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山裡人家

山裡人家,男子一般都比較瘦弱,鮮有滿身肥膘的大胖子,和五大三粗的壯漢。比如我父親,通常都要比山裡男子高上一頭,我在成年之後,也和父親一樣高大,鄰里夥伴包括表兄弟們都遠遠比不上。

大姨家所在的東嶺有個神奇之處,這裡出生的女子都非常水靈,五官嬌好,相貌清秀,比如我大姨的四個女兒,就是這樣,一個比一個漂亮。

記得大姨的鄰居家有一個小丫頭,大約比我小上幾歲,也長得模樣俊俏,讀到初中時,曾經在大姨家做客,就在這個小丫頭面前擺弄過一些初中知識,少年懵懂,想得到她的好感,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年紀雖小,心性尚未成熟,卻也是這樣。

東嶺出美女,名聲在外,許多縣城的幹部子弟,找不着合適對象,就常有人介紹東嶺女子下嫁。這樣的女子,我曾經見到過多個,確實無一不身體勻稱端莊高麗。

出美女卻不出美男,相比其他地方,顯得尤其矮瘦一些,五官也不齊整,甚至可以說略帶醜陋。真是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奇怪如此,一直無法解釋。

比如說我大姨父,就相對矮小些瘦弱些,他躲避計劃生育好不容易生下的一個兒子,長相也好不了多少。或許正是受相貌影響,他的四個姐姐,嫁得一個比一個好,生活得一個比一個寬裕,而他一直沒有一份像樣的工作,現在還在外四處漂泊。

大姨與大姨父,小姨與小姨父,其實是近親結婚,大姨父的母親與外公是親姐妹,我叫“姑婆”,小姨父的母親與外婆是親姐妹,我叫“姨阿婆”。

解放之前,“姑婆”家是開油榨坊的,“姨阿婆”據說就是地主家的少奶奶,兩家都曾經家境優越,家底殷實。他們居住深山,山外就有大量田地。

居住深山並不代表一定是祖籍深山,也有可能是逃避戰禍躲進深山的,尤其是抗日爭戰期間,世道更亂,山外特別不太平,只有深山純樸,獨有安寧。

避進深山的人,一般都家底殷實,外面買田買地,居住之地建橋修路做善事,深山之幽深的石橋路,掩映山林的“涼亭”,許多是這種情況下建成的。

中國人一直提倡行善積德,其中修路搭橋,被認爲是最大的功德,歷代如此延續下來。

深山之中的宅院,更能說明山裡人不簡單,不少房屋是用青磚橫鋪塊塊疊起,門前石獅房上勾欄,一樣不少,堅實而又美觀,高大而又氣派。

如此才顯示出主人的不一般,因爲大多數情況下,青磚建房都是一直一豎建造牆體的,照樣堅實,還能節省大量錢財,而這樣建造的房屋,能見到的就更多。

日軍曾經侵略到奉新,山裡不見他們,臨近山腳的村莊卻沒少禍害,山外十幾裡遠的一些大村莊,就有不少進入過日本鬼子,常聽人們講起日軍燒殺搶掠之事。

有些數進數出的青磚大宅,就是被日軍的一把大火燃爲灰燼,澡下有個汪家村,據說有一幢老宅特別大,大火一直燒了三天三夜才熄滅,一幢老宅完全燒燬。

這個故事是我在澡下中學讀書時,聽汪家村的同學講的,具體是誰講的卻記不清,只記得是個男生,他在講這些時,帶着些吹噓,炫耀一地曾經有過不盡風光,又帶着些少年獨有的憤恨,這樣的風光被侵略者毀於一旦。

大姨家所在的東嶺,小姨家所在的上王坪,都是真正的山裡人家,記憶中有黃土夯成的房子,也有許多青磚砌成的房子,有些建造的特別氣派,特別講究,透着古樸帶着滄桑。

可見山裡人家生活還是比較富裕的,山裡資源確實豐富,有無所不能的毛竹,有各式各樣的木材,有應有盡有的野果,還有隨處可見、用途同樣廣泛的巨大麻石。

山裡人家也有大量農田,依山開墾,層層而上,稱爲梯田。有些細長,有些可能只有一小塊,山民戲稱“斗笠大的田”。數量卻也不少,共同構建了山裡人家的生活富足。

由於日照的原因,梯田是一般在向陽的山坡上,是山裡一道亮麗風景,層層疊疊,能佈滿整座山坡,蜿蜒幾道山樑,春季禾苗成綠,秋天稻浪翻滾。

山裡野豬最多,對莊稼的破壞力最強,連吃帶拱,常能毀掉一大片水稻。溪流之處,不時能見到水流驅動的竹筒,有規律的“梆梆”聲,正是爲了驅趕野豬。

梯田風景亮麗,但勞作卻相當辛苦,田塍爲徑,狹窄而又陡直,肩挑手扛的年代,每一顆秧苗,每一粒稻穀,都是沿着彎曲陡直的田塍,一步步的挑到田裡,又一步步的挑回家中。

到了十一二歲能夠下地插秧割稻的年紀,經常會到大姨或小姨家幫忙,這種辛苦記憶深刻。有些梯田還特別遠,要彎過幾道山樑,天剛矇矇亮就出發,帶着乾糧,在田裡將就午飯。

水牛力氣大,體型也大,略顯笨重,山路行走吃力,並不適合梯田耕作。黃牛相對氣力小一些,體型也較小,但是相對輕盈靈活,更適合山裡勞作。

因此山裡人家飼養的一般都是黃牛,不但可以用來稻田耕作,還能進深山穿老林,拖運毛竹或者木材。

水牛特別喜歡水,平原或者丘陵地帶的農村,一到夏天,池塘中總擠着幾頭水牛,全身浸泡水中,“卟哧卟哧”的打着響鼻,噴出片片水霧。

黃牛卻不喜歡水,而喜歡乾燥。健壯的黃牛,全身毛髮金黃,顯得特別豔麗。水牛毛髮黑色,一般都很稀少,裸露灰白堅硬的皮膚,常沾染一身泥漿,有時還沾染牛圈中牛糞。

山裡沒有湖泊江河,山民一般都是“旱鴨子”,很少有人會游泳。平原則多見游泳健將,比如父親就是個游泳高手。水牛與黃牛也有這個特點,一個浸在水裡也不會沉,一個遇水就逃。

小時候見到一次發大水,將“必鬆叔叔”困在對岸,父親牽着頭牛,趟過奔涌的洪水,讓他騎着牛過了河,解了他那一次的危難。

大姨家的東嶺和小姨家的上王坪,梯田有些差別。東嶺的更寬闊,漫延幾道山樑連接成一片,望得到頭卻望不到邊。上王坪的則更細長,分處幾處山谷,依山谷一直漫延而上,望得到邊卻望不到頭。

上王坪的梯田始於谷底的公路,沿着山谷經過了三個村莊,纔到上王坪,梯田一路相隨,不曾間斷。

一條砂石公路,是觀下通往縣城的唯一要道,從澡下開始,近二十公里一路陡坡,小時候常騎自行車沿這條路去小姨家,無比費力,離開公路,山路更加陡峭,許多地方太過陡峭,完全無法騎行,只能推着自行車上去。

公路旁有個村莊,名字叫“高澗”,它的得名,與村莊上一條高架的水渠有關,這條水渠修建自五十年代未六十年代初,那個大搞社會主義建設的熱火朝天年代,“愚公移山”式的興修水利,成爲舉世矚目的時代壯舉。

那時全國上下都在興修水利,大別山上著名的“紅旗渠”,就是那個年代建成。同一時代,奉新縣也修建了不少水利,小到溪流大到江河,都有建設。

我家南面小河中的堤壩,是這一時期建成。發源越山,流淌了二十多公里的河流,也在這一時期,建成了四級大壩,最頂端的觀下大壩,被當地人稱作“壩頭”。

配合大壩建起來的,還有發電站,四級大壩,分成四級電站,“壩頭”最宏偉,庫容量最大,發電站也最大,其它的按級稱作二級、三級、四級電站,獨它以修建不易,被稱作“老愚公電站”。

類似觀下的四級大壩和四級電站,處於另一山系的仰山,也建成了這樣的大壩和電站,規模比觀下的要小一些,數量也只有三級,最頂端的也被叫作了“老愚公電站”。

這些大壩和電站,現在依然穩固,依然在發揮作用。當時的作用就更大,既有效解決了農田灌溉問題,更是直接促成了全縣通電,做到這一點,在當時非常不容易。

那個年代,缺少現代化作業設備,修建大壩,完全依靠人力,肩挑手扛,人員從全縣抽調,自帶生活用品和勞動工具。“愚公移山”的標語,貼滿各個角落。

父母參與修建的就是觀下的大壩,動用全縣勞力,耗時數年才完成,可見多麼不容易。“壩頭”正面高大的壩體,用紅漆描繪出“愚公移山”四個鮮紅大字。

登臨越山之巔,站在那塊平整的“棺材石”上,迎着撲面的山風,遙遠的深谷中,能非常清晰的看到這四個大字,頑強的述說着一段偉大與艱辛。

大壩建成,同時建成了導流渠,依山勢蜿蜒,一路而下,過二級、三級,到四級而止。山中穿行,依山開鑿,遇田地河流阻隔,就建成水渠橫架過去。

水渠用得應該是混凝土,裡面是不是有鋼製結構就不知道了,包括支撐水渠的柱子,使用的材質都一樣。這麼多年過去,從來沒聽說過滲漏倒坍,依然完好無損,可見多麼堅固。

四級電站離澡下中學不遠,學校讀書時曾經去過,整個電站,從底部爬到頂端的導流渠,有四百級臺階,被電站人當成某種榮耀,只要有人來,都會作出說明詳細介紹。

導流渠的水,從頂端衝擊下來,帶動機械做功,將勢能轉化爲動能,再轉化爲電能,機器轟鳴,水勢咆哮,震耳欲聾,能給人以心靈深處的震撼。

水渠下穿過,感覺不到有多大,真正看到時,才知道水量有多大,水流無聲,看起來平緩,但看不透底,不知道有多深,常見水流翻轉,這是水流壓力太大才形成的。

從來沒見人到裡面游泳,也沒人敢到裡面游泳,監控電站入口處特別開闊,形成一個深潭,緩慢流動不見水花,卻給人深深的恐懼感,聽說常有人不小心掉入而被淹死。

類似“高澗”村頂上的水渠,還有幾處,高高架起,被稱爲澗,恰如其分。站在其下,只能感嘆自己的渺小,感嘆前人的偉大,這樣的工程,放在現在,也殊爲不易,或許不單是不易,而且再無法複製。

第三十三章 割稻插秧第三十五章 賣谷第九十三章 靜在山頭第三十二章 田間勞作第六十八章 殿堂之夢第四十九章 校園生活第二十八章 深山毛竹第三十六章 出行記憶第六十八章 殿堂之夢第三十七章 人生首旅第四十九章 校園生活第三十八章 訪親之路第十八章 農場優越第二十七章 黑白電視第七十三章 桂林空軍學院第二十七章 黑白電視第二十一章 瓊光照魚第三十七章 人生首旅第八十三章 順利畢業第八十二章 暑假第四十九章 校園生活第七十六章 身先士卒第四十二章 寄宿生第六十七章 老兵第三十一章 姊妹之間第十七章 共大分校第三十四章 香甜大米第十三章 老家老宅第四十章 會埠中學第七十二章 前往桂林第八章 老家之辛第二十九章 毛竹製品第八十章 院牆內外第五十二章 何去何從第三十七章 人生首旅第十二章 大伯無私第八十六章 任職排長第十五章 動盪年代第八十六章 任職排長第二十章 煙槍煙壺第十九章 山裡照明第三十章 竹筍美味第一章:出生之地第四十二章 寄宿生第二十五章 一段歷險第四十八章 冶城職高第九十二章 參謀助理第五十一章 青春激昂第九十二章 參謀助理第十一章 父輩親情第十六章 外公外婆第二十八章 深山毛竹第八十章 院牆內外第二十三章 山野捕獵第四十五章 教師宿舍第二十三章 山野捕獵第三十四章 香甜大米第六十四章 打靶第九十三章 靜在山頭第六十章 分兵下連第三章 山路彎彎第七章 越山故事第九十一章 代理連長第六十章 分兵下連第六十六章 兵味第八十二章 暑假第七十八章 實彈射擊第七十四章 軍校學員第八十八章 低窩鋪第五十五章 86831部隊第八十一章 寒假第五十七章 新兵連生活第六十三章 駐訓第二十八章 深山毛竹第四十七章 初中少年第六十三章 駐訓第六十四章 打靶第九十一章 代理連長第七章 越山故事第十七章 共大分校第十四章 世事艱辛第八十五章 團部報到第四十八章 冶城職高第九十章 新兵連連長第十二章 大伯無私第三十八章 訪親之路第七十九章 軍號嘹亮第三十七章 人生首旅第七十九章 軍號嘹亮第八十九章 兩次接兵第三十九章 楓壠小學第十四章 世事艱辛第五十二章 何去何從第七十章 戰友戰友第三十章 竹筍美味第八章 老家之辛第十九章 山裡照明第三章 山路彎彎第五十二章 何去何從第六十二章 列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