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九十章 書到用時方恨少

舊中國的高等教育體系,在文科之中集中了過多的資源。真正急需的理工科人才,數量相當的匱乏。無大規模的現代化工業,絕大部分的工科學生畢業即失業。如果不能出國學習,要麼只能轉行,要麼就只能自己想辦法。

而且大學收費雖說不算昂貴,但也不是普通的家庭,尤其是佔中國大部分的農民家庭可以問津的。學費很貴出來又很難找到工作,付出與收穫很難成正比。工科學生,不像文科生學而優則可以仕,如果不能留校或是出國進修,很難找到滿意的工作,這就更加限制了學習工科的人數。

有限的畢業生,又偏重在輕工業、採礦、鐵路、化工等國內可以就業,主要是輕工業和交通方面,真正重工業急需的人才數量很少。冶金、機械、動力、材料、造船等專業畢業生的數量,更是奇缺無比。

不僅無法滿足國內開展的大規模工業建設需要,而且也已經影響到了中國在一段時間之內的發展。這些人是重工業的底子,沒有這些人也就不可能建設重工業。即便買來工業設備,也無法發揮應該有的效應。

單靠那些人文科學的大師,無論他們的名譽在顯赫,他們的學識水平再高。也無法真正的爲國民經濟建設發揮任何的作用。富國強兵離不開工業,建設現代化的工業,更離不開大量的理工科人才。

那些所謂的學者讓他們研究歷史、文學可能建樹頗多。但是無論他們在妙筆生花,那些歷史、哲學、人文科學對工業化建設,卻基本上沒有任何作用。國家的發展離不開這些人,但是這些人對建設現代化的工業,打造真正的工業強國,基本上起不到什麼作用。

一個國家的建設與發展,能靠研究歷史與自然科學,還有什麼社會學嗎?這些東西能使得一個國家真正走向富強嗎?答案是顯而易見的。至於美英的全科模式,雖說培養出來的學生質好於蘇聯模式。但是在基礎薄弱的情況之下,培養的速度和數量遠遠趕不上需要。

這種情況之下蘇聯模式,就成了唯一的選擇。也許當初唯一的錯誤,就是將綜合性大學的數量壓縮的太低了。將幾個著名的綜合大學,分拆的過細有些傷了元氣,再想恢復相當的困難。

不過在整個國民教育體系薄弱,國內文盲佔據絕大多數的情況之下。壓縮文科專業,重點發展理工科,尤其是最急需的工科專業,也就成了必然的選擇。而且楊震絕對不認爲將當時的教會大學,收歸國有是一個錯誤。

在一個大學生比金子還要珍貴的年代裡面,國家建設、國防建設最急需的理工科學生,自然要佔據優先地位。在這個前提之下,其他所有的學科都要讓步。因爲沒有這些人才,根本就無法建立現代化的工業基礎。

當回到這個年代,東北根據地開始大規模工業建設的時候,楊震是真正理解後世開國領導人的苦衷了。一方面是建設現代化工業,尤其是急需的國防工業大規模的開始建設。一方面是工科人才巨大的缺口,有限的人才遠遠無法滿足需要。

眼下根據地工業建設,除了設備進口因爲資金以及美國出口方面的限制,進展並不快之外。最大的困難,就是合格的工科人才奇缺。你總不能讓一個學文學的,卻搞石油勘探。讓一個搞自然科學的人,去研究飛機發動機設計。

即便從關內動員來的理工科畢業生,也只能暫時勉強滿足最低需求。在除去其中搞基礎研究的理科人員,剩下的工科人才數量低到無法忍受的地步。人才的困境,不僅限制了工業建設的速度,甚至還影響到了部隊的現代化建設。

所以楊震在選派留學生的時候,在逼迫無奈的情況之下,也只能向這些方向傾斜。將最急需的工科方面,放在了重中之重的位置上。冶金、化工、地質、機械、造船、動力等工科專業,有一樣就學一樣。

書到用時方恨少,人到用時也一樣方恨少。在自己已經既定目標之下,楊震實在無法忍受國內大學慢吞吞的培養模式,以及慘到極點的數量。要是等待國內的培養模式,就算那些大學畢業生全部到東北工作,恐怕也滿足不了需要量的十分之一。

當初在選派留學生的時候,文科和自然科學專業,他堅持一個沒有選擇。而在與中央打通聯繫之後,他直接致電中央,希望眼下在蘇聯留學的全部都改學理工科。不要去學什麼戲劇、哲學、自然科學等建設現代化國防事業,根本就用不上的東西,哪怕就是學農也好。

他並不認爲研究這些東西,是現在的當務之急。而且關內的那些大學,類似的科系和學生已經足夠多了。現在最關鍵的問題,是解決工業建設最缺乏的人才方面問題。剩下那些等到以後,依託國內大學培養已經足夠了。

不過眼下雖說已經有了一個好的開頭,但楊震依舊認爲現在派出去的留學生,數量遠遠滿足不了需要。除了想辦法與蘇聯溝通之外,他也在不斷的想辦法自己培養。他這個手伸的過長的東北局第二書記,除了軍事問題之外,所有的教育工作當仁不讓的接手過來。

搞的中央調來的東北人民政府主席,東北局第三書記,幾乎成了他的辦事員。教育和對外談判,這兩項工作基本上是由他親自主抓,別人根本就插不上手。儘管總指揮和那位主席對於他的越權和獨斷專行,並沒有多說什麼,也在一直支持他。

但是在教育上持續巨大投資,也多少讓那位主管東北工業建設以及財經的黨內經濟專家,感覺到壓力巨大。即便眼下有美國人的部分貸款也好、援助也罷,但在戰時首先要保障的浩大軍費開資,已經讓東北根據地的經濟多少有些不堪重荷。

在幾經苦戰之後,抗聯眼下控制的地區,面積雖然佔據了東北大部分,但是整個東北精華的南滿,還是控制在關東軍手中。地廣人稀、經濟基礎薄弱,以農業區爲主,政府的財政來源稀少,是眼下抗聯根據地主要的情況。

在加上中國歷史上,即便當年洋務運動也趕不上,幾乎可以用開天闢地來形容的大規模工業建設,所要投入的鉅額資金。還有戰場上那些被打爛的城市重建,鐵路線與公路線的維修,機場的建設。東北人民政府的財政,幾乎年年都是一片通紅的赤字。

如果不是眼下美國每年給的那筆貸款,恐怕早就揭不開鍋了。在眼下又增加這麼大一筆教育經費支出,更是壓的財政喘不過氣來。眼下每年的教育經費支出,幾乎沒有比軍費少太多。這還是全軍供給制,如果實行薪金制,恐怕東北的財政早就破產了。

儘管那位主席曾經多次找過楊震,希望能削減一些留學生數量,哪怕是眼下暫時減少一部分,讓東北經濟喘口氣。等到目前的工廠都投入正常運轉,投入數量略微減少一部分之後,他想增加多少都沒有問題。

但最終楊震還是說服了他,非但沒有減少留學生的選派人數,在從四二年開始,反倒是每年數量在原有翻一番的基礎上,改爲翻兩番。用楊震的話來說,只要蘇聯人接收,就盡肯能多派。無論是學什麼,只要是理工科都可以。

哪怕就是在相當長一段時間之內,暫時用不上的造船和船用發動機專業也要派人學。蘇聯人用二十多年實現了工業化,咱們現在雖說還沒有那個能力,但是要爲不遠將來的全國工業化進程打下最牢固的基礎。

也正是對教育的如此重視,所以對此次蘇聯大學東遷,楊震看的相當重。只要蘇聯人同意這些學校對中蘇兩國學生,在招生的時候同等對待,他這個第二書記就堅決支持。儘管他明知道這幾萬蘇聯大學師生抵達東北之後,會帶來多大的負擔,更會造成什麼樣的影響。

但在中央的支持之下,楊震與那位老資格的東北人民政府主席,最終還是咬牙答應了下來。中央也特地從陝北,撥過來一千兩黃金、十萬銀元。而這筆經費幾乎是今年山東軍區,從招遠金礦爲中央籌措的經費七成,外加中央從東北局上繳的經費之中結餘的全部。

中央還將延安自然科學院,所有的學生連同稀少的教師一同都轉到東北來。同時協調各個根據地選拔學生,只要完成高中學業的學生,儘可能的選送東北。淪陷區的類似學生,只要能夠動員出來也要儘可能多的選送東北。

蘇聯人在國內物資匱乏,出於減輕國內負擔以便可以集中更多的物資,用於前線的想法,也嚴格的履行了協議。甚至不管中國方面負擔的情況之下,還超額完成了當初的協議。當然在某些方面,他們也做了一定的手腳。

比如說四三年遷移過來的幾所大學,以文學、農學、醫學,以及部分工科和師範類爲主。

真正搞基礎研究的理科,大部分還是放在了國內。這樣蘇聯人即減輕了國內的負擔,也儘可能的避免了可能的人才外流。

但不管怎麼說,也給了楊震借窩下蛋的機會。而且也算是天隨人願,可能是蘇聯人認爲他們的中國同志,不會在這個時候培養根本沒有用處的造船技術人員。此次全部遷移到東北上課的唯一一所蘇聯大學,正好是專門培養造船行業的列寧格勒造船工學院。

在四二年這所大學遷移到東北之後,楊震第一時間便組織了一批已經完成俄語進修的學生報考。結果在戰爭年代,因爲一切保障前線,而蘇德戰爭又是以陸戰爲主,從四一年開始就沒有招生。前幾屆的在校生又很多去了前線,而顯得空蕩蕩的這所學院在一次被塞滿的時候,裡面的學生已經變成了中國人爲主。

沒辦法第一年抗聯就選送了一千二百名本科學生,九十多名研究生。這麼一下來,這所蘇聯造船學院除了教授是蘇聯人之外,學生中國人反倒是佔了六成。而且每個學生基本上都享受到了特等教育,因爲該校現在師資力量異常的充沛。可以做到五十名學生,配備兩到三個教授級人物教學。

第238章 趁火打劫的第一百四十七章 前兆第四百三十二章 二十三師團的困境第八十一章 一條肥魚?第三百九十三章 各懷心思的三個聯隊長第七十二章 聲西擊東第一百四十二章 日軍內部的分歧第239章 最後一次機會第二百六十五章 麻煩第一百三十一章你有些過於機械第三十八章 我相信我沒有看錯人第三百二十八章 落幕第三百三十九章 不能確定第二百一十九章 我們已經盡力了第三百零九章 進攻、進攻、進攻第二百七十九章 牛肉的價值第四百七十五章 因果關係第九章 以己度人?第三百七十八章 政委做的很好第一百三十五章 起筆難、破題更難第六十五章 敲山震虎的戲第一百七十六章無處使力的感覺第二百三十一章 救援(五)第三百四十二章 楊震的建議第八十四章 眼光的問題第二百三十九章 自己送上門的情報第二十三章 行動(3)第一百六十九章 主攻方向第一百四十三章 輝煌的開端 (11)第一百二十七章 軍火倉庫 (1)第二百六十九章 打他的土豪第一百九十九章 改變計劃第一百二十四章東進(3)第一百七十九章 這個險值得冒第三百六十八章 你是我們全軍的恩人第一百九十二章 固執的劉長順第251章 坦克劈入戰第八章 打懵的宮下大佐第二百六十七章 殺人機器第二百二十二章 戰地觀戰團第二百九十八章 血色本溪湖(三)第七十八章 一場經典的夜間伏擊戰(1)第三百一十二章 動了真怒的楊震第三百二十五章差距第三百九十五章 那一聲久違的呼喊第三百五十四章 殺一儆百第二百七十章 真正的釜底抽薪?第三百二十四章 捱罵和喜訊第八十章 迂迴部隊遭遇的麻煩第四百九十五章 必須要下一些好餌第四十三章 冀中之戰(三)第三百九十六章 臥榻之側第三百零八章 魚也要、熊掌也要第四百一十九章 你必須要習慣第三百零一章 不要再討論了第一百五十二章 賭徒性格第二百五十八章 該到了收穫時刻第三百一十四章 大家都一樣第三百七十七章飛機和坦克的改裝第二百六十二章 讓四十聯隊好好放放血第二百八十六章 反擊時機的選擇第一百零九章 開溜的二十九師團第二百三十七章 大將之才的杜開山第一百九十七章 要區別對待第三百零七章一切必要手段第二百六十章 別有用心的楊震第八十五章 先打好預防針第一百零二章 我們的計劃更適合第一百二十二章 反登陸作戰準備第三百八十三章 解惑第四百三十五章 膽寒與恐懼第一百八十五章 血肉雙城(六)第三百六十二章 影響之內部傾軋第三百三十一章放下架子的關東軍第三百零三章 牛奶也會有的第一百六十章 楊繼財的聯想第八十六章 心中最大一塊石頭第四百三十章 木村兵太郎的看法第三百七十一章 不一樣的中途島第三百四十四章 朝鮮獨立師第一百九十四章 放在一起打第三十二章 總算可以勉強喘口氣第四十章 焦頭爛額的岡村寧次第三百四十五章 想通了再來找我第十章 幸虧有了你第257章 要遵守科學規律第三百四十八章 田中新一的答覆第八十二章 聽聽他們的建議和想法第247章 您必須休息第六十六章 一起慢慢變老第二百五十七章 量力而行第二百八十一章 悲催的關東軍第三百七十八章 政委做的很好第二百零九章 你不能再帶兵了第五十三章 一拳打在腰眼上第一百一十八章 出關部隊的困境第三百零三章 軟柿子?第一百六十二章 林志強的評價第二百三十章 解救第三百六十四章 習慣從對方角度去琢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