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3章 地方官制

黃宗羲、瞿式耜等人議來議去,覺得應該聯合朱之瑜,一同說服林欲楫對取士的慣例進行改革,以改變科舉僵化的現狀。

哪想到,林欲楫爲了防止夜長夢多,動作相當快,數日功夫內,擬定方案、指定內外簾官,全部搞定。

好在林欲楫考慮到這麼多大儒在交州,不敢擅專,將黃宗羲、瞿式耜一幫人請去商議,共同修改方案。

黃宗羲、瞿式耜一幫人看到林欲楫的方案,不由得心裡涼了半截。

林欲楫的方案,相比較以前的科舉方式,還是做了一些修改。比如,以往的鄉試、會試中,分爲經義、實用文體寫作、時務策論三場,所謂的經義,即八股文。只要八股文寫得好,應用文和策問別留空白,就有機會被錄取。

林欲楫好歹考慮到林純鴻更注重官員的實際能力,將應用文體寫作和策論的重要性提高了一點,規定應用文體寫作和策論必須合格,然後纔有資格被錄取。至於名次,還是以八股文來定。

這點改動,豈能從根本上改變科舉制度僵化的趨勢?

黃宗羲、瞿式耜等人一百個不滿意,堅決主張林欲楫在考試內容、組織形式上做一些根本性的改變。

林欲楫哪裡肯多事,堅決拒絕。

黃宗羲、瞿式耜無法,非常委婉地告知林欲楫:若科舉制度繼續這樣延續,按照林純鴻的秉性,非得另搞一套,最終科舉將湮滅於歷史的塵埃中,儒學將逐步走向式微。

林欲楫不是笨蛋,馬上意識到這種可能,心裡也擔憂不已。

不過,林欲楫想來想去,最終還是拒絕了黃宗羲等人的建議,不做任何更改。

林欲楫的想法非常簡單:林純鴻另搞一套,朝廷、士林的板子無論如何也敲不到他的屁股上;但是,如果他在交州對科舉做了根本性的改革,不僅有可能會被皇上怪罪,還有可能被反對的士子痛罵。

孰輕孰重,林欲楫分得非常明白!

黃宗羲等人無法,只好去尋找朱之瑜,希望朱之瑜代表荊州對林欲楫施壓。

正當黃宗羲、瞿式耜等人在交州焦慮非常時,林純鴻突然頒佈一條命令:有功名之士可授予官職,秀才功名,可直接授予從九品之職,舉人功名,可授予從八品之職,進士功名可授予從七品之職;功名之士,取消稟膳、免糧等優待。

此令一出,天下皆驚。

按照大明舊制,官職極爲有限,隨着進士、舉人、秀才的數量越來越龐大,有限的職位基本上都被進士和少部分舉人所霸佔,秀才和大部分舉人要想等到空缺,非常不容易。

反觀荊州方面,官職則極大豐富。就拿一個縣來說,以往僅僅只有知縣一人,正七品,縣丞一人,正八品,主簿一人,正九品。其餘的,最多還有典史、巡檢數人,都是從九品。而林純鴻對縣級機構進行改制後,僅僅正七品,就有知縣和監察令兩人,至於從七品,包括安防局局令在內,至少有五人以上,其餘正八品、從八品、正九品、從九品的,足足有將近百餘人。

官員數量,一下子翻了幾十倍!

絕大多數舉人、秀才奔走相告,欣然至縣衙登記,然後根據個人稟賦,授予不同的官職,開始從荊州財政中拿取俸祿。

當然,反對的聲音也很強大。在改制時,林純鴻通過強力搞官紳一體納糧,一些田產豐富的舉人秀才拼死反對,但在強力鎮壓下,沒有攪起風浪。現在,林純鴻再次明確功名之士一體納糧,無疑斷了他們最後的一點念想。

他們雖然不敢公開行動,但是在報紙上含沙射影地痛罵林純鴻還是做得到的。

此等嗡嗡聲,林純鴻也懶得理會。

授予功名之士官職,支持的聲音遠遠強過反對的聲音,一時之間,林純鴻的聲望大增,居然開始有舉人、秀才在報紙上公然拍馬屁。

此舉,無疑是荊州的轉折點,從授予官職令頒佈開始,荊州開始加速融合士子階層,將士子拉入荊州陣營。

荊州弱小時,大批量地引入士子,恐怕會對荊州產生無法估量的影響。但是,現在荊州已經足夠強大,再大批量的引入這幫士子,對荊州的影響已經微乎其微了。

更何況,林純鴻還面臨着非常尷尬的現實:大明的識字率實在太低了。

剛開始時,林純鴻在荊州、夷陵等府數縣搞免費強制教育,經過將近十年的努力,識字率由不到兩成勉強升至三成以上。可是,當林純鴻控制的地盤越來越大,林純鴻突然發現,他根本就沒有那麼多錢來搞免費強制教育。

因此,除了荊州、夷陵等府數縣外,其餘縣均量力而行,並沒有推廣免費強制教育。

識字率低下,致使林純鴻很難找到這麼多合適的人來當官。秀才、舉人都屬於知識分子,無論思想有多保守,總比大字不識的文盲要適合。

而且,據林純鴻觀察,能考上秀才和舉人,基本上都是一時之人傑,其中的書呆子並不多,至於范進之類的瘋子,更是萬中無一。

這是一塊金礦,不開採,太可惜了。

消息傳至交州,黃宗羲等人一下子傻了眼:在交州恩科取士還沒有絲毫眉目之時,林純鴻爲何一下子承認了士子的功名?這到底是何用意?

唯有林欲楫心中竊喜,對黃宗羲一幫人說道:“林純鴻壓根就沒有改革科舉的計劃!”

然而,當消息傳至朝廷耳中時,朱由檢怒火中燒,差點不由分說地將身邊的太監拉出去打屁股。尤其當天下功名之士紛紛登記,成爲林純鴻的官員時,朱由檢氣得幾欲吐血。

楊嗣昌遠比朱由檢冷靜,只是嘆道:“該來的總會來,拖到今天,已經算晚了……”

楊嗣昌、朱由檢的頭腦非常清醒,他們知道,林純鴻之所以在三分天下有其二,財政、軍事實力極爲雄厚的情況下,一直未取朝廷而代之,所畏懼的,無非是大義名分。

大義名分就掌握在士子的口中,現在絕大部分士子欣然爲官,林純鴻想要大義名分,還不是一句話的事?

不過,林純鴻的折騰遠未完結,八月初八,吏部侍郎楊一仁上奏章《地方官制改制札子》,正式拉開了官制改革的序幕。

楊一仁的札子洋洋灑灑十數萬言,顯然準備已久,並非臨時起意。

札子中說道,大明劃分爲兩京十五省,另設海事都督府、安北都督府、西域總督府等地方機構。

每省中,設承宣布政使司、按察使司、大理使司、光祿院等機構,分別擔負行政、監察、司法、顧問等職責。與此對應,委任從二品官員擔任布政使、按察使、大理使。唯有光祿院沒有官品,亦不設官員,由光祿郎推舉產生光祿院長。

省級機構中,不僅與大明以往大相徑庭,與荊州現行的官制也區別甚大。比如,監察府被分拆爲按察使司、大理使司兩部分,往專業化的方向邁進了一大步。

省級之下,設府,府之下,又設縣。每府每縣,都有四大機構,行使行政、監察、司法、顧問等權力。府之長官,定爲正四品,縣之長官,定爲正七品。

縣爲最小權力機關,縣衙之下,根據需要設立六到十二個巡檢司。每個巡檢司管轄十數個村莊。

楊一仁的札子中,還詳細地列舉了各行政、監察、司法機關內部的機構設置,並對編制人員做了一些限定。

這些,大體上與荊州現行的官制並無太大區別。

除了架構之外,普天之下,最爲關注的還是官員選拔制度。

關於官員的來源,楊一仁的札子建議兩方面並重。

一方面來源於科舉考試。獲得秀才功名者,若本人願意,授予從九品官職,舉人授予從八品官職,進士授予從七品官職。

另一方面,面向整個社會公開招考。由地方政府根據職位空缺,每年擬定招考人數,報至府署,在布政使司的督導下由府署統一組織,擇優錄取。

關於招考的方式和組織方法,楊一仁不厭其煩,絮絮叨叨幾萬字。其中,最令人關注的是,楊一仁將歷史、地理、經濟、算術、律法、應用文寫作、策論都作爲考試內容,唯獨缺了至關重要的經義。

關於官員職位的升降,楊一仁將其歸納爲考成法,基本上與張居正當年的考成法差不多。不同的是,楊一仁規定,任何官員在提任爲地方首腦和部門首腦之前,必須有三年以上下一級地方首腦和部門首腦的經歷。

也就是說,往後,通過當秘書輕鬆升遷的路被徹底堵死。任何人想當布政使,必須從知縣、知府一步步幹上來。

另外,楊一仁還規定,官員升職時,必須由監察部門進行審定,一旦查出問題,一律罷黜。

……

楊嗣昌看到這份方案,足足花了三天時間細細揣摩。最終,他嘆道:

“官、吏之間的界限,徹底被打破,暫時還看不出好壞。至於官員升遷,好歹多了幾條硬指標,比當前好多了。最爲顛覆性的,還是面向整個社會進行招考……只怕,科舉將越來越被邊緣化……”

第510章 壓力(三)第397章 以退爲進第337章 一起偷聽第268章 平賊將軍第519章 口諭第679章 孟買七島第227章 安南鄭梉第619章 糧草困局第650章 加勒比往事第538章 雷霆決戰(三)第454章 轉變第592章 錢秉鐙第226章 誠心納糧第568章 小高潮第328章 第一次談判第443章 封鎖廣東第574章 大洗禮第127章 宿命難改第412章 兩難第114章 以快打快(二)第396章 最後一戰第662章 滅國之戰(七)第566章 無人問津第261章 難民洪流第251章 朝廷亂象第310章 大白鯊旗第438章 登陸第590章 西北劇變(五)第289章 柳營試馬第308章 待客之道第410章 以威福還主上第680章 官場大地震第415章 磊落第210章 南下途中第391章 立足未穩第639章 兩家商號(二)第2章 山林野趣第467章 淡馬錫第614章 蹊蹺之處第281章 信用等級第613章 紡織業的前景第659章 滅國之戰(四)第113章 以快打快(一)第484章 喚醒第117章 觀口守營(一)第576章 撬動時局(二)第518章 江陵侯第513章 隱忍(一)第569章 江南水師第137章 海軍基地第372章 沁水據點第369章 速度比賽第531章 屠殺第90章 白杆女將第138章 鄭氏集團第251章 朝廷亂象第427章 各懷心思第269章 敲打彭新第595章 串聯第430章 楊嗣昌第223章 海商大會(三)第446章 與時間賽跑第656章 滅國之戰(一)第70章 後院起火第291章 內閣劇變第77章 朝廷博弈第647章 遼東變局(二)第445章 詭道第281章 信用等級第690章 光祿大夫第369章 速度比賽第430章 楊嗣昌第553章 紛爭第414章 算計第122章 闖王退兵第64章 東林黨人第245章 戰略轉向第73章 虎牙之對第206章 侯恂下獄第376章 楊嗣昌的密信第19章 兩山口之戰第47章 心向大海第631章 封狼居胥(五)第431章 朝廷的方略第99章 招募騎士(一)第407章 驚聞第233章 黃渤犒軍第195章 倏忽而敗第285章 開解屬下第164章 調兵遣將第101章 總兵鄧玘第641章 兩家商號(四)第659章 滅國之戰(四)第616章 大時代(一)第279章 幾件怪事第490章 亂中動兵第286章 江南方略第576章 撬動時局(二)第123章 海洋戰略第163章 心生疑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