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2章 羊吃人

鋼軌路的鋪設,涉及到陸上交通方式的變革,必然引起整個地緣形勢的變化,這種變化,顯然對荊州有利,對整個華夏文明有利,所以,林純鴻在解決了大明銀行的難題後,首先將目光聚焦到方城至葉縣一線。

至於毛紡織業,涉及到華夏文明的安全,有利於化解遊牧民族與農耕民族幾千年來的對立,具有劃時代的戰略意義,林純鴻關注毛紡織業的發展,也在情理之中。

不過,三十餘萬壯丁全部用來築路,引起了林純鴻的警惕。

一方面,王兩全雖然規劃了數千裡的鋼軌路,但築路總有完成的一天,屆時,數百萬人口向何處疏散?另一方面,雖有“湖廣熟、天下足”之民諺,但這個時代的糧食單產還是低得可憐,湖廣有沒有能力同時接濟江南、河南、陝西三地的糧食?

張道涵的調查迅速呈現在林純鴻面前,各地常平倉儲糧僅餘九百八十萬石,南陽、汝州的常平倉已經空空如洗,全部依賴從武昌經漢水、唐白河調糧。

最高峰時,所有常平倉的儲糧高達兩千多萬石,也就是說,近一兩年來,糧食一直入不敷出!

九百八十萬石,看起來數字很大,實質上卻少得可憐。現在,荊州直轄的人口,包括汝州在內,已經達到一千四百多萬,九百八十萬石,半年就吃完了。

更何況,每年還要向江南調運四五百萬石,還要接濟陝西、河南將近數百萬人口,萬一湖廣的糧食減產,整個湖廣、江南都要面臨饑荒的威脅,後果是災難性的。

就在林純鴻爲糧食安全震驚時,他的質詢令抵達西安,被熊文燦翻來覆去地看來看去。

熊文燦不敢懈怠,馬上上書道明原因:剛開始時,弓兵需要費非常大的勁,才能說服百姓移居河南,漸漸地,移民成了風潮,擋都擋不住。陝民甚至出現了自發出潼關,前往河南的跡象。考慮到百姓自發移居,風險不可控,陝西方面不得已之下,只好將這幫百姓組織起來,統一移居河南。

與其說是移居,還不如說是引導陝民逃荒,這股風潮愈演愈烈,以至?以至於陝西方面壓都壓不住。

最後,熊文燦還提出了預警:按照這個趨勢,移居的風潮遲早會擴散至陝北,移居的規模只會越來越大!

陝西如此,河南自不必說,也有向洛陽一帶移居的趨勢,如此龐大的移民,已經慢慢超越了荊州的承受能力。

林純鴻接到熊文燦的上書後,百思不得其解。按照經濟學院的預估,陝西移出百萬人口後,即便有災荒,也能養活餘下的人口,爲何移民會越來越多呢?

林純鴻琢磨不透其中的原因,慌忙令經濟學院組織精幹力量至陝西調查。

經濟學院的人馬抵達陝西后,稍稍深入,便敏銳地察覺了原因,先期向林純鴻彙報大致情況後,然後繼續採樣、調查,以便爲荊州方面提供詳實的數據。

原因讓林純鴻有點哭笑不得:圈地運動、羊吃人。

林純鴻本以爲,中國北方有着廣闊的草原,能夠爲毛紡織業提供足夠的羊毛,不會類似英國出現所謂的圈地運動。哪想到,經濟利益的驅使,不以任何人的意志爲轉移,就正如江南人總有一股改稻爲桑的衝動一般。

黃渤當初算的一筆賬,認爲在山西貧瘠、乾旱之地養羊比種地要划算得多。這筆賬,黃渤會算,當地的地主老爺也會算,心裡都有了養羊的衝動。

在毛紡織業尚未形成產業時,養羊無非爲了吃肉,其收益顯然不及種地。當羊毛開始暢銷時,既能剪羊毛獲利,又能宰羊吃肉,其收益就非種地所能及了。

只是,多年來養成的習慣,以及對未知事物的本能恐懼,讓他們有點遲疑不決。待到黃渤在朔州以北大肆開闢草場,蓄養戰馬和綿羊後,地主老爺終於下定了決心。

榜樣的力量,總是無窮的。

尤其在陝西延州、榆林一帶,多年乾旱,僅僅在河谷等灌溉方便的地方,才能收取少得可憐的糧食,地主老爺們早已窮得和佃戶沒什麼區別,就差逃荒了。當他們得知黃渤養羊賺了大錢後,義無反顧地將耕地全部改爲草場,從朔州買來了大量的綿羊。

草場所需要的勞力,連耕地的三分之一都不到。於是,陝西以北多出了無數的勞力。這幫勞力無事可幹,自然也無糧食可吃。

若虎嘯軍團、龍武軍未駐紮在陝西,這幫人唯一的出路就是跟隨李自成,將大明攪個天翻地覆。只是,現在龍武軍和虎嘯軍團嚴厲打擊匪盜,只要哪裡出現一點佔山爲王的苗頭,立即往死裡剿。攝於荊州軍之威,已經無人敢揭竿而起。

可是,人活着總要吃飯,延州、榆林一帶的佃戶,開始自發地往關中平原逃荒。

關中平原的境況比延州和榆林也好不到哪裡去,佃戶們依然找不到足以果腹的糧食。當他們聽聞弓兵招募勞力前往河南的消息後,自然將此作爲了救命的稻草,拼死也要把握住。

於是,由陝西前往河南的勞工團體越來越壯大,逐漸脫離了熊文燦的控制。

隨着意識到養羊比種地掙錢的地主老爺們越來越多,被逐離陝西的佃戶只會越來越多。

大明版的圈地運動,正式上演,羊雖未吃人,卻佔據了人的生存地盤,稱爲羊吃人,也不爲過。

不過,大明地大物博,各地經濟差異極大,非英國彈丸之地可比,自然與英國版的圈地運動大大不同。如,林純鴻知悉這種狀況後,立即將張道涵、黃渤、顧繡興喚來,商討解決辦法。

“將關中全部變爲草場?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無論是張道涵、還是黃渤和顧繡興,聽聞林純鴻實行順應其勢,縱容改糧爲草的政策後,大爲吃驚,呈癡傻狀。

在他們的認知中,關中歷來是漢族核心區域之一,應該是阡陌相連、糧食作物遍佈的景象,現在居然要全部變成草場,這個簡直太駭人聽聞了。

要知道,秦國據關中,吞六國;劉邦入關中,開創兩漢之基業;隋唐二代,關中也是全國之中心。要是秦始皇、劉邦、李世民得知他們賴以爭霸的豪富之地,居然被改成了草原,會不會從墳墓裡跳出來?

“事易時移,不要老抱着老黃曆,陝西經過幾千年的透支,也該休息休息了。”林純鴻手裡捏着一份方案,邊翻邊說道,“經濟學院整理歷史後,發現,陝西的氣候變得越來越乾燥,早已不像唐代時雨量那麼充沛,反應在具體上,比如,隋煬帝開鑿運河時,經揚州可一直乘船至西安,現在已經做不到了。唐代時,黃河尚可通航,現在也做不到了。氣候變了,我們也得做相應的調整,否則會遭到老天爺的報復。近十年來,陝西亂成一鍋粥,這就是老天爺在報復過度開發。”

這點是實情,三人遲疑地點了點頭,表示認同。

林純鴻接着說道:“從治理黃河的角度出發,陝西也應該種草護地,不能再種地了。黃土高原上,溝壑相連,土壤都到哪裡去了?不用問,都被衝到黃河裡流到下游了。黃河水患頻繁,含沙量太高就是直接原因。若將黃土高原全部種上草皮,黃河的含沙量就會逐年降低,減少水患。當然,非百年功夫,難以見到成效。我們現在做,子孫後代會感激我們的。”

張道涵默然半晌,遲疑道:“都督說得確實有理,只是,驟然多出幾百萬人口,何處可安置?我們從哪裡弄到糧食養活他們?不能解決這兩個問題,一切努力都是白費功夫。”

林純鴻點頭道:“對,張府令說得有理,我們今天就要解決這兩個問題。”

“首先是糧食問題,常平倉的儲糧已經到了非常危險的境地,更值得警惕的是,糧食入不敷出,若不能擴大糧食來源,糧食安全就無從談起。你們想想看,有沒有什麼好辦法?”

三人跟隨林純鴻已久,熟知林純鴻習慣於集思廣益。因此,林純鴻提出問題後,三人皆冥思苦想。

稍稍思索片刻,黃渤說道:“草原上流入朔州的獸肉不少,若陝西真的變成遍地牛羊,也能提供不少肉食,醃製後,足以保存很長時間,這算不算一條辦法?”

張道涵駁道:“杯水車薪,不足以解決根本問題。漠南漠北,面積如此廣闊,遊牧民族的人口從未超過四百萬,草原所能養活的人口極爲有限。”

林純鴻點頭道:“確實,不能寄希望於草原養活多少人。”

黃渤又道:“目前有將近一百五十萬人聚集在洛陽周邊,若能說服兩成的人口去廣東,就是三十萬,製作魚乾的勞力必然增加,魚乾供應量上升,也能解決一部分糧食問題。”

張道涵道:“這是個辦法。只是,養活人口,根本還在於糧食啊,魚乾、獸肉只能作爲補充。”

張道涵提到糧食乃根本,讓林純鴻無不感慨。中國人以穀類爲主食,也是不得已的選擇。相比較能量轉化而言,直接吃穀類,比經動物轉化後吃獸肉,能量利用效率顯然要高。

大明雖然地大物博,但揹負起龐大的人口後,並不廣闊。

拓展生存空間,勢在必行,南洋就是好地方,種植水稻,產量可比湖廣高多了。

想到拓展生存空間,林純鴻的思路逐漸開闊起來,漸漸有了定算。

林純鴻道:“提高糧食產量,肥沃的土地倒有,閒散的勞動力也有,目前的難題是如何將土地與勞動力結合在一起。”

林純鴻的話音剛落,張道涵三人立即醒悟過來,問道:“都督莫非說的是呂宋島和爪哇島?”

“正是。”林純鴻令人擺上南洋輿圖,接着說道:“豈止呂宋島、爪哇島,婆羅洲、棉蘭老島、蘇門答臘島,都是好地方啊!在那裡種植水稻,一年可以三熟,產量非湖廣所能比。”

想到呂宋等島優越的條件,又想到這些島嶼基本都在荊州軍的控制之下,包括張道涵在內,都興奮起來。

張道涵道:“若真能將人口遷移至南洋,解決糧食問題僅僅只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將大大拓展華夏文明的覆蓋範圍,將整個南洋變成華夏文明的固有之地。只是,要說服饑民前至南洋,談何容易?除非採取強制手段!”

林純鴻搖頭道:“強制手段不足取,數百萬人口遷移,若要採取強制手段,需要多少軍隊參與其中?又需要投入多少資金?這顯然不划算。而且,若因爲強制,致使移民怨恨荊州,這就更得不償失了。”

“這……”

“我琢磨着,提高湖廣及江南等地的糧價,讓商家從南洋運糧食至江南、湖廣變得有利可圖。”林純鴻沉吟道。

張道涵大驚,強烈反對道:“都督,萬萬不可!糧價的上漲及下跌,其牽涉面甚廣,具體會引起哪些連鎖變化,風險根本不可控。而且,按照都督一貫的說法,價格能交予市場決定的,就交給市場,絕大多數人爲的干預,都會造成災難性的後果,爲何涉及到糧食這樣最根本的物質,都督反而要人爲干預呢?”

“這……”

林純鴻被張道涵說得啞口無言,議事廳內一時陷入沉寂之中。

顧繡興一直在工商司紡織部任職,曾主持了棉紡織業對江南的反擊,爲荊州棉紡織業的壯大立下了汗馬功勞。他對市場之類的玩意非常熟悉。

見一時冷了場,顧繡興說道:“屬下認爲,不如直接爲運送糧食者發放補貼。當初,與江南棉布商人競爭時,就採用這種辦法激勵荊州商人將棉布運至江南,效果較好。”

“補貼?”

顧繡興肯定地答道:“正是。發放補貼比提高糧食價格來得更直接,更容易激起商人從南洋運送糧食的積極性。”

第328章 第一次談判第134章 臨陣變計第523章 水陸之戰第229章 南洋局勢第289章 柳營試馬第438章 登陸第170章 追襲作戰第598章 情非得已第315章 短兵相接第288章 遼東往事第688章 天津事變第468章 互動第543章 謀將第178章 納妾風波(三)第620章 鄭彩之略第62章 徽州會館第200章 志在必得第148章 月白風清樓第362章 東南突襲第654章 朝廷變局(四)第277章 晉商身影第635章 罌粟花第669章 光祿院(四)第384章 別有算計第108章 東林來人第670章 光祿院(五)第91章 編戶齊民第136章 突發營嘯第527章 重裝騎兵第685章 投機分子第276章 最終決戰第283章 開始反擊第97章 擴編計劃第18章 思南攻略第689章 聚焦天津第605章 阿濟格的對策第420章 謀算第253章 年關議戰第51章 水上逞威第550章 錦衣衛之懼第528章 置之死地第549章 東林黨的打算第289章 柳營試馬第66章 如火如荼第543章 謀將第511章 動向第464章 大西洋商號第121章 觀口守營(五)第303章 莊園之戰第242章 東南總督第655章 平叛令第487章 登島第231章 俘獲快艇第269章 敲打彭新第480章 借債風波(二)第102章 大明儒將第53章 公堂之上第123章 海洋戰略第319章 兩條長蛇第619章 糧草困局第106章 思南歸順(二)第538章 雷霆決戰(三)第544章 目標在江南第327章 抓捕奴隸第305章 漢魂第374章 糧道第607章 三份方案第396章 最後一戰第322章 出爾反爾第174章 親信之殤第252章 排兵佈陣第653章 朝廷變局(三)第692章 參軍聯席署第483章 借債風波(五)第685章 投機分子第527章 重裝騎兵第31章 與虎謀皮第640章 兩家商號(三)第394章 暗流涌動第631章 封狼居胥(五)第525章 德州第48章 婚姻大事第694章 中央改制第498章 賭性第28章 報仇雪恨第70章 後院起火第276章 最終決戰第268章 平賊將軍第287章 家居瑣事第258章 重重陷阱第7章 玉汝於成第299章 莊園備戰第28章 報仇雪恨第459章 援救第400章 交鋒第412章 兩難第22章 定計除匪第255章 局勢險惡第370章 棲身荊州第251章 朝廷亂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