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4章 十八歲的太皇太后(14)
喬木看大局已定,原身的願望也基本完成,所以,爲了不繼續待在這邊聽他們扯皮浪費時間,她很快就趁着他們爭吵過程中的間歇期。
隨便找了個藉口離開了大殿。
回自己的慈安宮去了。
至於哪個王爺當選?
喬木根本無需介意。
不論誰當選。
她的位置都不可動搖。
喬木走後,朝政大殿內不太想摻合此事的一些頂級勳貴,也開始陸續離場,他們現在的地位不可能因爲支持某個王爺從而再進一步。
所以根本沒必要冒這風險。
別回頭支持錯了。
再被當選的新帝厭惡。
何必呢?
隨着頂級勳貴離場,剩下一些本身就沒什麼話語權的皇室旁系也開始陸續離場,最後朝政大殿當中也就只剩下皇室嫡系與百官當中二品以上的大員,他們那真的是對那三位王爺,從個人品行到誕生以來的所作所爲,全部都做了個透徹的分析和辯論,進行最終人選確定。
本來凌親王的優勢是很大的。
畢竟他是剛剛宮變的直接參與者,而且也勉強能算是有些功勞。
宗正對他的印象肯定會比對另外兩個王爺的印象稍微深一點,再加上他本身手裡還有一些兵,怎麼着也比另外兩個幾乎能算是文不成武不就的王爺要稍微好那麼一點。
不過吧,官員對他印象極差。
從六部尚書,到朝堂當中的太尉,相國等大臣,對他的印象都很差,一致覺得他的品行有瑕疵,絕對不能讓他登基,當然,更重要的一點可能也是因爲凌親王當年被逐出奪嫡隊伍之後,辱罵甚至欺負過不少官員家的子女甚至官員本身。
這是凌親王他當年破罐子破摔造就的惡果,真的是無關於旁人。
要是早知還有第二次機會,估計他是寧願回去掐死過去的自己。
本來這時候,凌親王就已經因爲百官極爲排斥的原因,內心有些憤怒,有些憋屈了,可是誰知道惠親王又在邊上落井下石,於是兩人當場在朝政大殿上公開撕了起來。
互相揭短,就差沒打起來。
一個說對方強搶民女。
一個說對方喜好男子。
一個說對方日用奢靡。
一個說對方收刮民脂民膏。
總之,就是把互相那點見不得人的事都給扒了出來,扒的乾乾淨淨,扒的邊上的宗正衛春寒臉色青紫,扒的百官就差沒鼓掌歡呼了。
接下來不用說了,他們兩個鐵定是沒啥機會繼承新帝位置了,他們兩個沒機會了,也就沒得選了。
只剩下最後一個。
今年剛滿十四歲的溫親王。
溫親王那是真沒啥污點,因爲他只是有個親王的名號,本身還居住在皇宮當中,沒來得及出去建府呢,再加上他母妃的身份地位不怎麼高,在皇宮當中生怕得罪人,處處謹慎,他哪有機會做什麼壞事。
目前爲止。
他連婚事都還沒定下來呢。
而他之所以能夠當選,除了上面兩個親王狗咬狗,他自己鷸蚌相爭,漁翁得利之外,最重要的一點還是在於百官的支持,官員本來就不是很喜歡老謀深算的皇帝,因爲越是老謀深算的皇帝,越不利於他們發揮,週歲皇帝沒指望,那剛滿十四周歲的也能湊合,總比兩個二十多歲,將近三十歲的皇帝好吧。
有百官支持,再加上另外兩個王爺其身不正,德行有虧,宗正衛春寒最終也只能捏着鼻子認了這件事,並且正式確定由溫親王繼位。
等消息傳出去的時候,不論是喬木還是提前離開的那些個勳貴。
全都一臉懵逼。
他們是錯過了什麼?
總感覺錯過了什麼大事。
本來最沒機會的。
咋就突然一躍登頂了。
不過事已既出,他們當然也不可能去反對,只能讓人去打探了下具體情況,然後哭笑不得的恍然。
誰能想到在這種事上也能鷸蚌相爭,漁翁得利,不過這也是多虧了事情發生的比較急,沒有時間讓另外兩個王爺準備和拉幫結派,要是另外兩個王爺早知會有這一天的話,那估計根本沒溫親王什麼事。
皇帝定下來之後。
接下來就是繼位大典。
雖然正在國喪期,但是新帝同樣十分重要,甚至比先帝死亡更重要,所以,在國喪進行到第三天結束,也就是第四天的時候,溫親王衛溫的登基大典,就正式召開了。
因爲時間比較匆忙,各種準備都還沒來得及準備,所以登基大典也只能從簡,不過這也沒辦法,誰讓先帝死的那麼突然,就連先帝本身的葬禮都從簡,並且把他葬到了他父親瓊華帝的陵寢當中了,又更何況匆忙舉辦的新帝繼位大典呢。
不過就算這個繼位大典舉辦的再簡陋,那也是得到朝廷認可的。
兩個時辰之後,溫親王就不再是溫親王,而是新任的安平帝了。
前兩任皇帝都不太太平。
官員們爲了讓這任皇帝活久一點,特地挑了不少代表長壽和平安的年號,最終他挑了安平兩個字。
皇帝正式登基後,其他各項事務自然也得開始按規矩進行,比如說繼續進行國喪,朝堂政務的重新召開和對後宮及前朝的略微冊封。
但是,爲難的地方就來了。
有關於喬木的冊封,他們是沒什麼爲難的,畢竟新帝跟先帝同一個輩分,依舊維持原先的太皇太后身份不動搖,多加點前綴就好了。
讓小皇帝以及所有百官都有些爲難的是對先帝后宮妃嬪的冊封。
先帝后宮妃嬪人數雖然不是很多,但也有六七十個,她們跟現在的皇帝都是同輩,如果把她們全部都冊封爲太妃的話,那實在是太尷尬了,而且如果她們能夠冊封爲太妃,那麼理論上,原先的太皇太后怎麼着也得再升一級,這不合適。
但是如果不把他們升級爲太妃的話,那她們待在後宮當中未免有些太奇怪了,總不能讓她們繼續充當新帝妃嬪吧,這也很不合適啊。
他們糾結的地方就在於這點。
父死子繼數千年了,誰還記得當年兄死弟繼是遵循的什麼原則來着,根本沒這方面的禮法記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