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後世子孫問起山中幸盛這輩子做過最厲害的事是什麼,過去他會說這輩子做過最厲害的事是幫助失去家名的主君再興尼子。
可若是今後被問起,他會說自己曾在戰鬥中用歡呼的吼聲糊弄自己的部下,結果真的吼來了天軍下凡。
呃……也許應該說天軍出海?
俗話說來得早不如來的巧,陳八智不但來的巧,而且還來得早,他率領他的軍隊在海上飄好幾天了。
在遙遠的海面上,陳八智一直在戰船上用望遠鏡盯着依海而建的桐山城、看着桐山城外屬於山名軍的陣地,雖然看不清兵力部署,但有時他能大致看出敵軍兵力變化。
在他所處的位置,因山脈阻隔,看不見尼子軍的佈陣,但能看見尼子軍撤退的必經之路,他一直在等山中幸盛撤退——另一艘船上的王如龍在戰略部署中斷言,此戰只要山中幸盛不折兵力而後退,他們就贏了。
至於山中幸盛不退軍能不能贏,王如龍在一開始認爲尼子軍未必能贏,除非敵軍在上午發動進攻。
山中林地作戰有個壞處,一旦戰局不利軍卒不會有太多死戰之心,潰敗會比平原更容易,因爲山林容易讓士卒隱藏,當人們知道逃跑藏起來也不會死,就不會生出死戰之心。
但這是相互的,我軍易潰、敵軍也亦潰,儘管尼子軍在兵力上不佔優勢,可他們卻巧合地佔據了高地與向陽一面,這符合兵法的駐營標準,敵人在上午發動進攻,只要戰事拖到下午,強攻對敵人來說就會變得非常艱難。
道理很簡單,因爲晃眼。
不過陳八智更希望山中幸盛自己退兵,那樣敵軍人多勢衆,必然會追擊,他們追擊桐山城就空虛,等桐山城被攻破的消息傳到西邊,追擊尼子軍的敵人自然就會潰敗退還。
現在儘管同自己相比,敵人不算強,但到底精力充沛士氣旺盛,這樣的敵人在陳八智心裡是不願意與之作戰的,應該讓他們去追小鹿、揍小鹿。
等他們打舒服了,退回來,疲憊、弱小還膽怯的敵人才是最好的敵人。
不過此時兩邊都打起來一個時辰,眼看着快到正午,山中鹿介還不打算退軍,陳八智也沒辦法看着他被打死或元氣大傷地殘勝,便下令船隊向桐山城海岸進軍,二十餘條福船將李如柏的步騎、王如龍的陸軍放下。
六丁戰艦帶五艘鯊船在海岸擺出橫隊,迎着城砦西南角,陳八智自船舷旁微微擡起右手捂住耳朵,船上旗官麾下戰刀:“右舷炮,放!”
咚咚,咚咚咚!
雙層甲板右舷火炮依次轟出,在船側轟出一片硝煙,緊隨其後五艘鯊船亦在旗官令下發出咆哮,數十門鎮朔將軍炮彈轉眼掠過二里,重重轟擊在桐山城石牆木壘之上,這個距離已經很難準確命中,想要當先轟破城門沒什麼可能,但好在城夠大,終究沒有炮彈落空。
一陣火炮轟得陳八智興致全無,擺擺手道:“別轟了,難得瞧見個石頭城,船的位置不好,先看陸軍的。”其實他就是懶得帶炮下船,揮揮手道:“實在不行再下去,不過……讓城裡守軍看着己方大軍被擊潰,應該會開城獻降吧?”
不遠處岸邊,王如龍部旗軍快速依次下船,先下船的奔走佈防、後下船的集結陣勢,隨用作號炮的三眼銃一聲響依次迭陣交替前出,留下二百旗軍於桐山城外防備城中留守敵軍,餘下七百餘隨王如龍一路扛銃趕炮,每人揹負攜行具下綁一捆三尺有餘的細木棍向前行去。
李如柏的一衆雜兵也緊跟着下船。
抱着頭盔、雜亂鐵甲皮甲下衣襖鼓鼓囊囊的女真人頭頂着比日本武士還兇悍的髮式,跨刀持矛抱着頭盔昂首闊步走在最前,其後輕裝負弓的朝鮮兵牽着披掛甲衣鞍囊倒掛三眼銃、屯囊塞硬弓羽箭的雄健戰馬。
最後一幫頂盔摜甲的遼東大爺跨坐馬上,武備紮實從頭到腳,各個一手按腰刀,另一隻手也不抓繮繩,不是輕輕掄着長杆鏈枷就是將金瓜扛在肩上,要麼便是倒提長矛、眉尖刀等長兵,面上神情不可一世,鐵騎之前指指點點地指着遠處敵軍盤踞矮山談笑風生。跟着被朝鮮兵牽動的戰馬一晃一晃地向前行軍。
李如柏同樣跨坐馬上甲冑鮮明,正端着望遠鏡向遠處瞭望,他身後有女真力士舉一面白底紅字李氏軍旗,看着原野盡頭的林間小道奔出一騎武士,似乎是因先前炮鳴前來探查,見到這邊成羣結隊的明軍險些嚇得從馬背上的跌落,慌慌張張跑了回去。
他身後傳來女真人與遼東老爺毫不避諱的大笑,朝鮮兵剛想附和着笑上兩聲,就見李如柏轉頭用森然目光從左瞪到右——半字未言,硬生生將所有人笑聲憋了回去。
得了大將示意,女真武士活動筋骨自鼓鼓囊囊的懷中掏出弓弦,遼東老爺輕輕掄着鏈枷,有感覺兵器不稱手的就在馬背上胡亂摸着,一會抽出戰刀一會提着骨朵,還有人從屁股下邊拽出一副帶着錘頭的長環鞭。
他們不再需要有人牽馬了,戰馬踢踏着至陣後踱向更靠後的地方,另一側的王如龍亦統率旗軍向這邊靠攏,分兵陳布兩翼,一架架載着二斤炮順便暫時充當虎蹲炮運載工具的炮車被兩匹小倭馬拖拽着緩緩進入陣形,推着火箭車的旗軍與各隊小旗官單獨立在陣前,軍容……軍容一點兒都不肅然。
兩翼各小旗身後旗軍一排一排上前在陣前紮下木棍,混以土塊、盾牌快速搭起一道不是那麼堅固也許會被鉛子射穿的土木矮牆,然後隨王如龍一聲令下,各人自身後拉開帳布依次鋪上,這種布出產於明朝北京薊鎮軍衛染坊,經大明著名設計師戚繼光一手設計。
還帶石頭花紋呢,逼真得很。
不過片刻,左右兩翼便分別築出一座只能擋弓箭直射的‘石矮牆’,王如龍攥着拳頭笑了,他們測試過,日本鐵炮穿透力不強但殺傷極大,不像明銃在三十步有時打穿一人還能再射向後面,鐵炮大多時候打進去就不出來了,當然人也就活不成了。
但有了這道牆,擊穿最外層木盾大牌後雖然以各種鐵炮不同口徑、不同彈丸、不同裝藥的制式來說,有時還能再擊穿木牆傷到其後旗軍,但他們的甲冑就很難被再次擊穿。
整支軍隊是背靠海岸接結出戰陣,採用重視右翼輕視左翼陣勢——其實左翼也很重視,那邊還在船炮射程範圍之內,七八十門重炮比狹窄戰場上布放多少兵力都好使。
因此,當織田山名等諸侯聯軍自林間速出佈陣時,他們的大將與足輕都是一副見了鬼的樣子。
對面不知用了什麼妖法馳援到他們背後的明軍又不知用了什麼妖法居然壘出兩座矮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