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咖啡與構思小說

昨天才說呢,暫停喝咖啡,可是今天馬上又嘴饞了。

的確如此,有時候不見得是咖啡好喝,但是嘴饞起來,就是忍不住想聞聞香氣,想嚐嚐看。

而且往往就是嘗過兩口之後就不想再喝了。

只是過一過嘴癮而已。

這種情形出現過好幾次了,有兩次我還沒在意呢,想喝就喝吧。

不是說要對自己好一點嗎?

可是喝了兩口又覺得不想喝了。

原來是嘴巴饞,加上鼻子饞。

嘴巴饞是想喝一點,鼻子饞是想多聞聞氣味。

的確,不單單嘴巴會饞,有時候嗅覺也會有饞的感覺。

咖啡應該就是色香味都有誘惑力的那種。

可是身體並不喜歡它,它彷彿是一個尤物,有傾國傾城之容,閉月羞花之貓,可是不是每一個人都喜歡它的,就有老臣說她不好,不喜歡她。

所以有時候儘管買下來了,但是喝了兩口,扔掉又可惜,喝完又不情願。

有些委委屈屈地勉強將就。

這彷彿就是某些人的生活一樣。

所以咖啡就更受歡迎了。

它會暢銷並不是因爲有多好喝,而是因爲嵌入了生活,產生了生活的況味,所以被生活說接納。

這不像是小說嗎?有些出名的作品,要說文學性有多好,也不見得,有些作家的文字就是平實,接地氣,不以文字取勝的,可是它們都融入了生活,是生活的一部分,所以特別感人。

今後我就買聞着很香的速溶咖啡,而且一定要便宜,不是爲了想喝,也不是爲了裝逼,提升格調,就只是爲了解饞,在鼻子和嘴巴饞的時候,過過癮而已。

而且喝兩口就丟掉的,也不見得會喝到肚子裡去,在口腔裡過一圈而已,那麼要買那麼好的幹什麼呢?這都是一次性的咖啡,過過乾癮罷了。

對了,在嘴巴里過一圈時,味蕾是被激開的,難怪喝咖啡會上癮,它刺激的是多種感官,可是靠刺激的,到底不會太貼心。

所以呢,貼心的,讓它喝到肚子裡去,不貼心的,就讓它浮在表面罷了。

不過不知道有沒有人注意到,當路過星巴克時,會被飄過來的咖啡香味給誘惑,忍不住駐步停留。

據說,星巴克這種地方,在選址的時候就把香氣考慮進去了,一定要進出口附近,而且一定要讓香味飄出來,通風設備都是他們的考慮因素。

也真是想得周到,說是工於心計也不爲過。

可是呢,買回家的咖啡就沒有了那股香味,不管是速溶也好,買回家的星巴克咖啡也好,都是如此的,感覺就沒那麼誘惑了。

有時候是有興意闌珊的感覺,好像是受騙了似的,拿到手的沒有看着,聞着那麼香。

可也只是一杯咖啡而已,跟它置什麼氣,而且越是不便宜的,買回來後,就不會輕易扔掉,總會多喝兩口的。

難怪這就是商家要定價高的原因了。

有時候是覺得沒必要的呀。

看來今後我要去找買來便宜的,但是呢,微波爐一轉就會很香的咖啡。

我在地鐵附近一家蛋糕店買過蛋糕的,一開始就是被那罪惡的香味給誘惑了,本來不想買的,但聞到了那股香味,就想去看一看,這一看呢,價錢還行,那麼買一份回去嚐嚐味道吧。

嘗下來味道還行,然後就加入了他們的會員,他們會送蛋糕的,於是被徹底地誘惑了。

不過呢,

剛出爐的蛋糕聞着很香,我拿到地鐵裡面,一路上還就聞到了那股蛋糕香氣。

這種香氣聞着很溫暖的,也感覺豐實。

可是呢,到了第二天,它就不香了。

這一點我跟店員溝通了,人家說,你可以放在微波爐裡轉一轉,馬上就會很香的。

聽了這話,我去嘗試了。

結果發現要湊近了纔會覺得很香,但是沒有在店鋪的那種感覺。

當然他們可以說,店鋪裡香氣比較集中,家裡不同。

這樣的香氣差異,導致的後果就是會惦着店鋪裡的香氣,走過路過時,會有意無意地去靠近,聞一聞,過過乾癮也是好的。

所以我想到了買速溶咖啡,然後用微波爐轉一下,看看出來的香味是什麼。

這樣淨化一下屋內的空氣也是好的。

就當它是過濾,轉好了,放置一會兒,然後想到了喝兩口,想不到就丟掉,就這樣的咖啡,估計市場上也不見得會有。

誰家會爲這樣的客戶提供咖啡呀?

這是屬於另類服務的,所以只有自己想辦法。

本來過日子,那是自己在過,又不是靠商家。

自然得自己動腦筋啦。

今天算是新的一天了。

不但是因爲我琢磨出咖啡的新喝法,也是小說完結的時候,其實昨天就已經寫完了,稿子存起來,要過兩天才發佈。

然後今天想了一下,到底還是放不下。

畢竟這篇小說跟了我都一年多了,所以寫到最後,我寫了一句,用張丹楓的口吻說出,天下無不散之筵席,都散了吧。

這句話固然是小說裡的情景,可也何嘗不是我的心聲。

因爲糾結着,所以這兩天就尋思着喝咖啡呢。

糾結,很多時候就是生活的一部分。

有時候真的覺得很有意思的,按理說,負面的情緒不該經常出現,可是,它就是生活的一部分,離開了它,生活還像是生活嗎?

當然,儘可能地去營造積極快樂的氛圍,這也是需要的。

這本小說很有意思,我起碼有三處地方,出現了糾結,第一次是開始寫,要進行日更,我感受到了壓力,幾次都想休息一下,可幾次都在想,要不,再堅持一下,然後休息,不是不讓休息,只是稍微緩一點。

於是就堅持下來了,寫着寫着,也就成了習慣。

就好像咖啡本並不是很美味,可是當它研磨成粉,開水衝開,再配上糖和奶時,香氣冒出來,並且融入到生活中,真的會忽略掉它的苦,反而感受到的是香氛和甜美。

這是一種很別緻的感覺。

甜的時候不是盡甜,那樣會甜得發膩,發齁。

它是先苦,甚至有的咖啡味道還有些衝。

可是一口下去,只要咽得下去,現在的咖啡都不是很難嚥,儘管會有人吐槽,但不會連一口都喝不下去。

只要喝下去一口,慢慢地就會在口腔裡形成回甘,淡淡的香氣冒出來,頂在舌壁上,一絲回甘悠悠形成,這時候口腔都會有一種脫胎換骨的感覺。

難怪口腔會留戀這種味道。

另外,在鼻腔裡,也不是一味的奶香,咖啡香本身也要有清苦之味。

但是融合了奶香就變得格外有層次了。

這的確是感官上的多種享受。

這種感覺跟寫作一樣,一開始是糾結的,寫着寫着,自己都寫成了習慣,到了後來,很自覺地,一天開始,腦子裡就想着要構思什麼情節,該怎麼運營。

然後寫完一章,發現時間還早,那麼試試看去構思下一章,如果感覺單單靠腦子還不行,要不,再寫一點試試看?

我是不願意逼自己的,尤其是第二章,能寫多少是多少,該放下就放下,絕不勉強。

可是當寫到差不多時,大腦自己會有程序,一定要把這件事做完,把這一章寫完。

然後就出現了存稿。

這時候第一個糾結就化解了。

接着第二個糾結又來了,那就是寫到了苦情戲,我說過的,這本小說裡於承珠的哭戲很多的,寫的時候寫得我很累。

我的心也是揪緊的,然後寫完了兩三章,我都要停一會兒,要到另外的空間去換換腦子,不能一味地沉浸在於承珠的世界裡了。

儘管這麼一個才貌雙全,又出身名門的大家閨秀,不是傷春悲秋,而是爲了世事在愁苦,這一點也是很感人的。

她也不是全然沒有傷春悲秋,她對師父的暗戀其實就是傷春悲秋,這是她這個階層的標識,不過她很分得清界限,傷春悲秋只在一個人的時候,不會讓它影響自己的生活。

所以說梁羽生筆下於承珠這個人物,是很難得的奇女子。

不過很多人都沒有到她那個階層,所以都不懂她的悲喜。

別人不懂,張丹楓懂,他也是那個階層出來的,如果他不懂,她就不會那麼愛他,她沒有愛錯,可是這段感情註定是不能見世的。

所以這是一個悲劇,在寫的時候,我牽扯得很厲害。

很多時候,我想用現在的思路去看這段感情,可是寫到後來,越覺得梁羽生的安排是對的,他們就是這麼一個歸程。

我不是怕折騰,而是折騰到後來,發現還是按照原來的纔是最好的,這時候對我的情緒是有打擊的,當然過去之後,又有新的感悟。這也是喝咖啡的感覺。

第三次糾結,那是快結束了,寫得累了,是想過要早點結束的,可是真的結束了,我發現我很不捨,好像還有很多沒有寫進去,所以忍不住再看看,看看是不是要去修補一下,儘可能的完善吧。

因此那一句天下無不散之筵席,也是對我自己說的,該放下時,就要放下了。

想放下,卻不捨,不就是喝咖啡那種餘味猶存,彷彿上癮的誘惑感嗎?

所以這幾天很想喝咖啡,但是又不願意去喝。

經常喝咖啡,對氣血還是不好。

我硬是不讓自己去喝,所以就寫幾篇文章,細細剖析喝咖啡的緣由,再爲自己創造一個從容悠閒的養生休閒空間。

別把日子過得急匆匆的。

只是寫着寫着,一個不小心,發現了自己的心事,自己的小秘密,原來喝咖啡還是因爲心裡有情意綜沒有被發現。

而且也是因爲跟寫小說有關。

既然如此,那麼兩邊一起進行,把喝咖啡的緣由寫下來,然後把寫小說的心情也寫下來,彼此對照,看看是不是這麼回事。然後就當做是自己的消閒樂趣吧。

不過,不寫還不知道,還沒發現,原來,在寫小說這段時間裡,我基本是一天一杯咖啡的,既需要提神,也需要觸動靈感,增加構思。

然後一天一杯,很自然地就成了習慣,到了想放下時,真的捨不得,可是不能再喝了,經常喝咖啡,對身體也不好。

這時候來一個清理和規整,然後發現了很多秘密。

這不算是清理出來的垃圾,只能算是沒有被發現的情緒,被看見了,也就好了。

那麼,就寫到這裡吧!

2020年9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