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章 觀兵部馬射賦

以“藝成而動舉必有功”爲韻

元稹

元稹(779—831),字微之,河南(今河南洛陽)人。貞元九年(793)明經及第,貞元十九年(803)書判拔萃及第,元和元年(806)又登才識兼茂明於體用科。爲監察御史,因得罪宦官,貶江陵士曹參軍。歷通州司馬、虢州長史、膳部員外郎、祠部郎中知制誥等。長慶二年(822)以工部侍郎同平章事,旋出爲同州刺史。轉浙東觀察使。又爲武昌節度使,卒於任上。元稹詩與白居易齊名,並稱“元白”,同爲新樂府理論的重要鼓吹者。他的制誥文變傳統的駢體爲古體,在當時影響很大。今存《元氏長慶集》六十卷,《補遺》六卷,其中賦佔一卷,共五篇,皆爲律賦。

這是一篇律賦,描寫兵部所舉行的一次馬射活動。馬射爲唐代武舉科目,《新唐書·選舉志上》:“其外,又有武舉,蓋起於武后之時。長安二年,始置武舉。其制有長垛、馬射、步射、平射、筒射,又有馬槍、翹關、負重、身材之選。”鄉試通過者,亦以鄉飲酒禮送兵部再選。

大司馬以馳射而選才[1],衆君子皆注目而觀藝。至張侯之所[2],乃執弓而誓,誓曰:“今皇帝制羽舞以敷文德[3],擇材官而奮武衛[4],兼以超乘者爲雄[5],不惟中鵠者得祭[6]。用先才捷,志亦和平。以多馬爲能[7],故以馬爲試;以得祿爲美[8],故以鹿爲正[9]。豈獨武人之利,實唯君子之爭。”射者皆曰:“諾。雖吾善之末習[10],庶一舉而有成。”

於是馬逸騤騤[11],士勇伾伾[12],蓄銳氣,候歌詩。初聽《採》之章[13],共調白羽[14];次逞穿楊之妙[15],忽縱青絲[16]。旁瞻突過,鹹懼發遲。曾驥足之展矣[17],翻猿臂而射之[18]。揮弓電掣,激矢風追,方當耦像[19],決裂麗龜[20]。砉爾摧班[21],示偏工於小者;安然飛鞚[22],故無憂於殆而[23]。信候蹄之不爽[24],則舍拔之無遺。故司射舉旌以效勝曰[25]:“爾能克備[26],我爵可期。賈餘勇者,宜乘破竹之勢[27];善量力者,當引負薪之辭[28]。”由是靡不爭先,莫肯爲後,皆曰:“措杯於肘[29],十得其九。”忝明試者,亦何嘗而不有。破的之術,萬不失一,凡獻藝者,豈自疑於無必!衝冠怒發,揚鞭氣逸,引滿雷砰[30],騰凌飆疾[31],皆窮百中之妙,盡由一札而出[32]。乃知來者之藝,蓋亦前人之匹。若此,則蹲甲壯基[33],揚觶觀孔[34],信一場之獨擅,終六轡之末總[35]。豈比乎浮雲迥度,開月影而彎環[36];驟雨橫飛,挾星精而搖動[37]。

雖當至理[38],不忘庸功[39]。天子垂衣[40],儼鵷行於北闕[41];夏官司馬[42],閱騎從於南宮[43]。貢士之程,職司其舉。會款塞五方之俗[44],用校埒百夫之御[45]。得俊爲雄,唯能是與。星郎草奏[46],上獻拱辰之防[47];天驕解顏[48],喜見射鵰之侶[49]。客獨顧之而笑曰:“此蓋有司之拔萃,固非吾君之右汝[50]。我有筆陣與詞鋒,可以偃干戈而息戎旅[51]。”司文者聞之而驚曰:“爾其自礪於爾躬[52],吾將獻爾於王所。”

(《元氏長慶集》卷二七,《四部叢刊》影印本)

[1]大司馬:秦漢時官名,主管軍事。此以指兵部尚書。

[2]張侯:名不詳。

[3]羽舞:《周禮·地官·舞師》:“教羽舞,帥而舞四方之祭祀。”鄭玄注:“羽,折白羽爲之。”

[4]武衛:武力衛護。《尚書·禹貢》:“三百里揆文教,二百里奮武衛。”

[5]超乘(shèng):跳躍上車,示勇武。

[6]中鵠:射中靶心。箭靶中心叫鵠。得祭:《禮記·射義》:“天子將祭,必先習射於澤……射中者得與於祭,不中者不得與於祭。”可知這是古代的一種禮儀。

[7]多馬:《禮記·投壺》:“請爲勝者立馬,一馬從二馬,三馬既立,請慶多馬。”本指籌碼。由籌碼之“碼”而及騎馬之“馬”,爲作者音義上的假借。下文由“祿”及“鹿”,亦如此。

[8]祿:《全唐文》作“鹿”,非是。

[9]正(zhēng):《孔叢子·小爾雅·廣器》:“射有張布謂之侯,侯中者謂之鵠,鵠中者謂之正。”古時箭靶(即侯)用布或皮革製成,上畫熊、虎、豹、麋、鹿等獸形。《儀禮·鄉射禮》:“士布侯,畫以鹿豕。”故曰以鹿爲正。

[10]五善:《左傳·襄公四年》:“叔孫穆叔如晉,工歌《鹿鳴》之三,三拜曰:’臣獲五善,敢不重拜。‘”杜預注:“五善,謂諮、詢、度、諏、謀。”

[11]騤(kuí)騤:馬強壯貌。《詩經·小雅·采薇》:“駕彼四牡,四牡騤騤。”

[12]伾(pī)伾:有力貌。《詩經·魯頌·》:“以車伾伾。”

[13]採:《詩經·周南》的篇名。《周禮·射人》:“孤卿大夫以三耦,射一侯……樂以《採》。”

[14]白羽:指箭。

[15]穿楊:《戰國策·西周》:“楚有養由基者,去柳葉百步而射之,百發百中。”柳即楊。

[16]青絲:指馬繮繩。

[17]驥足:馬足。《三國志·蜀志·龐統傳》魯肅遺先主書:“龐士元非百里才也,使處治中、別駕之任,始當展其驥足耳。”

[18]猿臂:形容臂長,據說臂長人善射。《史記·李將軍列傳》:“廣爲人長,猿臂,其善射亦天性也。”

[19]耦象:並立的靶子。《周禮·掌次》:“射則張耦次。”《左傳·襄公二十九年》:“射者三耦。”可見古代射時爲二人一組同時出場。《廣雅·釋詁》:“耦,二也。”

[20]麗龜:《左傳·宣公十二年》:“樂伯……麋興於前,射麋麗龜。”杜預注:“麗,著也。龜背之隆高當心。”謂射中麋鹿的高處且直貫其心臟。此處“決裂麗龜”以言正射中目標。

[21]砉(xū)爾:象聲詞,箭破之聲。摧班:《文選》曹植《七啓》“拉虎摧斑”李善注:“斑,虎文也。”班通斑。此喻中的。

[22]飛鞚(kòng):飛馬。鞚爲馬勒。

[23]殆而:危險的樣子。

[24]候蹄:《穀樑傳·昭公八年》:“車軌塵,馬候蹄。”範寧注:“發足相應,遲疾相投。”謂馬步伐的節奏一致。不爽:無差錯。

[25]司射:主持射事之人。效勝:考覈勝負。

[26]克備:全勝。

[27]破竹:喻乘勝勢。《晉書·杜預傳》:“今兵威以振,譬如破竹,數節之後,皆迎刃而解。”

[28]負薪:不能射的託詞。《禮記·曲禮下》:“君使士射,不能,則辭以疾,言曰:’某有負薪之憂。‘”

[29]措杯於肘:《莊子·田子方》:“列禦寇爲伯昏無人射,引之盈貫,措杯水其肘上,發之,適矢復沓。”射箭時擡起的左肘能放杯水,表示十分鎮定。

[30]雷砰:喻箭離弦之聲。

[31]飆疾:喻馬之疾馳。

[32]一札:一片,指同一箭靶。札,《文苑英華》作“孔”。

[33]蹲甲壯基:蹲甲,踞甲。基謂養由基。《左傳·成公十六年》:“潘尫之黨與養由基蹲甲而射之,徹七札焉。”基,《文苑英華》作“潘”。

[34]揚觶(zhì)觀孔:揚觶,舉觶。觶爲酒器。孔謂孔子。《禮記·射義》:“孔子射於矍相之圃,蓋觀者如堵……又使公罔之裘、序點揚觶而語。”

[35]六轡:古代一車四馬,馬各二轡,共八轡,但兩驂馬的內兩轡系在軾前不用,故御者只執六轡。轡爲馬繮繩。《詩經·秦風·小戎》:“四牡孔阜,六轡在手。”“一場”句言養由基,“六轡”句言孔子,與上面二句爲互文。孔子是站在車上射箭,故云。

[36]月影:喻拉圓的弓。

[37]星精:星宿之精。此以流星喻箭,言飛箭似乎將天上的星也動搖了。

[38]至理:名理。

[39]庸功:即功。《國語·晉語七》:“無功庸者不敢居高位。”韋昭注:“國功曰功,民功曰庸。”

[40]垂衣:《周易·繫辭下》:“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爲稱頌帝王無爲而治碉。

[41]鵷行:鵷鷺羣飛有序,故以喻朝班。北闕:指朝廷。

[42]夏官:周以司馬爲夏官。此以指兵部尚書,爲兵部最高長官。

[43]南宮:唐尚書省又稱南宮。

[44]款塞:叩塞門,指外族通好或內附。

[45]校埒(liè):比賽以分出等級。

[46]星郎:郎官的美稱。

[47]拱辰:環衛北辰,喻四方歸護。《論語·爲政》:“譬如北辰,居其所而衆星共(拱)之。”

[48]天驕:漢時稱匈奴爲天之驕子。此以指外族的首領。

[49]射鵰:善射者稱射鵰手。《北齊書·斛律金傳》雲斛律光從世宗於洹橋校獵,射落大雕,丞相邢子高嘆曰:“此必射鵰手也。”

[50]右:古以右爲尊,引申爲偏愛。

[51]偃:止息。

[52]爾躬:你自己。

全賦分三部分:第一部分至“庶一舉而有成”,借張侯之言,說出馬射的宗旨,即“擇材官以奮武衛”,是爲了選拔將才。第二部分至“挾星精而搖動”,詳寫比賽的情景,場面雄偉,氣勢豪邁,是全篇最爲精彩的部分。從寫法上看,作者馳射兼寫,一馳一射,交織錯綜,正如李調元所評:“唐元稹《觀兵部馬射賦》雲:’初聽《採》之章,共調白羽;次逞穿楊之妙,忽縱青絲。‘又:’砉爾摧班,示偏工於小者;安然飛鞚,固無憂於殆而。‘子山(庾信)馬射分敘,此則馬射夾寫,能使爭先鬥捷之態躍露紙上,精銳處殆欲突過前人。”(《賦話》卷三)第三部分至結尾,寫文士們觀看了這一壯觀的場面後,以爲文可勝武,亦躍躍欲試於文戰。這也正是作者本人的心理狀態。所以本篇雖描寫馳射,最後仍歸結到“我有筆陣與詞鋒”的自詡,反映了作者急於用世的心情。

(尹佔華)

第28章 汝州薛家竹亭賦第27章 荔枝賦並序第64章 山陽城賦並序第3章 遊北山賦並序(1)第72章 囚山賦第74章 濾水羅賦第50章 夢渴賦第32章 奉和鶻賦並序第49章 茶賦第6章 遊北山賦並序(4)第12章 青苔賦第45章 含元殿賦並序(3)第99章 秋蟲賦並序第11章 蕩子從軍賦第52章 林表吳岫微賦第79章 華山賦並序第87章 晚晴賦並序第107章 館娃宮賦第68章 賦賦第7章 塵賦並序第9章 麥秋賦應制第85章 息夫人不言第99章 秋蟲賦並序第77章 觀兵部馬射賦第71章 夢歸賦第35章 夜聞山寺鐘賦第54章 傷望思臺賦第32章 奉和鶻賦並序第16章 蟾蜍賦第76章 秋雲似羅賦第48章 夢遠遊賦並序第16章 蟾蜍賦第2章 唐五代賦概述(2)第44章 含元殿賦並序(2)第42章 晴皋鶴唳賦第80章 牡丹賦並序第51章 愚公移山賦第108章 勾踐進西施賦第90章 三怪物賦第30章 吊軹道賦並序第57章 鑄劍戟爲農器賦第52章 林表吳岫微賦第74章 濾水羅賦第49章 茶賦第64章 山陽城賦並序第55章 蟋蟀鳴西堂賦第55章 蟋蟀鳴西堂賦第15章 麈尾賦並序第39章 裴將軍劍舞賦並序(2)第111章 七夕賦第78章 太阿如秋水賦第52章 林表吳岫微賦第56章 出門賦第82章 欹器賦並序第4章 遊北山賦並序(2)第31章 白鸚鵡賦第59章 墨池賦第26章 石賦並序第76章 秋雲似羅賦第107章 館娃宮賦第1章 唐五代賦概述(1)第79章 華山賦並序第33章 大鵬賦並序第40章 紙鳶賦第26章 石賦並序第25章 美人賦第62章 別知賦第33章 大鵬賦並序第27章 荔枝賦並序第84章 夢遊仙賦並序第53章 渥窪馬賦第35章 夜聞山寺鐘賦第68章 賦賦第35章 夜聞山寺鐘賦第67章 雞距筆賦第98章 漁父歌滄浪賦第31章 白鸚鵡賦第10章 窮魚賦並序第63章 反舌無聲賦第22章 江上愁心賦贈趙侍郎第36章 拔河賦第75章 醉賦並序第49章 茶賦第110章 煉石補天賦第91章 湖南觀雙柘枝舞賦第1章 唐五代賦概述(1)第41章 天狗賦並序第37章 溫湯御毬賦第17章 靈臺賦(1)第12章 青苔賦第32章 奉和鶻賦並序第38章 裴將軍劍舞賦並序(1)第19章 登長城賦(1)第78章 太阿如秋水賦第106章 明皇回駕經馬嵬賦第97章 夢舞鍾馗賦第45章 含元殿賦並序(3)第32章 奉和鶻賦並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