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九十九章 交換的選擇

其實楊震這麼做,也是沒有辦法的辦法。抗聯目前火炮生產,還停留在仿製幾乎都快要仿製不下去的局面。至於自己設計能力,更是還是一個遙不可及的夢想。而部隊對新式的火炮的需求,又是與日俱增。

儘管也知道在不遠的未來,美國人會援助自己一批火炮。但是整個二戰各交戰國所使用的火炮來看,美軍在二戰中所使用的火炮,除了個別的型號之外,大部分的性能只能說一般,遠不像蘇制火炮那樣的性能出衆。與蘇制火炮相比除了重量上佔一點便宜之外,其餘方面只能說是普通。

當然美製M一式一五五榴彈炮的性能也不錯,與蘇聯類似火炮相比只是炮彈的威力稍遜而已。但是楊震卻是很清楚,這款火炮自身需求量也相當大的美國人是不會提供給抗聯的,最多隻會提供其仿製老式的M一九一八式一五五榴彈炮。

當然美製M一零一式一百零五毫米榴彈炮,也是一款性能比較優異的火炮。但是這種火炮,楊震很清楚美國人會提供一些,但是並不會提供太多,最多不會超過一百門的。因爲這種美軍制式師屬火炮,甚至配置到團一級作爲火力支援的火炮,美軍需求量也會很大。

據楊震所瞭解,在今後幾年的戰爭中,美軍裝備的七十五毫米山野炮的數量並不多。除了在太平洋戰場使用了部分七十五毫米M一型輕型榴彈炮之外,主要的地面火炮就是這種M一零一型一零五榴彈炮。

在戰爭之中,美軍擴編達到幾百萬的情況之下,這種美軍一個師裝備數量最後達到五十四門,甚至更多的火炮。再加上還要援助給其在歐洲戰場上的主要盟國,加拿大和英國,輪到抗聯的時候,恐怕就所剩無幾了。再加上重慶的國民政府還要分一杯羹,到自己手中的數量就更不多了。

而部隊現在面臨着大口徑火炮的數量不足,同時性能也越來越落後。再加上那些二手,甚至三手的火炮,已經逐步到了使用壽命,火炮的更新換代需求與也越來越急迫。而這個時候,蘇聯生產的就連他們的對手也讚歎不已的火炮,自然就成了他的首選。

事情的後續發展,也正像楊震所預料的那樣。美軍提供給抗聯的火炮,還是以七十五毫米輕型榴彈炮爲主。一九一八式一五五榴彈炮只提供了兩個團共計四十八門,性能最好的新式一五五榴彈炮則只提供了一個團二十四門。

至於美製一零五榴彈炮除了四二年提供給了一個三營制炮兵團的數量之外,直到四四年纔開始重新提供。數量根本就無法代替抗聯使用的波蘭造一百毫米榴彈炮,以及法制一零五毫米野炮。

如果不是楊震從蘇軍手中交換了一批蘇軍繳獲的德制一零五榴彈炮,以及通過美英軍事代表團,將其在北非戰場上繳獲的德制同型火炮要了來。抗聯的火力升級計劃,將會被全部的打亂。

因爲即便是引進了蘇制一二二榴彈炮的所有生產工藝和圖紙,但是受制於生產工藝、原材料的來源,使得整體生產的速度並不快,產量也很不穩定,平均每年還不到二百門。按照這個生產速度,根就無法完成楊震設想的抗聯火力配置。

沒有辦法,抗聯軍工的底子實在太薄了。即便是有完整的圖紙和生產工藝可以利用。但是在還要全力生產其他武器裝備的同時,生產一二二口徑榴彈炮這種龐然大物,還是有些過於吃力。雖說四二年上就完成了試生產,但是真正形成量產,已經到了四三年底。

再加上楊震將主要的火炮生產,都放在了部隊更加急需的七十六毫米加農炮上,這仿製的效率更加高不起來。引進蘇美英三國繳獲的德制榴彈炮,也就成了楊震緩解燃眉之急的一個手段。

德制一零五榴彈炮的性能雖說比不上美製火炮,但是勝在來源渠道比較暢通。同時因爲口徑和彈藥生產的問題,即便是被三國繳獲,也不會作爲主要火炮使用。因爲沒有人會爲繳獲的數量並不見得多的戰利品,去大量生產在戰爭之中消耗量相當大的炮彈。

當然除了蘇德戰爭之初,德軍繳獲了成百上千的蘇制M三零式一二二榴彈炮。因爲這種火炮性能過於優秀,補充進部隊作爲支援火力,而生產了相當一批的炮彈。但這只是整個二戰之中,極少的一個特別。

在部隊不斷的在擴編,中型口徑火炮需求量日益增大的情況之下,這個產量甚至連抗聯自身都無法滿足,更別說還要給關內部隊換裝、整訓。直到戰爭結束,抗聯之中這種火炮的編制,也沒有達到楊震所設想的那樣,每個步兵師都編制一個營的程度。

無奈之下楊震只能先將這種火炮獨立編成團,主要集中到了縱隊所屬炮兵,以及總部直屬炮兵身上。各個步兵師的炮兵團之中的原有一二二榴彈炮的編制,都給了交換來的德制一零五榴彈炮或是繳獲的日製九一式一零五榴彈炮。

實際上早在這次協議達成之前,楊震就已經考慮到自身軍工生產能力,是否能在全力生產其他武器裝備,以及七十六毫米加農炮的情況之下,有沒有能力在短時間之內爲抗聯提供大量的這款榴彈炮。所以,他也提前着手做了一些準備。

在知道美蘇註定不會提供給自己太多火炮,而自身生產能力又是相當有限的情況之下,楊震便將目光轉向了美蘇兩國根本沒有用處的德制火炮,主要是一零五和一五零榴彈炮,這兩款德軍師一級的制式火炮。

德制火炮,尤其是一五零榴彈炮的性能雖說比不上美國貨。無論是射程,還是威力更比不上蘇制ML二零式一五二榴彈炮。但是總比抗聯現在使用的法式一五零榴彈炮強,而且更比沒有強。

在莫斯科保衛戰剛一結束,楊震便通過蘇聯遠東軍區,以及在美國人的協調之下,不惜用五萬噸的糧食,六千噸的肉類,以及二十萬發八二迫擊炮彈和一二零迫擊炮彈,十餘萬發無後坐力炮彈爲代價。

與蘇聯人交換了其在莫斯科保衛戰,以及之前蘇軍獲勝的羅斯托夫也葉利尼亞兩場戰役之中繳獲的全部德制一五零和一零五榴彈炮,以及幾百輛德制的坦克、半履帶車和裝甲車。甚至連炮塔損壞已經無法維修,但只要底盤完好的坦克都被他拉回來了。

還包括雖然被擊毀,但是完好的發動機、負重輪、履帶、電瓶等所有的配件,只要沒有被戰火毀壞的所有配件他都要。甚至被打壞的坦克上的鋼板,他也照要不誤。

德軍的裝甲鋼板製作精良,再加上德國的鋼鐵冶煉技術,可謂是最好的裝甲鋼。楊震用德國裝甲鋼製造的附加裝甲,要比原來用鐵軌鋼製造的防彈性能要好的多。

儘管同樣缺乏這些裝備的蘇聯人,並不想將這些自己繳獲的裝備便宜抗聯。但是無奈在戰場上,這些德軍的三八T坦克、三號、四號坦克,以及德軍標準的半履帶車和裝甲車,總挨自己人的炮彈。而天上的伊爾二強擊機,也是對這些自己的戰友大開殺戒。

別說只刷上一顆紅星,就是全部刷上特別的識別色,也照樣挨炮彈。在戰場上過於緊張的士兵,誰有時間去管你坦克上的細緻標示是什麼,或是刷的什麼樣的識別色。只要不是自己的坦克,誰管你開坦克的是不是自己人,一樣照打不誤。

被高的驚人誤傷比例,搞的頭疼之極的蘇聯人,最終還是同意接受了抗聯的條件。拿這些戰利品,換取抗聯製造的炮彈、糧食,當然還有肉類和其他反坦克武器,以及通訊設備等物資和裝備。這種交易即便是美國援助的物資大批量抵達之後,也沒有完全的停止。

而在發生四二年上半年蘇聯方面因爲扣押美援抗聯物資,雙方差點沒有公開撕破的事件之後。楊震與蘇聯人達成了一個協議,抗聯可以轉交一部分美國援助的物資,比如裝甲鋼板和製造飛機使用的鋁一類的物資,交給蘇聯方面使用。併爲蘇聯製造部分PPSH衝鋒槍,以及相應的彈藥。

但是作爲補償蘇聯方面要將繳獲的所有德制火炮,無論是自行火炮,還是身管火炮,以及大部分坦克裝甲車輛全部交給抗聯使用。包括繳獲的所有的炮彈、德軍的鋼盔、水壺、防毒面具等戰鬥物資,也一併轉交給抗聯。

當然考慮到蘇軍面對着的德軍裝甲集羣上的壓力,楊震還是大方的同意蘇聯人將德軍的反坦克火炮和反坦克突擊炮留下來自己使用。但是蘇軍繳獲的德軍自行榴彈炮,楊震是堅決要的。

而且移交的坦克,楊震只要二號、三號和四號坦克。至於新式的坦克,蘇聯方面可以自己留下來使用。但是三號和四號坦克,連同所有的配件在內的所有型號都要交給抗聯。

至於楊震爲什麼不要在兩年之後出現的性能更佳的虎式和黑豹式坦克,原因很簡單。這兩種坦克之中的虎式坦克過於笨重,結構過於複雜。就連德國人自己都擺不平,上了戰場毛病百出,更何況技術能力與之相比幾乎天差地別的抗聯?

而身爲二戰德軍各種坦克之中,綜合性能最好的豹式坦克。雖說性能極其優異,坦克炮的穿甲能力異常突出的同時,防禦性能也遠遠超過德軍除了虎式之外的其餘坦克。但是同樣存在着結構複雜,過於精細的毛病。

這兩種坦克,抗聯很難達到其所需要的保養和維修能力。對於抗聯來說,這兩種坦克幾乎就是負擔,而不是一種裝備。所以楊震很大方的只要了三號和四號坦克,以及德軍的各種自行火炮、身管火炮。

面對着楊震不斷變化花樣提出的用來交換的各種條件,是蘇聯人無法拒絕的。尤其是在斯大林格勒戰役結束之後,楊震提出使用英國人轉交的一批T三四型坦克作爲交換,更是讓蘇聯人難以拒絕楊震的交換。

第三十一章 詭異的毒品發作第一百三十三章 正處於關鍵位置第三百七十八章 有舍纔有得第五十七章 戰至一兵一卒第二百六十一章 更要算經濟賬第一百三十六章 混亂和轉變第一百零六章動作一定要快第三百二十五章 求賢若渴第二百五十七章 量力而行第七十八章 履行承諾是有前提的第三百八十章 不是什麼好消息第七十一章 我們應該服從命令第一百一十二章 南 下(3)第三十七章 鬱悶的手冢仲一第三百一十章 加快速度第三百零九章 一個都不能少第三百三十二章 他該殺,你該死第四百一十二章邱金堂的擔憂第七十四章 血色殘陽 (2)第二百四十四章致命的錯誤第二百七十一章 無所謂第一百四十三章 咬牙階段第一百零四章 敵情第一百八十八章 八蘇木之戰第九十二章 德械化第三十四章 龍入大海(1)第三百九十五章 老子當年也造過飛機第一百九十四章 顛倒的資源優勢第十九章 計劃 (4)第五百二十三章 關東軍的真實意圖第三十八章 我相信我沒有看錯人第二百六十九章 打他的土豪第二百八十二章 秦彥三郎的準備第二百一十七章 祁口之戰(四)第三百四十一章 最適合的部隊第二百零八章 無兵可調第三十六章 龍入大海 (3)第二百九十二章 收穫第二百四十九章 無法說出的原因第三百九十七章 多種技術保障手段第三百四十一章 李延平眼中的楊震第六章 架勢一定要拉足第一百七十七章 機不可失第六十八章 最瞭解楊震的人第三百八十六章另外一種因禍得福第一十一章 老帥的憂慮第四百二十一章 百鍊才能成鋼第一百四十一章 兩部日軍內部的紛爭第二百零八章 那只是表面原因第一百四十九章 四一年的寒冬第一百七十二章 烽火羣策山(4)第十六章 豬一樣的隊友第五百八十一章 老百姓信心的體現第二百零九章 虧了大本的日本海軍第十四章 誓言第四十二章 可怕的對手第二百一十六章 還是判斷失誤第一百七十章 最後階段的準備第三百八十七章 你們同意我就認賬第三百六十二章 時局如棋第三百二十一章 不能連續摔倒第三百三十七章 人事調整第五十七章 分兵南下第三十三章 瞞天過海的日軍第一百四十七章 打掉最致命的威脅第七十六章 血色殘陽(4)第二百零一章不惜代價的日軍第245章 當務之急第三百三十八章 勾心鬥角第五百二十三章 關東軍的真實意圖第五十七章 分兵南下第三百九十三章 名聲大振第六十三章 霸氣的答覆第二百二十章 老鐵山水道第七十五章 亂拳打死老師傅戰術第五百六十七章 夠分量的對手第三百二十章 我們在戰略上輸了第三百四十一章 李延平眼中的楊震第二百九十一章 英雄惜英雄第一百一十章 要的就是一盤亂局第四百章 激情後的尷尬第八十七章 英國人的雞肋第七十二章 猶豫的不僅僅是他們第六十八章 最瞭解楊震的人第七十六章 血色殘陽(4)第二百五十二章 收尾與落幕第二百六十八章 何嘗不是一種幸運?第一百九十三章 玩的有點大了第七章 虛張聲勢第七十四章 開花結果第三百八十九章 借窩下蛋第五十六章 就用二十六團第二百六十三章 決戰序幕第二十五章 行動(5)第七十三章 血色殘陽(1)第一百七十七章 情報工作的弱點第四百零三章 底氣第一百四十八章 雛鷹初啼第一百零九章 日落冀中(二)第二百三十八章 最壞的打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