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五十回天魔騎兵
白馬會軍團被官軍殲滅之後,楊志烈帶領三十萬騎兵主力軍團所向睥睨,戰無不勝打得龍獸妖無不丟盔卸甲望風而逃,徹底失去了戰鬥力。這龍煞天王見到官軍馬上就要收復且末城了,便將自己訓練的一支石獸妖精銳之師掉到了一線作戰,這就是天魔騎兵主力軍團。
龍煞天王心中明白,大唐官軍之所以戰無不勝,靠的就是玄宗皇帝手中的這幾十萬騎兵主力。如今大唐的騎兵主力爲了鎮守廣袤的疆域,已經是被分隔成了十幾個作戰區域,只要將這楊志烈的騎兵主力軍團殲滅掉,龍煞天王反敗爲勝奪回西域失地還是大有希望的,所以這龍煞天王早就意識到了這一點,任命龍虎將爲主帥,帶領猛虎將、虎狼將、天虎將、飛虎將四員石妖大將訓練出來了一支多達四十萬之衆的天魔軍團,做好了一切與官軍作戰的準備。
龍虎將身爲全軍統帥,接到龍煞天王的出征命令後,便帶領四員大將一路向西飛馳而去。這一路所到之處雞犬不留,給百姓們帶去了巨大災難。面對這突然冒出來了一支天魔騎兵軍團,崑崙始祖得知後,爲了制止它們繼續殘害更多的百姓,便讓愛徒崑崙飛俠帶領十萬義軍前去劫殺這支天魔軍團。
愛徒崑崙飛俠接到師命之後,便帶領十萬義軍一路反擊追殺而去。這龍虎將帶領四十萬騎兵主力一路西進最終遇到了崑崙飛俠帶領的騎兵軍團。見到這崑崙始祖身邊的義軍也有這樣的一支騎兵主力,便對猛虎將、虎狼將、天虎將、飛虎將幾個兄弟說道:“真是沒有想到這崑崙始祖一方面要在吐藩針對齊天大帝的主力軍團展開設防,另一方面還能訓練出來這樣一支騎兵主力。看來這一仗不是他死就是我亡,衆兄弟聽令,兵分四路向崑崙飛俠的騎兵主力展開決戰,必須速戰速決,好繼續向西挺進,尋找戰機一舉殲滅大唐騎兵主力。”
聽完了兄長一翻話語之後,猛虎將、虎狼將、天虎將、飛虎將各自帶領十萬騎兵主力向崑崙飛俠的主力軍團展開了全面進攻。這崑崙飛俠見到敵軍兵分四路意圖要圍殲自己,便帶領一萬大軍殺向龍虎將的中軍大營,其餘人馬在分成作戰隊形,互相配合攻其一路,而後在全面反擊,徹底打亂敵軍的作戰部署。就這樣按照崑崙飛俠的戰前安排,他帶領一萬騎兵主力直接殺向了龍虎將,這才迫使龍虎將讓飛虎將和天虎將二兄弟帶領人馬火速回援。結果這崑崙飛俠的其他主力,果斷抓住戰機,向猛虎將的主力發起進攻,使得他身陷敵軍三面圍攻,幾經拼殺血戰,陣形大亂,傷亡巨大,不得不讓虎狼將帶領主力前來支援,就這樣龍虎將大元帥的戰前圍殲計劃,無法適應戰事的變化而採取有利調整,最終導致了徹底失敗,被崑崙飛俠恰當好處的指揮打得是落花流水,傷亡慘重。
經此一仗之後,龍虎將才意識到這崑崙飛俠是有備而來,便將兄弟們叫到身邊共同商議下一步作戰計劃。面對這樣一支強大軍團,虎狼將便對兄弟們說道:“二虎相爭勇者勝,騎兵對抗靠的是速度和戰術,我們應當憑藉石獸妖的本事向義軍展開閃擊戰,只要撕殺幾個來回,我們就可以憑藉數量優勢戰勝他們。”結果這猛虎將聽到虎狼將這麼一說後,便提出來反對意見:“他認爲如果傾盡所有力量和這支義軍展開決戰,必當讓大唐官軍坐收漁翁之利,到那個時候,官軍再加上一個取經人來對付我們,恐怕到那時我們在想憑藉數量取勝,已經是難上加難的事了。依我之建,我們不必與他們展開糾纏,繼續西進,只要將大唐官軍殲滅掉之後,便可以騰出手來對他們了。”
這龍虎將身爲全軍統帥,聽了半天兄弟們的意見後,考慮再三,最後做出決定。將大軍一分爲二,一路由猛虎將、虎狼將帶領二十萬大軍繼續西進抗擊大唐官軍主力,天虎將、飛虎將則隨同自己繼續牽制崑崙飛俠的主力軍團,這一回要和他在平原上展開較量,一直遷址到將官軍殲滅之後,在返回來集中全部主力一舉殲滅崑崙飛俠的主力軍團。就這樣一切按照他們制定的作戰計劃,重新展開了作戰部署。
這崑崙飛俠武藝超羣,憑藉一把大刀,在騎兵對抗中殺敵數百之衆,將士們都十分欽佩他的武藝。結果這崑崙飛俠是越戰越勇,想盡快除掉這支天魔騎兵軍團,便帶領將士們展開了反擊。可是這一回崑崙飛俠遇到了大麻煩,這龍虎將根本無心戀戰,在草原上憑藉戰馬優勢到處糾纏格鬥,打完了就跑,使得義軍到處亂追,筋疲力盡。
崑崙飛俠見到敵軍戰術已經發生改變,歷經幾番追擊並沒有遭遇敵軍有力抵抗,倒像是在有意拖延時間。自己想了一會,才意識到敵軍有詐,肯定是將主力軍團調往西面去殲滅大唐官軍去了。崑崙飛俠這才意識到必須協助官軍一舉除掉這些天魔騎兵,便放棄阻擊龍虎將主力的作戰任務,向西馳援取經人。就這樣這兩股力量一個失去支援,一個失去劫殺,都向官軍進軍而來。
此時官軍在楊志烈大元帥和懷志大師相助之下,已經殺得龍獸妖潰不成軍聞風喪膽。官軍進軍十分順利,眼看着就要趕到且末城了,楊志烈更是快馬加鞭。結果這個時候,猛虎將和虎狼將二位石獸王帶領二十萬大軍出現在了官軍面前,見到這麼多的騎兵主力,着實讓官軍爲之一振,他們根本沒有想到到處亂飛的妖獸王竟然也會組建起來了一支騎兵軍團,心裡面十分不解,也不知道這一回遇到的到底是什麼樣的妖獸,自己的弩箭是不是還能繼續射殺他們,心裡面有很多疑惑,而疑惑最多的便是楊志烈大元帥,爲了防止將士們不必要的傷亡,便將懷志大師和他身邊的弟子叫到身邊,親自盤問,對面出現的又是一些什麼樣的妖怪。
聽到大元帥這麼一問之後,玄通六耳便飛到半空中利用自己的法眼仔細察看一番,這才發現全都是一些石獸妖,由石馬和石妖組成的騎兵軍團,便將偵查到的情況全部告訴給了楊志烈大元帥和他身邊的戰將。
瞭解到獸妖底細後,楊志烈便對衆師徒說道:“這些石頭變化出來的妖獸,豈不會是不堪一擊了,只要將石頭打爛,他們不就會喪失戰鬥力了。”聽到此話後,玄通六耳便答道:“話雖如此,但是單靠官軍的戰鬥力還是很難完成這樣的殲敵作戰計劃。據我觀察,這帶兵的將領一個個非同一般,必將是那龍煞天王專門訓練出來的精兵悍將,不可小覷。”
聽到玄通六耳這番話後,大將黃龍站了出來,對主帥楊志烈張口說道:“這敵軍的作戰能力到底有多強,只有打了才知道,請大帥下令,末將願意帶領五萬人馬先殺頭陣,如果不勝,再請衆將相助裡應外合一舉擊潰這支石妖獸軍團。”聽完了大將黃龍將軍的一番話語之後,楊志烈最終同意了黃龍將軍的請戰,並請玄通六耳帶領衆師兄弟相助,徹底殲滅這猛虎將、虎狼將的主力軍團。
黃龍將軍接到軍令後,帶領本部人馬直接殺向敵軍而去,這猛虎將、虎狼將二妖見到敵軍主將帶領大軍殺來,便將二十萬戰騎在平原上擺出來了石魔陣,將這黃龍帶領的大軍圍困在陣中,而後從四面八方展開了進攻。官軍將士被困在妖陣中後,便遭遇到了石獸妖的獵殺。玄通六耳見到石獸妖騎兵軍團的變陣如此之快,便意識到情況不妙,爲了相助黃龍將軍,便帶領師弟們變化出來猴兵猴將,在騎兵軍團中四處激戰廝殺,結果他們很難形成強大的戰鬥力,對這支騎兵軍團展開強有力的反擊。猴兵猴將不善騎射,無法取得絕對性壓制攻勢。就在這時,崑崙飛俠帶領他的騎兵主力及時趕到。
崑崙飛俠見到這猛虎將和虎狼將二位石獸王帶領大軍正在圍攻官軍,便帶領全部義軍將士殺進石魔陣之中,與石獸妖軍團展開拼殺大戰。這纔將猛虎將、虎狼將佈置好的殲敵陣型徹底打亂,解救出來了黃龍軍團。
猛虎將、虎狼將他們施展一身本事,也未能將黃龍軍團殲滅,只好帶領天魔騎兵團後撤百里安營紮寨,再尋戰機。而這崑崙飛俠相助官軍一舉打退了天魔軍團後,來到了楊志烈大元帥身邊,將這天魔軍團的情況詳細敘說了一番,大夥這才知道天魔軍團的來歷。
瞭解到這些情況之後,懷志大師便向大元帥楊志烈提出來,要帶領衆徒兒協助崑崙飛俠一舉殲滅天魔騎兵軍團。楊志烈已經領教過這天魔騎兵軍團的厲害,便同意了懷志大師的請戰,讓他帶領衆徒兒完成殲滅天魔騎兵軍團的作戰任務。
接到楊志烈大元帥的軍令後,懷志大師便帶領衆弟子來到了崑崙飛俠的義軍大營中,針對這猛虎將、虎狼將主力軍團展開了具體作戰部署,準備好了將他們一舉全殲的作戰計劃。按照制定的作戰計劃,懷志大師騎上白虎龍駒相助崑崙飛俠一起,向猛虎將二兄弟展開了全面進攻。
這猛虎將和虎狼將已經吃過了一次崑崙飛俠的虧,見到他陰魂不散繼續追擊兄弟們兒來,便帶領全軍將士展開激戰進攻。結果懷志氣大師在兩軍交戰廝殺的時候,在白虎龍駒身上念出來了佛身咒語:“心中有佛,落地成佛。佛光萬丈,萬惡皆除。”伴隨這幾句咒語,碩大的佛身法力罩住了天魔軍團將士,使得他們大部分喪失了戰鬥力,變成了一塊石頭。這時候玄通六耳帶領師弟們手持法器追殺石獸妖的石身,這一打便是一棒一個,打得石獸妖和石獸馬全部粉身碎骨無法復原,就這樣盡二十萬石獸妖被一舉殲滅。剩下的猛虎將和虎狼將見到佛身法力之後,才意識到取經人衆師徒混進了義軍隊伍中,便施展一身本事追殺懷志大師而去。結果遇到了崑崙飛俠和衆高徒的反擊,歷經幾番激戰,最後還是被懷志大師收進了降魔紫金瓶中。
而這龍虎將帶領天虎將、飛虎將一路追殺而來,結果還是晚了一步。見到猛虎將和虎狼將已經戰敗,苦戰數百回合後,被懷志大師收去,心裡面豈能嚥下這口氣,便施展一身本事向取經人展開進攻。
崑崙飛俠見到敵軍主帥龍虎將親帥天魔騎兵軍團繼續追殺而來,便帶領義軍繼續展開反擊進攻。這一回衆高徒已經學到了針對天魔騎兵軍團的作戰經驗,便一個個帶領猴兵猴將直接飛到戰馬身上,敲擊戰馬的頭顱,這一下子一棒一個,打得戰馬化作石堆,而後石獸妖掉落一地,被衆高徒打成石堆。龍虎將見到這一幕後,便施展妖術,讓戰馬重新站立起來,恢復石獸妖的戰鬥力。結果懷志大師利用佛神咒語化解他的法力,這才使得戰馬徹底無法復原,喪失了戰鬥力。
龍虎將見到自己的將士越殺越少,便帶領飛虎將、天虎將一起追殺楊志烈大元帥而去,準備劫持他,利用他來逼迫懷志大師放棄抵抗。結果當他們在萬軍中發現楊志烈大元帥的時候,遭遇到了天山雪猴的阻攔,最後四人在一起拼殺血戰數百回合,打得是難解難分之時,懷志大師帶領其餘弟子及時趕到,將這龍虎將、天虎將、飛虎將一塊收進了降魔紫金瓶之中,就這樣一舉殲滅了天魔騎兵軍團,而後官軍向且末城全面進軍而去。
崑崙飛俠協助取經人和官軍一舉殲滅了天魔騎兵軍團之後,便繼續協助衆師徒和官軍向且末城進發,官軍光復且末城的日記即將到來。欲知詳情,下文再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