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7章 還是甭問

布衣出登大寶,淮右起軍得天下。

討過飯,念過經,帶過兵,稱過王。

併成功以皇帝之姿號令將帥攻入大都,絕了胡元的國祚。

對朱元璋來說,這一生可謂是跌宕起伏,只是隨着走的愈遠站的愈高,身邊人反倒是愈少,能真正貼心的,唯有自家妹子。

就如徐達,自己將其看作兄弟,但徐達卻處處恪守臣子禮儀。

兒子雖偶爾能與他叫板,但卻也心思玲瓏剔透,有些時候亦也不敢輕言相勸。

但這種情況在光幕出現後卻好像又有了緩解,畢竟那些於光幕上書文的歷代先君先人,並不需要曲意逢迎於他,也並不會怕的他的身份,畢竟要麼非大明臣子,要麼也同樣是天子。

三人這種輕鬆平等的勸慰,反倒是令朱元璋平靜了不少。

昭烈帝說的沒錯,即便是胡人又得了勢,但終還是有人做了與他一樣的事,而且看這少年郎的樣子,那人做的還遠遠好於他。

感受着身邊妹子的注視,朱元璋回頭遞了個安心的眼神,回頭振奮道:

“歷代無不以前朝鑑,如今我大明能以舊明史鑑,何其幸哉?”

朱標明白老爹這個說法,但眼看着光幕上唐太宗字裡字外透出的這個閒適樣子,忽然很想到了一個問題:

唐太宗知不知道太子謀反之事?

【南宋亡國之後,元朝正式完成了一統。

作爲一個國土極廣的短命王朝,《元史》當中比較蓋棺定論的給了個元朝的評價:

“既行漢法,又存國俗”,說白了就是漢化程度很低。

元朝雖然有極大的疆域,但是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既不重視農業、也不舉行科舉、同時又過於依賴佛教等等都是擺在明面上的問題。

但漢化程度太低這個結論是我們站在後來者的角度評級的,放在當時,並不會有人覺得這是什麼問題。

畢竟當時的蒙古那是真正意義上的上帝之鞭,在西方有三次西征,抽下的痕跡至今都沒消弭。

在東方先滅西夏再滅金,最後徐徐圖宋功成,造就一統。

南宋作爲被擊敗被征服被吞併的一方,如果宣稱自己有制度文化優越性讓身爲勝者的蒙古來學習,無疑是很難令人信服的。

這就好比是頡利可汗被李靖逮了,五花大綁之後送去長安,結果在獻俘時候跟唐太宗說,雖然我敗了但是長生天沒有敗!你如果想要強國就必須要學習我們突厥文統!

李世民沒當場把頡利砍了都算是心胸寬廣的,何況乎真的去學習?

當然我們都知道後來李承乾真的學的很好,那就是後話了。

總之,當時的蒙古帝國雖然已經分裂消亡,但對蒙古人來說他們的草原制度依然是有優越性的,學什麼漢人制度根本就是天方夜譚!

甚至忽必烈這個在幾大汗國看來是“蒙奸”的君王都很直白的說過:漢人惟務課賦吟詩,將何用焉?

而不止是忽必烈,當時的南宋愛國詩人謝枋得也同樣痛斥過一句“以學術誤天下者,皆科舉程文之士也!”

謝枋得這個人與文天祥同一年中進士,後來在信州頑強抵抗元軍圍攻,信州失陷後改姓名隱居,後來到了元朝被人舉仕不從,福建的官員爲了討好上級強行把謝枋得送到了大都,結果謝枋得選擇絕食而死。

這樣的硬骨頭宋人都怒罵科舉誤國,那還怎麼讓蒙古人相信中原文制有優越性?

也無怪乎蒙古當中的反對漢化派如此堅定了,不是不相信你,實在你太不爭氣啊。】

許昌府衙中,張飛興致勃勃戳戳曹操:

“老曹你知道那魏文帝是誰不?”

對曹操來說,想想當初意欲稱王時所定下的魏王之號,再回想一下早時將劉備和張飛所言皆當做妄語的那些話,這些事並不難猜。

或者說一開始劉備就將所有的真相都擺在了自己面前,只是他不願意去相信。

而這魏文帝之名……贈父武諡而獨享受文諡,也確實像是進退失據的曹丕能幹出來的事情。

搖搖頭,曹操反倒是對旁的比較感興趣:

“子桓…曹丕何以出此言?”

這件事早了點,張飛回想了一下道:

“好像是不想給自己修陵墓,說這世上沒有不被盜的陵墓。”

對此曹操實誠點了點頭,若是張飛所說都爲真,他曹操費勁巴拉建的陵也被盜了,而且方纔聽那意思,這國號爲宋的開國君主甚至屍骨都找不到,不過談及此事,他眼下反倒是更關注另一事:

“吾子短壽又不願造陵,可有入土爲安?”

張飛收斂了笑意,努力回想了一下道:

“想來應是有的……這光幕結束後尚有回放之能效,稍後給你親觀不就好了?”

曹操臉上蕭瑟之意少了一些,認真拱手道:

“那便謝過將軍了,不知將軍百年後葬於何地?”

於是曹操便看到張飛的臉色驟然奇怪了起來,最終搖搖頭回了一句:

“大丈夫馬革裹屍,何須尋安地?”

“那雲長呢?”

“……老曹我勸你還是別問了。”

……

“科舉程文有何錯?賦詩填詞有何錯?修學文術又有何錯?”

不出意外,第一個站出來發表牢騷的還是李煜。

不過對此的駁斥就要更簡單,或者說縱貫宋朝上下,一直以來的問題便是這文武之辯,故而無論是趙匡胤還是趙普如今想的都極爲明白:

“未到太平時,便勿作太平詞。”趙匡胤低嘆一聲。

趙普拱拱手道:

“李郎君勿躁,此中人所嘆者,皆爲其所知兩宋以文馭武之果。”

“身爲君子,亂世當提劍報國開太平,開得太平再治學論道繼絕學。”

“否則便是,敵有狼牙棒,我有天靈蓋,不勝悲乎。”

李煜臉色頓時有點奇怪,畢竟這個說法不管怎麼聽好像都比較契合江南唐之處境。

他不是蠢人,故而對江南私下那些對他的攻訐都清楚的很,但李煜覺得他也無奈。

或許,最早知宋不願江南唐存時,確實該做些什麼,但後來顯然無論做什麼都已經晚了。

不過他還是能適當表示一下疑問:

“我唐因不修武治而亡,宋竟重蹈舊轍?”

於是李煜看到官家宰相皆側目,那空炅法師靈活的向後退了一步。

271.第271章 新的時代第694章 孰勝孰負204.第204章 散花綾與獻俘圖第463章 身在曹營372.第371章 士別一日,魂斷江陵361.第360章 蘿蔔開會第605章 十世明君第439章 齊齊整整一家人150.第150章 漢兒盡作胡兒語第87章 縣內二十三事第460章 這孩子是懂巧變的375.第374章 八百里秦川盡安第492章 燈火神龍298.第298章 薛仁貴進京第72章 昭烈廟第767章 滅元格戲370.第369章 幽並爭鋒388.第387章 經學枷鎖第796章 你每自做第107章 立學之約368.第367章 鐵索連舟169.第169章 六位帝皇完第796章 你每自做第412章 遂君平生願第448章 彗星掃出來的皇帝第435章 荒唐一夢244.第244章 淮陰侯舊事389.第388章 佛道攻訐第812章 實非帝才第799章 雄風猶存第59章 仗義死節麋子方138.第138章 何爲強軍第55章 後漢亡矣第13章 後輩會飛了?!237.第237章 北伐384.第383章 威恩大行魯子敬第559章 天日昭昭第701章 蒙古的民主191.第191章 萬王之王356.第355章 擊砲第665章 兩難無所選第399章 先察使324.第324章 強叩國門第397章 好日子還在後頭呢第607章 不盡長江滾滾流第644章 大明按察使李自成第94章 財貨政策第701章 蒙古的民主第424章 一握一帶一同一觀第455章 平衡環138.第138章 何爲強軍第14章 跨躡第2章 江淮與江東第798章 孤家寡人第45章 八百敢從第592章 大炮開兮第412章 遂君平生願118.第118章 圓車船277.第277章 王玄策第13章 後輩會飛了?!第564章 但是我們造反強第514章 雍熙北伐305.第305章 我四弟天下無敵第33章 雷緒來投第541章 與關張功烈相彷彿第740章 寬仁仁慈第562章 脫胡歸漢301.第301章 傳訊望樓第617章 三祭三逃188.第188章 佛本是道第685章 最後悔的事第750章 別來無恙142.第142章 星墜五丈原第19章 漢中第499章 煤炭抗寒第426章 朕跟武侯熟得很第537章 滿川龍虎舉204.第204章 散花綾與獻俘圖151.第151章 戶口本寫誰名?153.第153章 拱火小能手第51章 朝菌與蟪蛄(端午節快樂)第467章 平地好作歸魂鄉374.第373章 簡雍上京記369.第368章 喚我徵東將軍第30章 二哥/弟成神了!【改封面了】第481章 甜品戰爭第528章 兩科三舍治太和第810章 餘波漣漪第743章 寧有種乎第629章 天下必有知我者第25章 暮虎老狼391.第390章 殊途同歸325.第325章 海權時代第38章 一斛涼州第798章 孤家寡人第416章 東有舊人慾相見第787章 嶺北轉折194.第194章 世代努力與十年苦讀第536章 北宋與政治正確359.第358章 突入江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