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0章 寬仁仁慈

後世這個戰略性撤退的說法很不錯。

但因爲這個說法想起來《元史》當中所記的“賊勢大蹙”幾字的回憶,就不怎麼樣了。

而這份不怎麼樣的心情經過腦後的一巴掌傳給兒子老四之後,明天子心情才頓時明朗了幾分:

這勘校元史之事,迫在眉睫!

……

“承幹可記得朕的渭水之恥?”

那記得簡直不能再清楚了,李承幹頓時想起來了曾經的父皇。

聲若雷霆的要他記得突厥之恥,嚴辭厲色的要他明白夷狄之患。

每每說起邊患,李承幹心底便戰戰兢兢七上八下,連帶着對那個突厥也生出了好奇心,他們竟能使得這宛若神明一般的阿耶不得勝?

但好在,這些個境況很快就被扭轉。

阿耶不再動輒就對他嚴辭厲色狂風暴雨,那個不知被罵過多少次的頡利可汗如今也被擒了過來,李承幹還去看過,好好的一間屋舍裡硬是弄的羶臭滿溢,毫無他曾經以爲的雄主之模樣。

李承乾點了點頭:

“李老將軍奉陛下命出師,雪夜奇襲追亡逐北,一戰破敵擒其賊酋,揚我唐聲威。”

李世民大笑:“當着藥師將軍面切勿提及老字。”

說罷復又一問:“那時重軍在外,朕又是如何自處?”

李承幹努力回憶了一下:

“時常憂嘆恐大軍遇天厄,夜難入眠尋孃親訴苦…”

“咳!”大聲咳嗽一聲,並作了個兇惡狀瞪視了幾個臉有笑意的臣子,李世民不自然道:

“朕說的是理政如何?可有猜忌藥師將軍?”

那自是沒有的,事實上李承幹回憶起來,父親的這些憂嘆擔心從不顯於朝堂,一切朝政皆井井有條,與尋常別無二致。

而且即便是擔心,也從來都是隻是擔憂氣候無常,而從未說過李老將軍擁兵自重之類。

想到這裡李承幹下意識看了一眼側方坐着的尉遲敬德,據說這位將軍當初歸降阿耶時,勸誅殺者不知凡幾,最終還是阿耶力排衆議任其爲統軍,如此纔有……

按理來說,他此時應該是想起這位尉遲將軍戰場上的威名,但不知怎麼率先跳入腦海中的是玄武門三字。

那邊李世民自然不知兒子腦海所想,此刻他是真的有些慨然,負手而立道:

“爲人君者,首重信,失信於將則敗,失信於臣則衰,失信於史則自亡,失信於民則失信於天下乃自絕,所言所行當慎。”

這話讓李承幹頓時清醒了過來,忽地想起來前不久聽母親說的阿耶令起居住郎秉筆直記玄武門之事。

無論是先賢經典,還是武學軍略,皆有師,但這些事又向來是身邊人所諱言,或許……等從河北迴來便可尋父親詢問一番?

【脫脫1356年被毒死,雖然理論上元朝還有十二年國祚,但基本都已經進入垃圾時間了。

因爲無論是元順帝沉溺於密宗花樣百出的修煉“男女雙修之術”,還是元廷的軍閥攝政並酗酒殺人穢亂後宮,想必都不是觀衆姥爺們感興趣的。

所以我們乾脆直接快進到給元朝的棺材釘釘子環節:

元朝這個疆域前所未有之廣的朝代,究竟是因爲什麼失了天下?

對於元朝滅亡的原因,歷代學者都有討論過,剛纔我們也都有說過。

漢化太淺,紙幣濫發、權力交接總是伴隨着腥風血雨、治理黃河導致了紅巾軍起義等等,歷代談到這些原因基本上也都會跟一句說如果解決了這些問題,那麼元朝或許還能再挺上幾年。

挺上幾年而不是挺上幾百年,可見秉持這種意見的學者也清楚,這些算得上元朝滅亡的原因,但是否是主因還是需要打一個問號的。

而在這個問題上,親自旁觀並且動手把元朝掃進垃圾堆的老朱想必是最有發言權的。

現在比較常見的一個說法是老朱認爲“元以寬失天下”,乍聽起來好像是元朝老爺們有多寬宏大量,淨是你們這羣刁民不識擡舉不知感恩。

這個言論僅見於洪武七年版的《皇明寶訓》,但是在這個最早版本里,只要上下通讀一下就知道老朱說得寬,絕對不是指對天下寬仁,而是在說元朝法度寬馳。

要理解這個說法可以綜合成化年間《誠意伯劉先生文集集》中的“賜劉基書”中的“胡元以寬而失,朕收平中國,非猛不可”說法。

以及洪武刻本《皇明祖訓·序》中的“革元朝姑息之政”言論。

實質上都是在說元朝法度太寬,已經寬到了廢弛且百無禁忌的境地,而非寬仁。

要是依舊有人認爲元朝寬仁的話,那老朱餓死、病死的父母、大哥、大姐多半是有話要說的。

同理,大儒宋濂在元史當中也說“元之刑法,其得在仁厚”,看起來好像也是在讚美元朝一樣。

但緊接着就說“其失在乎緩弛而不知檢也”,這裡的仁厚也跟仁慈半毛錢關係都沒,本質跟朱元璋說的“寬”是一個意思,即不作爲。

在這種“寬”上最爲典型的就是廣爲人知的包稅制,將全國分包出去,通過與地方上的“大族”“頭目”“勳貴”合作,委任這些地頭蛇幫助自己管理地方,地方上只要把稅交足了,中央就可以不聞不問,這也是元朝之所以輕科舉重吏進的原因。

明眼人也都看得到,這樣的最大隱患就是地主作惡官員不管,官員作惡中央也不管,中央的政權在地方上毫無執行力度,這也是元仁宗那個“延祐經理”根本推行不下去直接開擺的直接原因。

而且元史再往前翻的話也能看到,元成宗上臺後也曾想整頓吏,結果隨便一查的就查出了貪腐案件一萬八千多起。

在這種環境下,範孟端以區區五人之力團滅一個地方的中樞官員並關起門來作威作福,好像就也不是什麼奇怪的事情了。

而且元朝最著名的還有個位於江西鉛山的青蚨盟會,這應該是歷史上最早的有規模的印假鈔的組織,創始者吳友文直接把鉛山州的黑白兩道都拉下了水,這就導致即便所有人都知道這裡是假幣窩點,但依然硬生生逍遙了十幾年。

這裡可以直接套用教員的話:“治國就是治吏…如果一個個寡廉鮮恥、貪污無度、胡作非爲,而國家還沒有辦法懲治他們,那麼天下一定大亂。”

元朝恰恰就是在基層管理上是歷朝歷代最差的,亡國就亡在吏治不嚴四個字上。

所以,老朱說的元朝法度縱馳管理廢弛,結合前頭所說的漢化太淺、紙幣濫發等等原因,差不多就是元朝滅亡的主因了。

至此,咱們這一期也終於翻篇,下一期——前所未有複雜之國。】

117.第117章 輕重緩急第50章 水師與推演第561章 野蠻其體魄177.第177章 舊人第12章 划水的士燮125.第125章 天水麒麟兒第604章 汝有何能第597章 地方割據政權第490章 勒名悠悠衆口第5章 孫權曹豹第18章 雲妹第567章 天策府寶第807章 名臣作傳221.第221章 忠良飼狼276.第276章 滅國如喝水第564章 但是我們造反強第562章 脫胡歸漢第609章 開禧亂局第414章 爛攤子331.第331章 先見之明昏德公第591章 青兕劍客140.第140章 臉探草叢316.第316章 兄弟捱打你不來?388.第387章 經學枷鎖第616章 治大不敬之罪168.第168章 蒼天已死石第707章 見血對拼209.第209章 大破之丹第568章 御批敕牒365.第364章 一路向北第573章 南洋國公224.第224章 兩死之道第789章 誌異與克己第787章 嶺北轉折第553章 渡河,北伐第85章 玄德念陸遜391.第390章 殊途同歸232.第232章 二鳳和丈育367.第366章 鼠輩何足道哉213.第213章 打鳥皇帝200.第200章 東風快遞第764章 雜事諸事第6章 新禮物123.第123章 出祁山(35K)第626章 唐風圖冊第808章 人情窠臼282.第282章 蘇定方的遭遇戰第738章 可惜少個鳳第443章 又見玄武門第560章 就是大送第516章 兒孫自有兒孫福第585章 舊都洛陽第86章 樂進第717章 還是甭問第87章 縣內二十三事第669章 鄴城茶話會第56章 三國混學380.第379章 是歲大疫383.第382章 疫間多少事第27章 帶兵愈多 實力愈弱?379.第378章 推動歷史的隱形巨手209.第209章 大破之丹第505章 餘壽十七381.第380章 醃入味兒的漢長安116.第116章 志若鴻鵠第28章 榮耀,屬於人民第601章 損天下肥私己393.第392章 氣候週轉與紅丸295.第295章 劉巴的天分第8章 曹氏傳統392.第391章 人類根深蒂固之疾382.第381章 勝天半子張仲景第399章 先察使第704章 得罪完了357.第356章 還定三秦381.第380章 醃入味兒的漢長安147.第147章 歸義軍161.第161章 以鬥爭求團結第88章 關羽勸學第518章 稍遜風騷第402章 君不見,漢終軍第425章 與魯子敬同觀第9章 爺投漢辣第28章 榮耀,屬於人民第532章 破賊371.第370章 陌刀立功第59章 仗義死節麋子方第699章 彌合南北272.第272章 以德服人第744章 略懂一二第726章 永不停歇的疆場第9章 爺投漢辣305.第305章 我四弟天下無敵375.第374章 八百里秦川盡安195.第195章 居長安第520章 北宋三興學第407章 亂世呵271.第271章 新的時代253.第253章 奔襲轉戰六千里254.第254章 味同嚼蠟的軍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