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七章 激烈爭論

第一個不愛聽的人是童貫。童貫正想投個機,取個巧,藉助金人之力,趁勢奪回燕雲十六州疆域,完成漢人自後周起就無法完成的勳功偉業,以顯示自己的能耐呢,卻被鄭居中從中一陣胡攪。

童貫不愛聽鄭居中的話,還因爲鄭居中在向徽宗皇帝奏請時,直言用兵之道,勝負難料,這分明是看不起俺童貫統兵的能力嘛!

童貫因此而憤憤不平。童貫心想,啥叫個‘太祖之武烈,以太宗之神勇,收復燕雲,尚且數戰俱敗’?難不成太祖、太宗敗了,我童貫就不能勝了?!真是豈有此理!純粹是一派胡言!

故此,童貫心裡,甚是怨恨提出反對意見的鄭居中。

另一個不愛聽鄭居中話的人是王黼。

王黼之所以不愛聽鄭居中的話,一來是因爲徽宗皇帝不愛聽鄭居中的話;二來是若不實行聯金滅遼之策,國內穩穩當當的,蔡京的相位如何能輪到他來當?!

故此,王黼不愛聽鄭居中的話,首先出列反對道:“啓奏聖上,臣以爲,鄭太宰之言,有失偏允。聖上,我朝與遼國雖然已通好百年,然歷朝以來,遼人怠慢我朝的時候多,器重我朝的時候少。臣以爲,兼併弱小,攻打愚昧,這是好的軍事策略。如今,女真南攻,遼國疲於招架,我朝現在不趁機攻取遼國,收復幽燕十六州,何時攻打遼國,何時收回幽燕十六州?等女真佔據了幽燕十六州,中原故土將不再爲我所有了。”

平常的時候,徽宗皇帝就常和王黼一起,尋歡作樂,甚是投脾氣,也最愛聽王黼的話,而王黼每一說話,都總是能撓到徽宗皇帝的癢癢處。

王黼的這番話,又撓到徽宗皇帝的癢癢處,徽宗聽完王黼的話,當即表示贊成,連聲說道:“卿所言極是!所言極是啊!”

當時,徽宗皇帝的話音剛落,從班列中又站出一個人來,對徽宗大聲說道:“啓奏聖上,且聽爲臣一言。”

徽宗聞言一怔,往下一看,乃是樞密院執政鄧洵武。

鄧洵武,字子常,成都雙流人,哲宗紹聖中,爲國史院編修官,撰有《神宗史》,遷起居舍人,進中書舍人,給事中兼侍講,修《哲宗實錄》,遷吏部侍郎。崇寧三年,遷尚書右丞、中書侍郎、樞密院執政。

徽宗知道鄧洵武乃是有見識的人,便說道:“卿有何言,只管奏來。”

鄧洵武衝徽宗皇帝一拜,然後轉頭怒視着王黼,說道:“王太傅一派胡言!簡直是胡扯!什麼‘兼弱攻昧’,我看正是扶弱抑強。如今國家兵勢不振,財力匱乏,民力凋敝,這局面人人皆知,但無人敢言,今天我就要和王太傅論論這個事。我且問你,究竟是與強金爲鄰好,還是與弱遼爲鄰好?”

王黼有辯才,雖然文化程度與鄧洵武不可同日而語,然胡攪起來,絕不比鄧洵武差。

聽鄧洵武說自己“胡扯!”、“一派胡言”,王黼大怒,並不回答鄧洵武的問話,而是瞪着鄧洵武,胡攪蠻纏道:“拙!你一個書生懂個甚?!這滿朝的大臣,包括俺們的聖上,難道都不如你?你鄧洵武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卻恬不知恥,誇誇其談,還自以爲是,我要是你,早就羞得拔根屌毛上吊去了,哪裡還有臉在站這裡議論國事?!”

諸多大臣,被王黼一番言語給惹笑。

當殿之上,鄧洵武被王黼毫無事實依據地大罵一頓,又被其他大臣看笑話,一時氣得說不出話來。少頃,鄧洵武緩過神來了,於激憤中,也口不遮掩地揭短道:“依王太傅這般說,你曾光着屁股學藝伎,百般嬌柔賣風騷,若如此這般說,你都不知羞恥,俺乃朝廷中書侍郎、樞密院執政,在朝堂上堂堂正正地議論國事,有什麼可羞恥的?以俺看,正是你該拔根屌毛上吊去哩!”

滿堂大臣又鬨堂而笑。

王黼被揭了短,惱羞成怒,奔將過來,要撕扯鄧洵武。

徽宗見狀,甚是惱怒,斥責鄧洵武道:“鄧洵武!你有事說事,提得什麼陳穀子爛麻子的事情?!朝會之上,堂堂大臣,口無遮攔,辱沒斯文,成何體統?!”

訓斥畢鄧洵武,徽宗皇帝轉視王黼,和顏悅色地對王黼說道:“王太傅莫要急躁,只管說你的道理便是。”

徽宗如此一說,王黼便不再去撕扯鄧洵武,轉身給徽宗一拜,說道:“啓奏聖上,鄧洵武把書都念到狗肚子裡去了。就如鄧洵武所言,說金強遼弱,那麼,既是如此,我朝援助與不援助金國,與不與金人結盟,金人都是要滅了遼國的,到那時,與不與金人爲鄰,豈是我們說了算的?!現在,我們不與金人結盟,趁機奪回我朝的幽燕十六州,難不成眼睜睜地看着金人佔據了幽燕十六州不成?這不是顯而易見的道理嘛!”

王黼的話,又撓到了徽宗得癢癢處,徽宗深以爲是,頻頻點頭。

王黼續說道:“就事論事,諸如什麼背誓而起邊釁,導致兵事連年,增加社會負擔,使得民生凋敝之類的話,誰都會說;關鍵是,我們不背誓,戰端就不起了嗎?既然要起戰端,增加社會負擔,致使民生凋敝,這都是不可避免的,是犧牲一時而圖長久,這個賬像鄧洵武之類的書呆子,如何又算的明白?!”

那王黼知道蔡京內心深處也不傾向於與金結盟,故此又激將蔡京道:“即使是增加社會負擔,致使民生凋敝,也還有咱們的蔡太師在嘛!以蔡太師之精明,難道還解決不了戰爭之需?只需多加點稅賦而已嘛。”

徽宗聞言,又轉視蔡京。

蔡京見狀,急趨出列,忙說道:“啓奏聖上,既是朝廷有意於幽燕,京身爲宰相,豈有不盡力而爲之道理?!啓奏聖上,若朝廷爲幽燕而戰,京當歇盡全力,爲國興利,以備戰之所需,此乃京義不容辭之責。”

蔡京乃老奸巨猾之人,聽到王黼激將自己,想讓自己說出徽宗不愛聽的話,以此來排擠自己,故此忙出列表白,表明自己支持聯金滅遼的策略。

王黼見蔡京不上套,便繼續攻擊鄭居中、鄧洵武道:“當今官場,風氣甚壞,做事最是浮躁,滿朝上下,皆以復燕之說爲時髦;所謂士大夫們,高高在上,全然不顧國家之根本利益,說起事來,一套一套,看似以國家社稷爲重,其實是藉此標榜自己,利用此事攻擊朝廷棟樑之才。我有言在先,就復燕之事,還會有人大放厥詞的。”

在王黼咄咄逼人的態勢下,鄭居中、鄧洵武處於下風。

徽宗見狀,正要表態,鄧洵武又出列道:“啓奏聖上,現有蜀中士大夫安堯臣就復燕之事上書,轉呈與臣,讓臣進諫於聖山。”

一旁的王黼見狀,忙說道:“看看,我就說嘛,如此一個標榜自己的機會,士大夫們豈能放棄?!”

徽宗未理睬王黼,對鄧洵武道:“卿可當殿誦讀,讓衆卿們都聽聽,安堯臣是如何一番言論。”

安堯臣,四川廣安郡人,乃安惇族人,舉進士不第,閒居鄉間。聞聽到朝廷有聯金滅遼的傳聞,一時激憤,寫下了諫書,議論平燕之事,因無渠道進獻,忽然想起同爲蜀人的鄧洵武,故此投書鄧洵武處,請鄧洵武代爲轉呈。

雖然王黼剛纔已言“我有言在先,就復燕之事,還會有人大放厥詞。”但現在朝廷正在議論聯金滅遼之事,正爭論得激烈,是該呈上去的時候,鄧洵武也不顧王黼有言在先了,故此亮出了安堯臣上書一事。

現在,聽到徽宗讓當殿誦讀,鄧洵武便掏出安堯臣的上書,大聲念道:

“宦寺專命,倡爲大謀,燕雲之役興,則邊釁遂開;宦寺之權重,則皇綱不振。

昔始皇築長城,武帝通西域,煬帝遼左之師,明皇幽薊之寇,其失如彼。周宣王伐玁狁,漢文帝備北邊,漢元帝納賈捐之議,光武斥臧宮、馬武之謀,其得如此。昔太祖撥亂反正,躬擐甲冑,當時將相大臣,皆所與取天下者,豈勇略智力,不能下幽燕哉?蓋以區區之地,契丹所必爭,忍使吾民重困鋒鏑!章聖澶淵之役,與之戰而勝,乃聽其和,亦欲固本而息民也。

今童貫勾結蔡京,同納趙良嗣以爲謀主,故建平燕之議。臣恐異時脣亡齒寒,邊境有可乘之釁,狼子蓄銳,伺隙以逞其欲,此臣所以日夜寒心。伏望思祖宗積累之艱難,鑑歷代君臣之得失,杜塞邊隙,務守舊好,無使外夷乘間窺中國,上以安宗廟,下以慰生靈。

上書言事人:安惇族人安堯臣。”

安惇,字處厚,廣安郡人。上舍及第,調成都府教授。上書論學制,召對,擢監察御史。哲宗初政,許察官言事,諫議大夫孫覺請汰其不可者,詔劉摯推擇,罷惇爲利州路轉運判官,歷夔州、湖北、江東三路。

安堯臣因自己名不見經傳,故此借了族人安惇的名氣來張目。

安堯臣的上書,直指童貫、蔡京和趙良嗣三人,惹得童貫大怒。

蔡京表面上也是大怒,然心中卻是暗喜,既被視爲主戰派,又表達了息戰之願望。

徽宗聞聽後,沉吟不語。徽宗沉吟,是因爲不好當場表態。

在徽宗心裡,早已有了主意,就是要再派人去聯絡金人,與金人的結盟,但朝會上反對意見也很強烈,爲了表示微妙的中立態度,不使大臣們揣摩到自己的心思,徽宗決定給安堯臣個小官,麻痹下持反對意見的大臣們。

徽宗沉吟了一陣後道:“這安堯臣乃安惇族人,也算是士大夫,不管言事正誤,精神可嘉,可提拔爲官,爲朝廷盡力。”

隨即,徽宗當殿宣佈,提拔安堯臣爲官。當然,給的是承務郎這樣的小官,大官徽宗沒捨得給。

當日朝會畢,徽宗一邊準備安排人員二次使金,一邊讓蔡京、童貫、王黼三人繼續論證,務必要拿出個萬全之策。

通過朝會,蔡京吃準了徽宗的意思,知道徽宗已拿定主意,定要與女真結盟,以收回燕雲十六州。故此,蔡京心裡雖然不贊成,但表面上卻大力支持童貫的聯金滅遼之策。

王黼自然是沒啥說的,只要是徽宗皇帝想的,便是他要做的;故此,對聯金滅遼之事,王黼熱心的很,恨不得立馬就能實現。

因爲童貫乃武人,權勢熏天不說,且還是閹人,這就犯了士大夫之兩重忌諱。

平時的時候,士大夫們雖然眼熱童貫受徽宗之寵信,權勢大得不一般,但也無可奈何,畢竟這個閹貨還能打仗;然而現在,聯金滅遼尚不知結果如何,此時不借機攻擊這閹貨,還待何時攻擊?!

故此,一班士大夫們對童貫羣起而攻之。

童貫被圍攻,童貫心裡既委屈,又不服,遂於激憤中,向徽宗皇帝上了《平燕策》,以顯示自己的真才實學和運籌帷幄的能力。

在《平燕策》中,童貫淡化了聯金滅遼的分量,側重於收復燕雲,大意是雲中是根本,燕薊是枝葉,當分兵騷擾燕,而後以重兵取雲中等等。

童貫的策略不能說不高,但宋朝軍力實在不濟,實在承擔不了如此高超的策略,故此使好策略成爲紙上之談,落不了地。

第一百九十章 藥師投宋(4)第四十四章 暗中施計 (2)第二百五十三章 追殺王黼第一百九十七章 冤仇難解 (4)第一百〇七章 江南民變第一百一十一章 拼死奪關 (1)第一百八十二章 童貫返京第一百六十一章 大禹山中 (2)第八章 奸賊蔡京 (2)第二百二十五章 藥師獻計第一百章 方臘起義第七十章 叛賊下場第七十六章 宋江通匪第四十一章 討伐阿疏第二百四十九章 西軍抵京第一百五十章 月下比武第一章 引子第一百五十九章 保媒拉縴 (2)第十四章 得遇高俅第二百三十八章 勸阻欽宗第五十八章 密謀反遼第一百八十四章 鴆殺宋江 (2)第三十六章 調停族爭 (2)第二百一十九章 徽宗禪位 (2)第四十四章 暗中施計 (2)第五十一章 天祚繼位第一百七十〇章 醞釀出兵 (5)第二百〇四章 二次伐遼 (7)第四十二章 出爾反爾第二百一十五章 收復燕京 (9)第二百四十四章 與金議和第二百一十七章 收復燕京 (11)第一百六十六章 醞釀出兵 (1)第四十七章 馬植探營 (1)第一百七十三章 銀芝歸燕第二百三十五章 燕青護花第一百九十六章 冤仇難解 (3)第一百二十四章 銀芝公主第十六章 初次罷相第二百一十七章 收復燕京 (11)第一百〇八章 攪動江南第七十九章 宋江殺惜第二百二十五章 藥師獻計第二百三十八章 勸阻欽宗第一百七十六章 首次伐遼 (3)第三十六章 調停族爭 (2)第七十三章 楊志賣刀第七十四章 林沖遭禍第九十七章 海上之盟 (3)第二百一十三章 藥師叛宋 (3)第一百七十四章 首次伐遼 (1)第十九章 結識朱衝第九十三章 暗通梁山第二十二章 王黼其人第七十九章 宋江殺惜第二百一十八章 收復燕京 (12)第二十一章 徽宗偷情第二十一章 徽宗偷情第九十四章 暗通梁山 (2)第十八章 二次罷相第一百一十六章 三娘死節第二百四十一章 北郊之戰第六章 趙氏諸君第四十六章 監視女真 (2)第十六章 初次罷相第六十二章 首戰寧邊 (3)第二百二十三章 晉陽城下(1)第五十二章 馬植返鄉第七十七章 火併梁山第三十六章 調停族爭 (2)第九十八章 海上之盟 (4)第八十三章 攻破上京第五十二章 馬植返鄉第三十三章 完顏函普 (1)第二百五十九章 宮前情願 (1)第一百四十八章 借宿莊院第五十七章 事出有因第四十九章 結識世忠 (1)第九十一章 二次使金第一百五十七章 得見柴進第四十一章 討伐阿疏第七十六章 宋江通匪第七十六章 宋江通匪第二百四十一章 北郊之戰第一百七十五章 首次伐遼 (2)第一百二十四章 銀芝公主第一百九十章 藥師投宋(4)第二百〇七章 收復燕京 (1)第二百四十二章 朝堂議事第二百三十九章 陳東上書第一百七十四章 首次伐遼 (1)第一百〇九章 過江討賊第一百六十六章 醞釀出兵 (1)第三十四章 完顏函普 (2)第七十三章 楊志賣刀第二百一十三章 藥師叛宋 (3)第三十六章 調停族爭 (2)第一百五十五章 故地重遊第八十六章 再議聯金第九十六章 海上之盟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