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2章 糧食緊缺

天命軍全部渡過康溝河,沿着官道,南下許州,在許州城外紮下大營,做出攻城的架勢,城的守軍十分緊張,立即在四門加強警戒。

李信跟在李自成的身邊,遠遠望着滄桑的許州城,道:“大都督,這可是三國時代的名城呀!”

李自成知道,三國時代,許州稱謂許昌,乃是曹魏政權的核心城市,不過,大明一統天下,許州的地位大大降低了,他知道李信的心思,便道:“許州在開封至南陽、湖廣官道的要衝,遲早是我們的,但不是現在。”

李信的視線轉向西方,“大都督,郟縣、寶丰、魯山三城,我們要先拿下誰?屬下好安排人手入城準備。”

“過了許昌,我們要離開官道了,”李自成喃喃地道:“李績的第一團,將攻打郟縣,劉宗敏的第二團攻打寶丰,一旦立穩腳跟,再一鼓作氣拿下西面的魯山。”

“大都督,屬下有個建議,”李信忙道:“第二團拿下寶豐縣之後,魯山縣必有準備,再要攻城,雖然能拿下,但會增加難度,我們已經徵召了一個千戶的新兵,不如讓他們去攻打魯山,出其不意,同時攻打三城。”

“新兵操訓時日尚短,根本沒有成軍,幾乎和普通百姓差不多,”李自成道:“讓他們去攻城,豈不是送死?”

“戰爭是最好的操訓方式,”李信不以爲然,“短時間內,新兵不可能完成正常的操訓,如果以戰代練……”

“以戰代練?”李自成心一動,這三座縣城,都不是堅城,也不是戰略要地,加漢清局、禮樂司的協助,攻城的難度應該不會太大,可以一試,“李公子,這個千戶的新兵,便交給你,再從第一團抽調一個千戶的槍手,由你統一指揮,攻打最近的郟縣,如何?”

“屬下領命!”李信大喜,加入天命軍以來,總算有了統兵的機會,他心暗暗告誡自己,不但拿下郟縣,還要搶在李績、劉宗敏的前面,方纔顯得自己的本事。

天命軍兵分四路,李信部攻打郟縣,李績、劉宗敏各率兩個千戶的士兵,分別攻打寶丰、魯山二縣,李自成則帶着剩餘的士兵押運糧草,向西緩緩而行,做爲三路大軍的策應。

郟縣、寶丰、魯山三縣,從東北到西南,幾乎呈“一”字排列,恰好阻絕了箕山與伏牛山之間的通途。

三縣均屬於汝州,汝州幾乎是夾在兩片山脈之間的汝河河谷,東面是嵩山、箕山,西面則是綿綿不絕的熊耳山、伏牛山和外方山,只有南北方向交通便利,如果佔據了三縣,能從南面將汝州與南陽府完全隔絕。

李自成並非要將汝州與南陽府分而治之,至少南陽府城尚在天命軍的手,佔據了三縣,汝州與南陽之間,便能連成一片,有利於謝君寶、馬式樂、李治強在南陽府擴張地盤。

謝君寶、馬式樂他們畢竟是從朝廷反水過來的,與天命軍接觸的時間並不長,雖然有漢清局的人暗監督,但人心隔肚皮,李自成並不完全相信他們。

當初經過南陽的時候,爲得到唐王府的錢糧,天命軍必須攻打南陽府,但天命軍以前在南陽府沒有影響力,南陽又是一塊飛地,李自成並沒有打算長期佔領,爲了維護南陽地區穩定,讓當地的百姓能正常生活下去,方纔以天命都督府的名義,任命了武官員。

這是死馬當活馬醫的事情,無論謝君寶、馬式樂他們是否真正忠於天命都督府,只要南陽穩定,百姓能正常從事耕作,最低目標已經達到了。

謝君寶、馬式樂、李治強這些官員們,如果不能及時與天命軍聯絡,無法持續接受天命都督府的律法和理念,可能再次反水,歸屬朝廷,這也不是不得了的事,南陽總有再次收復的時候。

對天命都督府來說,南陽是飛地,李自成在河南遊移,不知道何時才能回到南陽,但他現在已經決定拿下汝州,南陽顯得極爲重要了,與汝州連成一片,天命軍完全有可能在河南內部“開花”,打下一片屬地。

李自成總督殿後的大軍,一路西行,原本打算隨着攻城的軍隊去正間的寶豐縣,但從行軍地圖看到,在寶豐縣的東部,有一座體量不大的山脈,叫做平頂山,這幾乎是汝州和汝水南部出口的唯一屏障,他立即改道,在平頂山北麓紮下大營,一面派出親兵,打探三路大軍的訊息。

最先傳回訊息的,竟然是攻打郟縣的李信部,李信部只有一個千戶的槍手,加一個千戶的新兵,戰鬥力應該最弱,但李信掌管着禮樂司,事先向城內派出不少士兵宣傳天命軍,並策反了城內的守軍,加郟縣在三縣的最西,行軍距離最短,所以佔了先機。

讓李自成幾乎不敢相信的是,李信部拿下郟縣城,並沒有動用經驗豐富的槍手,而是完全依靠新兵,雖然戰鬥並不激烈,但新兵能擔當大任,讓李自成對整個河南的局勢便有了更樂觀的看法。

隨後劉宗敏、李績分別拿下魯山、寶丰,第一步的軍事行動以全面勝利而結束,李自成向北移動,將軍隊駐紮在寶豐縣,大量的糧草,終於有了囤積之地。

李信雖然留在郟縣,卻向寶丰派出傳令兵,現在郟縣的百姓十分歡迎天命軍,詢問李自成,要不要在郟縣徵兵。

李自成與李績商量後一致認爲,郟縣、寶丰、魯山三縣,都需要士兵駐守,如果讓第四營的士兵留下來,雖然忠誠度更高,更讓人放心,但如此一來,第四營的士兵非常分散,最多拿下汝州,也沒有繼續前進的可能了。

第四營是河南天命軍的主力,一旦被限制在汝州,天命軍也很難在河南發展了。

河南的天命軍,現在不缺糧,因爲在南陽得到大批錢糧,雖然轉悠了一圈,尚有不少餘糧,南陽城除了撥給馬式樂的軍糧,暗囤積了五十萬石糧食。

李績也是主張徵兵,將第四營完全解放出來,關鍵時刻,可以作爲戰鬥的主力部隊。

李自成經過深思熟慮,最終決定徵兵,既是擴大天命軍的戰鬥力和影響力,也能解救部分饑民。

他立即給李信、李績、劉宗敏傳令,分別在當地徵兵,李信、劉宗敏徵召兩個千戶,李績徵召三個千戶,新增的士兵,只有糧餉,沒有餉銀,爲了讓士兵們沒有後顧之憂,天命軍在徵兵的同時,將這些士兵的家眷一併接受過來,由天命軍負責供養,如果士兵出現傷亡無法贍養家眷,天命軍會代替士兵贍養他們的家眷,直至孩子成年。

在大規模徵兵過程,三縣的降兵優先,他們原先便是士兵,軍紀、軍律可能不太理想,但畢竟有一定的操訓基礎,普通的百姓肯定強一些,可以縮短操訓時間,李自成還告訴李績他們,兵油子必須剔除,寧缺毋濫。

新增加的士兵,從第四營的老兵抽調從千戶、從百戶去擔任千戶官、百戶官,其千戶官必須從第四營抽調,百戶官這可以酌情斟酌。

這七個千戶,三縣各留下一個千戶的士兵守城,其餘的四個千戶,加李信手的那個千戶,一共五個千戶,組建獨立團,李信出任團長,領千戶銜,獨立團直屬大都督。

李自成還在三縣任命了縣令等各類民政官,保障三縣平穩,官員的選拔不拘一格,有原先的官員留任,有提拔的小吏,亦有一些士紳,根本沒有出仕的經歷,屬於破格提拔。

汝州雖然大旱,但靠近河流的地方,尚有不少可耕之地,李自成讓新任的官員們,立即在全線範圍內均田,分配給有耕作能力的百姓。

三縣的土地,百姓初步安定下來,但暗地裡還是風起雲涌,主要矛盾是糧食不夠,有幸加入天命軍的壯丁,連家眷的溫飽都解決了,但饑民太多了,天命軍並沒有發放足夠的糧食。

李自成帶着親兵,在三縣之間穿梭,在軍事高壓之下,三縣暫時平安無事,但缺糧這樣的根本問題,一時卻無法解決,饑民還是太多,這些喪失土地,又幾乎沒有任何存糧的百姓,已經成爲三縣明面的隱患。

即便分配了耕地,一時半會也不會長出莊稼,而且三縣遭受了不同程度的乾旱,大量的土地根本無法耕種。

這個時刻,李自成真正理解了張獻忠、羅汝才他們爲何熱衷於充當流寇,流寇只管劫掠,不管生產,並不關心百姓的死活,饑民越多,他們倒是巴不得,這樣纔會有更多的兵源。

天命軍不是流寇,而是秉承天主的旨意,來世間拯救受苦受難的百姓,只要在一個地方立腳,無論時間長短,無論多麼困難,都不能不管百姓的死活。

但看着各地大量嗷嗷待哺的饑民,李自成實在頭痛,手的二十萬石糧食,無論如何也不夠分配。

第880章 兩顆首級第1219章 佈局第526章 王徵的光陰第1373章 以進爲退第21章 失手第1131章 斬將祭旗第1158章 五項條款第1098章 太大太強第212章 體香第1358章 通航稅第120章 倒淌河第1050章 兩個選擇第186章 流言第678章 文鬥第196章 對死亡的漠視第949章 代州受阻第1356章 九顆星的軍旗第1319章 甘丹頗章第857章 一樣的套路第638章 婢子不怕第96章 西寧衛的工匠第1050章 兩個選擇第144章 同吃同住第15章 二妹第1363章 戰爭原因第357章 遊擊將軍第70章 偏要衝鋒陷陣第218章 禮送出境第562章 懷上野種第362章 三權分立第1156章 親手服侍第742章 笑看王府第1160章 並頭而睡第150章 理解上的差別第687章 責罰第1276章 呂宋立省第935章 對面不識第618章 求人不如求己第355章 最後的步兵第1374章 大潰敗第419章 脣槍舌劍第519章 排定座次第526章 王徵的光陰第948章 裡應外合第502章 明爭暗鬥第559章 賀蘭山佈局第1220章 爲了華夏第199章 心電感應第833章 五百兩第238章 巡撫甘肅第271章 負荊請罪第1193章 草原騎兵第1129章 我要回家第196章 回家了第232章 西寧軍有魔法第686章 漢化川南第1371章 錫蘭島第680章 戰與和第479章 將門之後第959章 秘密會談第644章 拜年第50章 首戰第563章 有孩子的人第893章 焚香敬酒第1186章 孝端太后第272章 考察第56章 孫家小妞第879章 決堤放水第1040章 登陸第1339章 虛張聲勢第1063章 團圓飯第206章 煩勞第894章 大明顯陵第1259章 宗教戰爭第1244章 十王府街第538章 緣分第803章 督師難產第808章 羅汝才北上第1039章 移民第1313章 的確長大了第1272章 西海艦隊第9章 毆打家丁第613章 攻守兼備第83章 殺戮第104章 五號牀單第740章 書房召見第1280章 大汗歸天第1291章 資金缺口第2章 城南古廟第1376章 停止在甘肅募兵第246章 湯若望的疑問第556章 蔑視與侮辱第87章 逃兵第926章 無解的難題第202章 四成的死亡率第243章 出迎十里第733章 兵部尚書第1066章 阿霸垓部第922章 改元順治第605章 大殿一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