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宮墨宇送朱媛媛一行出了景安城,又送了百餘里,才分手,南宮墨宇決定重新潛回北趙,調查伏擊之事。 受人之託,忠人之事,沒能保住李澈,那麼,必定要查清原因,否則這件事會成爲他一生的心結。
朱媛媛知道再次潛回北朝很兇險,尤其是現在兩國關係緊張的時候,但南宮執意要去,朱媛媛攔不住。只好祈禱他能平安了。
去時是一心一念,只盼着早一刻到達目的地,回京的路,卻是足足走了二十幾天。
回到京都,韓使團已經回去了,而朝廷也要派了使團去韓,而方大同與那邊關係密切,加方郎從周旋,竟給方大同謀了個類似於參謀顧問的職位,讓他立即隨使團出發。
方大同等於氣都沒喘一口又路了。
卞唐與北趙的交涉僵持不下,那邊一口咬定與齊王遇刺一事無關,還聲稱,如是一味糾纏,不惜兩國開戰。
皇從最初的悲痛憤怒,漸漸也也接受了現實,於是便有些焉了,開戰,錢呢?兵呢?不是那麼簡單的事情,是傷筋動骨,一個不小心還會搭性命的事情。
卞唐沒信心打這場戰。
於是,只能下旨厚葬齊王,舉國同哀。
對此,李洛等人都很憤慨,幾次請命要出戰,都被皇呵斥回來,朱媛媛卻似乎一點也不關心這些,只是認真的打理李澈的後事。
她心裡在想什麼,沒有人知道,只有她自己最清楚。
儘管現在還沒有足夠的證據是北趙所爲,但朱媛媛相信,事實是如此,所以,魏王,北趙趙毅,都是殺死李澈的兇手,那麼,此生她將竭盡所能,窮她一生,誓要誅殺此二人。
現在,急不來。
李澈的後事宮裡有派專人負責,但朱媛媛還是親力親爲,這是她最後能爲李澈做的事了。
皇家的喪事十分複雜繁鎖,好在有外有李洛、顧恆等人幫忙,內有榮夫人,李歆瑤和楊朵朵,還有方夫人和顧夫人,所以,朱媛媛反倒沒什麼事做了。
每天只在靈堂坐着,有人來弔唁的時候,答禮。
七天後,李澈以衣冠下葬。
對於大多數人來說,不過是完成了一項巨大的瑣碎的工程,但對於李澈的朋友,和至親的人來說,傷痛不過是從外顯轉爲內斂。
而在一些人眼裡,齊王府算是落寞了,門前冷落車馬稀。
在李澈安葬後的第二天,周興和鬼殺都離開了王府。帶着朱媛媛的密令,復仇大計,正式啓動。
一支無可匹敵的火槍隊,一張南宮墨宇的情報更全面更無孔不入的情報絡。
用三到五年,甚至十年,甚至更久,總之,她是要做成這件事。
她知道這是犯了朝廷的大忌,所以,她把地點選在了韓,這個四不管地帶。
周興等人走後,朱媛媛每日都進宮去,因爲太后的身體已經很糟糕了。
顧恆私下跟她交了底,太后能不能活過這個年都難說了。
李澈是很孝順太后的,並非完全是爲了能抱着這顆大樹,有個靠山,李澈是真心把太后當成祖母,親愛的奶奶,這點,朱媛媛看得出來。所以,李澈不在了,她得替李澈盡孝,讓他在九泉之下沒有遺憾。
長壽宮裡,太后喝了兩口藥直搖頭,老小孩似的質問朱媛媛“澈兒呢?他怎麼不來看哀家?”
朱媛媛柔聲道“皇派他出去辦事了呢?要好些日子,等他一回來,肯定第一時間來看太后。”
太后不悅道“皇帝怎麼老派他出去?哀家都見不到澈兒了。”
孫嬤嬤忍着心酸道“太后,您以前不是老抱怨皇不重視王爺嗎?現在皇可器重王爺了,這是好事。”
太后想了想“說的也是。”
又對朱媛媛說“那他回來,你一定要叫他馬來看哀家。”
朱媛媛哄道“太后您放心,算臣妾不說,王爺心裡最緊張,最孝順的是太后了,不過,太后您得吃藥啊,不然,王爺回來,見到太后病了,一定會傷心難過了,還要怪臣妾沒伺候好太后呢!”
“朱側妃說的是,太后,您忘了,您次大病一場,王爺可是哭的很傷心。”孫嬤嬤附和道。
太后道“哀家沒說不喝,哀家是覺得苦。”
“太后,老奴給您備了您最愛吃的蜜餞……”
在兩人哄勸之下,太后總算把藥給喝了,說是靠着歇會兒睡着了。
孫嬤嬤替太后拿了靠枕扶她躺下,掖好毯子,與朱媛媛走到外殿說話。
“太后的記憶越來越差了,哎……”孫嬤嬤喟嘆道。
朱媛媛也是重重嘆息,這情況,分明是老年癡呆症,而且症狀不輕,太后都已經糊塗到忘了李澈已經不在了。
“希望能好起來吧!”朱媛媛無奈地說,什麼盡人事聽天命這種實話,她是不敢隨便說的。
“嬤嬤,趙王爺來了。”靈芝姑姑進來稟報。
孫嬤嬤看了眼朱媛媛,道,讓他進來吧。
須臾李洛走了進來,聽說太后已經睡下了,也沒去打擾,反倒是對朱媛媛說“你也要注意身體,別太累了。”
“多謝王爺掛懷,我沒事兒。”朱媛媛有些懷疑李洛的動機,最近,似乎每次她來太后這,都能見到他。
雖然也沒說什麼,但是,這樣頻繁的見面總不太好,不是說李洛對她有什麼想法,畢竟她現在可是個寡婦,寡婦門前是非多,人言可畏。
於是,朱媛媛便告辭了,拋下李洛徑直出了長壽宮。
“喲,果然朱側妃也在長壽宮呢。”迎面走來秦王妃和康妍兒。
秦王妃這話語氣有點陰陽怪氣,眼神也很曖昧,而且還是瞄着康妍兒說的。
康妍兒一張臉冷的跟冰似得,她能聽不出秦王妃的言下之意嗎?
李洛不管不顧跑去北境,把半死不活的朱媛媛給帶了回來,這一路,發生了什麼誰知道?
後來又藉着給齊王辦喪事的名義,天天往齊王府跑,現在喪事辦完了,他又開始往長壽宮跑,爲什麼?因爲朱媛媛每天都會來長壽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