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不得不打

嚴格說來,從寶坻區到濱海新區的潮白新河防線算不上一條真正的防線,不但河面沒有寬到足以阻擋美軍的地步,部署在這條防線上的也只有三個新編集團軍與幾萬民兵,沒有一支像樣的主力部隊。

事實上,正是這條防線,擋住了美軍四十八個時。

要怪,也只能怪美軍沒有做好事先準備。

雖然在美軍各支作戰部隊中,就連國民警衛隊中都有不少的工程設備,每個主力師還編有專門的工程部隊,擁有不少機械橋與工程橋,但是美軍並沒料到,會在這條河遭到隊阻擊,快推進的時候,美軍將工程設備全都放在了後方。

遭到阻擊後,美軍又在戰術上犯了錯誤。

當時,美軍完全可以強度潮白新河,根本不用理會駐守在寶坻的那個新編集團軍。如此一來,美軍就能沿着二零五國道(在潘莊以西與一一二國道同線)推進,最多半天就能殺到天津主城區。結果卻是,美軍前線指揮官擔心側翼受到威脅,不敢立即渡河,而是將部隊展開,並且派遣c集團軍的一個美軍主力師與兩個日軍二線師前去攻打寶坻區,準備在佔領寶坻之後再向天津推進。

雖然這一錯誤指揮被帕特里奇及時糾正,但是在這裡浪費的幾個時,讓東北軍在潮白新河對岸站穩了腳跟,並且在東岸的部隊撤回來之後,炸掉了二零五國道上的橋樑,給美軍造成了不的麻煩。

等到美軍調整好部署,在潘莊強渡潮白新河的時候,不但對岸的東北軍積極應戰,美軍還得冒着炮火架設機械橋,並且在成功渡河之後先鞏固西岸的橋頭堡,掃蕩附近地區,等到美軍再次推進的時候,已經是二十三日上午了。

這個時候,不但第二十六集團軍在天津主城區做好了戰鬥準備,羅耀武還非常及時的增派了四個新編集團軍,並且將組織起來的近三十萬民兵與自參加戰鬥的五十多萬武裝平民編入了作戰部隊。

如此一來,當時天津主城區內的守軍過了一百萬。

對美軍來說,這無疑是最大的噩夢。

要知道,在美臺聯軍攻入南京的時候,南京主城區內的守軍不到七十萬,主力部隊近有大約二十五萬。從主城區的範圍來看,天津與南京相差不大,都屬於千萬級城市。如果說防禦強度的話,天津肯定過了南京。在守軍兵力增加了大約百分之五十的情況下,就算美日聯軍的戰鬥力更強,也很難立即打下天津。

保守估計,美日聯軍至少需要一個月才能佔領天津。

一個月後,就是十二月底了,就算美日聯軍佔領了天津,也會因爲氣候過於惡劣,不得不將攻打北京的時間延遲到年後。在這幾個月內,東北軍肯定不會無所作爲,除了繼續在京津地區與美日聯軍作戰之外,還會積極調動敵後游擊隊。

當初,帕特里奇計劃最遲在十二月上旬起攻打北京的作戰行動。

顯然,局面並沒有帕特里奇預料的那麼樂觀。

在美日聯軍渡過了潮白新河,向天津主城區推進的時候,帕特里奇不得不做出一個非常關鍵的選擇,那就是要不要立即攻打天津。

原因很簡單,只要美日聯軍攻入了天津主城區,他就沒有選擇的機會了。

如果按照之前的計劃攻打天津,美日聯軍就得投入更多的兵力,爭取在十二月十日之前打下天津。如果不打算投入更多的兵力,帕特里奇就得讓美日聯軍呆在天津主城區外,甚至得主動退回來,等到天氣轉暖後再起進攻。

對帕特里奇來說,這肯定是一個非常困難的抉擇。

從政治上講,美日聯軍肯定不能退。要知道,攻打京津地區,不僅僅是軍事行動,也是政治行動。對美國來說,只有在打下北京之後,纔有足夠的理由宣佈從中國撤軍。對日本來說,佔領北京是日軍在華軍事行動合法化的必要基礎,也是在美軍撤兵之後,日本主導北方戰場的必要基礎。

問題是,以美日聯軍現在投入的兵力,肯定無法及時打下天津。

增兵的話,就只能提前動用d集團軍。

雖然d集團軍已經完成整編,順利的話,數日之內就能到達前線,並且參加戰鬥,但是在帕特里奇的規劃中,d集團軍是攻打北京的預備隊。也就是說,如果按照原計劃,即便在打下天津之後,帕特里奇都不見得會立即動用d集團軍,而是要等到攻入北京之後,在無法立即拿下北京的情況下,纔會讓d集團軍出動。由此可見,如果動用d集團軍攻打天津,不但在進攻北京的時候沒有預備隊了,就連在打下天津之後,也不見得有足夠的兵力攻打北京。

如果有充足的時間,帕特里奇還會仔細斟酌。

可惜的是,現在連這個時間都沒有。

以美日聯軍的推進度,帕特里奇必須在一天之內做出決定。

可想而知,當時帕特里奇的壓力有多大。

在這麼短的時間內,帕特里奇只能儘量從軍事角度出。在決定是否出動d集團軍的問題上,帕特里奇還得想明白一個道理,那就是,就算出動了d集團軍,美日聯軍也沒有絕對的把握在十二月十日之間拿下天津。

要知道,d集團軍最快也只能在十一月三十日投入戰鬥。也就是說,只有十天的時間讓美日聯軍攻打天津。就算在此之前,c集團軍爲攻佔天津打下了基礎,甚至在天津主城區裡站穩了腳跟,因爲城市攻堅戰的變數太多,東北軍肯定會不惜代價的死守天津,所以沒有任何人敢保證在十二月十日之前打下天津。再說了,就算在十二月十日之前打下了天津,如果在此之前的戰鬥中損耗了太多兵力,不得不花時間調整部署,甚至是重新集結進攻部隊,美日聯軍也就無法立即起攻打北京的作戰行動。到時候,仍然得拖到十二月底,也就同樣得錯過攻打北京的最後時機。

出於這一點,帕特里奇做出了暫停進攻的決定。

只不過,他還沒有來得及下達這道命令,一份從五角大樓來的作戰命令就讓他不得不改變決定。

顯然,這是美國當局的決定,準確的說,是美國與日本的共同決定。

命令是由加布裡埃爾下達的,內容很簡單,那就是集中全部力量,以最快的度攻佔天津。

當然,加布裡埃爾對這條命令做了解釋。

關鍵就是在佔領天津後,美日聯軍如何攻打北京。

對於這個問題,加布裡埃爾說得很簡單,即日本將繼續增兵,並且在十二月二十日之前將相當於十二個主力師的二十萬作戰部隊送上前線。雖然帕特里奇提出了質疑,即日本陸軍已經沒有可以調動的主力部隊了,但是加布裡埃爾說得很清楚,日軍增派的是二線部隊,所謂的主力師團,指的是由這些部隊替換下來、並且進行了整編的前線作戰部隊,至少在戰鬥力上不會差得太離譜。

當然,帕特里奇並不感到滿足。

別說那些臨時由二線部隊整編出來的主力師團,就連日軍現在的主力師團,在戰場上的表現也足以讓人失望。可以說,如果不是第二十一師與第十九師在南面有點收穫,帕特里奇早就對日軍絕望了。

帕特里奇需要的,絕對不是日軍,而是美軍。

對此,加布裡埃爾也做出了答覆,即白宮已經原則上同意繼續向北方戰場增兵,只是仍然需要解決某些問題。

不用加布裡埃爾解釋,帕特里奇也知道是什麼問題。

當時,美軍能夠派往北方戰場的主力部隊,就只有留在南方戰場上的四個主力師,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第一騎兵師與第二裝甲師。要知道,在此之前,美軍爲了照顧北方戰場,在沒有與臺灣當局商量的情況下,改變了增兵方案,將第五步兵師派了過去,留下了一個在第三次南京會戰中改編而來的主力師。對此,臺灣當局提出了強烈抗議,直到美國當局答應多提供五個裝甲旅的全部主戰裝備,並且在年底前運送到位之後,臺灣當局纔沒有鬧下去。如果從南方戰場上調遣美軍主力師北上,最大的問題就是臺灣當局。

這也可以理解,如果沒有美軍主力部隊的支持,臺軍在南方戰場上根本站不穩腳跟。

要知道,長江防禦司令部已經成立,長江防線得到了鞏固,而王虞珉指揮的華中軍從拱衛長江防線中解脫出來之後,在安徽與江西頻繁出擊,以近似於游擊戰的方式打擊美臺聯軍的股部隊,特別是臺軍的巡邏部隊,給臺軍造成了很大的傷亡。如果美軍主力部隊被派往北方戰場,華中軍肯定會趁機起戰略反攻。以臺軍的戰鬥力,別說穩住戰局,恐怕連一條戰線都守不住。

問題是,帕特里奇等不起。

在與加布裡埃爾通電話的時候,帕特里奇就提到,不管用什麼辦法,必須在十二月十日之前將包括第一騎兵師與第二裝甲師在內的四個美軍主力師送到北方戰場上來,不然美日聯軍打下天津也沒有任何意義。

當然,這無法改變美日當局做出的戰略決策。

第119章 關鍵一環第63章 峰迴路轉第72章 心理較量第93章 請客喝酒第39章 戰鬥英雄第174章 迂迴包抄第97章 前後反差第176章 天賜良機第188章 戰略打擊第192章 努力爭取第45章 艱難突圍第39章 戰鬥英雄第162章 調整部署第4章 好話在前第123章 東南戰事第148章 勾心鬥角第154章 冤家碰頭第55章 穩重踏實第13章 捷足先登第21章 不是訣別第45章 艱難突圍第13章 捷足先登第134章 進軍錦州第191章 戰略反擊第66章 死有所值第83章 量力而爲第80章 爲將之道第99章 爭分奪秒第167章 撤離戰場第110章 戰地搶修第109章 瀋陽被圍第126章 準備再戰第80章 全力投入第112章 小題大做第69章 一地得失第24章 全面撤退第29章 權利宣言第86章 自釀苦酒第101章 多此一舉第51章 回國述職第54章 重裝上陣第8章 一席之談第160章 有所準備第159章 故技重演第16章 瘋狂計劃第16章 瘋狂計劃第125章 縮小差距第176章 天賜良機第44章 再次入朝第72章 特種戰法第144章 現實難題第55章 戰爭決策第11章 入朝作戰第97章 一席之談第21章 不是訣別第6章 重大發現第109章 鋼鐵雄獅第22章 騎虎難下第153章 雖敗猶勝第31章 萬事俱備第113章 戰略退縮第80章 爲將之道第118章 只打日軍第60章 一飛沖天第135章 走上正道第121章 相對幸運第162章 大舉增兵第94章 大禍臨頭第2章 戰場小兵第29章 再遇少校第4章 突然襲擊第78章 六雷轟頂第152章 戰略撤退第81章 最壞打算第2章 戰場小兵第37章 南守北攻第13章 假戲真做第165章 用兵難題第134章 進軍錦州第8章 一席之談第134章 進軍錦州第39章 戰鬥英雄第170章 最後辦法第108章 心繫戰場第159章 故技重演第122章 改寫紀錄第12章 生死瞬間第114章 游擊戰爭第16章 親密接觸第28章 集體造反第14章 人非聖賢第13章 發動羣衆第27章 炒飯惹禍第86章 全數投入第121章 搶糧作戰第139章 戰地談判第169章 百團大戰第38章 加大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