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0章 進軍萊茵

進入1936年之後,世界立刻被一件大事所關注,那就是德國軍隊再一次進入萊茵非軍事區。

2月29日凌晨,一支由19個步兵營和12個炮兵連組成的德軍(共約3萬人),進入萊茵非軍事區。其中3個營越過萊茵河,向德國與比利時、法國交界的亞琛、特里爾和薩爾布呂肯推進。

上午10時,德國外長把法、英、意三國駐德大使召到威廉街(德國外交部所在地),交給他們一份廢除洛迦諾公約的照會和德軍進駐萊茵非軍事區的通知,同時還有一份德國新提出的“和平”方案。

參加此次召見的法國大使弗朗索瓦-龐賽,後來這樣回顧說:“希特勒打了他的對手一記耳光,而他在這樣做時還要說:‘我向你提出了和平的建議!”

而在德軍進軍萊茵蘭兩個小時後,希特勒在國會的講壇上再次表現了他那煽動性的演講天才。出席旁聽這次國會演說的美國著名記者威廉·夏伊勒,記述了當時的場面。希特勒在大談了一通凡爾賽條約的壞處和布爾什維主義的威脅之後,不慌不忙地宣稱:由於法蘇互助條約生效,德國不再受洛迦諾公約的約束;“德國政府已從今天起重新確立了德國在非軍事區的不受任何限制的絕對主權!”

儘管希特勒在國會演說中裝扮得十分沉着,內心卻是非常心虛和緊張的。

他後來也承認:“在進軍萊茵蘭以後的48小時,是我一生中神經最緊張的時刻。如果當時法國人也開進萊茵蘭,我們就只好夾着尾巴撤退,因爲我們手中可資利用的那點軍事力量,即使是用來稍作抵抗,也是完全不夠的。”

而當德軍參謀總部收到來自巴黎的最初信息,說法國下令調派13個師去法德邊境的馬奇諾防線時,德國陸軍參謀總長貝克將軍,要求撤回已經越過萊茵河的3營德軍。這些德軍高級將領們認爲,法國人這次對於關係他們國家安危的大事,是不會不採取行動的。

但是,希特勒以他那賭徒的心理和特殊的政治嗅覺,繼續把寶押在英、法不會採取實際制裁行動的估計上面,拒絕了將軍們的撤兵建議。儘管如果英國和法國真的進行軍事幹涉的話,不僅德軍“只好夾着尾巴撤退”,而且很可能意味着希特勒本人和**政權的垮臺。

但是不得不承認,希特勒的確非常有遠見,他抓住了最好的時機。

意大利開始轉變態度,哪怕是不支持德國但是也不會反對。

之前意大利和德國在奧地利問題上有尖銳矛盾,一直和英法一起反對德國的擴軍備戰。不過當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亞的時候,英國倡導國際聯盟對意大利制裁,而德國採取中立,還在戰爭中對意大利進行大量援助。所以在1私下意大利向德國保證:德國未來進軍行動不加干預。

而英國在不久前又在海軍軍備控制問題上,從德國人那裡得到了滿意的結果,也不會再這個問題上對德國採取軍事行動。要知道英國一直以來對歐洲採取大陸均勢的做法,而法國本來在歐洲就有些一家獨大的嫌疑,能有一個牽制法國實力的德國隊英國也是有好處的。

另外英國經濟也是一團糟糕,在1931年下半年放棄了執行數個世紀的金本位制度,英國的經濟到現在還沒有恢復過來。

至於關係最大的法國,多年以來法國政壇異常的混亂。左右翼政黨,相互指着已經嚴重拖累法國經濟的發展。而且法國衆議院剛剛通過的法蘇互助條約,更是給了希特勒借口。

他攻擊法蘇互助條約是“把共產主義引進歐洲舞臺”,是與洛迦諾公約所規定的義務不能相容的,宣稱這“帶來了一個法律上不安全的因素”。

該條約規定,當法蘇任何一方成爲歐洲國家的侵略對象時,兩國保證立即相互進行支援和協助。

而法蘇互助條約,的確違背了洛迦諾公約中關於德國和法國和平方式解決彼此間的糾紛的約定。

不過希特勒故意忽略了,法國因爲對德國於1935回覆義務兵制的擔憂,才選擇與蘇聯接近的事實。而恢復義務兵制的德國,其兵力迅速擴大到35萬。正是看到德國軍事實力的快速恢復,法國才選擇了接近蘇聯。

所以法國面對這次德國軍隊進入萊茵非軍事區的行爲,並沒有給予有力的回擊,只是將12個師調到法德邊境加強防禦。

其實法國也有自己的難處,除了以上原因之外。法國在一戰中傷亡過大,民衆普遍的厭戰情緒非常嚴重。而政客們不敢做出讓民衆不滿的事情,所以只能眼睜睜看着德國軍隊佔據萊茵非軍事區。

至於德國東面的鄰居波蘭的心情更是複雜。儘管有1934年的德波互不侵犯條約,波蘭人對德國仍然深懷戒心。作爲法國的長期盟友,波蘭認爲法國絕不可能容忍德國進軍萊茵蘭,因而在3月9日曾對法國提出“兩國的軍事同盟生效”。

當發現法國並不打算採取行動時,波蘭政府爲自己的自作多情十分尷尬,並不得不向柏林做出解釋(希特勒卻表示很瞭解波蘭政府的難處)。

英、法兩國(尤其是法國)在歐洲的其他盟國,都爲此感到心寒,紛紛開始調整政策,使自己適應歐洲新的力量對比格局。連一向同英、法結盟的比利時與荷蘭,也先後宣告中立。

面對德國進軍萊茵非軍事區一事,作爲歐洲重要一員的羅馬尼亞怎麼看?

埃德爾表示,搬張板凳坐着看。目前德國與羅馬尼亞關係不錯,兩國的軍事合作都令對方滿意。作爲出色政治家的希特勒當然不會忘記羅馬尼亞,在進軍行動開始之前,希特勒曾經通過大使試探過羅馬尼亞的態度。

爲此埃德爾表示,羅馬尼亞認爲德國理應擁有在自己領土的駐軍權。爲此大喜過望的希特勒公開的對其他人說到,“羅馬尼亞師德意志真正的朋友。”

沒錯,埃德爾就願意看到德國重新武裝。沒有德國打破凡爾賽體系,怎麼能讓羅馬尼亞在其中渾水摸魚呢?

爲此埃德爾還需要一件保證羅馬尼亞的利益的法寶。

第144章 出擊 王國利劍(四)第783章 貝魯特(下)第608章 1933年第228章 國名教育(下)第276章第703章 騎兵大戰坦克(中)第216章 毒氣第487章 訪問波蘭(下)第262章 謝洛夫(下)第219章 德國的要求第129章 奧德支持的保加利亞第405章 撿漏第394章 奪取布達佩斯第707章 出逃華沙的波蘭政府第215章 巴庫石油(下)第443章 大衆新產品第365章 喀山黃金(完)第260章 瘋狂的走私第318章 蘇恰瓦的苦戰第768章 在利沃夫(下)第209章 難民(中)第三十七章 特蘭西瓦尼亞 中第102章 婚禮中第七十七章 揚·安東內斯庫第440章 轉型的霍克(下)第三十九章 福特T型汽車第115章 第一次巴爾幹戰爭爆發(求訂閱)第751章 克里特戰役(七)第353章 戰前準備(上)第671章 張伯倫訪羅第402章 彩虹行動第530章 大蕭條開始了第652章 與猶太人的合作(下)第311章 後續第187章 一戰開幕第304章 德瓦保衛戰(五)第368章 鯨吞(七)第237章 諜影重重(上)第284章 準備(四)第120章 呂勒布爾加斯戰役三第123章 奧斯曼求和第679章 青黴素第八十七章 索達瓦爾的春天(二合一4500字)第605章 博爾切斯庫號實驗航母第408章 羅烏合並(中)第780章 法軍投降第803章 中東戰役(三)第164章 新領土(下)第二十一章 流水線第180章 埃德爾的野望第279章 丘吉爾的方案(上)第668章 元首的羅馬尼亞行(五)第399章 大討論第四十一章 土耳其革命第711章 愛琴海大飆車(上)第693章 新的希望第308章 目標克盧日(三)第326章 動盪的保加利亞(上)第679章 青黴素第510章 米爾恰級戰列艦第241章 AV7型坦克(今天爆更求鼓勵)第八十七章 索達瓦爾的春天(二合一4500字)第774章 北非第一戰 (終)第770章 美援來了(下)第275章 羅馬尼亞的應對(上)第380章 軍隊改制?第187章 羅馬尼亞的應對第191章 石油爭奪戰(上)第445章 威廉皇家造船廠第242章 安第齊·丹東(上)第794章 突尼斯角海戰(上)第630章 丘吉爾上臺第344章 喀山黃金(七)第623章 向索菲亞進軍(二)第379章 巴黎和會(下)第279章 丘吉爾的方案(上)第239章 葬禮第653章 交火(下)第216章 高漲的民族主義(上)第二十九章 自行車第154章 停戰第261章 謝洛夫(上)第762章 奪取機場(上)第284章 準備(四)第444章 新型大衆汽車第146章 特爾諾沃戰役(一)第346章 喀山黃金(九)第608章 1933年第704章 騎兵大戰坦克(下)第761章 空降塞浦路斯(下)第200章 海峽封閉的影響第311章 後續第429章 威廉港的寒冬(上)第164章 新領土(下)第152章 各國的反應第309章 目標克盧日(四)第792章 耶路撒冷空襲第423章 潰敗(下)第135章 保加利亞的軍事計劃(求訂閱)第五十章 魯道夫·狄塞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