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七章 行軍拉練

就讀炮院,行軍拉練一直難有確定內容,五公里越野、十公里急行軍、五十公里野外拉練、野外生存訓練、摩托化行軍、搶佔陣地、實彈打靶,都被叫成行軍拉練。

五公里越野,每週至少一次,有時當作了單純的體能鍛鍊,穿着大褲頭背心,輕裝上陣,有時當作緊急集合,全副武裝,着裝整齊,打着揹包跑完全程。

東門外那條公路,因此爲我們熟悉,路線固定,宿舍前集合,出東門上戰備路,往機場方向一直跑,前面有叉路口,折轉前行,繞一個大圈,重新回到東門,正好五公里。

戰備路折轉繞行,不久出現一副田園畫面,這裡才見良田廣闊,栽種得也是水稻,或青苗無垠,或稻浪無邊,一條鄉間公路平整而又寬闊,兩側是高大喬木,迎風搖擺,樹葉婆娑成語。

丘陵相隔,地質原因,這些丘陵難見樹木生長,多是荒蕪雜草,將炮院東門之外,渲染得分外蕭條,誰知不是處處如此,一丘之隔,原來另有風景別緻,比作江南毫不過份。

人口沒有江南密集,村莊零星散落,行人車輛很少,戰備路最難見人車,折轉之後的田間公路,才時不時有人車經過,多是摩托車,大型車輛偶爾纔會碰到。

五公里路程說長不長,說短不短,自己的耐力還算不錯,成績還算穩定,一般都是十九分多一點,關鍵是過程單調,而且勞累,參加人員積極性都不太高,如果遇到天氣下雨,或者有其它任務取消,誰都會感到高興。

農村勞作,能扛重物,能挑重擔,但是暴發力卻要差上一些,軍校期間還有百米測試,勉強能跑進十五秒之內,達到及格線,作爲短板,經過努力,畢業時跑進了十四秒。

十公里急行軍,其實是在五公里越野的基礎上,多加了一圈,路線基本相同,沒有多少特別之處,距離增加,時間變長,全程跑下來,更覺得單調枯燥乏味,這樣的情況下,更容易增加體能消耗,有些學員往往堅持不下來,半途而廢或者中間溜號。

批評在所難免,真正受到處理的卻很少,體質強弱不同,不是每個人都能堅持下來,年輕要強,不少人在跑十公里時,累得虛脫,半路癱倒在地,恢復好一段時間才能繼續。

五十公里野外拉練,纔是真正的考驗,不但考驗體能,更考驗意志力,全副武裝,列隊行進,兩個見習連前後出發,長長的隊伍,清一色迷彩。

剛剛出發時,人人勁頭十足,意氣風發,番號聲和歌聲響徹山野,兩個見習連之間,誰也不會弱了氣勢,未來的共和國軍官,那一刻豪氣干雲,能將一處天地填滿。

這時候大家的情緒都很容易受感染,一首《抗日軍政大學校歌》,總會響起,情景是那麼適合,心情也是如此適合,“黃河之濱,集合着一羣中華民族優秀的子孫。”,此刻我們在炮院集合,他日向奔赴抗日一線的前輩一樣,奔赴鞏固和建設國防崗位。

作爲軍隊史上第一首軍事院校,抗日軍政大學培養了太多優秀軍事人才,《抗日軍政大學校歌》一度被稱爲軍校之歌,或許各個院校都有自己的校歌,但是這最初的軍校之歌,卻是永恆經典,無法被模仿無法被超越。

或許只要是經歷過軍校生活的學員,都會唱這首歌,因爲它已經不僅是一首歌曲,包含了人民軍隊軍校發展史,代表了正規化現代化軍隊建設歷程,代表了難以磨滅的精神傳承,可以說是軍校學員精神的創造點凝聚點歸宿點,必然爲每一所軍校傳唱,必然爲每一名軍校學員追捧。

百里路程,急速行軍,早晨出發,晚上才能歸隊。沿途經過丘陵溝壑,田野鄉間,也會經過集鎮村莊,街道鬧市,有士氣高昂軍歌嘹亮,也有體力不支疲憊不堪。

能夠堅持下來,可不那麼容易,最初的激情過後,體力優劣就開始區分出來,個別體能差的,可能上午就會掉隊,坐上了隨行收容車,休息一段時間後,再繼續跟隨隊伍行軍。

這條路線,不知道什麼時候形成的,也許建校之初就探索發現,從此固定,因爲帶隊的學員隊幹部走得非常熟悉,沒有嚮導,也很少拿出地圖,大多數時候,行進在荒郊野外,依然準確,方向不失,道路不叉。

這裡說的地圖是軍用地圖,只要是野外作業,一般都會攜帶,普通地圖或許可以說是平面的,但是軍用地圖卻是立體的,每一處都標註了海拔高度,道路村莊,以及各種固定參照物,繪製得清清楚楚。

午餐在野外進行,課堂有野外生存講解,自帶了炊具和乾糧,按照課堂教授,擇一處荒蕪處,拾柴生火,埋鍋造飯。

這是真正意義上的野炊,通常以班爲單位進行,分好工定好人,有的選址挖竈,有的取水淘米,有的的洗刷炊具,有的收集乾草枯枝當作柴火。

從小河邊偷食瓜果,這樣的事情沒少幹,此時輕車熟路,信手拈來,比課堂教員講解得還要熟練。

選一處合適的坎,就着坎挖竈能省不少時間和力氣,而且更容易安置炊具,前端是口以放入柴火燃燒加熱,上面放了鍋,後面留出缺口,以通風助燃和排煙。

生火的過程,有些細節要特別留意,比如要先找來枯草引燃,架上枯枝使火燒旺,火勢穩定之後,再放上鍋,此後添加柴火,順勢燃燒,不再容易熄滅。

火生起之後,就是煮熟,有的放入大米,有的放入擀制的餃子,燒熟不是我的強項,反正煮得時間夠就行,奔行一上午,體力嚴重消耗,早已飢腸轆轆,飢不擇食,哪管味道,狼吞虎嚥吃下,似乎都熟了。

這樣的方法,不是人人都會,可能很少有人類似我一樣的童年,有些人選擇平地挖坑成竈,有些人先架鍋再生火,往往就困在了生火這一關,總是熄滅,不時湊近了用嘴吹氣助燃,濃煙陣陣,被嗆得咳嗽陣陣。

自稱老學員的本科生,儘管有過野外拉練經歷,也多有這樣的現象發生。火燒得不旺,是不是人人都吃到熟食,只有自己清楚了。

野外零星有村落經過,往往間距很遠纔出現,聚居一處,沒有如老家似的獨家獨戶,石板路在這裡的村莊中也有出現,不像老家磨石鑿開塊塊鋪就,而是碎石拼接而成。

房屋通常都比較低矮,有的紅磚爲牆,有的黃土夯築,或許和這裡的環境有關,多是亂石,少見肥沃黑土,個別房屋還是以塊塊亂石堆起。

山野中開闢出來的田地,不如江南連接成片,零星散亂,栽種的也是水稻,似乎這裡的土地貧瘠,長勢不是很旺盛,低矮而略顯稀疏,類似當年廣西打工,見到的農村場景。

院校還有野外生存課,課堂的講解,在野外實踐,也在野外實踐中考覈。這裡講的野外生存,真正意義是軍事生存,通過一張軍用地圖,按照下達的命令,在規定時間內到達指定位置。

軍用地圖儘管詳細,但是更新較慢,比如我們使用的軍用地圖,似乎還是解放前繪製的,道路河流,以及人爲建築,最容易改變,這時就要按照地形,按照高程判斷,判斷失誤,耽誤時間,甚至找不到指定地點。

幾輛卡車將我們拉到山裡,也不知道歷年的野外生存都在此處,還是教員心血來潮隨意決定,一片荒山,沒有高大樹木,但是人高的灌木和雜草卻生長茂密。

野外生存一般以班爲單位進行,集合之後,教員將軍用地圖,每班一份,發到我們手中,每當地圖都標註了一個小點,簡單提些要求,規定了時間,之後就不再管我們了。

山勢儘管與老家有所不同,但區別也不是很大,從小混跡山野,地圖在手,判斷路徑,確定位置,自己覺得難度並不是算很大,沒有考覈的緊張,倒添幾分新奇刺激。

不是人人都像我山野長大,天然親近,各人有各人的理解,各人有各人的堅持,地圖老舊,變化之處還是比較多的,爭執也比較多。

最激烈的一次,出現在灌木叢中,遮擋了視線,路徑到頭,難以判斷方位,十個人圍着圖紙,各抒己見,也各持己見,難定決心,時間消逝,這時山野的天然親近起了作用,手持紅旗一展,帶頭向一處奔去,如果錯誤再行糾正,好過徒費口舌,徒耗時間。

地圖確實年代久遠,地形變化確實太大,也是不得已舉動,灌木中穿行,還有幾次折轉,再遇爭執,果斷憑自己的山野經驗,也不退了,照樣前行,結果還真的順利到達。

紅旗插上山頭,迎風招展,旁邊同學立刻用報話機向教員報告,估計還是最快完成的一支隊伍,因爲返回之後,等了不少時間,其他隊伍才陸續返回。

第七十四章 軍校學員第十章 火之記憶第七十五章 求知若渴第九十一章 代理連長第四十一章 憂鬱少年第七十八章 實彈射擊第四十二章 寄宿生第二十一章 瓊光照魚第五十四章 應徵入伍第三十五章 賣谷第四十九章 校園生活第九十二章 參謀助理第五十二章 何去何從第四十八章 冶城職高第二十六章 山裡人家第三十七章 人生首旅第八章 老家之辛第二十五章 一段歷險第六十四章 打靶第三章 山路彎彎第十八章 農場優越第二十九章 毛竹製品第二十四章 美味野果第十五章 動盪年代第四十一章 憂鬱少年第四十三章 澡下中學第八十一章 寒假第二十章 煙槍煙壺第十一章 父輩親情第十二章 大伯無私第五十六章 踏入軍營第五十二章 何去何從第五十九章 學習訓練第二十二章 溪流成河第五十四章 應徵入伍第七十八章 實彈射擊第二十八章 深山毛竹第四十八章 冶城職高第八十章 院牆內外第八十八章 低窩鋪第十八章 農場優越第六章 鄰里鄉親第五十二章 何去何從第二十六章 山裡人家第九十三章 靜在山頭第五十五章 86831部隊第六十三章 駐訓第十四章 世事艱辛第七十七章 行軍拉練第四十八章 冶城職高第二十八章 深山毛竹第六十五章 青春之歌第十六章 外公外婆第六十三章 駐訓第十三章 老家老宅第五十九章 學習訓練第四十章 會埠中學第一章:出生之地第二十三章 山野捕獵第七十八章 實彈射擊第六十二章 列兵第三十六章 出行記憶第二十一章 瓊光照魚第五十八章 內務管理第十九章 山裡照明第三十五章 賣谷第十五章 動盪年代第十章 火之記憶第四十章 會埠中學第十九章 山裡照明第八十二章 暑假第八十九章 兩次接兵第十五章 動盪年代第六十七章 老兵第二十二章 溪流成河第三十八章 訪親之路第七十四章 軍校學員第二十一章 瓊光照魚第二十二章 溪流成河第八十一章 寒假第七十二章 前往桂林第七十五章 求知若渴第八十七章 投身本職第六十七章 老兵第七十一章 情感羈絆第五十二章 何去何從第十八章 農場優越第三十六章 出行記憶第十章 火之記憶第九十一章 代理連長第八十一章 寒假第七十七章 行軍拉練第十九章 山裡照明第十五章 動盪年代第八十一章 寒假第五十七章 新兵連生活第七十四章 軍校學員第八十六章 任職排長第十一章 父輩親情第二十一章 瓊光照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