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劍閣賦

李白

此賦題下自注:“送友人王炎入蜀。”

咸陽之南[1],直望五千裡,見雲峰之崔嵬[2]。前有劍閣橫斷[3],倚青天而中開。上則松風蕭颯瑟NFDE5[4],有巴猿兮相哀[5];旁則飛湍走壑[6],灑石噴閣[7],洶涌而驚雷。

送佳人兮此去[8],復何時兮歸來,望夫君兮安極[9],我沉吟兮嘆息。視滄波之東注[10],悲白日之西匿[11],鴻別燕兮秋聲[12],雲愁秦而暝色。若明月出於劍閣兮,與君兩鄉對酒而相憶。

(清王琦注本《李太白全集》卷一,中華書局,1977年)

[1]咸陽:《三輔黃圖》卷一:“咸陽在九嵕山,山水俱在南,故名咸陽。”今陝西咸陽東北二十里。

[2]雲峰:高聳入雲的山峰。崔嵬:高峻。

[3]劍閣:劍門關。今四川劍閣縣西北,大劍山、小劍山之間,峰巒連綿,兩岸峻拔,鑿石架閣而爲棧道,下有隘路如門,地勢險絕,故名。

[4]NFDE5(yù):大風。

[5]巴猿:《水經注·江水》載:三峽兩岸,山極高峻,上多猿。當地漁歌雲:“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6]湍(tuān):急流的水。

[7]灑石:沖刷山石。噴閣:噴灑劍閣。

[8]佳人:才智雙全的人。

[9]極:達到。

[10]滄波:青蒼色的水,泛指江河。

[11]匿(nì):隱臧。此謂太陽西下。

[12]燕(yān):燕地。古燕國,在今河北北部及遼寧西部。此代北方。鴻燕秋季由北方飛往南方。

作賦送別,於辭賦中不多見。江淹《別賦》,泛詠“萬族”別事,並非具體送人。此賦將劍閣的崔嵬氣勢、驚險狀況與別情交織融合,寄寓着作者“我”寄愁心越劍閣、隨君直到西蜀地的深切掛牽和萬分思念。全賦建構,效漢大賦鋪敘體格而裁入小體,“故雖以小賦,亦自浩蕩而不傷儉陋。蓋太白才飄逸,其爲詩也,或離舊格而去之,其賦亦然。”(祝堯《古賦辨體》卷七)其磅礴氣勢,不亞使他獲取“謫仙人”之稱的《蜀道難》。

(楊曉靄)

第2章 唐五代賦概述(2)第30章 吊軹道賦並序第96章 登吳嶽賦第95章 江南春賦第98章 漁父歌滄浪賦第30章 吊軹道賦並序第45章 含元殿賦並序(3)第83章 大孤山賦並序第85章 息夫人不言第66章 由鹿賦並序第3章 遊北山賦並序(1)第77章 觀兵部馬射賦第90章 三怪物賦第88章 越裳獻白雉賦第34章 劍閣賦第21章 麗色賦第97章 夢舞鍾馗賦第61章 閔己賦第76章 秋雲似羅賦第63章 反舌無聲賦第59章 墨池賦第17章 靈臺賦(1)第105章 春愁賦第73章 幽懷賦並序第71章 夢歸賦第97章 夢舞鍾馗賦第37章 溫湯御毬賦第21章 麗色賦第57章 鑄劍戟爲農器賦第60章 蒙泉賦第85章 息夫人不言第20章 登長城賦(2)第100章 後雪賦第19章 登長城賦(1)第89章 蝨賦第80章 牡丹賦並序第106章 明皇回駕經馬嵬賦第105章 春愁賦第66章 由鹿賦並序第19章 登長城賦(1)第31章 白鸚鵡賦第38章 裴將軍劍舞賦並序(1)第42章 晴皋鶴唳賦第27章 荔枝賦並序第18章 靈臺賦(2)第94章 玄宗幸西涼府觀燈賦第36章 拔河賦第68章 賦賦第103章 霍山賦並序第49章 茶賦第26章 石賦並序第38章 裴將軍劍舞賦並序(1)第4章 遊北山賦並序(2)第79章 華山賦並序第59章 墨池賦第11章 蕩子從軍賦第87章 晚晴賦並序第102章 蠶賦並序第24章 雲中古城賦第96章 登吳嶽賦第85章 息夫人不言第74章 濾水羅賦第64章 山陽城賦並序第82章 欹器賦並序第107章 館娃宮賦第93章 漁父辭劍賦第10章 窮魚賦並序第7章 塵賦並序第98章 漁父歌滄浪賦第9章 麥秋賦應制第12章 青苔賦第81章 姮娥奔月賦第83章 大孤山賦並序第20章 登長城賦(2)第26章 石賦並序第41章 天狗賦並序第21章 麗色賦第74章 濾水羅賦第36章 拔河賦第64章 山陽城賦並序第24章 雲中古城賦第99章 秋蟲賦並序第97章 夢舞鍾馗賦第17章 靈臺賦(1)第31章 白鸚鵡賦第78章 太阿如秋水賦第7章 塵賦並序第61章 閔己賦第30章 吊軹道賦並序第57章 鑄劍戟爲農器賦第106章 明皇回駕經馬嵬賦第91章 湖南觀雙柘枝舞賦第100章 後雪賦第37章 溫湯御毬賦第4章 遊北山賦並序(2)第44章 含元殿賦並序(2)第35章 夜聞山寺鐘賦第111章 七夕賦第36章 拔河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