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九節 彙報

傍晚,外出考察的幹部們陸陸續續回到了營地。經過數日的走訪,幹部們都積攢了不少一手信息,每日回營後都要開會。藉着鉛酸電池供電的電燈發出的亮光,幹部們彙報着各自考察的部分,張梟和李幺兒都仔細地聽着,時不時提幾個問題。

陳五仁彙報道:“……本地水災頻發,至圍基一決,最嚴重者致溺斃人命,沖塌房屋,傷敗禾稼;其次是魚塘,計每塘一口,自正月去舊水換灌新水,漚水餵魚,草糞之需,歷五六月,塘耗十金。魚之逃逸,不可計數,其他貨物飄失,也難統計。決堤之後,十日內宜儘早搶救,有公財可借的要盡力出資修復圍基,無公財可借者只能按業戶竭力起科,務必要保證栽種晚稻,待桑露梢發葉,補供蠶事,池塘出魚可再種,失之東隅,尚可收之桑榆。若是延誤十餘日還不施工,則前潦方消,後潦續漲……”

張梟聽着彙報,在筆記本上快速地記下一條:水利是桑園圍發展最重要的工作,各圍的圍董會缺乏統一協調機制,宜增設機構統一管理,含順德。

“還有沒有什麼值得注意的事情?”張梟問。

陳五仁想了想,道:“說起來確實有,不少養魚戶反映這兩年特別缺肥料。”

“哦?什麼原因?”

陳五仁道:“聽說朱氏搞了個什麼成藥鋪,大量收購蠶砂,用於提煉藥材,收購價還給得特別高,所以許多蠶戶都將蠶砂售賣給了朱氏,導致魚塘肥料不夠。”

“蠶砂?”張梟用手摸着小鬍子若有所思。

李幺兒見他不語,問:“有問題嗎?”

張梟道:“這倒確實是一味中藥材,《本草綱目》記載蠶砂有治消渴、婦人血崩、頭風、祛風除溼的功效,其他古醫書上也有類似記載。從現代醫學的角度看,蠶砂提取物的主要成分鐵葉綠酸鈉,用於治療缺鐵性貧血。只是……”

“只是什麼?”李幺兒有些好奇。

“這藥再怎麼好用,也不至於收購到本地養魚戶缺肥料吧。”張梟道。

蠶沙作爲藥材並不像甘草那樣具有普適性,用途有限。以廣州府一年的用量計算,大概也不會超過幾百斤,何至於搞到市場上蠶沙奇缺這樣的地步?

“有蹊蹺?”李幺兒問。

“說不上來,總覺得哪裡不對。”張梟在信息有限的情況下也說不出個所以然來,道:“單說缺肥料這事,如果人工繁育基地建起來之後,魚花產量倍增,光靠農家肥肯定是不夠的,桑基魚塘再怎麼高效,也不能憑空創造出營養物質,整個系統的物質輸入是一定的,如果不額外補充肥料,單位產量還是提不上去。我們的化肥技術還沒有突破,缺肥料將是長期存在的嚴重問題。”

“那怎麼辦?你的牛皮都吹出去了。”李幺兒不懷好意地笑着。

“老姐放心,咱吹牛皮還是靠着譜吹的,”張梟道:“石出由一直死磕的長坡一期前兩年就投產了,他那兒每年用‘石出由硫酸法’從褐煤尾氣裡能回收一萬噸的硫酸銨,我倆辛苦一下,四下走動走動,長坡一期的肥料分一半配額定向供應九江,好鋼要用在刀刃上嘛。”

“這個可以有,搞產業都要講投資回報率,肥料自然是要用在高收益的農業部門。”李幺兒也同意張梟的意見。

“哎,這點肥料還是不經用啊。石出由原本還計劃上長坡二期的,規劃40座爐子,尾氣回收至少能年產五到十萬噸硫酸銨,順帶還有八千噸汽油的產能。只是現在有文萊石油競爭,我看懸得很。”

“你不是鐵桿南下派麼?”

“搞石油沒錯,但是要等石化產業出肥料不知道猴年馬月呢,還不如寄希望於陳環他們趕緊搞定自產合成氨裝置。”說着說着張梟就扯遠了。

“嘿,別跑題了,注意開會效率。”李幺兒提醒道。

“好好好,言歸正傳……呃,要是別家幹蠶砂這事兒,可能我還不放在心上了,但朱氏不一樣,他家是陳子壯的孃舅。”張梟想了想還是不放心,吩咐莫魚道:“老莫,這事兒你盯一下,看看朱氏到底在搞什麼鬼,有情況隨時彙報。”

接着是趙和寧的考察彙報:

“……細考蠶農生活,除蠶兒長大,工作緊迫之期外,每造飼育工作完畢,及幼蠶期中,仍有一至二星期閒暇時間,因此每利用此時間,在外任其他苦力工作,收造之後,除田園工作外,仍可兼任其他苦力工作,彌補家庭雜用,終日辛勤的結果,雖不足以補償支出缺失,然其相差之數,亦不太大,各方挪借及盡力節儉,稅課勉強維持,除此之外,沒有其他更好的辦法。桑基魚塘確實比水稻種植能夠創造更多的財富,也能讓農戶過上相對較爲寬裕的生活,但是由於商品性農業需要高額的投資且有巨大的風險,農戶幾乎沒有規避風險的能力,這就意味着他們可能終年辛勞,但最終仍不得不陷入徹底的貧困中……”

“不錯嘛,和寧有進步。”聽完趙和寧的報告,張梟誇了起來。

趙和寧笑起來兩隻眼睛彎成了月牙狀,謙虛地說:“名師出高徒,還是兩位老師教導有方。”

李幺兒道:“九江農民的生活商品化程度在目前的社會條件下已經很高了,生活質量也比其他地方的農民強,不過貧富差距看起來非常大,社會矛盾不小。和寧,你們有沒有收集到蠶農收入、支出的確切數據?”

“極難獲得確切的數據,蠶農沒有記賬的習慣,往往不能回憶起一年的收入和支出,我們只得憑空揣測,作無根據的答案,所以不得不體察情形,按其日常生活代爲估計,來證實我們揣測的答案是否有誤。”

“那你們有遇到什麼特別的情況嗎?”李幺兒問。

“有,我正要說呢,”見李幺兒主動問起來,趙和寧抓住機會,道:“我們遇到了一對母子,特別慘,我都覺得她這輩子活着真沒什麼意思,她現在唯一的願望就是跟她那個死鬼老公離婚,我覺得這事兒咱們得管管……”接着趙和寧將黃氏母子的遭遇繪聲繪色地說了一通,簡直是聽者傷心、聞者流淚。

李幺兒忍不住吐槽起來:“世上怎麼還有這樣的爹?”

張梟道:“人上一百,形形色色,林子大了什麼鳥都有。”

黃氏母子的境況勾起了陳五仁的回憶,他便插話道:“二位首長,可聽說過‘吃絕戶’?”

作爲80後,張梟對農村生活並不陌生,所謂吃絕戶,就是一家的男人死了,若家中沒有其他男丁,就會有人來瓜分這個家庭的財產,甚至連鍋碗之類的生活用品也不放過,這些人不是別人,通常是這戶人家的同宗親戚。還有一種形式就是逼着男主人的妻子去擺流水席,直到將這一戶人家徹徹底底地吃完、吃窮、吃絕。在財產被瓜分完之後,這些親戚還會變着法子欺負孤兒寡母,將她們趕出家門,有的人不得不淪爲娼妓。

吃絕戶的情況從明朝中晚期開始流行,就連明末才女柳如是也未能倖免,在錢謙益死後被錢氏族人聚衆搶奪房產,柳如是爲了保住錢謙益的家產,立下遺囑後懸樑自盡,一代風流才女香消玉殞,極爲悲慘,此時距錢謙益去世僅兩個月。

“你是說,有人在吃關有德一家的絕戶?”張梟問。

“關有德雖還活着,但從實際情況來看,與吃絕戶無異。”陳五仁道:“按趙小姐的說法,關有德生病已十年之久,所有人都認爲他命不久矣,包括他自己。爲了治病,他的家產基本上都是低價變賣給同宗親戚。俗語道‘有兒貧不久,無子富不長’,關有德只有一個獨子,當初關宗寶年幼,能不能活到成年尚是未知之數,不知是誰使了什麼迷魂湯能讓關有德心甘情願地令年幼的兒子放棄讀書回家養魚,出此下策的人應該是存了讓他兒子也早日歸西的念頭。像關有德這樣的藥罐子最多不過五六年便要撒手人寰,能拖十年的少之又少。我想這也是他的同宗未曾想到的情況。我在魚花市也遇到一個名叫關有德的人,此人面色菜黃,印堂發黑,看起來命不久矣的樣子,應該就是與趙小姐所說之人。”

“哼,”李幺兒冷哼一聲,“這世上怎會有如此歹毒之人!”

“淡定,淡定,這種事情在鄉下還少嗎?就算你家有兒子,別人也未必見得你過得比他好呢。哪怕是我們踏上豐城輪那一天,吃絕戶的事情依舊在上演,不改變農村的落後生產力和畸形制度,類似的悲劇就不會停止。”張梟看了看李幺兒,徵求她的意見,道:“不過我覺得此事可以管一管,你的看法呢?”

“移風易俗,何樂不爲?”李幺兒面帶笑意地說。

第七十六節 流民第三百零八節 說服第三十六節 對外情報局第一百三十一節 奇怪的勝利(二)第二百二十六節 香灰第一百一十三節 槍與炮第一百一十五節 拜見第一百七十七節 調查(五)第一百三十八節 火頭軍第二百三十六節 求情二百四十節 除舊佈新(三)三百零七節 搞活流通第二百三十節 節外生枝第二百六十九節 女子文理學院第七十八節 趙老爺三百三十九節 百仞城夜話第九十七節 海軍第一百五十六節 血源第二百一十一節 馬尼拉第二百六十九節 女子文理學院第五節 安遊樂市的陷落第十五節 老相識第一百九十八節 江畔釣魚第一百零三節 焚樓(十八)第二百六十二節 京師(十九)第十六節 請客吃飯第一百六十節 原則與從權第二百九十三節 合夥人第一百三十八節 族產第一百零四節 硅鋼片第六十九節 知府衙門第一百六十八節 定級和津貼第一百九十八節 博鋪造船廠第三百七十九節 家庭矛盾第一百九十一節 勳素濟當官第七十四節 重振旗鼓第一百六十六節 同年第九節 男人第二十二節 李華梅和海軍衆第七十四節 遠房親戚(一)第一百四十七節 發行前夜第一百九十一節 勳素濟當官第四百七十九節 狗血劇情第一百五十八節 學宮往事第六十六節 甜港風雲--陰招第七十一節 高定客戶第二百三十二節 合作對象第二百七十三節 閨蜜第一百二十節 賴大的心路歷程第4營第六節 貿易的討論(二)第一百六十八節 重整旗鼓三百零五節 基本理論第四十一節 女臨時工的下落第一百四十五節 商人們的心思第一百七十五節 脫困第二百一十一節 馬尼拉第三十一節 臨高的反攻(一)第五十七節 戰爭指導原則第五十九節 甜港風雲--到鴻基去第二百四十八節 京師(五)第二百六十二節 秋賦(二十七)四百二十三節 集體婚禮(五)二百一十四節 還鄉(四)三百一十九節 熬漆第十一節 奴僕(一)第六十七節 罪人們第一百五十四節 第一次貸款第四百五十一節 太平盛世第三百一十五節 行動勝於嘴炮第三百五十六節 315案第四百二十七節 濱田新藏第三百三十八節 朝堂鬥爭第一百八十節 調查(八)第三百一十五節 行動勝於嘴炮第四百三十三節 機構改革的風聲第一百六十二節 臥談會第六十節 女裝部第三十二節 混合式方略第一百七十九節 地下政府第十五節 新武器第四百一十八節 有進有退四百零七節 一畝三分地第五十四節 貿易協定第一百八十二節 借兵第五十七節 戰爭指導原則第二百四十四節 關係糾結第一百零七節 宗教人士第三十六節 下鄉筆記抄第二百一十六節 使者駕到第七節 貿易的討論(三)第二百零一節 問題的關鍵第二百三十五節 切入點第一百三十二節 讓新人表現第三百五十三節 劃清界限第七十八節 紅夷大炮第五十一節 茉莉包間的談話第一百六十四節 變化了的史實第二百一十六節 使者駕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