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爲張濟得士兵是倉促應戰,甚至連身上的盔甲都極爲凌亂,士兵手中只拿着一件兵器,連盾牌都沒有佩戴。
見此情形,呂布止住了準備衝鋒的騎兵,直接在射程之內進行拋射。
在這種情況下,張濟得步兵無疑是活靶子,根本就不需要衝鋒。
畢竟衝鋒過去就要短兵相接,雖然騎兵佔據天然優勢,但是難免會出現死傷。
但是遠遠地拋射,只需要搭弓射箭就夠了,根本就不會出現傷亡。
相信用不幾輪,張濟得隊伍就會出現崩潰的情況。
果然,三輪過後,張濟得五千步兵已經出現上千人得傷亡。
傷亡人數佔了總數的四分之一。
在這種情況下,張濟得隊伍已經處在崩潰的邊緣。
其實在戰場上,能夠廝殺到最後,只剩下一兵一卒得情況很少出現。
一般隊伍傷亡達到五分之二,這支隊伍基本上就要崩潰了。
除非是平時訓練有素的軍隊,普通的隊伍,很難避免這一點。
現在張濟得軍隊雖然傷亡人數上還沒達到這麼多,但是現在的情況也極爲惡劣。
因爲他們現在只能被動地防守,根本就夠不到對方。
再這麼下去的話,不用多,估計對方的騎兵再有一輪或者兩輪的拋射,張濟得步兵必然會潰敗。
張濟也深知這一點,因此橫下心來,一馬當先帶領士兵向呂布的騎兵發出了衝鋒。
倒不是張濟已經勇敢到了不怕死的地步,實在是張濟深知自己帶的隊伍的尿性。
如果他不站在最前面衝鋒的話,絕對沒人會捨命衝鋒!
見到這一幕,呂布冷笑一聲,抽出弓箭,瞄準張濟,猛地一箭射出。
箭矢如流星一般劃破虛空,發出淒厲的聲響,直奔張濟得心口而去。
下一刻,這一箭直接命中張濟心口,護心鏡應聲而碎,箭矢的餘力直接貫穿張濟心口,張濟仰面便向後倒。
看到這一幕,關羽馬上大喊道:“張濟死了!放下武器,投降不殺!”
緊跟着,五千騎兵同時高聲大喊:“張濟死了!放下武器,投降不殺!”
本來張濟帶領的步兵士氣就降低到了冰點,隨時處在崩潰的邊緣。
這時候張濟一死,剩下的士兵瞬間失去鬥志,紛紛拋下手中的武器,蹲在地上選擇了投降。
這一戰,呂布帶領五千騎兵,只用了幾輪拋射,無一傷亡地解決了張濟帶領的五千步兵,可謂是完勝。
簡單清理了一下戰場,呂布清點了一下投降的人數,足有三千五百人之多。
不過對於如何安置這降兵,呂布卻是陷入了苦惱之中。
因爲接下來呂布要帶領騎兵營救被董卓挾裹得百姓,五千騎兵需要快速行進。
帶着這三千五百步兵,將會大大降低前進的速度。
而呂布則是準備就在三門峽周圍解救這些百姓,因爲這牽扯到呂布下一步的計劃。
但是帶着這是降兵的話,不太可能在三門峽內追的上去。
除非是分兵兩路,一路人看押這三千五百多降兵,另一路去營救被董卓挾裹得老百姓。
可是五千人再分兵的話,這人數未免忒少了一點。
看到呂布陷入到沉思之中,降兵之中忽然出來一個老兵,在呂布面前單膝跪地說道:
“溫候大人,是不是在爲如何安置我們苦惱?”
“噢?”呂布頗感意外地看着這個老兵,饒有興趣地問道:“不知你有什麼辦法?”
這個老兵沉聲說道:“回溫候大人,小人猜測,溫候大人必定是想要快速解救那些百姓,帶着我們這些降兵快不起來,不好安置我們這些降兵而爲難。”
呂布點了點頭說道:“不錯,的確是這樣,不知道你有什麼好辦法嗎?”
老兵鄭重地說道:“回溫候大人,小人們都是被逼無奈纔跟着董卓逆賊,實則我們都恨不得殺了董卓此賊!能夠跟着溫候大人加入到人民子弟兵,小人們求之不得!”
“如果溫候大人能夠信得過我們的話,我們可以在此等候溫候大人凱旋而歸,到時候,小的們還能爲溫候大人幹些苦力活!”
沉思了片刻,呂布不由向那個老兵問道:“你叫什麼名字?”
那個老兵回答道:“回溫候大人,小人叫宋三!”
呂布點頭說道:“好,本侯相信你!現在本侯就認命你爲千夫長,管理這三千五百士兵!你現在帶領他們,到三門峽渡口等候,你拿着本侯得信物,如果在渡口處碰到人民子弟兵的船隻,可以憑此信物取得他們的信任。”
宋三心情激盪地說道:“是!請溫候大人放心,屬下保證完成任務!”
呂布點了點頭,稍事休息,便帶領騎兵向前追去。
其實處理這些降兵,最穩妥的辦法就是全部殺掉。
不過呂布還沒辦法做到如此冷血。
當然了,這也是呂布認爲這些降兵不會給他們帶來威脅的情況下,纔敢這麼放權。
如果真的會對他們產生威脅的話,呂布絕對不會這麼輕易放權。
現在對呂布來說,最壞的結果也不過這些降兵會逃走。
對馬上就會擁有幾十萬老百姓的呂布來說,這幾千人得降兵,還真沒被他放在眼裡。
……
在追趕的路上,關羽不由問道:“大哥,在三門峽渡口我們還有援兵嗎?”
呂布微微一笑說道:“當初我和賈詡軍師決定好了,不過至於能不能來,我也不敢打保票。”
關羽差異地問道:“主公,可是賈詡軍師是如何帶着這麼多人,繞到三門峽得?”
這一路上,可都是十八路諸侯和董卓大軍的戰場。
賈詡軍師要接應的話,至少也要上萬人得兵馬吧?
上萬人得兵馬,怎麼可能躲避所有人得視線,神不知鬼不覺地來到三門峽渡口呢?
呂布微笑着說道:“其實很簡單,他們是從水路來的!”
當初來的時候,呂布只帶了五千騎兵前來,其實只不過是爲了掩人耳目罷了。
呂布和賈詡暗中商議過,呂布認爲最終董卓會放棄洛陽,前往長安。
賈詡合計了一番,也深感會有很大得可能出現這種情況。
既然如此的話,那麼董卓的輜重糧草,勢必不能放過。
因此當時呂布就和賈詡合計,明面上由呂布帶領五千騎兵前來。
暗中則讓甘寧率領水軍前往三門峽渡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