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一直想着,結文後一定要寫個心得,現在終於可以交作業啦!以下是無邏輯無厘頭的感想,就是純粹的吐槽和釋放~
腦洞的緣起大概是大三的時候吧。不知怎麼就開始迷上蒙元史,也許是我自帶1/2蒙族血統?其實早就不純正了。我對蒙古民俗和文化隔膜很深,幾乎不懂,完全漢化。小學到高中雖然學了多年的蒙語,僅限於應付考試,根本不會說口語,上大學後真的全還給老師了,慚愧……女主的部分人設也基於我自身這個背景吧(其餘的都跟我沒關係,捂臉-_-||)。
讀研的時候,隔壁宿舍有個純蒙古族妹紙,好像是西蒙那邊,真的看上去就很蒙古的氣質,讓人見之可親。我偷偷觀察人家姑娘好久,特別好奇,非常仰慕,直到畢業前纔敢跟妹紙交談,還留了合影,真是相識恨晚!可惜,她碩士畢業就回內蒙古那邊大學讀博去了~
她爲什麼要回家鄉讀博呢?可能還是因爲我們學校元史不是主流,相關課程少的可憐。我出於興趣曾經選了歷史學院的通史課,有幸聽到元史專家張帆教授的一次講座,見到真人的感覺棒棒噠。還有魏堅老師,專門從事元上都等考古,聽他講課,如臨其境,頗有盜墓的感覺。還選了一個《蒙古秘史》解讀的課,但老師是純蒙古人啊,說着說着漢語就開始飈蒙語,我真的聽不懂,覺得有些無聊,上了一節就退課了……再有比較鬱悶是,選了一門《元史研究》,但我一去聽,卻是講遼金史,還是面向自家門生,門檻太高,於是又退課了。所以我基本沒接受過正經八本的元史授課,全憑興趣東瞧瞧西看看。還好有個歷史系的朋友,雖然不主修蒙元史,偶爾也可以問一問~
大三時候有了腦洞,構思了一年多,那時忙於學業,也沒時間寫。開始動筆大概是大四到研一的那一年,可是平時上課我也時間不多,基本就是寒暑假才寫。後來畢業找工作,直到現在,斷斷續續寫了四年。也因爲時間跨度太長了,前後風格非常不一致,現在讀來覺得前面文風好幼稚,不忍直視,可是又懶惰,就不準備怎麼精修了~
研一的時候應該是我蒙元史重度迷戀期,那時太投入了,經常有種恍惚的感覺。可是同好又太少,沒人交流,非常寂寞。我曾一個人去聽席慕蓉的講座《寫給海日汗的21封信》籤售會,前輩講自己的經歷,以及對蒙古族深厚的感情,莫名地讓我有同感,心情特別激盪。後來首博舉辦特展《大元三都》,我當然是第一時間跑去看。那展覽太完美了,主辦方非常用心,還搭建了大都城的模型,簡直是沉浸式體驗,非常激動非常懷念。看到很多元時文物,真的就像觸摸到那個朝代一樣。後來國博也舉辦了《無問西東——從絲綢之路到文藝復興》,因爲有蒙元相關,我也跑去看。反正只要有沾邊的展覽,都會去看。雖然不懂,但是拉近了和那個時代的距離,增進了感情,就很好~
啊,跑題了,回來說說文吧。寫這個題材,一方面是因爲喜歡蒙元史,喜歡那種內亞和遊牧的感覺;另一方面是喜歡小表哥呀!其實不知道安童這個人物前,我還準備寫個漢人做男主,但總覺得很狗血。後來讀科普書才發現這個人物,18歲拜相,太蘇了有木有,對年少有爲型人物完全木有抵禦力,果斷拿來YY!
不過,選他做男主有一點不好,資料太少了!大部分內容需要腦補。他的傳記、碑文、還有《元代名臣列傳》裡的那一節,主要的梗我早都爛熟於心。實在資料太少,而且本身就是冷門人物。但也有個好處,我向來對流量網紅型歷史人物不感冒,就讓小表哥一直做我心中的寶藏男孩,不被別人yy也很好~
但是文中的安童和歷史上的形象,並非完全吻合。歷史上應該更正直,更儒化一些。我寫的呢,更自我一些,在政治理念方面,又稍稍超前,理想化了~但大體上是吻合的。他的一生就是早年輝煌,中年憋屈……晚年,沒有晚年了……英年早逝啊。其實他的人生是失敗的,政治理想並未得以實現。但因爲早年頗有政績,一直有賢相之名,在位17年,是元代在位時間最長的丞相。每次看到他的傳記,我都很唏噓感慨,當初從貼吧裡看到一段評價他的話,覺得再貼切不過了,貼在下面(網友:挑燈閒讀牡丹亭)
“不知爲何,總是覺得寂寞,聽到他的故事和名字的時候,也總對這個少年丞相不能忘卻,總覺得這個風華絕代的背影,因爲過早的跨入政治而名動天下,也因爲這個而毀掉了一生。”
當初看到這段話時,立刻有種被擊中的感覺,沒有比這更能概括安童一生的表述了。所以,在我筆下,尤其是後期,小表哥總是一種陰鬱、失落的形象,就像晦澀的雨夜一樣,清冷又疏離。這就是個理想主義者的傷心史。在我文裡,他對公主的愛,有着人生理想的成分。公主和理想於他來說,就像是芳草美人吧~所以最後公主去世,對小表哥而言,是人生意義的滅失,餘生再也不會快樂了……唉,簡直是史上最悲催男主,我手辣心黑,百般摧殘,自我檢討一下……
男二八剌,此人雖然沒有節操,但我寫着寫着,就寫出了感情,覺得他渣的很坦蕩,壞的很可愛。而且相比於男主,是典型意義上的蒙古男人,更能體現蒙古族那種粗獷、曠放、質樸又狡黠、野性難馴的感覺。他前期韜光養晦,很有謀算,後期昏招迭出,大大降低了人設魅力。但我還是很喜歡他。以後如果再寫言情,我就要寫這種霸道總裁人設,小表哥太含蓄太內斂了!少了很多激情!
皇帝粑粑忽必烈,其實戲份絲毫不亞於男主,甚至更多,不考慮感情戲,粑粑纔是男主啊!我很喜歡皇帝粑粑。他不是一個單純的渣皇帝。他的政治選擇是非常無奈的。他雖然在位三十年,活到八十歲,但直到最後,他都一直非常清醒,沒有年老昏聵的做派,非常理性。忽必烈和安童的衝突,大抵是古代君主和儒臣的衝突。安童的悲劇在於,他對君主有了道德上的寄望,而古代君主制又怎會考慮道德呢?皇帝怎會真正考慮韭菜的感受呢?兩人出發點不同,安童是追求社會公平正義的民本主義者,忽必烈是理性的專.制統治者。關於社會財富的分割,兩人有着本質上的觀念衝突。這種衝突,在不改變整個制度體系的情況下,是無法調和的。所以小表哥的悲劇是必然的。
由兩人的觀念衝突,也引出了本文的主旨——理財派和漢法派的矛盾。這對矛盾不獨屬於蒙元。西漢的興利派和賢良文學,北宋王安石和司馬光,大抵都有類似的矛盾衝突。就是所說的“義利之爭”。漢法派大體上是反對言利和聚斂,有種放任的態度,主張爲政寬簡,輕徭薄賦。同時,儒生的理財能力相當匱乏,無法解決經濟危機。理財派則是主張鹽鐵專賣,打擊豪強,將社會中層和上層的財富,轉移到皇帝那裡,但結果往往是剝削了百姓。兩派都不是完全正義的。漢法派的放任,往往導致豪商富賈坐大,社會財富不均;但理財派的盤剝,則會大大傷害中產,同樣也會傷害底層,最終財富集於皇帝一人。但在我看來,還是理財派的危害更大,因爲這種對財源的攫取是壟斷性的,排他性的,沒有競爭。
受限於知識和閱歷,文中對這個問題,我也只是淺嘗輒止的提了提,沒有深入挖掘。一是力有不逮,二是寫的太複雜會降低文章可讀性,本來這文已經夠枯燥的了!如果大家想要深入瞭解這個問題,入門科普讀物可以看看吳曉波的《浩蕩兩千年》、《歷代經濟變革得失》,還有郭建龍的《中央帝國的財政密碼》,深入的就去看各朝的經濟史,以及研究鹽鐵會議、王安石變法的內容。秦暉先生的《傳統十論》裡有一篇《中國經濟史上的怪圈:\"抑兼併\"與\"不抑兼併\"》,寫的非常透徹,可以說是我的靈感來源。也非常值得一讀~
女主呢,是虛構的人物~基本寄寓我對理想女孩的想象,是我喜歡的人設性格。而她穿越的意義,就在於以現代視角反觀這個朝代,相對客觀的評價忽必烈的爲政得失吧~
其他的呢,有些遺憾的,就是一些配角的命運沒有交待完整。比如,慕之、史彬、雲軒兒、趙孟頫等等。也是忙着結文,最後一卷基本都是高.潮,處於神仙打架、凡人無從插手的狀態。我本身也沒想好怎麼穿插着寫這些人的命運,就放棄了~歷史上,史彬在盧世榮倒臺後很快抑鬱而死,所以在我的預想裡,雲軒兒在史彬死後就青燈古佛伴一生了。慕之呢,就是漢法派的後備力量吧,人物本來也是我虛構的,影響不大。趙孟頫太有名就不必說了~
囉裡囉嗦這麼多,就是感嘆,終於寫完了!太費腦細胞了!再也不用忍受卡文之苦了!以後再也不寫第一人稱,再也不寫大長篇了!趁着結文休息的功夫,我要努力做功課,多讀書,爲新的腦洞做準備。也可以暫時放下蒙元史這個牆頭,奔向新世界了!非常感謝寒溪、魚兒、athos君的一路陪伴,感謝其他讀者的支持~我會努力進步噠!期待能通過寫文收穫更多的知識,收穫更多的朋友,得到悅己的樂趣,這大概就是我寫文的意義所在~
最後的最後,推薦一些元史科普讀物,都不晦澀,學術類的我就不推薦了。感興趣的讀者們可以瞅瞅:
1、《大之至者謂之元》by班布爾汗
2、《風暴帝國》by宋宜昌
3、《蒙古帝國》by易強
4、《忽必烈的挑戰》by杉山正明(此書非常挑戰三觀,慎入)
5、《忽必烈和他的世界帝國》by莫里斯.羅沙比
6、《成吉思汗與今日世界之形成》by傑克.威澤弗德
7、《最後的蒙古女王》by傑克.威澤弗德
8、《世界歷史上的蒙古征服》by梅天穆
溫馨提示:以上8本均爲科普讀物,史觀帶有很大的主觀色彩,初讀元史的讀者們不要誤信,還以嚴謹的元史著作爲準。這些書本僅做入門瞭解,對提升興趣、開闊思路還是很有幫助的,可以一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