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一節 逍遙墟風雲(二)

說着,從懷裡掏出幾枚錢來。

李廣元拿過一枚,卻見這錢比永樂通寶要小上一圈,份量也輕一些。雖然入手銀閃閃沉甸甸,但是並非銀錢――澳洲人發行的壹圓、半圓、貳拾分的銀幣他都仔細把玩過。入手大小、質感和份量完全不同。

捻起錢幣湊近了仔細打量,這枚錢幣的一面以宋體字凸刻着「壹文」,下面圍以麥穗以及大食數字和一些西夷文字;另一面用大號的大食數刻有「1」字樣,背景是一個尖頭大船,不問可知,這就是髡賊的大鐵船了。

元老院早先發得是元和分,一元兌一百分,然而在實際使用中,分幣的面值依舊過大,所以市場上依然使用小額交易使用社會上留存的各種銅幣,乃至湊整買賣貨物。市場上流行的銅幣種類甚多,輕重質量不一,所以銅幣和分幣的兌換率並不固定,有些地方認五文錢一分,有的地方十文,有的地方十六文,這些都對元老院內部的經濟活動,商品流通帶來了不便,還影響了元老院回收銅幣中的銅資源,所以在分幣以下繼續發行更小面額的輔幣很快就提上了貨幣發行的最高順位。

輔幣的單位被定位「文」,以迎合老百姓的使用習慣和口頭稱呼。然而具體採用什麼作爲文幣,大家卻犯了難。普通的銅幣是萬萬不行的,元老院登陸以來就一直缺銅,通過對日貿易和開礦,有了一定緩解,但銅價還是高企,發銅幣基本收不到鑄幣稅,甚至還可能被人私熔了薅元老院羊毛。

發行鋼幣自然是最優解,但是元老院並生產不鏽鋼的能力,如果用碳鋼製作,很快就會在流通中被腐蝕,嚴重危害法定貨幣的嚴肅性。

至於用鎳幣――這也是舊時空小額輔幣的最常見金屬材料。偏偏這種廉價有色金屬對元老院來說是稀缺材料。對應的還有鋁幣。

最終的妥協就是發行紙幣。反正現在的元和分都發行了紙幣,從接受度和流通性來說算可以接受。因此文一開始便是全紙幣,兌換率爲一分兌十文。

李羅二人對髡賊的分和文的紙幣早已習以爲常,這會突然出了硬幣,自然有些詫異。

這倒要仔細的看看。李廣元心想。

從入手的質地看,這新的「文」秉承澳洲銀元的特點,材質光潔,花紋細膩,外緣和硬幣一樣有凸圈,十分精巧,只是沒有像銀元一樣有細密的刻紋。可是對着光仔細看,凸圈上卻有細若蚊蚋的番文文字。真不知道是怎麼刻上去的。

「這是一文錢?!」羅和英有些難以置信。雖然篤定這錢幣的材質既非銀也非銅,但是如此精巧的鑄工已經是價值不菲。居然只是最小的一文錢?!

李廣元道:「剪開看過色沒有?」

「的確是一文錢。」夥計道,「掌櫃的把夾剪剪,剪不開。又銼了一下,外面銀閃閃的這層是包上去――不知道用了什麼法子,裡面是鐵芯。」….

「鐵錢!」羅和英嗤之以鼻,「自古哪有朝廷發行鐵錢的!」

這話不假,從秦始皇鑄造半兩開始,中國的鑄造貨幣始終的銅錢。只不過是隨着王朝的盛衰,銅的成分有多有少,尺寸份量有大有小而已。除了唐朝的藩鎮和一些地方政權之外,從來沒有正式鑄造鐵錢的。

看到髡賊開始鑄造鐵錢,羅和英有些興奮,在他看來這是髡賊「府庫貴乏」,開始走向窮途末路的跡象

但是李廣元卻知道這沒什麼意義,因爲澳洲人現在所有的面額都有紙幣,且在兩廣暢行無阻,商旅百姓都認。用什麼材質鑄幣其實無傷大雅。

李廣元和羅和英不知道,他們拿在手裡的「壹文」是香港造幣廠製造的第一批小面額硬幣輔幣。剛剛從廣州的中儲銀行送到東莞,開始流通。這硬幣還是簇新簇新的。

製造輔幣硬幣並非突發奇想,而是不得不爲了改善貨幣流通做得改良。

紙幣固然印刷、使用和運儲都很方便,但是實際運用的結果是財政和金融口的元老都頗有煩言。的確目前基本上各級貨幣都發行了對應的紙幣,而且流通也尚屬正常。但是其中曝露的弊病卻是與日俱增。

元幣,半元是問題最小的,因爲這些紙幣基本只在廣州和海南通行。外地的人平時很少用這麼大面額的錢,又沒信心拿它囤積儲蓄,把身家性命放在一張紙上。

而廣州和海南,元老院的政策推行最爲深入,從耄耋老人到黃口小兒,都聽過防假幣的宣講,看過貨幣防僞的宣傳畫。真鈔也見過不止一次,就算彷造者有天大的能耐,也沒法做到和真鈔一摸一樣。

因此就算出現過幾次假幣桉,在廣州和海南都沒發生大規模的流通。

同時,用大額貨幣的人也愛惜,錢都放在專門的錢夾裡,輕取輕放。流通了很多輪都和新的一樣。

但是小額貨幣問題就大了。尤其是分幣和文幣。一方面,元老院出於成本,在小額貨幣上沒有做精細的防僞手段,一直以來採用的都是特種紙張和鋼板印刷防僞。這樣的後果就是在廣州周邊區域曾經多次出現變造貨幣的桉子:鋼板印刷的技術並不難掌握。假幣販子可以刻制錫板,也會想方設法洗掉小額紙幣上印的面額,然後用錫板或者銅版印上新的面額圖樣。也有使用已經退出流通的糧食流通券進行僞造。雖然這樣僞造出來的假幣和真幣對比端詳很容易發現不對,但是對防僞意識不強的羣體有很大的迷惑性。這類變造假幣儼然已經成爲主流。

另一個問題就是小額紙幣的損壞太過嚴重了。

在稅務局,德隆銀行的基層,都出現過窗口工作人員,忍無可忍,拿出一疊破破爛爛的紙,向上級抱怨的情況。幾千張像廁紙一樣皺巴巴的一分紙幣,需要每張仔細攤平,辨別真僞,點清數量,對窗口的人是莫大的折磨。….

而這些部門,往往關門後還需要重新清點一次。

小額紙幣盛行的基層銀行,業務量大的時候,經常出現兌換排起長隊,清點工作也要加班到深夜的情況。

後來經過覈算,一文的紙幣流通不超過30次就需要回收,但是流通成本遠高於銅銀合金的拾分硬幣。

因此,本來指望紙幣薅鑄幣稅的五道口元老,一直想推行小額貨幣硬幣化。

經過簡單的梳理和和工業口的商議,最終定出的方案是發行四種銀幣,即壹圓、半圓、貳拾分和拾分。後兩者採用銀銅合金。同時對應發行四種面額的銀幣兌換券。

另發行伍分和壹分兩種分幣。同樣是硬幣和紙幣等額流通,以硬幣爲主。壹分的硬幣材質採用的鋅合金鍍銅的硬幣。這個方案在舊時空被廣泛用於小額硬幣,比如着名的林肯頭像一美分。

單質鋅的冶煉歷史並不長,明朝晚期才成功提煉單質鋅,而之前的鋅都是和銅礦一起冶煉得到的黃銅,因此明朝在明朝鋅依然是和錫一樣屬於高價金屬,可以支撐其分幣的面額。

鋅在元老院的金屬庫存中並不貴乏,拿下廣東之後更是大幅度的擴展了其來源。用來製作次級輔幣大致夠用。

但是伍分的材質讓大家犯了難。一個五分要相當於五個壹分。僅僅把錢幣尺寸稍稍放大,改個圖桉是不行的,必須和壹分有明顯的區分,以支撐其面額,提高民間接受度。同時提高僞造難度——這些硬幣同樣要大量流通到沒有防僞意識的鄉間。

造幣廠的設計是採用雙金屬貨幣。這種雙金屬貨幣,古代多國政府都試過製造,結果是製造工藝過於困難,一直到20世紀才成功用在流通貨幣上,因此元老們對其防僞性能有充分的信心。

一開始的方案是紫銅內芯,黃銅圈的

硬幣,但是結果是內芯過於軟,容易和外圈結合不緊密脫落。而且紫銅和黃銅在鏽蝕前色澤差異過小,不利於和假幣區分。

後來改進的方案是黃銅覆白銅或者銀銅作爲內心,黃銅作爲外圈。這個方案內外圈結合良好,內芯有漂亮的銀***澤。

這個方案最大的缺點是需要鎳,而元老院眼下只控制廣西幾個小鎳礦,即未能大規模開採,鎳的工業需求還很大。導致在元老院治下鎳價高於銀價,白銅的價格也略高於首飾用的s800銀,但是考慮到更換貨幣的麻煩,以及即將開始的大規模鎳礦開發,最終還是採用了黃銅覆白銅內芯方案。既然原料不足,暫時只做少量發行,主要發行壹分幣。

至於文幣全部採用硬幣,原先的紙幣回收後逐步淘汰。它只有一種面額:壹文。

這種輔幣的材質,元老院有過包括玻璃幣,陶瓷幣、竹籤幣等奇思妙想,但是最後討論的結果還是發行鐵幣。主要材料是熟鐵,壓制成精美的硬幣後再熱浸鍍鋅,不但能防腐蝕,而且能賦予貨幣銀光閃閃的色澤。

二百零八節 海上party(四)第一百八十九節 出賣第八十一節 鬥法第二十八節 底牌之一第九十三節 焚樓(八)第九節 平板玻璃生產線第十四節 偵察隊第一百三十二節 反遊擊第二百六十七節 京師(二十四)四百四十七節 塵埃落定第四百四十五節 任命第三百四十三節 獨孤求婚案件第八十四節 甜港風雲--求和第九十五節 東門市派出所(二)第六十二節 蹊蹺的案子第二百五十六節 南洋式步槍第二百七十四節 文藝與宣傳第九十二節 百仞總醫院第二百節 新道教的賭注第二百六十三節 京師(二十)第五十五節 眼紅第八十四節 溫柔鄉二百一十七節 抓捕(二)第一百四十七節 佛山之行(十三)第一百九十七節 風雅之事第一百七十一節 擒賊擒王第三百三十二節 萊州城三百六十七節 小團圓三百九十六節 相親會(一)第一百一十六節 窺覬濟州島第二百一十一節 馬尼拉第四節 輕工展望二百三十六節 縣教諭第五十五節 眼紅第七十四節 規劃第九十六節 江南總號第二百二十一節 李家圍第一百零六節 焚樓(二十一)第六十三節 軍事體育第二百五十五節 京師(十二)第一百三十五節 金立閣的使命第八十五節 雷霆萬鈞第二百七十二節 新鮮出路的南洋公司(二)三百四十九節 曲線救國(一)第一百一十九節 排槍和神槍手第三百五十三節 全島歸化第二百零九節 鬥法第三十五節 殞落三百八十四節 黃平的三亞日記第四百三十四節 元老院機構改革領導小組第九十一節 夜襲第七十九節 髡賊的底細第一百零一節 集結隊伍第一百九十三節 南寶煤礦第三十四節 索尼亞(十三)第二百三十二節 駱陽明和溫鐵頭第二百五十五節 秋賦(二十)二百一十節 海上party(五)三百二十五節 卡片複製第四十七節 方寸大亂第二百四十節 新的線索第二百七十三節 河閘之變第二百三十七節 棘手的口供第四百四十一節 小元老們的宴會第一百六十六節 上橫檔島之戰二百八十七節 公務員考試(六)第二十節 北美分舵三百四十九節 曲線救國(一)第七十九節 整訓第五十三節 破城三百零七節 進入議事日程第三百四十四節 黨爭的好處第二百六十八節 改制第二百七十七節 京師(三十四)第二百一十六節 定計第二十四節 下水第四百二十七節 濱田新藏第七十七節 佈防第九十一節 未來規劃第八十四節 莫家第二百九十九節 現狀和弊端第二百三十三節 縱火第十二節 臨高城第一百九十四節 江上重逢第二百八十二節 採訪第三百零八節 兄弟聚首第四十七節 新線索第一節 安遊樂市的最後一夜第一百三十三節 魚水關係第二百二十五節 冠冕堂皇的理由第一百九十六節 調查(二十四)三百六十二節 自行申報第二百二十二節 分贓三百九十二節 撈出大魚第十三節 新田獨鎮三百九十一節 當衆出醜第二百零一節 計劃粗成第四十六節 三件守城策第二十九節 竹把盾第一百三十六節 佛山之行(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