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仲素
張仲素(769—819),字繪之(或作繢之),符離(今安徽宿縣)人。貞元十四年(798)及進士第。復登博學宏辭科,入徐州節度使張愔幕。元和七年(812)爲屯田員外郎兼考判官,轉禮部員外郎,歷司勳員外郎、禮部郎中、翰林學士,遷中書舍人,卒。工詩賦。趙璘《因話錄》卷三雲:“李相國程、王僕射起、白少傅居易兄弟、張舍人仲素,爲場中詞賦之最。言程式者,宗此五人。”李調元說:“張繪之以詩鳴於時,律賦中亦可高置一席,此殆兼才。”(《賦話》卷三)曾著《賦樞》三卷,已佚。《全唐文》收其文一卷,其中律賦十九篇。
此賦載《文苑英華》卷一三八、《全唐文》卷六四四。《禮記·月令》仲夏之月“反舌無聲”,孔穎達疏:“反舌鳥,春始鳴,至五月稍止。其聲數轉,故名反舌。”賦題出此。
彼衆禽兮終歲嚶嚶[1],此反舌兮語默有程[2]。蓋時止而則止,故能鳴而不鳴。青春始分[3],則關關而爰語[4];朱夏將半[5],乃寂寂而無聲。有以見天地之候,有以知禽鳥之情。爾乃觀其所來,察其所以,或羣或友,爰飛爰止。啄朱櫻而潛下,嫋綠楊而暗起[6]。先秋而默,恥競響於蜩螗[7];擇木而遊[8],契不言於桃李[9]。於是靜觀其妙,先徵其比:茲百囀[10],誡煩詞於躁人[11];默若三緘[12],象欲訥於君子[13]。徒觀其行藏以時[14],喧靜惟允,其鳴也有節,其默也可準。初疑管絃之並奏,鏗爾曲終[15];又似環佩之齊鳴,詘然聲盡[16]。是以理契中寂[17],道符閒澹,陰陽爭而止聲[18],春夏交而知感。哂城烏之夜噪[19],向曙乃啼;嘆野鶴之秋鳴[20],在陰常慘。
原夫生乃依巢,來而作候,靜集林薄[21],閒棲苑囿[22]。飛而無懼,知皇家仁解網羅[23];應不愆期[24],答聖君信及鳥獸。懿夫遏其音[25],調其羽,結舌何異[26]?消聲可取。鶯能囀,鸞善舞[27],鳳鏘鏘而聲樂[28],雁嗷嗷而音苦[29]。在和鳴而則多[30],於敬授而何補[31]!曷若動適其宜[32],靜得其時。伴玄燕之辭巢[33],秋而倶去;陪黃鳥之遷木[34],春以爲期。豈比夫嘻嘻者聞妖於亳社[35],交交者見刺於秦詩[36]。斯則冥契陰騭[37],迥殊品彙[38],標羽族以稱奇[39],載月令而爲貴[40]。配鳴鳩之拂羽[41],備歲候於三百六旬[42];比鶡鳥之吞聲[43],應天時於二十四氣[44]。至矣哉!隨時之智,從宜之義,抑斯禽之謂。
(《文苑英華》卷一三八,中華書局影印本)
[1]嚶嚶:鳥鳴聲。《詩經·小雅·伐木》:“伐木丁丁,鳥鳴嚶嚶。”
[2]反舌:鳥名,即百舌鳥。有程:有規則。
[3]青春:春。《楚辭·大招》“青春受謝”王逸注:“青,東方春位,其色青也。”
[4]關關:鳥鳴聲。《詩經·周南·關雎》:“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爰:乃。《詩經·小雅·斯干》:“爰居爰處,爰笑爰語。”
[5]朱夏:《爾雅·釋天》“夏爲朱明”,因稱夏爲朱夏。
[6]嫋:繞。
[7]蜩(tiáo)螗(táng):蟬。《詩經·大雅·蕩》:“如蜩如螗,如沸如羹。”鄭玄箋:“蜩,蟬也。螗,蝘也……蟬屬也。”
[8]擇木:《左傳·哀公十一年》:“鳥則擇木,木豈能擇鳥?”
[9]桃李:《史記·李將軍列傳》贊引諺:“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10](bì):止息。囀:鳥鳴。
[11]誡,原作“誠”,據《全唐文》改。躁人:《周易·繫辭下》:“躁人之辭多。”
[12]三緘:封口三重。劉向《說苑·敬慎》載孔子至周,入太廟,見有金人,三緘其口,背有銘曰:“古之慎言人也。”
[13]訥(nè):言語遲鈍。《論語·里仁》:“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
[14]行藏:行止。《論語·述而》:“用之則行,舍之則藏,唯我與爾有是夫。”
[15]鏗(kēng)爾:象聲詞。《論語·先進》:“鼓瑟希,鏗爾。”
[16]詘(qū)然:戛然而止。《禮記·聘義》:“叩之其聲清越以長,其終詘然,樂也。”鄭玄注:“詘,絕止貌也。”
[17]中寂:中和而靜默。
[18]陰陽爭:《禮記·月令》仲夏之月:“是月也,日長至,陰陽爭,死生分。”謂日漸長,夜漸短,是謂陰陽爭。
[19]城烏:南朝宋臨川王劉義慶被廢,侍妾夜聞烏啼聲,扣齋閣曰:“明日應有赦。”因制《烏夜啼》。見吳兢《樂府古題要解》捲上。
[20]野鶴:《周易·中孚》:“鳴鶴在陰,其子和之。”《詩經·小雅》有《鶴鳴》篇。
[21]林薄:草木叢生之地。屈原《涉江》:“露申辛夷,死林薄些。”
[22]苑囿:蓄養禽獸的地方。
[23]網羅:《史記·殷本紀》載湯出,見捕鳥者張網四面,乃去其三面,諸侯聞之曰:“湯德至矣,及禽獸。”沈約《漢東流》:“至仁解網,窮鳥入懷。”
[24]愆(qiān)期:誤期。
[25]懿:通噫,嘆詞,表讚美。
[26]結舌:不敢說話。《慎子》逸文:“臣下閉口,左右結舌。”
[27]鸞善舞:《太平御覽》卷九一六引《孫氏瑞應圖》:“鸞鳥赤神之精……喜則鳴舞。”
[28]鏘鏘:鳳鳴聲。《左傳·莊公二十二年》:“是謂鳳皇于飛,和鳴鏘鏘。”
[29]嗷嗷:雁鳴聲。《詩經·小雅·鴻雁》:“鴻雁于飛,哀鳴嗷嗷。”
[30]和鳴:鳴聲相應。
[31]敬授:《尚書·堯典》:“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時。”孔安國傳:“敬記天時以授人也。”
[32]曷:通何。
[33]玄燕:燕子,又叫玄鳥。《左傳·昭公十七年》“玄鳥氏司分者也”杜預注:“玄鳥,燕也,以春分來,秋分去。”
[34]黃鳥:黃鶯。《詩經·小雅·伐木》:“伐木丁丁,鳥鳴嚶嚶。出自幽谷,遷於喬木。”嚶嚶本指鳥鳴聲,自唐以來卻以爲黃鶯的鳴聲,故有鶯遷之語。
[35]亳社:殷都亳,故曰亳社。《左傳·襄公三十年》:“或叫於宋大廟曰:’嘻嘻出出。‘鳥鳴於亳社。”杜預注:“嘻嘻,熱也。出出,戒伯姬。”又“如曰嘻嘻”杜預注:“皆火妖也。”明方以智《通雅·釋詁》:“嘻嘻出出,當作嘻嘻咄咄,皆是狀鬼神之聲。”
[36]交交:鳥鳴聲。《詩經·秦風·黃鳥》:“交交黃鳥,止於棘。”毛傳:“黃鳥,哀三良也,國人刺穆公以人從死,而作是詩也。”
[37]陰騭(yì):《尚書·洪範》“惟天陰騭下民”孔安國傳:“騭,定,天不言而默定下民。”
[38]品彙:事物品類。
[39]羽族:鳥類。
[40]月令:《禮記》篇名,記述每年十二個月的時令及相關事物。
[41]鳴鳩:斑鳩。拂羽:振羽。《禮記·月令》季春之月:“鳴鳩拂其羽。”
[42]三百六旬:指一年。
[43]鶡(hè)鳥:即鶡雞。《禮記·月令》仲冬之月“鶡旦不鳴”鄭玄注:“鶡旦,求旦之鳥也。”
[44]二十四氣:二十四節氣。
評
本篇是一篇律賦,主要讚美了百舌鳥“行藏以時,喧靜惟允,其鳴也有節,其默也可準”的特點。並以之喻人事:“茲百囀,誡煩詞於躁人;默若三緘,象欲訥於君子。”人也應該像百舌鳥一樣,知道話何時能說,何時不能說,能說時就說,不能說時就不說。戰國韓非曾作《說難》,是說遊說人主之不易。本篇之“言”與“默”,當是指向皇帝進諫,須知進諫也是要冒生命危險的,白居易不是就有“曾犯龍鱗容不死”(《月》)之嘆嗎?故此賦也曲折地反映了君主之下臣士自危的心態。作者引經據典,正如李調元所說:“唐張仲素《反舌無聲賦》雲:’伴玄燕之辭巢,秋而倶去;陪黃鳥之遷木,春以爲期。‘取材於經,不復旁雜,中唐人矜慎乃爾。”(《賦話》卷三)
(尹佔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