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金門是臺灣控制着的少數大陸沿海島嶼之一,與東山、烏丘、馬祖等島嶼共同組成了臺灣防禦的第一條防線,其中尤以金門最大,也最重要。臺灣方面深知金門的重要性,所以一直在金門部署有重兵,最多時曾駐紮了10多萬兵力,此時的兵力也有4萬,還可從當地常住居民中徵召後備役人員,海軍的一支快艇部隊也駐紮於此。可以說金門是一塊“硬骨頭”,但解放軍一定要吃下去。解放軍不僅將金門視爲“眼中釘,肉中刺”,更是心中永遠的“痛”。1950年勢如破竹的解放軍竟於此吃了大敗仗,損兵折將近萬人,成建制地損失了幾人團,這可是解放軍建軍以來少有的大敗。

當年的朝鮮戰爭,讓中國失去解放臺灣的時機,也讓一代軍人失去了洗刷這一恥辱的機會,時間已經使他們成爲老人,失去再次衝上戰場的機會,只能坐於電視機前看着孫輩們完成他們的心願。

新一代中國軍人是不會讓他們的前輩失望的,爲此數以萬計的大軍正整裝待發。爲壓制金門守軍,上千門各型火炮不斷地發出聲音,到13??晚上,已經連續對金門實施了4次大規模的炮擊,其間的零星炮擊不計其數。發射的炮彈已經無法計算了,多得以至一位參加過58年金門炮戰的老人,“心痛”地責怪道:“這些敗家子!炮彈是白來的嗎?打起來一點不心痛?”

聽聞此言,一位中年人也說道:“我當炮兵那會兒,一年也打不了幾發炮彈?真想再當一回炮手,打上幾炮,找一找當年的感覺。”

一位年青人也說道:“開炮是什麼感覺?真想體驗一下!”

這時老人也說道:“我也真想再打幾炮,幾十年沒摸過大炮了,聽到炮聲,心裡真有點癢了!”

似乎許多人都有與此相類似的想法,所以解放軍就接到了許多要求到一線參觀的請求,。面對這些請求,解放軍大都可以一口拒絕,但某些人的請求可不好回絕,最後某幹休所的幾位老退伍軍人的請求被批准了。

於是一個小型團隊於13日下午到達了,成員多是當年參加過58年金門炮戰的,這次可以說是故地重遊。面對着壯觀的戰鬥景象,這些老人似乎又回到了從前的歲月,一下感到自已年青了許多。

“小夥子!先休息一下!讓我來!”一位老兵向一位正在操作的年輕的炮手下達了“命令”,年輕的炮手面對這位身穿老式軍服的老人的命令竟不知如何是好了,他求助似的望向他的班長,可班長也不知如何是好,不得不也求助似的望向連長,可是連長也在頭痛。

這位連長可真是頭痛了,今天來的這幾個老兵都是他們這個炮團的老首長,是他們的老前輩,尤其是發話的那位,是這個團第一任團長。這時陪同這幾個老兵前來參觀的團長不得不出來解圍,可沒等他開口,那位老兵就發話了:“兒子!給你老子站一邊去,等我打幾炮之後再說。”

“爸!你小心一點!”說完,這位團長無奈地退到一邊去了。

這下可好了,沒人能管了,於是這幾個老兵又當了一回兵,找回了當年的感覺。

等這幾位老兵炮打夠了,這件事才被上報到金門集羣司令員李瑞清那了,可李瑞清並沒有因此責怪任何人,一來,他沒時間去處理,二來,事件已經發生了,現在處理已經晚了,再說,他也不能因此處分退役多年的老兵吧,最後只是告誡部下下次注意,接着就去處理其它事務了,還有許多事等着他。

“就這麼點彈藥嗎?你是怎麼負責後勤工作的?”李瑞清大聲地向負責後勤工作的馬達興大校問道,這一問讓馬達興大校感到非常意外,尤其是看到李瑞清那不太高興的眼神,於是連忙回答:“彈藥數量足夠了,而且正在不斷運來,有什麼問題嗎?”

“我需要的是大口徑火箭彈,注意是大口徑,不是122榴彈。一般火炮的威力根本不足以摧毀敵人的重要工事,只能用大口徑火箭炮,可是大口徑火箭彈馬上就要消耗完了,爲什麼?”

馬達興大校馬上解釋道:“不是我不想多弄點,而是根本就沒有那麼多。大口徑火箭炮是近幾年才裝備部隊的,所配用的彈藥生產也是同時開始生產的,儲備本來就不多。用於摧毀敵人的重要工事所使用的二號彈,產量特別少。”

“那你不想辦法從其它地方弄點,我聽說軍委還一些戰略儲備,並且就儲備在離此不運的倉庫裡。其它部隊不是也裝備了大口徑火箭炮嗎?那也一定配備了一些彈藥,你不會去借一點?”

“我也想過,可是我們需要的是二號彈,而軍委儲備的都是四號彈,我請求過,可軍委不同意。也不能從其它部隊借,裝備了大口徑火箭炮的部隊基本上都調給我們了,只有瀋陽軍區還有,可那太遠了,而且他們也想向我們借一點。”

“那你還能從什麼地方弄點?”

“從軍工廠,各生產廠家正全力投入生產。”

“那得等到什麼時候?我能等,敵人能等嗎?”

“沒有大口徑火箭彈也行,我們有大量的122、130、152炮,這些炮非常威力小一點,但彈藥非常充足,反正許多炮彈快到期了,不用掉,也要銷燬。質量不行,可以用數量來補嘛!”

“反正也沒有其它辦法了,只有發揮數量的優勢了!”

戰士們吃了晚飯之後,除了擔負戰鬥執勤任務的之外,早早就紛紛上牀睡覺去了,因爲他們的確太累了,在一天之中,他們不斷地裝填、發射、再裝填、……,直到炮管熱的不能再打時,纔會休息一會,一天下來,打了多少發炮彈已經沒有一個人有心去統計了,實際上也統計不出來。

這一晚李瑞清也睡的非常香,這也許是由於心情好的緣故。不過第二天早晨起來之後,他的心情可就越來越不好了,不是因爲打了敗仗,而是出了麻煩事。幾位退休的老幹部到前線參觀,並且親自發射了數發炮彈的消息被新聞媒介報道之後,引起了許多軍人退休幹部的“雄心”,於是這些人紛紛與部隊聯繫,要求到前線參觀,並且親自打幾炮。人數不是很多,可麻煩不少。從第二天早晨開始,他不得不面對一個又一個這樣的請求,而且一個比一個不好拒絕,有些人甚至事先沒通知一下,就直接到了部隊,結果各參戰部隊的領導們可就頭痛了,因爲來者是本部隊的老首長,老幹部,誰也不好拒絕。通過請示之後,攻臺總指揮部同意了這些人的請求,於是李瑞清就將這些打發到下邊,讓那些參謀人員去接待,自己總算可以輕鬆一下,脫身去處理其它事情去了。可是此例一開,要求參觀者不減反增,人數越來越多,尤其是那些新聞記者,原本只有解放軍報等幾家新聞單位可以到陣地上參觀,其它單位的人認爲這不公開,於是不得不對新聞記者解禁。可接下要求的人就更多了,於是又放寬各種限制,到最後除限制人數這點之外,基本上取消了全部限制。

可問題還沒有解決,因爲有人正研究如何利用戰爭開發旅遊資源,雖然要來的人並不是很多,但對於一個擁有13億人口的國家來說,那怕是這部分只佔全部的極少數,那麼總人數也絕對不會少,這可能是由於中國很久沒有經歷過戰爭了,人們對戰爭有點陌生了。

於是許多人急忙趕到廈門,來觀看戰鬥的場面,雖然有被流彈擊中的可能,但許多人並不在意,因爲他們認爲這是一個千載難逢的親眼觀看戰鬥、體驗戰爭的機會,也是考驗一個人是否“膽小”的方法,一時間“去廈門觀炮戰”成了一句口號。

不過這還不是這一天中最讓李瑞清頭痛的事,最讓他頭痛的事還是接到了金門守軍參謀長楊浦的一封親筆信。今天早晨,金門守軍突然通過廣播,提出要派代表來商談事情,於是一名臺軍軍官將這封信帶來了,並親自交給了李瑞清。

等李瑞清將信看完之後,負責送信的臺軍軍官問道:“我是參謀長楊浦的副官,這次希望回去前,能帶走貴方的答覆。”

“好的,我馬上與上級聯繫一下,一會就給你答覆。”李瑞清說完就離開了,但他並沒有馬上回來。負責送信的臺軍軍官等了將近2個小時之後,李瑞清纔回來了,不過他帶回了正式的答覆:

“我方同意貴方將金門地區的數萬名平居民安全撤走的要求,我方將提供安全保證,爲此同意實現金門地區的停火。我方的要求是:停火的時限爲72小時,以便貴方撤走人員;停火的規範僅限於金門地區,其它地區不在停火範圍之內,具體的停火範圍將另行通知;貴方可以使用除作戰艦艇之外的任何船隻進行運送,不得使用作戰艦艇或飛機護航。如果需要我方可提供運輸工具。”

“貴方的要求完全可以接受。我代表我的長官感謝你。如果你不反對,我要求立即將消息帶回去。”

“你可以隨時返回,請代我轉告楊浦,停火結束之後,我們戰場上見。”

當李瑞清將負責送信的臺軍軍官送走之後,臉上就變成了一副非常憂心的樣子,如同打了敗仗。看到他這個樣子,馬達興大校關切的問道:“出了什麼事?”

“你不是也看到了,楊浦派人來送信,要求實現停火,讓金門的數萬居民撤走,以免受戰火之苦。我請示了上級,上級的答覆是同意他們的請求。這意味着我們可以休息幾天了,但也給了敵人時間,這對我們的行動不利,至少拖延了時間。”

“那我們可以不答應他們的要求嗎?”

“孫子兵法上有說:攻城爲下,攻心爲上。臺灣海峽將大陸與臺灣分隔開了,而幾十年的分裂局面也讓兩岸的人在心中產生了裂痕,而補上這一裂痕是不能使用武力的。”

當楊浦得到了解放軍同意停火之後,立即下令,金門地區的全體居民準備撤出金門,同時派出部隊幫助居民搬家,並準備運輸工具。

對於此事,呂秀蓮雖然對於金門守軍司令梓東溪(實際是楊浦的主意)不請示就行動的作法不太高興,也瞭解其意圖,但還是很樂於接受這一結果。於是當天的臺灣新聞媒介可是好一通“吹噓”,就象取得了某個勝利。

經過緊急動員之後,當天下午,從澎湖列島出發的第一批接運人員的漁船就到了金門,接着就不斷有大量船隻前來接送人員。

可是金門的居民並不願意撤走,許多拒絕離開,可是軍方的態度是堅決的,除了自願留下參與戰鬥的人之外,所有的人都必須撤走,對於拒絕撤走的人則實行強制手段。

在要幾天之內將金門地區的數萬居民撤走,並不是件容易的事,所以整個碼頭顯得一片混亂,爲此楊浦親臨碼頭指揮撤離工作時,這時梓東溪也來到了碼頭,一見面他就問道:“爲什麼會這麼亂?”

“因爲需要撤走的人員太多了,其中有人還不想撤走。”楊浦這樣簡單的回答,並不能讓梓東溪感到滿意,於是梓東溪又問道:“難道非撤走這些人不可嗎?讓平民撤走沒什麼可說的,可爲什麼還讓軍中那些不願打仗的人也撤走?”

“讓平民撤走是爲了解除後顧之憂,不能讓所有的人都遭受戰火之苦。同時我也不需要意志不堅決的人,我們面對的一場惡戰,每個人都必須有血戰到底的決心。”

“剛剛接到上邊的通知,說可以利用撤離人員的機會,給我們運送些兵員和物資,但數量不可能太多,問我們最需要什麼?”

“武器彈藥島上的儲備足夠了,不用運了,最缺的是人,但必須是自願前來的,不要一個怕死的。”

“好吧,我就這樣回覆。有些平民自願要求留下來參加戰鬥,可他們都缺少訓練,最好也讓他們撤走吧!”

“不,讓他們留下。他們都接受過軍事訓練,最重要的是他們有保衛家園的決心。”

“好的,就按你說的去辦!”

居民在撤走的時候被要來帶走一切可以帶走的東西,不能帶走的東西,則被集中存放於幾個地下倉庫內保存,反正金門空閉着的地下倉庫很多,爲防止東西丟失,倉庫的入口被用混凝土封上了。

經過努力,在停火協議失效之前,除部分自願要求留下來參加戰鬥的平民之外,金門已不再有一個居民了,還有數千名官兵自願撤走,同期秘密增援到金門的有約2000人,都是自願報名的。金門的守軍由戰前的4萬1千人,下降爲3萬7千人,不過戰鬥力增強了,同時收縮了防禦,將金門附近小島嶼或島碓上的駐軍全部撤到了大、小金門島,其中以大金門爲防禦重點,小金門的駐軍則減少至3000人,整個大金門島已經變成了戰場。按楊浦的說法就是:“要於此與共軍決戰!這裡的每一寸土地都將沾滿鮮血!”

受到金門停火協議的影響,馬祖的守軍也提出了撤走平民的請求,並得到解放軍的同意,於是馬祖也實施了平民的撤退工作,只是規模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