哭聲楔子第7節 告別世外桃源第4節 兩岸三地文學再相逢第2節 重溫二十歲的夢第5節 最後的樂山第4節 編纂文學與和文化叢書第7節 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第5節 南京大屠殺第5節 柏林的苦兔兒(Kultur)第1節 尋求臺灣文學的定位第8節 周南女中第1節 戰後新局失落的開始第1節 戰雲密佈第1節 南開中學張伯苓校長第7節 城門樓上的頭顱第3節 從南京逃到漢口第1節 生命之初第3節 奏錯了的樂曲第2節 鐵嶺齊家第6節 鐵石芍藥的故鄉第1節 戰雲密佈第11節 九彎十八拐入川第7節 臺中,冒煙火車的年代第5節 童子軍日行一善的夢第1節 臺北印象第6節 樹林中的聖瑪麗第3節 維多利亞時期第9節 千人大合唱第9節 灑在臺灣的汗與淚第5節 渡不過的巨流河第6節 炸彈下的文藝青年第3節 紅葉階前憶錢穆先生第2節 白塔街女生宿舍第6節 鐵石芍藥的故鄉第5節 變樹的啓示第11節 張大非,家破人亡的故事第6節 林中鳥鳴天籟第7節 城門樓上的頭顱第3節 我有一個夢第11節 九彎十八拐入川第9節 灑在臺灣的汗與淚第6節 鐵石芍藥的故鄉第13節 張大飛殉國第2節 新天新地友情第6節 譯介臺灣文學的橋樑中華民國筆會第7節 開花的城第4節 高級英文課和革命感情前言第11節 前進的讀書會第6節 林中鳥鳴天籟第7節 臺中,冒煙火車的年代第2節 新天新地友情第2節 七七事變第4節 齊世英先生訪談錄第3節 啞口海中的父親第9節 戰火逼近時初讀濟慈第5節 南京大屠殺第6節 譯介臺灣文學的橋樑中華民國筆會第7節 告別世外桃源第1節 外文系今昔楔子楔子第3節 牧草中的哭聲第7節 開花的城第1節 南開中學張伯苓校長第8節 築夢成真第1節 進軍世界文壇英譯《中國現代文學選集》第7節 臺灣的我們第1節 臺中一中第2節 再遇名師第1節 南開中學張伯苓校長第4節 淺藍的航空信第1節 進軍世界文壇英譯《中國現代文學選集》第4節 兩岸三地文學再相逢楔子第5節 渡不過的巨流河第9節 從湘鄉逃到桂林第4節 編纂文學與和文化叢書第7節 臺中,冒煙火車的年代第6節 樹林中的聖瑪麗第6節 鐵石芍藥的故鄉第7節 城門樓上的頭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