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1章 朝廷變局(一)

兵甲的確可以慢慢來,也只能慢慢來。

荊州暴殄天物,將大好鋼鐵鋪在荒野之中,致使鋼鐵價格直線上升,朝廷壓制板甲面臨着無鋼鐵可用的局面,成本高到令人咂舌的地步!

朝廷手頭控制的鋼鐵冶煉爐不少,若僅僅供應朝廷使用,足足有餘。可是,由於鋼鐵價格高企,工坊管理者紛紛挖空心思將鋼鐵販賣至民間,藉此中飽私囊。

楊嗣昌對此也無可奈何,他雖然強勢,但遠遠還未強勢到與整個官場爲敵的地步。

正當楊嗣昌挖空心思琢磨如何提高兵甲產量時,忽然接報,陳奇瑜與範永鬥聯袂求見。

楊嗣昌正想聽聽陳奇瑜和範永斗的意見,聞之大喜,令下人將兩人迎入。

三人坐定,陳奇瑜直接道明瞭來意,建議朝廷修築通州至京師的鋼軌路。

楊嗣昌一聽,差點暴走,恨不得立即將兩人痛毆一頓:本閣正憂心鋼鐵不足,你們這兩個敗家子居然琢磨着把鋼鐵鋪到地上,這不是故意找本閣的不痛快?

陳奇瑜似乎非常興奮,壓根沒有注意到楊嗣昌的臉黑如鍋底,立即讓範永鬥介紹修築鋼軌路的好處。

範永鬥滔滔不絕地說道:“前朝時,運河直抵積水潭,財貨通過運河運抵京師非常便利。到了本朝,運河水量不足,船隻到了通州,就無法前行,所有財貨只好在通州上岸,通過車輛轉運至京師。這一轉手,耗費的人力、物力、畜力無數,堪稱最大的浪費。”

楊嗣昌的涵養非同一般,見範永鬥說得有理,雖心裡有事,也耐着性子聽範永鬥繼續說。

“荊州在方城至洛陽鋪了鋼軌路,長達五百多裡,所有貨物,從方城運抵洛陽,僅僅只需六個時辰!荊州爲方便管理方洛線,專門成立了運管商號,對過往馬車收取運費。屬下偶然間得知,林純鴻一個月從方洛線獲利居然高達十七萬圓!而且,隨着貨物運輸量越來越大,利潤還在進一步擴大!”

楊嗣昌吃了一驚,月獲利十七萬?他陡然對鋼軌路產生了興趣,完全忘記片刻之前,自己還有毆打陳奇瑜和範永斗的衝動。

“從通州至京師,僅僅只有四十里,數十萬投資,便可築成鋼軌路,利潤按照方洛線的十分之一算,也有一萬七千圓,數年亦可收回投資。”

範永鬥算完了帳,陳奇瑜又接着說道:“除了利潤外,省下的人力、物力就是個大數目,還加快了運貨的速度,好處不可勝數!”

“若以後有了錢,甚至可以將鋼軌路向關遼、宣府延伸,到了那時候,運糧至三邊就方便了。若用來調兵,可謂神兵天降!”

美好的前景,讓楊嗣昌不得不動心,不過他好歹還記得剛纔自己在愁什麼,他長嘆了一口氣:“本閣並非不知道鋼軌路的好處,只是,鋪路需要巨量的鋼鐵,現在連打造兵甲的鋼鐵都不足,鋪路的鋼鐵從何而來?”

楊嗣昌本以爲兩人也會垂頭喪氣,哪想到,範永鬥和陳奇瑜居然沒心沒肺地露出了笑容!

陳奇瑜道:“大明極度缺乏鋼鐵,都是林純鴻給鬧的。林純鴻似乎也有點束手無策,大冶、裕州和廣州的產量幾乎已經到了極限,除非有更高效的冶煉爐出現,難以進一步提高產量。也就是說,在相當長時間內,鋼鐵價格將居高不下,若能冶煉鋼鐵,將穩賺不賠!”

楊嗣昌終於明白了陳奇瑜的打算:力促朝廷大鍊鋼鐵!他想了想,皺眉道:“利益糾纏,恐怕難以插手。”

陳奇瑜得意地翻開了一份輿圖,指着永平府說道:“下官曾令人探過,遵化至灤縣一帶,鐵礦蘊藏極其豐富,比大冶的蘊藏量還要多!”

楊嗣昌瞪大了雙眼,不相信地問道:“果真如此?”

“的確如此!”陳奇瑜非常肯定地答道。

楊嗣昌激動地站起身來,在屋內走來走去,持續片刻後,忽然停住腳步,道:“若真要開發永平府的鐵礦,非得由聖源商號主導不可!”

陳奇瑜喜道:“下官與範大夫商議良久,也覺得此事不可交給工部,以工部的效率,五年後能出第一爐鐵就算燒了高香,到那時,黃花菜都涼了。”

楊嗣昌點頭,他清楚,陳奇瑜還有一句話沒有說出來:皇上在聖源商號佔有四成份額,必然一路行方便,可以大大減少各路牽扯力量。

楊嗣昌與陳奇瑜說話時,本輪不到範永鬥說話。但牽扯到聖源商號,範永鬥也顧不得這麼多,提議道:“朝廷打造兵甲,極度缺鐵,卑職認爲,一旦永平第一爐鋼鐵出爐,優先供應朝廷,而且……而且……”

範永鬥咬了咬牙,豁出去道:“最好讓朝廷以時價購買!”

時價?

楊嗣昌、陳奇瑜愣了愣,旋即大喜道:“範大夫說得對,以時價購買爲上上策!”

範永鬥剛纔的表情落在了楊嗣昌眼裡,楊嗣昌知道範永鬥在擔心什麼,點撥道:“黃宗羲曾撰文言道,與民有利,與私有利,公私兩便,長久之道也!範大夫公利私利一起謀,光明磊落,並無不妥。”

範永鬥激動莫名,張開嘴巴,不知說什麼好……

送走陳奇瑜和範永鬥後,楊嗣昌一直無法平靜。或者說,自從楊嗣昌決定依賴皇權及民間商號推動諸多政策以來,他從未平靜過。

他背叛了他所歸屬的士大夫團體!

幸虧最大的士大夫勢力東林黨、復社被林純鴻牽扯,否則,楊嗣昌相信自己早已被士大夫階層碾成了粉末。

楊嗣昌自己也承認,當前朝廷的困境,士大夫應該負主要責任。就連他本人,也對整個官僚機構失去了信心,任何政策,能繞開官僚機構,就毫不猶豫地繞開。

難道朝廷對士大夫的選拔體制出了問題?

這好像也說不通,如楊一仁、包哲東、馬世奇、朱之瑜、熊文燦輩,都是當前的選拔體制所選出來的,他們沒有投靠林純鴻之前,也算碌碌無爲,一旦投靠林純鴻,就展現出驚人的能力。

難道是整個官僚機制出了問題?

這也說不通,觀荊州的官僚機制,表面上看,與朝廷有所不同,實質上差別也不大,也是按照行政、監察、司法三部分進行架構。楊嗣昌甚至推斷,莫看荊州目前監察對行政牽扯不大,一旦過個數十年,荊州的監察部門也會變得與大明朝廷的都察院差不多,各種扯皮、謾罵會接踵而來。

這兩方面都差不多,爲何朝廷與荊州的差別會如此之大?

楊嗣昌想來想去,覺得還是荊州的理念與朝廷不同。

朝廷奉行無爲而治,統轄機構僅僅直到縣一級,而荊州則事無鉅細,統統納入管理中,統治末梢一直延伸至鄉村;朝廷奉行重農輕商,荊州繆力發展工商,藉此收取鉅額稅收;朝廷唯務穩定,恨不得將每個人限制在土地上一輩子也別離開,荊州則鼓勵農民脫離土地,甚至還蠱惑百姓遠至歐羅巴……

顯然,荊州的理念更符合時代的發展,朝廷的那一套已經落伍了!

荊州由林純鴻一手創建,身邊聚集的都是認同荊州理念的人,而朝廷卻被一幫死腦筋的士大夫環繞,不落伍纔怪!

單單從理念上講,太監和民間商號更能跟上時代的腳步!

回想起林純鴻創立行知書堂,調集大量人力物力創辦報紙,不惜冒着得罪天下的風險與江南東林黨、復社爭辯,楊嗣昌恍然大悟:林純鴻此舉,正是想把認同他理念的人拉到身邊,不停地壯大自己的力量!

林純鴻的算計,還真讓他得逞了!楊嗣昌大爲後悔,爲何直到今天才想透這個關節!

楊嗣昌現在終於明白,自己爲何潛意識地要依賴太監和民間商號了!既然明白了這點,楊嗣昌徹底擺脫了這段時間的彷徨與不安。

楊嗣昌心情大好,甚至還有閒工夫對荊州的制度品評一番。楊嗣昌乃人中龍鳳,這一琢磨,還真讓他發現了不少問題。

他認爲,荊州的官僚機構看起來創新很多,實際遠不如朝廷完善,既無成型的官僚選拔機制,也無成型的官僚考覈提拔機制。這些問題在荊州處於上升期時,尚不明顯,一旦荊州步入穩定期,必然出現大規模的瀆職、腐敗,甚至有可能讓荊州在一夜之間分崩離析!

比如:元朝由蒙古人建立,剛建立時,橫掃天下,無人能敵,一旦穩定之後,迅速陷入崩潰之中。

殷鑑不遠,也不知道林純鴻看到這點了沒有?

楊嗣昌認爲,只要朝廷能挺過最初的幾十年,不僅能看到滿清朝廷的崩潰,甚至能看見荊州的崩潰!

荊州崩潰之後,整個華夏將面臨何等的浩劫?

楊嗣昌突然發現,維持大明朝廷,甚至關係到整個華夏的未來!

可是,如何讓大明朝廷維持數十年?楊嗣昌頭痛不已,想來想去,覺得林純鴻的經驗可供借鑑:把能跟上時代變化的有識之士簡拔出來,集攏在朝廷周邊!

(感謝simonluke,uarhuar908,hexing1999的捧場,你們的支持,是我最大的動力)

第195章 倏忽而敗第667章 光祿院(二)第18章 思南攻略第370章 棲身荊州第506章 有所不爲第385章 安廬巡撫第242章 東南總督第181章 龍舟比賽第341章 古典奇才第87章 圍剿曹操(二)第23章 請君入甕第59章 青溪佛心第49章 保衛貨棧第10章 近期計劃第594章 江南的訴求第156章 隔牆有耳第329章 軍事安排第47章 心向大海第594章 江南的訴求第427章 各懷心思第383章 兄弟之間第335章 又一次偶遇第42章 一場鬧劇第130章 義子鬥氣第270章 經營南陽第272章 形勢逆轉第224章 我要留在大明第636章 神刃軍第173章 馬伕卻敵第179章 納妾風波(四)第61章 三桅帆船第111章 左良玉兵敗第130章 義子鬥氣第308章 待客之道第256章 四面出擊第321章 瘋狂的樑楓第529章 無冕之王第668章 光祿院(三)第493章 分歧第246章 良玉授首第511章 動向第178章 納妾風波(三)第22章 定計除匪第200章 志在必得第502章 籌謀已久第554章 應招第495章 勤王詔第393章 生的希望第1章 垂髫小兒第694章 中央改制第80章 初戰告捷第302章 英格蘭艦隊第468章 互動第454章 轉變第645章 北退南進第320章 消耗戰第352章 熊文燦的苦楚第58章 大廈將傾第452章 投降第249章 未雨綢繆第369章 速度比賽第226章 誠心納糧第345章 轎子與纏足第341章 古典奇才第419章 東洋艦隊第524章 猶豫第446章 與時間賽跑第673章 下南洋第525章 德州第51章 水上逞威第505章 殉國第490章 亂中動兵第23章 請君入甕第103章 京師耳目第550章 錦衣衛之懼第664章 滅國之戰(九)第450章 血肉土山第354章 狐假虎威第61章 三桅帆船第531章 屠殺第308章 待客之道第644章 任人唯親第412章 兩難第570章 半邊天第549章 東林黨的打算第251章 朝廷亂象第554章 應招第224章 我要留在大明第454章 轉變第246章 良玉授首第49章 保衛貨棧第38章 惠王出手第136章 突發營嘯第18章 思南攻略第639章 兩家商號(二)第185章 川東戰略第696章 復遼大計第4章 家門之變第674章 南洋重心第503章 奏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