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佛山鎮可以設置一個大型兵站,物資的集散中心。他思索着,利用它的地理優勢,既可以大規模的採購軍需物資:大米、雜糧、牲畜、水果、布匹……又能夠將補給方便的分發出去。
他的腦筋轉得飛快,採購來得物資中的一部分可以直接在佛山進行加工,另一部分轉運到香港去加工。收購來得稻穀,在兵站的糧秣廠裡舂成糙米儲存,在向部隊補給前再舂成精米發放。按照陳思根提出的營養學理論,現在伏波軍已經不再吃糙米了。原因是糙米需要更多的時間來烹煮,浪費燃料,而且糙米難以消化,需要較多的咀嚼才能充分吸收。在戰場上顯然不可能有太長的時間來煮飯和吃飯。
除去糧食之外,蔬菜也可以在佛山就地採購加工,加工成乾菜和鹹菜來供應部隊――如果運輸的時間不超過72小時的話,乾脆直接運輸新鮮蔬菜給前線部隊。
至於肉類、禽蛋乃至糖果,洪璜楠都有就地利用當地原料進行製造的設想。特別是肉類,有了快捷方便的水上補給系統,甚至可以不必考慮醃臘食品了。他可以發揮他在美食上的特長,製作一些保存期較長的菜餚供應給前線的士兵們。
畫完示意圖,洪璜楠回到辦公桌前。五更雞已經開始散發出一股誘人的香氣。他端起秘書送來得茶喝了一口,打開了剛送來得文件夾,裡面是元老院的造船工業爲廣東攻略新設計建造的幾種內河船舶的線圖。
廣東本身並不缺少內河船隻,僅僅在廣州至珠江口的江面上,常年停泊的各種內河和河海混用船隻至少也有三四千條。除去漁船、花艇之類的小船,大多數都可以用來裝貨載人。雖然載貨量不大,但是船隻的吃水也夠淺,基本上可以滿足在東江、西江和北江各干支流航行的需求。本地的沿海商船也不少,直接徵用費不了多少事。
但是洪璜楠對這些船都不甚滿意:這些船隻清一色都是帆船不說,貨艙也不太適應聯勤部門廣泛使用的各種標準包裝箱。雖然暫時需要大量利用這些船隻進行運輸,但是還是要建立一支自己的骨幹運輸船隊。
在洪璜楠的考慮中。這些專門的船隻不但應該是機動化的,還要有一定的防護力。特別是要防禦河岸上進行縱火攻擊。這是有經驗教訓的:在珠江口突入戰役中,海兵隊廣泛使用了各種繳獲的木船,戰鬥中的船隻損失主要是由敵人的縱火性武器造成的。所以這些船隻均不考慮使用風帆。
他一開始把注意力放在現有的海軍船隻上,特別是機動三發艇。這些小艇吃水較淺,裝有小型的蒸汽機,是理想的淺水船隻。此外,621型明輪拖船也是非常合適的內河船隻。情報人員彙報說621型輪可以毫無困難的航行到梧州。甚至還可以再向上游航行,直抵南寧。
使用621型拖輪拖帶駁船,即可以大量的運輸物資和人員。洪璜楠心目中的“水上補給縱列”大致就是以此爲藍本的。不過這還不夠。
對於三江的主航道來說,621輪的“補給縱列”大致可以暢通無阻,但是到了上游某些地段和許多支流,621輪就嫌太大了。因而還需要吃水更淺的“小火輪”來執行運輸和拖帶工作。這類小火輪一直到80年代還活躍在中國的許多江河上。
除了運輸船隻,爲了保護航運安全,清剿水匪;作戰中爲登陸部隊提供火力支援,威懾沿岸村落,還必須裝備有小型的內河炮艇。
這些要求混在一起。就成爲造船廠諸位元老的課題了,鑑於施建濤的主動請纓,該項目就由他具體負責,至於設計師,自然是請“中央船舶設計院”唯一的主任設計師鍾子衡負責了。
經過軍務總管庭和企劃院的協調,船隻的設計工作在臨高進行,整船建造安排在香港進行。發動機、火炮之類的自然還是要從臨高運來。
洪璜楠打開的第一頁線圖就是621“內”型。所謂“內”,便是專門用來在內河航行之用。這是鍾子衡在621的原型上少量改動完成的,主要改動是換裝了較小發動機節約船艙體積,縮小了煤倉的儲備量。明輪改爲尾輪,以適應較淺的河道。
不過621本身是基於沿海和珠江航道這樣的大深度航道設計的,線型並未進行過專門的淺吃水優化。雖然通過改裝較小的發動機等措施減少了船隻吃水,它能適航的範圍已然是比較有限。洪璜楠看了下指標。大約只有西江上它是暢通無阻的,一路跑到梧州沒壓力。
接下來的第二張線圖是一艘鐵骨木殼內河炮艦。按照500噸的分界線,它那260噸標準排水量只能算是艇。
這是一艘鍾子衡“精心設計”的內河炮艦,具體的藍本是20世紀二三十年代列強在長江上航行的河川炮艦。這些炮艦因爲有“鎮暴”和“威懾”雙重要求,往往裝備有較大口徑的火炮和相當數量的輕型速射武器。航速較江面上的木船要快。由於要考慮在枯水期越過三峽進入四川內地的考慮,吃水一般都很淺。
這個技術要求和總參在廣東的河面行動不謀而合。因而這艘代號798的河川炮艦即是鍾子衡貫徹這一要求設計的。主尺度長54.86米。寬8.米,吃水0.79米。配備兩座往復式500馬力蒸汽機,兩座燃煤鍋爐。編制乘員56人,必要時可運載一個排的兵力。798型完全沒有考慮航海能力,採用的是淺吃水的內河船線型,幹線極低。由於艦體空間有限,798型擁有此類河川炮艦共同的特徵:又長又大的上層建築。再加上高大的雙煙囪、巨大的130mm前裝線膛炮的炮廓,顯得整艘船頭重腳輕。
不過,也受惠於這種設計,使得其可以通行於東西北三江的大多數航道和相當一部分支流。以它“巍峨”身軀和“巨炮”,出現在任何一段江面上,對周邊地方勢力的威懾必然都是極強的。必要的時候,也可以用來投送陸軍和運送物資。雖然船體採用鐵骨木殼,但是主要暴露在水線上的艙室全部安裝了熱軋薄鋼板作爲裝甲,除了紅夷大炮之外,在近距離上對明軍的大多數火器完全免疫。
洪璜楠對這河川炮艦十分的滿意,不過出於對企劃院吝惜性格的體會,他對企劃院到底最終能同意建造幾條專用河川炮艦798型炮艦持懷疑態度。當然,他個人是非常支持這種新型武器的。比起許多元老吹噓的千磅級攻城炮,還是停泊在白鵝潭的河川炮艦更有說服力。
似乎是要和河川炮艦形成對比,接下來是一艘企劃院顯然會十分喜愛的小型內河炮艇、藍本是日軍在中國曾經廣泛使用過得25噸內河炮艇。這種炮艇的適航能力幾乎無限。抗戰期間從江南的小河濱,到廣東的河涌,到處都可以看到它的身影。長江上自然不用說,解放軍還用它出海支援解放近海島嶼戰鬥。殘存下來的船體一直在長江沿岸充作雜役船一直用到90年代。
問題是這種小艇使用的是內燃機,這方面臨高的工業能力還比較弱,設計方案上是使用一臺根據李迪帶來的美國的蒸汽機愛好者設計製造的緊湊型12馬力蒸汽機放大仿製而成的18馬力蒸汽機。自然航速和續航力都受很大的影響。全船規格是是長18.1米,寬3.5米,滿載排水量30噸,安裝有一門70mm試32年式大隊炮的海軍版――安上輪子又可以當步兵炮使用。
“這炮艇簡直醜得慘不忍睹。”洪璜楠忍不住評論道。
不過醜歸醜,卻是很有用處的小艇。“水上補給縱列”倒的確需要這樣靈活又廉價的武裝小艇護航。
最後便是所謂1024型內河小火輪了。顯然,鍾設計師沒有在上面多動什麼腦筋,直接抄了現成的設計資料,除了將動力改爲18馬力小型蒸汽機,添置煤艙之外,它和在整個20世紀都活躍在中國內河水道上的“小火輪”沒什麼兩樣。1024型採用平底低幹舷的常規淺吃水設計,雖然其貌不揚,性能平平,但其通航適應力強。使用方便靈活。洪璜楠決定這種船作爲聯勤的機動運輸兵力來使用。
“這樣就差不多了,最好是都建造一批。”洪璜楠在自己的名字上畫了個圈,把文件放回到文件筐裡。在心裡大概估算了下需要多少艘各種船隻。
不過,他心裡有些擔心,因爲現在已經是初秋了,距離發起進攻的日期只有三個多月了,這些新型號船隻不知道到時有幾艘能夠投入使用?他對香港造船廠的效率一無所知,也沒有任何的進度報告給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