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機構改革(一)

會場裡先是短暫的沉默:無論政治傾向如何,沒有人料到文德嗣會在大會上突然說出這麼一番話來。他們要麼品味着其中的味道,要麼陷入驚訝之中,打破沉默的是來自“受贍養元老”區域的大媽元老們。雖然她們對領導講了什麼並不感興趣,但是下意識的在發言結束之後開始鼓掌。

先是稀稀落落的掌聲,接着是國務卿馬千矚和三亞大區區長王洛賓,執委會的其他元老們,然後軍隊的元老們開始鼓掌:以陸海軍人民委員、訓練總監和總參的元老們居首,海軍和陸軍的青年軍官俱樂部的成員們一起起立鼓掌,然後是全體陸陸軍元老。蕭子山注意到趙曼熊也在鼓掌:肉乎乎的巴掌不緩不急,起落的極有分寸,臉上依舊是那副溫和的笑容。

隨即鼓掌聲愈來愈大,由小到大,從零星到齊聲,最後成爲全場“雷鳴般的掌聲”,連那些原本打定主意不鼓掌的元老也不得不加入拍起來巴掌。

文德嗣滿面微笑頻頻招手,緩步從主席臺上走了下來,還沒回到第一排他的座位前,馬千矚已經起身相迎,用力握住了他的手:

“文主席你說得太好了。”

“哪裡哪裡,”文德嗣說道,“不吐不快。”

在這小小的插曲之後,會議便進入了第一個正式議題:體制改革。

體制改革領導小組的組長是文德嗣,不過大家都知道他這個組長是“務虛”的,具體經辦事情的實際上是三位副組長。

首先是於鄂水做了《元老院體制調研的總結報告》。調研報告本身非常厚,每個部門都有一份。全加在一起足有一人高。所以這次只是宣讀相關的結論。

第二次全體大會制定下來的體制,運作到現在暴露出不少問題。元老最關心也是最根本的問題就是元老院與執委會的關係問題。運作中出現的許多問題,都和這一關係未能釐清有關。

單從政體表現來說,元老院和執委會是議會政府之間的關係。但是穿越集團的特殊性使得元老同時具有雙重性的身份:他即是構成最高權力機關議會的議員,又是行政部門或者國有企業的首長――結果是他們在履行議員職責的時候往往是有選擇性,更多的是從本部門的利益出發去看問題,受個人好惡和環境的影響很大。本職上過多的行政和技術工作也使得元老們沒有多餘的精力去參政議政。即使後來採取了常委會體制來進行代議,常委也很難兼顧――因爲他們自身的工作並不會因爲成了常委而能減少多少。元老的工作都是一個蘿蔔幾個坑,工作自己不做就沒人做。所以常委的負擔很大,所謂白天干活。晚上開會,回家還得看文件。一般人哪有這樣旺盛的精力。一旦當了常委之後,不論是擔任行政職務的範圍還是自身工作業績都受到很大影響。第一屆常委沒到期就有不少人申請不幹了。

儘管錢家兄弟等人曾經提議常委會應該由脫產元老組成,再由此建立一批專門的委員會。然而元老院目前最苦惱的問題就是能填坑的元老太少,特別是在技術性崗位上,至少在短時間內是無法使用歸化民替代的,而大陸攻略展開之後對元老的需求只會更大,專門讓一批元老脫產從事代議顯然是行不通的。

至於執委會,情況亦好不到哪裡去。明眼人都看得出執委會制度實際上是對tg政治體制的一種克隆。但是在臨高很快就出現了水土不服的局面。首先是理應作爲行政首腦的國務卿權力小得可憐,許多重要職能部門都在其他執委的“分管”下,許多行政事務必須和同級的執委會商之後才能拿出決議來。由於地位相等,執委下屬的各部門的協調也成了問題。政令不暢成爲一種常態。而每個執委管轄的具體業務部門也由此成了執委個人的“自留地”。執委權力極大,很多時候甚至凌駕於國務卿之上。不僅如此,執委個人權力的膨脹。還連帶引起了執委秘書的權力擴張。由於執委的工作很多,日常**務處理往往委託給執委秘書。有些部門裡。執委秘書掌握的實際權力已經超越了一般元老。這對一直擔心“大權旁落”的元老們是一個極其敏感的問題。

第三個問題是機構設置問題。執委會的行政機構體制大致還是模仿舊時空的,條塊分明。面面俱到。試圖構建一個從上到下,對社會和經濟進行嚴密控制和管理的官僚機構。然而元老院極度缺乏訓練有素的中下層官僚,不但部門首長只能由元老擔任,連處一級幹部大多亦只能由元老來兼任。一個元老身兼五六個副處長,七八個副主任的現象屢見不鮮。元老的精力是有限的,兼職過多,事情即辦得慢又辦不好。而過多的部門又造成過多的環節,辦事效率不斷下降也在情理之中了。

蕭子山心不在焉的聽着於鄂水抑揚頓挫的念着報告――這報告他幾天就看過了,基調已經定下了:不管會開得怎麼樣,機構改革是必然的了。下一步自己是何去何從呢?

自然,不管機構怎麼改革,辦公廳這一塊是永遠少不掉的。

繼續擔任這個辦公廳主任自然是不錯,不過自己管着元老們的吃喝拉撒,直接管理着上千名爲元老提供各種服務的男女歸化民,元老的個人生活對他來說是一點秘密都沒有的――就這個也挺遭人忌諱的。已經有人再說元老院的最大黑手是自己了――這可不大妙啊。

如果出去擔任行政職務呢?自己好像又有點能力不夠,實話說也着實不想離開臨高這個安樂窩。

正胡思亂想間,忽然見馬千矚正伏案修改着什麼,大約是會議講話稿?執委會內部“機構改革”的風吹了很久,督公這個元老院內的主要派閥之一必然會有所動作。他隱隱約約的聽到謠言,說席亞洲很快就會從三亞回來出任總參謀長這個過去一直空懸的位置。

蕭子山知道最近馬千矚和文德嗣、鄔德等執委會和主要人民委員頻繁互動,據吳南海的彙報,他們經常在咖啡館裡見面,談些什麼雖然沒人知道。但是蕭子山猜測,十有八九是人事安排上的事情。

在蕭子山看來,人事安排其實沒多大奧妙,關鍵是目前在角力的各方是否拿的出一套方案,能讓元老們感到放心?要消除元老們的“受迫害妄想”的確不是一件容易事,不過蕭子山也承認,元老們的擔憂並不是沒有道理的。

劉翔曾經專門拜訪過他,鼓吹了一番元老院就是皇帝的論點。單就論點本身來說蕭子山沒什麼異議:這不過就是把“元老院是最高權力機構”又改頭換面的說了一遍而已。具體到怎麼讓廣大元老確實的感受到“元老院是最高權力機構”,並且相信這個最高權力機構不會被少數人篡奪,劉翔同學並沒有什麼新主意。扯淡到這裡,無非又是制衡、制約――說起來蕭子山倒是不反對有個正兒八經的參議員或者上議院之類的機構,可惜元老院的規模實在太小了……

不知道這次法學會搞得機構改革能不能讓大夥安心。他嘀咕着。這時候忽然杜雯貓着腰從後排過來了。她走到馬千矚耳畔輕聲說着什麼,馬千矚皺着眉頭聽着,又說了幾句話。蕭子山想杜女士這又在鬧什麼幺蛾子了?莫非還是那份《海南新區農村狀況調查》的事情?

幾天前杜雯在執委會散發了這份報告,上面羅列了她去過的五六個縣的農村機調查情況,雖然調查內容很簡單,每個縣也只待了幾天,但是問題卻是不少:元老院制定的自以爲很得意的一些政策在農村要麼貫徹不下去,要麼完全走樣。

蕭子山知道這是必然的,臨高的治理效果好,政策到位,那是因爲首都效應的存在――人力物力充沛,信息反饋快。一出了臨高,一二個元老帶幾個歸化民幹部,能把政策都執行下去就不容易了,只能說像不像三分樣,具體有沒有得到真髓,那就只有天知道了。

不過這件事卻引起了執委會的重視――大陸攻略一展開,廣州這個全亞洲不說數一數二,也是名列前茅的大城市就會落在元老院手裡,民政工作的難度顯然不是充其量也就十萬人口的瓊州府城可比的。

因而執委會經過討論已經決定安排非生產部門的各部委元老下海南各縣基層蹲點考察,重點是對農村情況進行考察。

光這件事就要佔去多少寶貴的時間!可是要是不做,到底有多少問題沒被發現,多少已經推行的政策是他們的“想當然”或者“水土不服”,要摸清了才行。不然劉市長到廣州不分青紅皁白來個“先進經驗推廣”,非鬧出大事來不可。

第九十節 新血第三百八十八節 訪問第九十六節 焚樓(十一)三百三十六節 甄選第四百四十一節 小元老們的宴會二百八十節 公審續一第一百六十六節 符不二入會第二百六十四節 大員的荷蘭人第二百九十一節 軍管會第二百二十九節 書辦第一百三十九節 佛山之行(五)第一百九十五節 新的紫明樓二百二十三節 黃公子的第三百七十五節 鍾小英第二百三十九節 驗屍報告第六十四節 香港的作用第三百一十八節 東門第七十六節 甜港風雲--收買第二百五十四節 去梧州(三)第三百三十二節 萊州城第二十四節 下水第四百二十一節 圖書館裡的暗流三百六十四節 菜煎餅,兩個皮的第三百一十二節 秘書和徒弟第二百六十一節 去梧州(十)第四十五節 家書第一百二十三節 草地計劃二百零七節 廣州龍脈傳說第二百二十五節 冠冕堂皇的理由第二百七十八節 審計委員會第四百四十節 內幕消息第一百九十九節 調查(二十七)第二百四十四節 京師(一)第一百節 AES第二百九十二節 侯爵第二十五節 續東門市遊記第一百八十五節(十三)第一百二十九節 潛在合作者第四十節 統太郎的陰謀第一百一十四節 田校長和候大夫第三十六節 審俘(一)第二百四十四節 京師(一)第八十八節 六脈渠三百零四節 廈門的生意第一百一十九節 校園第三百八十九節 私人目的第一百三十五節 在村裡招攬人心(一)第二百八十三節 老朋友李華梅(五)第七節 蹤跡第二百五十節 海軍炮第一百零二節 治安策略第二百七十六節 危險的信號第二百七十節 京師(二十七)第五十六節 又成了俘虜第二百五十四節 京師(十一)第三百三十節 預約第八十三節 甜港風雲--人頭第五十三節 造幣工藝第二百零九節 結論第四百零六節 亡命第二十四節 高舉的煩惱第四百六十四節 水運優勢第二百三十四節 付諸行動第二百四十一節 逍遙墟風雲(二)第一百一十八節 收復廣寧二百六十七節 疫情反覆第四百三十九節 接風洗塵第六節 合作伙伴第四百一十八節 有進有退第十七節 肇慶光復(三)第一百三十四節 劉香的算盤第八十四節 甜港風雲--求和四百五十四節 外援第一百二十五節 上任三百八十節 圈批第一百六十三節 潘多拉盒子第六十節 虎門第二百三十六節 昌化堡第四十一節 情報局的陰謀第一百九十九節 大昌米行來訪第一百九十三節 熱烈而隆重第二百二十節 小十字路計劃(一)第二百一十五節 馬車上的閒聊第二百二十六節 賬本第八十四節 抽絲剝繭(五)第一百五十七節 田獨開發計劃二百一十四節 還鄉(四)四百四十九節 米香居第十七節 博鋪見聞第一百二十一節 舉兵之議第三百三十一節 問題(二)第二百五十九節 秋賦(二十四)第一百四十六節 生意上的大眼光三百六十二節 自行申報第四十九節 香港第一百八十八節 小商人們第八十九節 檢疫所(二)第五十一節 殖民和貿易部第七十四節 密謀二百二十八節 劉進士的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