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削藩大略—第十節 暗鬥(一)

申屠嘉暴死,晁錯升官。

在觀念裡,通常會把人分爲“好人”和“壞人”兩類,只要雙方有鬥爭,往往把好壞的色彩強加給當事人。對“好人”頂禮膜拜,對“壞人”極盡鄙視。然而,都不能算是“壞人”,只是政見不同而已,雖然都有一些小毛病,申屠嘉莽撞,晁錯器小,但均不是什麼罪大惡極的角色。

不管怎麼說,晁錯勝利了,這位朝廷新貴輕輕鬆鬆地鬥敗了政壇老手。從不起眼的“太子家令”,幾年間經過連番越級跳,一舉成了“三公”之一,成了朝廷裡炙手可熱的人物,按理說會有很多人主動向他靠攏,成爲政治舞臺上一支不可估量的政治勢力。

但事實情況並非如此。

雖然有人向他靠攏,但晁錯卻嗤之以鼻,主要原因是向他靠攏的都不是一些地道人。朝廷裡魚龍混雜,溜鬚拍馬、兩面三刀的大有人在。對這些人,晁錯卻看不上眼。

晁錯這個人一心要當正人君子,其一生作爲也基本符合這一點。既然要當君子,就會有選擇地挑一些有共同愛好的交往。而搞笑的是,那些所謂的“君子”恰恰看不上他,因爲這些人對他很不滿。

問題還出在申屠嘉暴死這件事上。

申屠嘉一生耿直,人氣非常好。突然被晁錯整死,讓很多人接受不了,因此對晁錯極有意見。這個時候,正人君子們自然不會像他示好。

如此一來,升了官的晁錯依然是個孤家寡人。

剩下的日子裡,還需要他一個人奮鬥。

在朝堂上,一個人一旦落了單,無論你多麼有能力,多麼大公無私,只要去幹事,通常都是危險的。這也是幾千年來黨爭不斷的根由。大家手拉手走到一起,既爲共同的利益,也爲降低個人風險。不得已而爲之,沒辦法的事。

晁錯是個閒不下來的人,他準備熱身了。

他的第一項“熱身活動”是要砍掉一個人的腦袋。能夠成爲“幸運兒”的這個人,實際不難猜到——袁盎。

沒辦法,這對“活寶”積怨太深,都熱衷於幹一件事——弄死對方。

袁盎千里迢迢跑回京城,希望借申屠嘉之手滅掉老對手。可偷雞不成蝕把米,反把申屠嘉的老命給搭了進去,這讓袁盎有點不好意思。

因此,滿懷愧疚的袁盎留了下來,一則自己不好意思走;二是朝廷裡有人一天到晚宣傳“削藩”的好處,如果削藩,自己返回吳國如同“肉包子打狗有去無回”。所以他義無反顧地留了下來,決定繼續和晁錯唱對手戲。

要說這段時間的袁盎也並不安生。

他多次上書,希望覲見皇帝。但劉啓聽多了他的壞話,不准他進宮。可他很執着,只要有時間就去宮門口晃悠。可無論怎麼晃就是進不去,要說也有一些成績——認識了幾個門崗保安。

雖然有成績,但袁盎不滿足,他千里迢迢跑來長安,不是爲偷東西而踩點來了,多認識幾個門崗保安也沒什麼用處。

皇帝不見他,袁盎很無奈。

不過袁盎挺有意思,他頗有創意地弄了一個日程安排:早晨起來去宮門口和上班族打個招呼;待別人上了班,他就接着在宮門口溜達;溜達到中午回家吃飯;吃完飯出去串門,因爲老熟人們都下班了。

在這些老熟人中,袁盎見的最多的非竇嬰莫屬。

他和竇嬰很早以前就已熟絡,並在同一個崗位上待過,有着深厚的革命友誼。這個崗位就是吳國丞相。也就是說,竇嬰是袁盎的前任,都伺候過劉濞那個老小子,有着相似的工作經歷。僅這一點,倆人就多了一些共同語言。

袁盎頻繁去竇嬰家串門也是有理由的。

首先是竇嬰好客,羨慕戰國時期孟嘗君田文的那一套,喜養門客。並且他也反對“削藩”,更是晁錯的“仇人”之一,與袁盎有着相同的愛好。其二是袁盎希望竇嬰幫忙引薦,陳述一下“削藩”的弊端,免得有人一天到晚刺激劉濞那個老小子。

此時的竇嬰並不是什麼了不得的人物,袁盎求他引薦,似乎有些無厘頭。然而袁盎此舉卻很有道理。因爲竇嬰的身份很特殊——皇太后竇漪房的侄子;工作崗位也很特殊——詹事,掌管皇太后內宮之事。

皇帝你不見我,我去求你娘,讓瞎老太太幫忙說話。不得不承認,他還真得很有一套。

竇嬰也沒辜負袁盎的期望,真找了個機會把他帶進了長樂宮。

在竇漪房面前,袁盎規規矩矩地磕了磕頭,條分縷析地把“削藩”之弊做了詳盡闡述。待他口乾舌燥地講完後,只聽到竇漪房不冷不熱地說了一句,“不把此話講給皇帝,言於老身又有何用?”

袁盎如同吃了一記悶棍。早聞太后崇尚“黃老”,自然不會贊成晁錯“削藩”,可自己講了半天,她老人家紋絲不動,似乎根本就不關心這件事。

袁盎沒辦法,只好兩手一攤,說了一句老實話,“聖上不讓微臣覲見。”

竇漪房毫無表情地開口了,“聽說你和晁錯不睦?都是先帝遺臣,要一心輔佐新主,別一天到晚爲了那丁點私仇而爭來鬥去,對你們、對朝廷都不好。”

袁盎心頭一震,這位瞎眼老太太似乎已把他看透了。他連忙跪拜道:“是,是,微臣謹記皇太后教誨。”

“記住就好,你下去吧。”

出得長樂宮,冷汗已浸透衣背,本以爲憑藉自己的一番說辭,能讓皇太后出來幫忙,可折騰了半天,反被人家教訓了一頓趕了出來。這個女人似乎比皇帝還要可怕。

不得不承認,袁盎的感覺真是太對了,用不了多長時間,這個瞎眼老太太將會在一件地動山搖的大事中,將成爲整個王朝的脊樑。

第8章 紅霞萬里—(四十一)第18章 七國之亂—第七節 傳檄天下(二)第9章 日落長河—十九 劉邦爲何能成功(一)第16章 初開盛世—第十六節 改正朔(三)第19章 爭儲——第十四節 設局第13章 亂中求穩—第十一節劉恆進京(二)第5章 楚漢爭鋒—(八)第18章 七國之亂—第十三節 明爭暗鬥(三)第15章 懷柔天下—第十一節荒唐的謀反(二)第3章 亂世紛爭—(二)第4章 軍挺咸陽—(三)第14章 初登大寶—第三節 掌控朝局(三)第5章 楚漢爭鋒—(十五)第16章 初開盛世—第九節好一根攪屎棍(五)第8章 紅霞萬里—(十)第14章 初登大寶—第一節 掌控朝局(一)第18章 七國之亂——第二十七節 斷糧(二)第11章 臨朝稱制—第九節 諸呂封王(六)第10章 呂氏掌國—第七節 戚姬的結局(一)第19章 爭儲——第二十五節 抓人(二)第7章 烽煙再起—(十)第5章 楚漢爭鋒—(七)第10章 呂氏掌國—第十九節 劉肥避險(二)第10章 呂氏掌國—第二十節 蕭規曹隨(一)第13章 亂中求穩—第九節 羣臣定主(六)第4章 軍挺咸陽—(六)第8章 紅霞萬里—(十七)第8章 紅霞萬里—(三十五)第18章 七國之亂—第六節 傳檄天下第16章 初開盛世—第十三節好一根攪屎棍九第19章 爭儲——第十五節 開會第15章 懷柔天下—第七節劉興居的抉擇(三)第16章 初開盛世—第二十七節最後的日子二第18章 七國之亂—第一節 開始吧第18章 七國之亂——第二十八節 劉濞收場(一)第18章 七國之亂—第二節 串謀(一)第19章 爭儲——第二節 慄姬的運氣第5章 楚漢爭鋒—(二)第13章 亂中求穩—第六節 羣臣定主(三)第8章 紅霞萬里—(三十七)第19章 爭儲——第八節 過招(二)第8章 紅霞萬里—(九)第8章 紅霞萬里—(三十九)第11章 臨朝稱制—第四節 諸呂封王(一)第11章 臨朝稱制—第四節 諸呂封王(一)第1章 起點——(二)第5章 楚漢爭鋒—(十三)第7章 烽煙再起—(七)第15章 懷柔天下—第十八節 天才隕落(二)第8章 紅霞萬里—(二十)第18章 七國之亂—第十八節 明爭暗鬥(八)第18章 七國之亂—第十二節 明爭暗鬥(二)第11章 臨朝稱制—第八節 諸呂封王(五)第14章 初登大寶—第六節竇漪房的身世(一)第17章 削藩大略—第五節 密謀(一)第18章 七國之亂—第十九節 敗亡(一)第10章 呂氏掌國—第二十八節審食其的尷尬三第4章 軍挺咸陽—(二)第19章 爭儲——第二十五節 抓人(二)第6章 旭日東昇—(四)第15章 懷柔天下—第十五節荒唐的謀反(六)第14章 初登大寶—第一節 掌控朝局(一)第10章 呂氏掌國—第二十九節審食其的尷尬四第19章 爭儲——第二十一節 衝動(二)第18章 七國之亂—第五節 籌備第8章 紅霞萬里—(十二)第15章 懷柔天下—第十七節 天才隕落(一)第18章 七國之亂—第十一節 明爭暗鬥(一)第15章 懷柔天下—第五節劉興居的抉擇(一)第5章 楚漢爭鋒—(十八)第7章 烽煙再起—(十二)第18章 七國之亂—第十八節 明爭暗鬥(八)第5章 楚漢爭鋒—(十一)第8章 紅霞萬里—(二)第19章 爭儲——第一節 洗牌第19章 爭儲——第二十三節 查案第18章 七國之亂—第二十節 敗亡(二)第16章 初開盛世—第十二節好一根攪屎棍八第7章 烽煙再起—(五)第10章 呂氏掌國—第二十八節審食其的尷尬三第15章 懷柔天下—第十四節荒唐的謀反(五)第10章 呂氏掌國—第三十節審食其的尷尬(五)第8章 紅霞萬里—(二十)第15章 懷柔天下—第十三節荒唐的謀反(四)第19章 爭儲——第二十四節 抓人(一)第5章 楚漢爭鋒—(五)第5章 楚漢爭鋒—(二十二)第8章 紅霞萬里—(十四)第16章 初開盛世—第二十六節最後的日子一第13章 亂中求穩—第六節 羣臣定主(三)第5章 楚漢爭鋒—(二十)第19章 爭儲——第十七節 對症下藥(一)第6章 旭日東昇—(三)第9章 日落長河—十九 劉邦爲何能成功(一)第3章 亂世紛爭—(四)第16章 初開盛世—第七節好一根攪屎棍(三)第13章 亂中求穩—第四節 羣臣定主(一)第15章 懷柔天下—第十七節 天才隕落(一)第7章 烽煙再起—(十一)第13章 亂中求穩—第四節 羣臣定主(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