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三五章 現實

明朝這會兒的讀書人讀書是爲了什麼呢?

這個問題,貌似不用問,讀書人之所以讀書還不是爲了參加科舉,考取功名,因爲你不參加科舉,考取功名,不但書白讀了,甚至個人生計都很難維持。

這是一個很現實的問題,因爲這年頭讀書的投入太大了,不但要投入十幾年甚至幾十年的時間,還要投入筆墨紙硯和書本甚至考試的費用,一般人家哪有這麼多閒錢,所以,大部分讀書人都是舉債在讀書。

如果能考取功名,那倒還罷了,就算是最低等的秀才功名,那也是有一定用處的,可以去衙門當個小吏,也可以去有錢人家當幕賓,再不濟,還能開設私塾教授弟子。

總之,讀書人只要考取了功名,維持生計還是沒有多大問題的,所謂“窮秀才”、“窮秀才”,秀才雖窮,那也不是沒飯吃不是。

問題,六七百萬讀書人裡面到底又有多少人有功名呢?

這個比例很低,可以說低的可怕。

這天下具體有多少讀書人有功名,準確的數字怕是禮部都很難統計,因爲每年都有去世的,每年又有新考取的,計算起來太麻煩,這年頭也沒人專門去計算這一準確數字。

不過,要估算個大概還是很簡單的。

一般鄉試和會試都是二十取一到三十取一,而三年一屆的會試錄取的進士一般都是三百人左右,也就是說,每屆參加會試的舉人大致是六千到九千人左右。

這舉人,大多都會去參加會試碰碰運氣,當然,也有屢試不第放棄了的,也有年事已高,考不了的。

也就是說,這六到九千人並不是舉人的全部,大致只能算一半,另外差不多還有一半並沒有參加會試。

這樣算下來,整個大明,同一時期,舉人數量大概是一萬二千人到一萬八千人左右。

而進士的數量,更好算,三年一屆,一屆三百,考取進士平均年齡一般都在三十歲左右,而這時代的平均壽命還不到六十歲,就算考取進士的人都能活到六十歲,大致也就能留下十屆,三千人左右。

至於秀才的數量,也好估算,秀才考取舉人的錄取比例大致也是二十到三十取一,而舉人和進士數量對比大致是一比四到一比六,也就是說,秀才數量大致在五到十萬之間。

整個大明讀書人數百萬,有功名的讀書人差不多隻有十萬左右,那麼,剩下的幾百萬人怎麼活呢?

這個問題,要放在以往,那就只能靠他們自己解決了。

所謂“百無一用是書生”,書讀多了,其他生存技能自然就荒廢了,所以,這會兒沒有功名的讀書人一般都活的很艱難,或者說,很窮,窮酸窮酸的,這就是這會兒讀書人的真實寫照。

楊聰之所以神經病一般,花上幾百萬兩,印他上百萬套《格物致知之理》,目標就是這數百萬窮酸窮酸的讀書人。

這《格物致知之理》免費送出去還只是第一步,緊接着,他又開始兌現自己的承諾,幫物理學院的學生到處創辦工場,生產各種各樣的設備。

比如說,紡紗機、織布機、鼓風機、印刷機、拉胚機、犁田機等等。

這些東西,效率那都高的驚人,比不帶蒸汽機的效率差不多都高出十倍以上,而價格卻低的驚人,一般都不會超過十兩銀子,可以說,你哪怕買個不帶蒸汽機的,也比這些便宜不了多少。

反正他也沒打算賺錢,能讓物理學院的弟子賺到錢就行,至於造蒸汽機所用的銅,其實都是他僱人從礦山挖出來的,值不了什麼錢,他也就投入一點人工費而已。

總之,物理學院的弟子創辦的工場生產設備那都是又便宜效率又高的驚人。

這麼物美價廉的東西,自然是暢銷無比,這些工場成立不久,很多商戶和匠戶試用過他們的產品之後,那都是趨之若鶩,能買多少就買多少,有的甚至借錢都要多買幾臺。

沒辦法,大明的老百姓就是這樣,能賺到錢的事,大家都是削尖腦袋往裡鑽,更何況是這種能賺到大錢的事。

這可不是在瞎說,就好比當初蘇州那邊的布莊,一察覺出東瀛南洋等地對布匹需求量有所增加,便拼命的購置設備,擴大產量,結果在幾年之內就翻了好幾倍。

所以說,這年頭從事經商,開工場這行當的人並不少,像物理學院的弟子開辦的工場生產出來的這些設備如此物美價廉,銷量暴增那是必然的。

這銷量一上來,這些工場自然要提高產量,而想要提高產量不但需要場地材料,更需要人,一開始,這些工場都是物理學院的弟子帶着自己的親朋好友什麼的在折騰呢,一個月能做出百來套設備那就了不得了,而這訂單卻是成百上千的增長,他們怎麼可能忙的過來。

於是乎,很多這樣的工場都開始招人了,待遇那是好到不行,一個月最少是幾兩銀子的俸祿,不過,就是有一點,想要獲得這樣的待遇,必須經過考試才行,而考試的內容就是《格物致知之理》。

這樣一來,很多讀書人對《格物致知之理》的態度開始悄然改變了。

一開始,楊聰雖然免費送書,拼命的送書,送的幾乎所有讀書人都能看到或者借閱到,但是,真正認真去讀的並不多,大多數人都是出於好奇又或者沒事的時候拿來消遣看看。

畢竟科舉考試又不會考這《格物致知之理》,誰又會真把這書當回事呢。

楊聰讓物理學院的弟子這麼一搞,很多讀書人都開始重視《格物致知之理》了,沒辦法,這年頭,活着不容易啊,一個月幾兩銀子的俸祿,那可不是個小數目,基本上都能讓家裡人過上溫飽的生活了。

或許,還有很多讀書人還在那裡假清高,口裡唸叨着什麼“萬物皆下品,惟有讀書高。”。

或許,還有很多讀書人對於什麼經商,開辦工場不屑一顧,認爲這些人都低人一等的下賤行當。

但是,人都要活,都要吃飯,都要穿衣,在基本的生活需求面前,並不是所有人都腦子一根筋,只認讀書,一條路走到黑,哪怕什麼功名都考不上,哪怕每天都吃不飽穿不暖,還是抱着書本當飯吃。

就算他們想這樣清高下去,他們的家人也受不了不是。

你看看人家,隨便讀了下《格物致知之理》,考試便過關了,每個月就能有幾兩銀子的收入,全家人都吃的好穿的好,像你個沒用的東西,成天抱着《四書五經》讀,功名又考不上,還要到處借錢讀書趕考,讓家裡人都跟着你挨餓受凍,你是不是腦子有病啊?

還別說,這年頭民間這樣的人多着呢,讀書人在別人面前貌似高人一等,在家裡被自家人數落的卻比比皆是。

比如范進中舉裡面,范進他老丈人就是個殺豬的,范進沒考上舉人之前,好歹還是個秀才呢,這傢伙卻是逮住范進就罵,而且還罵的賊難聽。

沒辦法,誰叫范進賺不到錢,養不了家,讓他老婆都跟着餓肚子呢。

這就是現實,大部分讀書人在現實面前也得低頭,楊聰這麼一頓操作,大明讀書人的風氣慢慢開始轉變了,很多讀書人都開始重視《格物致知之理》,並慢慢從虛無縹緲的科舉之路中走出來了。

畢竟《四書五經》並不能當飯吃,而功名又只有少數讀書人能考取,其他讀書人也得活不是。

第五十四章 京城危矣第一七六章 石見銀礦第八十八章 拿下第一二三章 該狠的時候就得狠第六十八章 活在謊言裡第七十五章 更不靠譜的會元第三十一章 聖聽第十五章 事了拂袖去第九十一章 有緣定會再見第九十七章 大明的希望在何方第一八三章 取之於民第九章 宣府鎮第三十七章 公堂之上第一一三章 誰的拳頭大第一六四章 戰神第二一六章 蒸汽機車第七十四章 破虜之策第四十三章 工業基礎幾乎等於零第一六四章 戰神第一九三章 禦敵於千里之外第九十六章 格物致知之理第九十一章 有緣定會再見第二十五章 勢均力敵第一〇二章 大捷之後第七十一章 一網打盡第一五二章 穩打穩紮第一七八章 你們東瀛技術不行第八十一章 好事將近第一〇七章 要不露一手第二十六章 寒冬第四十章 證據第一七一章 期限第二一七章 傳聞與名聲第一四七章 缺錢第一三二章 殖民者的思維第二十章 不爭第一四一章 變臉第五十五章 奇恥大辱第六十章 招不招第九十四章 功名第九十六章 時不我待第十一章 分潤第二十六章 相見不如不見第五十一章 新規劃第一一三章 誰的拳頭大第九十八章 出事了第五十七章 被人當槍使了第十八章 不能做牆頭草第四章 傳聞嚴嵩很不簡單第四十五章 都是海禁惹的禍第一二二章 撈錢第一七五章 又一個戰神第六十七章 狠辣第四十七章 福船戰艦第一〇三章 倭寇與海盜第六十四章 猜第六十九章 你好大的膽子第一九八章 厚金之車第九十八章 尋死第一五三章 棋盤和棋子第九十二章 驕兵必敗第六十章 不再猶豫第二〇七章 遊歷第一七五章 公報私仇第一七一章 期限第五章 卑微第一八八章 退堂鼓第六十七章 奪兵權第五十五章 睜眼說瞎話第三十八章 天才橫空出世第八十七章 議立太子第六十三章 買馬第一一〇章 惡有惡報第五十九章 牆頭草得壓的住才能用第七十五章 孰是孰非第三十六章 早朝第一七七章 貪婪第三十九章 縣令大人是個木匠第六十七章 防守問題第一五四三章 瞎扯第四章 傳聞嚴嵩很不簡單第二〇四章 秘技第一三六章 以舊換新第一二一章 決戰紫禁之巔第六十二章 壯志難酬第一一六章 死道友不死貧道第一四四章 民心可用第九十章 傳說中的太監(下)第六十八章 活在謊言裡第三章 二王第十二章 令人頭疼的案子第一一〇章 忤逆第一九五章 聖人之言第七十六章 證據不翼而飛第八十三章 打仗並不等於拼命第一一一章 不眠之夜第一三一章 明軍又來了第四十八章 吃得苦中苦,方爲人上人第一五七章 歹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