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二章 爲民立命

李欽載很少講大道理,尤其是跟李治。

他的性格其實是很安於現狀的,如果保持如今的生活狀態一直到老,未必不是一件幸福的事。

偶爾琢磨幾樣新菜,搞點小發明,給學生們添一下堵,安靜地陪兒子長大,臨老找個偏僻的地方修個小別墅,帶着老伴等待壽終正寢。

兒孫們如果孝順的話,可以多來往一下,感情淡漠的話,井水不犯河水。

兩輩子過來,其實李欽載並沒有活得那麼通透,人生有喜有悲,做不到波瀾不驚,有什麼資格跟別人說大道理?

不過今日他不得不說。

世間美好,它可以變得更美好,也能讓自己的生活變得更方便。

重要的是,它能延續眼下幸福的生活現狀,或許,更好。

說一說又何妨?

李治和武后已被李欽載的大道理驚呆了,此刻的他們真的有點後悔,爲何沒帶中書舍人過來隨行記錄君臣奏對的內容。

登基十餘年,李治已有了豐富的治國經驗,他只憑直覺就能感到李欽載說的這些正是治國大道,是謀國之論。

“景初大才,你繼續說,朕洗耳恭聽。”李治的表情凝重起來。

щщщ ¸тт kдn ¸c ○

武后也變得嚴肅多了,道:“‘要想富,先修路’,短短六字,用辭極妙,深思頗有道理,陛下,景初之言,對社稷有大用。”

李欽載想了想,道:“道路這東西,其實是一個國家的基礎建設,修建的時候是需要投入極大成本的,而且投入的成本很難收回獲益,它消耗的是國本。”

“不僅投入大,工期也很漫長,陛下恕臣直言,一代或兩代帝王,也許都很難將大唐全境州縣的道路修好,若後面的帝王覺得費而不惠,或許便是人亡政息,半途而廢了。”

“但是,如果有朝一日,大唐各地州縣都修成了水泥路,以國都長安爲中心,如蛛網般向四面八方擴散出去,這些道路便是強國富國的動脈,天災也好,人禍也好,只要道路不斷,沒有過不去的坎。”

“商賈們的貨物流通愈發快捷,軍隊的行動愈發迅速,各地州縣的任何風吹草動也能更快傳到長安,有利於陛下對地方官府的徹底掌控。”

李治和武后眼睛越來越亮,不時深吸口氣,顯然這對天家夫妻此時內心很不平靜。

李欽載沉吟了一下,又道:“同時,修路還有一個莫大的好處,這個好處可保大唐至少百年無憂。”

“啥好處?”李治迫不及待地問道。

李欽載笑了笑,道:“陛下皇后請移駕,臣想給二位看些東西。”

李治笑道:“走,朕今日便聽景初安排。”

君臣三人離開水泥窯口,在禁衛的護送下,徑自來到甘井莊村口。

村口一片忙碌,莊戶們都在揮舞着鐵鏟鐵鋤挖溝渠,從農田通往渭河的這一路上,已經有五條主渠初見雛形。

水泥源源不斷燒製出來,莊戶們挑來河沙,將水泥拌勻,許多人已學會了李欽載的手藝,正用鐵片將拌好的水泥朝溝渠表面塗抹。

李治和武后驚訝地對視,李治忍不住道:“景初,莊戶們這是……”

李欽載嘆道:“今年北方乾旱,雖未到秋收之時,但已經能預測到大概的糧食收成,結果很不妙,就算官府免了租賦,莊戶們也很難維持全家一年的生計。”

“臣於是想了個辦法,趁着未到農忙之時,動員莊戶們挖溝渠,提前緩解以後的旱情,溝渠直通渭河,以後或許有別的災害,但若遇旱災,想必收成不會太低。”

李治若有所悟:“景初是打算用做工的方式,讓莊戶們用勞力換糧食,度過今年的災情?”

“是的,臣管這叫‘以工代賑’,陛下,遇到災年,百姓固然需要賑濟,但單純的賑濟不是治本之法,當百姓們習慣伸手向官府要賑濟,便會失去勞動的動力。”

“以後無論天災人禍,只管張嘴向官府要,長此以往,對社稷,對百姓,都不是好事,此風不可長。”

“若各地官府以徭役或做工的形式,向受災的百姓提供一份工作,讓百姓以勞力換取糧食,如此既保證了災民的溫飽,又淨化了民風,同時大唐各地州縣也得到了嶄新的河堤,道路,城牆。”

“更重要的是,以工代賑能穩定民心,若遇災年,民心動盪,流民各地流竄,很容易鬧出民變,但若給百姓們提供掙錢掙糧食的機會,便是一條活路,有了活路,誰還會想造反?”

李治和武后表情愈發凝重,李欽載說的話,他們每個字都聽進去了,也記在心裡了。

不得不說,李欽載看得很深遠。

他提出的以工代賑,確實是治國大道,站在帝王的角度,如果有一種辦法在災年也能迅速穩定民心,任何一位帝王都不會拒絕。

自華夏以來,儒家,道家,法家,百家皆有立世之學說,但無論任何一種學說,它的根本目的都是爲了鞏固皇權統治。

皇權統治的核心是民衆,是民心,簡而言之,數千年來,無數聖賢達者用盡了辦法,創造出各種理論,都是站在統治者的角度,幫他們鞏固皇權,穩定民心,從而達到王朝千秋萬代的目的。

李欽載剛纔的話非常務實,他從另一個不同的角度,緩和了統治者與百姓的矛盾。

以前每遇災年,統治者在做什麼?

他們在防,在戒備,提防災民鬧事,提防野心者趁機揭竿造反,所以災年時的軍隊進駐災區,目的不是幫助災民,而是隨時準備鎮壓。

如同大禹治水,歷代帝王用的是“堵”,而李欽載,用的是“疏”。

堵不如疏。

相比之下,以前災年時,官府的防備態堵死了百姓的生路,而李欽載,則打開了一條生路,給了百姓另一個求生的選擇。

生存,不僅僅是種地,地廢了,還能做工,只要勤勞肯幹,終歸能活下去。

若百姓都相信自己餓不死,誰還會冒着掉腦袋的危險造反?

李治嘴裡喃喃道:“以工代賑,以工代賑……妙啊!”

第553章 卿本佳人第三百二十七章 妻兒團聚第三百零五章 聲名狼藉第四百三十六章 意外的學霸第三百六十八章 皇庶長子第三百一十八章 入甕,收網第四百五十章 堂兄的黑歷史第一百九十四章 犟驢脾氣第二百零八章 戰後歸國第一百九十四章 犟驢脾氣第八十七章 吉人天相第576章 抱歉了,我全都要第四百零二章 有事老師服其勞第三百一十七章 浮出水面第十八章 英雄氣短第十四章 初識名將第三百五十章 卑微滕王,登門討債第一百三十九章 我可以告訴我爹呀第一百九十四章 犟驢脾氣第十六章 將門犬子第五百一十四章 談判第二百二十章 又開學了第二百七十三章 婚期將至,回長安第四百三十四章 公主拜師第二十五章 志向與親事第三百七十章 又長又白又細第五百九十章 陽謀,正面接戰第三百二十四章 調令歸京第三百六十八章 皇庶長子第一百零八章 自己看,自己聽第三百八十八章 不準再騙我父王的錢!第四百五十六章 猝不及防的奏對第三百八十七章 宮闈江湖第三百九十四章 大理寺提審第四百七十五章 太子求和第二百二十八章 家長會的排場第565章 教你做人第三百章 糧商囤奇第二百二十二章 滅國就是功第六章 下旨流徙第七十一章 出發渭南第四百零七章 禁宮魅影第五百二十四章 截殺來使第一百零九章 癩蛤蟆攀高枝第541章 不謀而合第三百九十三章 追查到底第四百八十三章 無法無天第三百三十三章 踩踏農田第三百零七章 鴻門夜宴(下)第六十六章 故人往事第一百五十章 它能改變世界第四百六十七章 只願取一瓢飲第一百六十二章 上意難測第一百零一章 這本事神了第四百三十七章 堂兄韻事第二百一十二章 尊貴的小八嘎第一百四十八章 久違的童年情懷第575章 針鋒相對第三百二十二章 生死一遭第二十九章 崔家有女第三百九十六章 殺孽株連第551章 深夜變故第一百一十四章 歸去來兮,父愛撞擊第三百六十三章 所薦非人第四百三十九章 新教導主任?第七十七章 修改版《百家姓》第543章 火併第二十六章 廢物的生活第三十一章 特貢皇家第574章 籌碼來了第三百九十五章 活命的機會第四百三十二章 舔到最後一無所有第三百四十四章 以工代賑第二十八章 前塵韻事第二百八十八章 朕靠道德治天下第二百二十五章 當面廢刑第546章 奄奄彌留第一百六十一章 暗流涌動第五百三十三章 大國執棋第三百六十五章 政見不合第三百一十五章 魚餌藏鉤第三百一十三章 雞鴨對罵第四百五十六章 猝不及防的奏對第二百二十三章 晉爵縣伯第579章 如約而遇第二百零四章 唐倭談判第三百二十七章 妻兒團聚第569章 禮尚往來第五百九十章 陽謀,正面接戰第四百一十七章 各方營救第三百一十五章 魚餌藏鉤第五百二十九章 非妖即奸第二百一十九章 背地罵人有禮貌第三百三十章 嘴賤與手賤第三百三十七章 同窗之誼第四百六十三章 佈局設套(下)第三十三章 無妄之災第三百六十七章 新人進羣,先踢爲敬第二百零七章 停戰條件第二百一十九章 背地罵人有禮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