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節 推廣村民自治的深意

胡宗玉走後,陳超開始彙報在武定及濟南推廣村民自治方式的進展與初步效果。

雖有周馥的支持,但之所以要在武定及濟南北部幾個縣搞村民自治,主要是蒙山軍去歲夏抗洪在這一帶有了不錯的羣衆基礎。

推翻滿清腐朽政權,建立漢族爲主體,共和制爲國體的嶄新國家是龍謙既定的目標。莫名其妙地來到這個時代,在放棄了做個富家翁消停地度過後半生後,一切的行動都是圍繞着這個目標展開的。

他還沒有自大到認爲自己擁有某些特殊的記憶就可以推翻一個建政二百餘年的王朝,更沒有自大到認爲自己可以建立一個心目中的國家。但自進入二十世紀,貧困、動亂如影隨形,盤算自己有生之年,幾乎難以找到一塊淨土,哪怕是追求古代隱士的生活也是一場夢想。

躲不開,那就不要躲了。

爲什麼搞村民自治,除了龍謙之外,陳超算是最瞭解龍謙想法的人了,但是也不是真正瞭解。在陳超看來,龍謙孜孜不倦地關注農村,關注農民,爲的是爭取農民對他的支持。如果在魯南可以做到,那麼在山東就可以做到。如果在山東可以做到,那麼在南北十八行省就沒有理由做不到。

如果得到天下農民的支持,蒙山軍不坐天下簡直沒有天理。

陳超正是從根據地農民對蒙山軍的支持中看到了一種力量。憑藉着這種力量,龍謙率領千餘兵丁便可以一而再。再而三地對抗官軍,不是一縣一府,甚至是全省的力量。陳超爲自己的發現感到震驚,他承認龍謙的兵練得好,龍謙料敵如神。但是,沒有根據地農民的支持,龍謙怕是走不出魯南那片山窩窩。

說實話,具有這個意識的人極少。包括龍謙手下那幫將領們。

所以,陳超以極大的熱情投入到山東北部黃河沿岸各縣的村民自治運動中。這個運動依靠的,仍然是蒙山軍。不過不是第五鎮的部隊,而是龍謙已然成型的另一支武裝,即寧時俊爲司令官的預備役部隊。現在叫巡防營。

陳超認爲,村民自治的目的是爭取農民對蒙山軍的支持,也就是對龍謙的支持,其手段則是軍隊與農民的結合。飽讀史書的陳超想不起歷史上有哪個朝代的哪支軍隊實現了這種結合。但蒙山軍做的確實不錯。龍謙關於百姓的嚴厲軍紀,以及主動率軍北上抗洪在陳超看來簡直是英明絕倫,因爲他在武定及濟南數縣的工作開展足以證明了這一點。

陳超的彙報令龍謙深爲滿意。一旁認真聽講的白瑞庭更是覺得不可思議。就憑一幫自發組織起來的泥腿子就能杜絕貪腐?白瑞庭不信。至於減租減息,特別是減租一事。思想開明的白瑞庭認爲完全正確,特別是被水淹了的濟陽縣。不給農民活路就是官府自找麻煩。歷朝歷代,哪個不怕流民?誰敢小覷流民?

“誠良法也。”白瑞庭讚道,“陳公大才,白某欽佩無已。”聽完陳超報出的一組組數據,白瑞庭由衷地稱讚。官府的報告也有,河堤加固是事實,濟陽一帶沒有出現騷亂和大規模流民更是事實。

這簡直是個奇蹟。特別是陳超斷言,濟陽縣今年即可恢復生產,救濟可以大規模降低後。白瑞庭內心極爲震撼。

“白大人謬讚了。此法乃退思所創。在魯南已經試行數年了。”陳超微笑道,“既有周撫臺和白大人的支持,也有巡防營的功績。陳某不敢居功。”

“都是自己人,就不要互相吹捧了。”龍謙哈哈一笑,“能讓災區儘快恢復生計就好。越之先生辛苦了。”龍謙站起來對陳超行了一禮。

其實,村民自治絕不是陳超認知的那麼簡單。除卻爭取農民以具備奪取天下的基礎外,龍謙還有更深的思考。

村民自治肇始於鄭家莊。是龍謙探索解決農村一攬子問題的嘗試。源於對後世農業、農村及農民的認識,龍謙堅定地認爲,不解決農村問題,就不能真正解決國家的問題。

實實在在地,現在的中國就是一個落後的農業國。農村問題表面上是土地問題,但其中文化、醫療、信仰及宗法制度纏繞其中,絕非只是解決土地就可以解決的。

後世所依照泊來的理論採取一刀切的方式將土地主要佔有者化爲剝奪者,然後用剝奪剝奪者的方法掀起暴風驟雨般的革命,似乎是一條可以借鑑的路子。對惡霸鄭經的處理已經看到了這條路的前景。龍謙當時那支小隊伍的成分也決定了走那條路的可行性。但是,如果走那條路,基本杜絕了與朝廷的妥協。但權衡利弊,龍謙堅定地認爲,自己沒有力量依靠幾百人便推翻這個龐大的滿清王朝。那時候,與蒙山軍作對的不是滿清貴族,而是掌握了國家大部財富和實力的以漢族知識分子爲骨幹的龐大力量。就像當年曾國藩義正詞嚴地起草《討粵匪檄》那樣,漢族精英們不認爲蒙山軍是一支正義的武裝,而是視爲洪水猛獸不顧一切地加以剪滅。

一切都源於對私有財產的堅定保護。

龍謙承認,那個叫卡爾的德國人是一個天才,至少是一個偉大的理論家。他所提出的理論未必全部正確,但其中一條是無可辯駁的真理,那就是,那些所謂的正人君子社會賢達名譽可以掃地,但既得利益絕對不容侵犯。

龍謙承認社會不公。也承認公平不是平均,而是機會均等。就農村而言,魚龍混雜,良莠不齊,既有鄭經一類魚肉鄉里的惡霸,也有陳超一類奉行儒家真義的賢達。用佔有財產一個簡單的標準來劃分革命和被革命有失公允。後世用暴風驟雨的鐵血手段剷除私有制,姑且不論其是否公平。其後果將剷除掉這個自秦漢以來形成的大一統國家的文化重心——溫良恭儉讓,仁義禮智信,這些讓中國人脫離愚昧野蠻的優良傳統和品德。

而且,條件更不具備。後世可以掀起暴風驟雨的革命以顛覆一個制度,那是經過數十年的準備。是締造了一個以當時優秀分子組成的紀律嚴明的黨,犧牲了無數先驅者的生命,才具備了一種鼎新革故的磅礴力量。龍謙不認爲自己可以喚醒普天下愚昧自私怯弱的農民,讓他們義無反顧地追隨自己去創造一個理想的新世界。

但是,改良或者變革是必須的,不能任由農村就這樣沉淪下去。變革的目的是什麼?龍謙自己無數次思考,無數次修正。其一當然是改善民生,讓農村擺脫貧困。辦法主要是以興辦實業以吸納農村的剩餘人口。減少土地的壓力。其二是通過一系列辦法來提高畝產,解決吃飽肚子的問題。這一條的關鍵是要做到耕者有其田,所謂理想和覺悟永遠抵不過實惠。

龍謙選定的試驗田便是鄭家莊根據地,以魯南兩大實業集團爲依託,大力招收根據地的年輕農民。兩年多累計招收根據地近兩千人進城做工。其效果是明顯的,據陳超及後來蕭觀魚的統計數據,兩年來。根據地鄉村人均收入提高了150%之多,翻番了!功勞當然要計入實業集團。一個青年農民進城做工的收入在在鄉的四倍乃至更高。

其實,增收的原因還有兩個,第一是蒙山軍的興起,大批根據地農民參軍後領取軍餉寄回家鄉,直接增加了家鄉的收入。第二是根據地煤礦和手工業的興起。

龍謙現在還不知道,光是根據地子弟對家鄉的貢獻就讓建國後成立的鄭家莊鄉獲得了一個不那麼光彩的稱號,“老丈人鄉”。

在農業增收方面,效果卻不明顯,有限的改善水利不足以徹底改變面貌。興辦榮軍農場確實可以安置一部分傷殘軍人,但也沒有真正起到引導農業的作用。那些關於榮軍農場報道和統計數據龍謙一概不信,憑着幾個殘廢軍人就可以培育出良種?就可以改善土壤肥力?吹牛嘛。具有近代意義上的農業專家他還沒有遇到呢。

改變農村當然應當以改善農民收入入手,但根本的問題是農村處於原始狀態下,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是適應農村的文化、組織結構的。不改變農民的綜合素質,就不可能徹底打破小農經濟的狀況。特別是由於文化指示的極端落後,大批文盲的存在。國家、民族、權力、義務等現代國家要素就不會普及到農村,更不可能剷除數千年的封建毒素。再遠的事情自己沒有經歷,四年前庚子國難自己可是參與其中了,京畿一帶無數的農民爲了極少的報酬甘願爲侵略軍充當夫子,更有甚者,爲侵略軍傳遞情報,或者被侵略軍組成傀儡軍隊去攻打官軍,完全是漢奸所爲了。便是在根據地,農民關心子弟兵的勝敗,關心子弟的存亡,但不會關心這個國家、這個民族遭受多大的損失和磨難。三億兩白銀的鉅額賠款,天津至山海關一線不得駐紮自己國家的軍隊,和他們似乎沒有任何的關係。宗法制度束縛着所有的農村,別說現代意義上的法律意識了,連大清律也沒有幾個人懂。族長或者地主可以主宰農民的生死,農民眼中的國家,就是他們的村莊,他們的家族。

所以,龍謙組織了村民自治委員會,其目的是將農民從宗法制度的羅網中解放出來。最核心的目的是通過自治委員會這個招牌,讓農民逐步接觸到權力和義務,學會自己管理自己,最終成爲合格的公民。

“白大人,越之先生,村民自治之法尚需逐步完善,而且要因地制宜。這次以治河救災爲先導的活動還要深入下去。培訓骨幹,總結經驗,形成一套適用於全省的制度流程出來。”龍謙結束了彙報會。

“白某將盡快去北面走一趟。”

“如此甚好。不過,楊大人會允許我們繼續搞下去嗎?”

“無妨。大勢所趨,如個人身處激流之中,明智者只能因勢利導,豈能扭轉大局?”白瑞庭微笑道,“不過,軍門似乎該去見一見撫臺大人了。”

“見是一定要見的,人家是一省之首嘛。不過,停止縣校之建設,停止公路之翻修,卻是不明智之舉。”龍謙道。

“學政大人心裡肯定是不願意的。凡是明理者,無不爲我省興辦縣校喝彩。”白瑞庭撫着下顎的鬍鬚,緩緩說道。

“哈哈,白大人無須過慮。致富我齊魯聖人故土,當是我等共同之心願。想必楊大人也不會例外吧?”

龍謙不希望聯合幾位高官對楊士驤逼宮。先與這位巡撫大人談談吧,倘若能合力興旺山東,當不會計較其背景。

第15節 黃興入粵第2節 美國特使第30節 欣欣向榮的山東第18節 建設根據地的措施一第14節 陳豪第31節 名目繁多的條例二第4節 普洛耶什蒂一第30節 欣欣向榮的山東第2節 召見第20節 初遇義和團三第6節 袁世凱第5章 戰後第一節軍事觀察員的結論第16節 北京六第4節 陸軍整編第4節 各方第6節 等待第17節 龍楊會第27節 變化三第12節 彰德球操八第32節 文尼察戰役之收尾第9節 戰後總結一第18節 龍謙的練兵之道三第7節 政府第5節 事與願違第15節 演習第24節 紛亂的局勢一第4節 方聲遠第5節 從白嶺支隊到南滿支隊四第5章 兩廣風雲第一節楊士驤進京第35節 大勢四第28節 拖刀計第20節 建設根據地的措施三第6章 逐鹿中原第一節慈禧之死第24節 俘虜們一第七節第2節 南滿支隊2第6節 日俄戰爭爆發第36節 情報網和情報科第22節 北京十二第40節 誓師出山第3章 權力中樞第一節國會一第6章 出巡第一節濟南第2章 魯南新春第二節周氏父子第7節 爭奪山東之試探一第7節 羅姆內戰役一第2章 一戰成名天下知第一節方向第5節 要塞五第14節 整編前後四第15節 末日二第5章 欣欣向榮的山東第一節軍歌嘹亮一第7節 這一仗一第24節 春節前二第10章 新時代第一節陳豪的報告第42節 龍謙的思考第4節 方聲遠第3節 動員第22節 王明遠的疑惑第21節 外交第36節 初會陳超四第15節 新局面三第22節 貪腐案一第22節 袁世凱的心事一第24節 德州之戰六第4節 聖旨到山東二第9節 沈旦堡一第21節 整編前後十一第2節 初定軍律第10章 新時代第一節陳豪的報告第2節 國會二第14節 根據地的變遷二第11節 北京一第13節 橡膠危機第3節 聖旨到山東一第21節 整編前後十一第4節 陳超第7章 建國之前第三節汀泗二第13節 再戰李純二第14節 突圍一第27節 風波二第6節 沂州軍議第5節 南京二第5節 日俄戰爭的後果第12節 反擊計劃第22節 沂州遇伏二第26節 紛亂的局勢三第5節 普洛耶什蒂二第3章 太原第一節救駕第11節 回國二第19節 袁世凱的盤算第18節 王士珍二第8節 這一仗二第7節 政府第14節 危機與變局六第13節 整編前後三第5章 欣欣向榮的山東第一節軍歌嘹亮一第5節 西沽之戰四第8節 肘腋之變四第27節 德州的最後一戰第21節 分地和濟貧第20節 軍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