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章 北上中原

回到郢州之後,田敏私下與董遵誨多次會面。他對董遵誨印象非常好,在臨行之際,便特意提點董遵誨道:“賢侄,如今襄州平定內亂,郢州之圍也得以解除。有白延遇率領精兵鎮守山南東道,那高從誨肯定會老實下來,就算是有什麼小動作,也影響不到大局。剛剛尹實刺史告訴我,他已經保奏你爲隨州郡兵都虞候,如今山南東道幾無戰事,都虞候已經是你升遷的極致。還不如投入於朝廷軍旅之中,雖然暫時職位可能有所下降,但是日後發展的前景卻頗爲遠大。若賢侄有意,我願意爲你引薦一二,我雖然埋首於經文之中,但在軍中也有幾個熟人。”

董遵誨對田敏很是感激,一般人誰願意往身上攬事啊,尤其還是與武將交往,這可是犯忌的事情。他有心直接答應,但考慮到此事關係甚大,還得與父親商議一二,便婉言謝絕田敏。

田敏也知道這是一個艱難的選擇,董遵誨現在在隨州可謂是春風得意,在整個山南東道也是知名人士,而且最近沒有戰爭的威脅,現在的生活可謂是悠然自得。但他如果加入到朝廷軍旅之中,郡兵的官職不算太正規,董遵誨的頭銜就會被下降一級,從都虞候降爲營指揮;而且最近北方戰事頻繁,董遵誨必須上陣廝殺,將軍難免陣前亡,上陣廝殺就會有風險,得失之間頗讓人困擾。

田敏點了點頭,對董遵誨說道:“這事情確實是難於決定,這樣吧,你回隨州的時候與你父親商量一下,如果有了決斷就派人通知與我,我也好給你寫封推薦信。聽說高懷德是你的舅舅,他的父親高行周正是我的老友,目前正在軍中任職,公私兼顧,他應該會賣我一個薄面。”

董遵誨連連致謝,親自爲田敏送行。不久,董遵誨得到消息,高從誨雖然受了漢朝的官職,但氣憤難平,乃命人隔絕交通,並向南唐、後蜀派出使者,乞求內附。反正高從誨有着“高癩子”的名頭,各國也對其反覆舉動習以爲常。

董遵誨在郢州休整幾天後,便率領部隊回到隨州。在這段時間裡,從襄州俘獲的武將張逸終於歸降與他,讓董遵誨很是欣慰。部隊到達隨州之後,入駐軍營,王政忠、楊光義等人紛紛前來拜見。

董遵誨與大家相談甚歡,大體瞭解了下隨州近日的情況,而後起身迴轉刺史府。正好他父親董宗本下鄉歸來,便與他在書房相見。

董宗本也是多日未與自己的二子長談,聽他講述戰場上發生的各種故事,聽他講述襄州城內的驚魂時刻,又聽他以戲謔的口氣講述在南平國中的諸多見聞,這些事跌宕起伏,很是扣人心絃。

董宗本對董遵誨說道:“道明,聽你講完這些事情,我既爲你感到欣慰,又爲你感到擔憂。你現在也是都虞候了,也算是一個入流的官員,不要總是身先士卒,有道是君子不立危牆之下,有些事情其實完全可以委託給自己的下屬。比如說在郢州城門戰時,你完全可以居中指揮,命令劉慶義等人出城廝殺。又比如說在襄州,既然你知道高保勳死後安守忠有可能拿你來頂缸,那就不要冒險待在城中。雖然說你已經向我這裡派出五名信使,但是萬一安守忠失去理智呢?不要總是冒險,讓我和你母親爲你擔心!”

“是,父親!”董遵誨連連點頭,事後回想一下其實自己當時的舉動總是有些個冒險,轉世重生自己也沒有多出一條命來,戰陣廝殺自己一定要小心纔是。

董宗本欣慰地看着自己建立功勳的二兒子,對他說道:“前幾日我已經讓你大哥趕赴東京(開封),與那王樸一道參加皇帝登基後即將開招的恩科。有你姑父(馮道)照料,你大哥即便不能中舉,也能長些見識。

至於你,隨州還是太小了,不利於你以後的發展。隨州郡兵的都虞候,還不如朝廷軍隊中的一個營指揮說話硬氣。你也該出去長長見識,得到朝廷的賞識與封賜。你母親與你舅舅雖是結拜兄妹,可是情誼極好,你姥爺高老大人(高行周)也對你很是想念,現在有了田大人的推薦,你也可光明正大地去他帳下聽令。另外,你的婚事我已經和你舅舅商議妥當,不過考慮到你的前程,也考慮到你舅舅的臉面,準備等你在朝廷裡混出個一官半職來,咱們再風光大辦。”

提到婚事,董遵誨還有些個羞怯,“這婚事全憑父親做主,兒子並無異見。請問父親,去姥爺帳下我該作何準備,帶領多少人馬?”

董宗本哈哈大笑,“道安啊,你手下的那些將士雖然精銳,但在你姥爺眼中,不過是土雞瓦狗一般。此去你帶上五十餘名親兵及兩三名親信將領即可,反正到了他老人家帳下,自會對你有所安排。我要提醒你一下,你姥爺可一直標榜鐵面無私,去了他的帳下,他只會對你更加嚴厲,絕不會對你有絲毫放縱!”

董遵誨連連點頭,父子又商議了一些瑣事,等到中午時分,董遵誨拜過母親,與弟弟們一起吃過飯後,就離開刺史府,回到了軍營。

董遵誨暗自盤算自己手中的將領,王政忠的用處不在軍旅,而在探聽消息,經營情報網,董遵誨準備將他派往開封府,爲日後在開封的發展提前做準備,至於他現在的情報網絡,則交給他的副手閆香玉。反正閆湘玉自從得知閆香玉的死訊以後,也已經全心全意投靠於董遵誨,疑人不用用人不疑,既然自己打算用她,就得對她有信心纔對。

雖然自己離開隨州,前往中原發展,但是自己的根基還在隨州,自己的父母親族也都留在隨州,隨州的郡兵必須有心腹將領統領才行,也能保證自己後路無憂。董遵誨準備將自己的三弟楊光義留下來,統領隨州這兩千五百餘士兵,守護好自己的根據地。

至於楊偉和王政義兩人,董遵誨也準備將他們留下來,負責駐守城外碼頭,管理商務事宜。隨着局勢的穩定,溳水上往來的商旅日益增多,每天的商業稅額度都不少,必須有心腹之人加以管理,防止有人中飽私囊。楊偉有理想有抱負,王政義又是王政忠的弟弟,兩人搭檔,定能守住這一份基業,爲隨州郡兵、乃至他董遵誨日後的部隊提供穩定的財帛支持。

安頓好隨州各事宜之後,董遵誨便帶領劉慶義、張逸、劉大慶等五十餘人,攜帶父親的親筆書信,離開隨州前往中原。

第26章 城門大收穫第440章 點檢作天子!第468章 鐵打的澤州第229章 佔據滑州第464章 決戰碾子谷(下)第501章 勸降專業戶丁德裕第59章 包辦婚姻(下)第174章 中計!第107章 爭鬥(下)第478章 好大一場火(上)第269章 大戰長壽村(中)第129章 西行平叛(5)第243章 劉承佑之死(下)第406章 斬將奪旗(下)第479章 好大一場火(下)第270章 大戰長壽村(下)第442章 董遵誨大婚第244章 義釋百姓第449章 橐駝兒第355章 迎頭痛擊第88章 誤食砒霜(下)第505章 攻克朗州第508章 新兵入伍第251章 誰爲皇帝(3)第200章 郭威返京第361章 怒鋒!第53章 趙匡胤的出走(中)第114章 浴血搏殺(2)第62章 郢州第一仗第13章 坊中亂戰(上)第130章 西行平叛(6)第218章 逃離開封府(6)第107章 爭鬥(下)第452章 各有心機第160章 大戰王景崇(7)第175章 所向無敵(上)第161章 千里外的算計(上)第196章 血案(上)第501章 勸降專業戶丁德裕第392章 奮起追擊第246章 護棺返京第241章 劉承佑之死(上)第233章 劉子陂大戰(1)第206章 沉默的火山第127章 西行平叛(3)第37章 痛打趙匡胤(一)第56章 準備出兵第241章 劉承佑之死(上)第494章 構陷第152章 馳援咸陽(下)第299章 再除王殷第320章 党進大戰楊繼業(上)第17章 父子密談(上)第442章 董遵誨大婚第24章 難忘的飯湯第401章 緩兵計?滾犢子!第349章 刺殺郭榮!第227章 起兵南下!第46章 城門爭奪戰(上)第495章 平反第393章 生擒南唐三將第132章 西行平叛第40章 痛打趙匡胤第418章 上陣父子兵第322章 攻破晉陽城第307章 高平之戰(1)第4章 大哥,俺也沒錢第413章 較量(下)第149章 李守貞造反第304章 郭威駕崩第3章 俺是打虎英雄?(下)第436章 輕取益津關第469章 打鐵匠第72章 襄州鉅變(上)第60章 告別與行軍第108章 直入鄴都(上)第48章 緊急救援第284章 發紅包與抄家第441章 老實人,愚蠢事第406章 斬將奪旗(下)第184章 誅殺趙思綰(4)第271章 遼國劇變(上)第127章 西行平叛(3)第362章 計殲塗山敵(上)第124章 功過相抵(下)第167章 食君祿 不惜死(下)第316章 御營密談(下)第152章 馳援咸陽(下)第299章 再除王殷第283章 賄賂皇帝郭威第343章 斷我糧草?第262章 郭威稱帝(下)第163章 轉戰西關城第365章 拿下清流關第85章 風高放火天(上)第246章 護棺返京第343章 斷我糧草?第447章 皇帝之死!第132章 西行平叛第504章 兩腳羊(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