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戰爭——最後的抉擇

【一個白癡的誕生】

胡宗憲明白了徐渭的意圖,準備派出使者,請汪直前來談判,然而他沒有想到,汪直竟然不請自來了。

嘉靖三十六年(1557)十月,汪直率領數千軍隊,攜帶大量火槍火炮,突然開赴浙江沿海,並停泊於舟山岑港。

胡宗憲嚇了一跳,如此領兵來訪,必定不懷好意,當即下令加強戒備,修築堡壘,並實施了戒嚴,做好開戰的準備。

然而這一次他的判斷是錯誤的。

胡宗憲的行動大大惹惱了汪直,他派出了毛海峰,表達他的憤怒:

“我這次之所以前來,是決心履行協議,停止交戰,閣下你應該派使者遠迎,至少也應該請我吃頓飯,但現在你卻調集大軍,禁船往來,難道你是在忽悠我嗎(紿我焉)?!”

事實證明,汪老闆確實是很有誠意的,他不但親自前來,還帶來了幾個日本諸侯,卻吃了閉門羹,實在很沒有面子。

胡宗憲失算了,一貫耍詐的他沒有想到,汪直竟然如此實誠,慌亂之下,他立刻再次派出使者,表示歉意,希望汪直上岸談判。

但被傷了自尊的汪直不肯同意了,他表示雙方已經失去信任,自己不會上岸。

胡宗憲十分頭疼,思索良久終於想出一招,他找來了汪直的兒子(親生,非義子,軟禁於金華),讓他給自己老爹寫信,催他快點上岸談判,並且暗示,如果不乖乖就範,就要拿兒子開刀。

沒過多久,胡宗憲收到了回信,拆開一看,頓時目瞪口呆。

在信中,對於談判的事,汪直連提都沒提,只對他的兒子說了這樣一番話:

“兒子,你怎麼就笨到了這個份上?你爹在外面,你才能好吃好住,你爹要是來了,那就全家死光光了(闔門死矣)!”

胡宗憲,跟我鬥?你還太嫩!

計謀失敗了,胡宗憲清楚意識到,汪直的智商比徐海高得多,絕不在自己之下,是一個極爲難纏的對手。

然而面對如此強勁的敵手,胡宗憲並未放棄,卻更加興奮起來:

這場遊戲越來越有趣了。

胡宗憲相信,雖然汪直很強大,但他畢竟是人,只要是人,就有弱點,就有容易攻破的軟肋,而汪直的軟肋,就是通商入貢。

汪直畢竟是個商人,不遠萬里趕過來,也不過是想談這個問題,而與此同時,胡宗憲也發現了一個很有趣的現象:雖然汪直表示不願談判,卻始終呆着不動窩。

於是,他得出了這樣一個結論:汪直很想談判,但礙於面子,也不信任自己,所以進退兩難。只要突破這層隔膜,引他上岸,必能將其操控於股掌之間。

但要獲取汪直的信任,談何容易?

在經過認真思考和仔細謀略之後,胡宗憲終於拿定了主意,和之前一樣,他又選中了一個人作爲突破口,但不同之處在於,這一次,他有必勝的把握。

很快,汪直船上的毛海峰就收到了胡宗憲的秘信,邀請他上岸一遊。

對於胡宗憲,毛海峰一向有着強烈的好感,但他畢竟是汪直的養子,所以在收到信後,他第一時間就交給了汪直。

汪直看完信後,沉思片刻,對毛海峰下達了指令:

“你還是去吧。”

於是在汪直的指使下,毛海峰駕船上岸,看到了滿面笑容,熱情迎接的胡宗憲。

毛海峰是來辦事的,他開門見山,詢問胡宗憲請他來的目的,以及打破目前僵局的誠意。

但胡宗憲似乎不是來辦事的,他拉着毛海峰,去參加一個接風酒局,並且表示,大家都是兄弟,先不要談這些,填飽肚子再說。

在酒桌上談事是我國的光榮傳統,毛海峰高興地去了。但出乎他意料的是,胡宗憲說吃飯就真的只吃飯,啥也不談,他幾次想開口,都被胡宗憲有意無意地打斷。

天色越來越晚,酒越喝越多,胡宗憲似乎已經喝得不太清醒了,而毛海峰卻始終心神不定,他不會忘記,汪直親自交待給他任務——探聽虛實,摸清底細。

事實上,在這個酒局中,毛海峰並非唯一憂心忡忡的人,喝醉(疑似)的胡宗憲此時也非常地緊張,而從事情的後續發展看,在此之前,他應該讀過很多次三國演義——特別是書中的某一著名章節。

胡宗憲徹底喝醉了,他拉着毛海峰,表示大家都是兄弟,今晚你就不要住招待所了,一定要住到我那裡去。

毛海峰堅決推辭,胡宗憲堅持,毛海峰答應了。

拉着爛醉如泥的胡宗憲,毛海峰第一次進入了總督的臥室,他將不省人事的胡大人扶到了牀上,便徑自走向了一旁的書案。因爲在進來的時候他已經發現,在書桌上堆積着許多公文,而他相信,其中必定有一些是與汪直有關的。

躺在牀上的胡宗憲也十分確信這一點。

很快,毛海峰就找到了他想要的那堆文件,而一一打開之後,他看到了兩種截然不同的意見,首先是一大摞請戰的公文,主要作者是俞大猷和盧鏜,內容不外乎痛恨倭寇,要把汪直扒皮抽筋之類,但當毛海峰翻到這堆公文的最下面時,他發現了另一封截然不同的文書。

這是一封寫給朝廷的奏疏,文中反覆爲汪直說話,並表示應以和爲貴,不能動武,作者是胡宗憲。

看完了這封文書,毛海峰徹底放心了,他躺到了牀上,靜悄悄地平復着自己那緊張到極點的情緒。

當然他並不知道,就在他翻閱文書的時候,有雙眼睛一直在注視着他,這就是應該早已睡着的胡宗憲大人,事實上,他比毛海峰還要緊張——如果兄弟你翻不到,我就白忙活了。

第二天一早,吃了定心丸的毛海峰高興地去向胡宗憲告別,胡宗憲並沒有留他,因爲他們之間已經不必再談些什麼了。

你不知道我爲什麼會如此興奮。毛海峰略帶得意地離開了這裡。

其實我全都知道。胡宗憲似乎更有得意的理由。

汪直終於相信了胡宗憲,因爲他相信自己養子的親眼所見,於是在猶豫片刻之後,他提出了最後的條件:

“派一個人過來做人質,我就上岸歸順。”

作爲胡宗憲的親信,夏正承擔了這個重任,他孤身前往敵船,以換取汪直的信任,遺憾的是,這位仁兄再也沒能回去,因爲一個愚蠢的錯誤。

嘉靖三十六年(1557)十一月,在打了幾年交道之後,胡宗憲和汪直這兩位老對手終於見面並坐在了一起,正如胡宗憲所承諾的那樣,他對待汪直十分客氣,且從不限制他的自由,這倒不是因爲胡大人堅持泱泱大國,誠信爲本,只不過是面對強者時的必然準則。

歷史告訴我們,所謂道德與公理,只有在實力相等的情況下才能拿出來討論,所以徐海死了,而汪直還活着。

對於這一點,汪直本人有着十分清醒地認識,所以他放心大膽地參觀旅遊,等待着朝廷開出的價碼。

但他萬萬沒有想到,事情竟然會出現意想不到的變化。

到目前爲止,參與這場智力遊戲的人都是一等一的高手,徐海、汪直、徐渭、胡宗憲,個個都不是等閒之輩。他們懂得規則,也願賭服輸。可惜這個世界上總是不缺蠢人的。

吃飽喝足玩夠之後,汪直覺得悶了,這時胡宗憲對他說,你去杭州轉轉吧。

這是一個讓他後悔了一輩子的建議。

汪直高高興興地去了杭州,胡宗憲與徐渭商議多年,費盡心機的除倭大計將就此被徹底葬送,而這一切,只是因爲一個白癡的橫空出世。

這個白癡的名字,叫做王本固。

王本固先生的職位是浙江巡按御史,幾年之前,這原本是胡宗憲的工作,但要和他的前任比起來,這位繼任者的智慧水平足可以牢牢地定格在低能的標準線上。

我們之前說過,巡按御史只是七品,但是權力很大,可以負責監督巡撫和總督,並有權上奏,而這位王本固先生人如其名,本就是個固執的人,不見抗倭有何成就,但見口水飛濺橫流。

胡宗憲對這個人十分頭疼,但又不好得罪他,一直以來都是消極應對,這次汪直去杭州,胡宗憲怕這個二百五惹事,提前打了招呼,讓他妥善接待,安排住處。

當汪直到達杭州的時候,王本固履行了他的諾言,爲這位遠道而來的客人準備了一個居所——牢房。

王本固先生的邏輯很簡單,汪直是倭寇,那就應該抓起來,況且這麼多年,自己什麼貢獻都沒做,現在這麼一條大魚送上門來,不拿去邀功還要等什麼?

胡宗憲氣壞了,他立刻派人找到王本固,要他放人,然而王御史打仗抗倭都是白癡水平,告狀卻是專家,他當即向朝廷上書,說自己做得沒錯,與此同時,他還極其無恥地進行了猜測——胡宗憲如此袒護汪直,是否違犯紀律,受了賄賂?

胡宗憲反覆上書,希望朝廷考慮實際情況,不要殺掉汪直,讓他爲朝廷效力,約束倭寇(系番夷心)。然而朝廷中的無數“正義凜然”之士立即慷慨陳詞,說胡宗憲竟敢公開放縱罪犯,其中必有內情等等,一時之間,大有把胡宗憲關入監獄之勢。

爲了不致跟汪直作鄰居,胡宗憲向現實妥協了,他上書修正了自己意見,並表明態度:同意處死汪直。

數年辛苦籌劃,就此全部毀於一旦。

在接到消息之後,毛海峰當即處死了夏正,並且殘忍地肢解了他,這也是他發泄憤怒的唯一方法。

一年之後,汪直被押赴刑場處決,與他一同被殺的,還有他的兒子。就如同那封讓胡宗憲瞠目結舌的信件一樣,汪直在這最後一刻,面對他的兒子,再次做出了一個判斷——他一生中最爲大膽的判斷。

“殺我一人無礙,只是苦了兩浙百姓(浙東和浙西),我死之後,此地必大亂十年!”

事實證明,這是一句十分靠譜的話。

【黑暗的降臨】

在汪直被抓之後,胡宗憲的情緒落到了最低點,自抗倭以來,他從未如此不知所措,多年的經驗告訴他,汪直的死將成爲一個重要的轉折點,無數的倭寇將登上海岸,任意妄爲,燒殺搶掠,再也沒有人能夠束縛他們。而憑藉目前的軍力,根本無法阻攔他們的暴行。

最黑暗的時刻就要來到了。

無計可施,胡宗憲急忙去找徐渭,可徐師爺卻比他更激動,剛見面就操一口紹興話大罵道:

“王本固這個死捏子,該殺!該殺!”

這裡稍微普及一下紹興話,所謂捏子,大致相當於普通話中的白癡,呆子。

於是胡總督不急了,他靜靜地看着徐渭,等待着他,因爲根據以往的經驗,這位仁兄唾沫橫飛之後,總是會有主意的。

可這一次似乎例外了,徐渭罵完後,竟然陷入了沉默,一句話也不說。

胡宗憲終於坐不住了,他發言打破了寂靜:

“事已至此,縱罵也無益,眼前局勢危急,該如何應對?”

徐渭思慮良久,終於說出了一個回答:

“如今招撫不成,唯有一戰了。”

但這個答案,是胡宗憲不想聽到,也不能接受的,如果能打,早就打了,何必玩那麼多花樣,等到今天?

但現在,他已別無選擇。

其實一直以來,胡宗憲都屈辱中忍耐着,無論汪直也好,徐海也好,海盜也好,漢奸也好,畢竟都是倭寇,並不是胡宗憲的客人,更不是他的朋友,他們帶領日本人燒殺淫掠,無惡不作,本不用跟他們客氣,之所以以禮相待,步步爲營,只是因爲實力不足而已。

但一忍再忍,一讓再讓,而今卻是青山依舊,血水長流。

實力不濟也罷,力不能支也罷,既然忍無可忍,那就無需再忍了。

胡宗憲終於拍案而起,發泄出心中所有的憤怒:

“開戰!不信我中國無人!”

一場驚天動地的決戰就此拉開序幕。

胡宗憲開始調兵遣將,儲備糧草,修築工事,他十分清楚,在前方等待着他的,將是長期而艱苦卓絕的持久戰爭,只有堅持到最後的人,才能成爲最終的勝利者。

但他做夢也沒有想到,拉開這場戰爭序幕的,將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慘敗。

所謂萬事開頭難,爲了搞個開門紅,胡宗憲派出了自己的最強部屬俞大猷,率領最精銳的部隊,進攻一個看似已然唾手可得的目標。

這個目標就是汪直的養子毛海峰,在汪直被捕之後,他殺掉了夏正,卻沒有能夠逃走,在岑港被明軍團團圍住,此時他的手下已逃散大半,只餘不到千人。

胡宗憲以數倍的兵力和名將出馬,準備一舉掃滅這個走投無路的餘孽。

嘉靖三十七年(1558)春,戰鬥正式開始。

此時的俞大猷已經升任都督僉事,手握軍權,身經百戰,連他也認爲,打敗毛海峰易如反掌。

但這個世界之所以豐富多彩,是因爲它總能帶給人們驚喜,俞大猷集結大軍進攻,遭到頑強抵抗,被敵方擊退。

所謂勝敗兵家常事,俞大猷並不以爲意,但不久後他就發現,事情有點不對勁了。

進攻從春天開始,一直打到了夏天,風景變了,天氣變了,每天的戰報卻從未改變,俞大猷拿出了看家本領,陸戰海戰,長矛火炮,挖坑耍詐,能用的都用了,岑港和毛海峰卻依然紋絲不動,一次又一次打退了明軍的進攻。

毛海峰拼命了,不但是爲了求生,更是出於憤怒,在這場高水平的智力遊戲中,他曾無比信任胡宗憲,相信他的許諾,相信事情終究會有一個妥善的解決。

但是當汪直被捕的消息傳來時,他的所有期冀都變成了怒火,他認爲自己被欺騙了,在他眼中,胡宗憲和王本固都是朝廷的人,沒有任何區別。

俗話說橫的怕愣的,愣的怕不要命的,這人要不怕死,也就沒啥怕的了,俞大俠雖然武功蓋世,也蓋不住這位玩命的哥們,所謂亂拳打死老師傅,一通王八拳下來,橫掃少林的俞大俠也沒了辦法。

仗就這麼打了下去,日日打夜夜打,春天走了,夏天來了,又是一個深秋。俞大猷急了,胡宗憲也急了,這麼打下去,大夥就得在岑港過年了。

但他們終究沒有和毛海峰共慶新春,說起來這還要歸功於他們的一位共同領導——嘉靖。

上萬人打上千人,打得春去秋來,竟然還沒有個結果,嘉靖氣得腦袋冒煙:你們都是飯桶不成?!

他直接下達了命令:

浙江總兵俞大猷,作戰不利,限期一月,必取岑港!如到期不取,自總兵以下,全數撤職查辦!

這回俞大俠麻煩了,他去找胡宗憲,想請領導幫忙解決問題。

然而胡宗憲卻連連擺手,愁眉苦臉地告訴他:打仗我是不行的,這個問題只有靠老兄你自己了,希望你早日建功,不然兄弟我遲早要跟着你一起下臺。

找組織也不行了,俞大猷一跺腳,咬着牙又回了前線,督促軍隊日夜攻打,但毛海峰這次是吃了秤砣鐵了心,發誓頑抗到底,攻了二十多天仍然沒有效果。

眼看日期快到,俞大猷百般無奈,只得用上了最後一招——開會。

在會上,俞大猷再次鼓勵部下奮勇作戰,而且絲毫不怕丟臉,當衆宣讀了皇帝罵他的那封諭示,然後明白地告訴大家,皇帝發怒了,後果很嚴重,你們還有什麼本事,趕緊使出來,要不然等老子完蛋了,你們一個也跑不掉!都得陪我下去!

這話是有來由的,嘉靖的旨意講明如不能按時殲敵,自總兵以下全數革職查問,總兵是俞大猷,下面還有好幾個級別,分別是副總兵、參將、遊擊將軍。俞大俠的意思是,這是個集體大黑鍋,我要背,你們也得要背!

大家都慌了,爲了保住飯碗,紛紛回營積極準備。就在這時,一個參將找到了俞大猷,自告奮勇地表示願意充當先鋒,剿滅毛海峰。

看着這位毛遂自薦的參將,俞大猷發出了疑問:

“你有把握嗎?”

參將信心十足地回答道:

“必盡全力,以獲全勝!”

俞大猷點了點頭,但心裡實在沒譜,自己都打不了的仗,誰能打?

不過火燒眉毛之際,也只能湊合了。

但這位參將領命之後,卻沒有立即行動,反而減少了進攻次數,只是每天派幾個小兵到敵軍陣前叫陣,除此之外啥也不幹。俞大猷多次催促,卻依然故我,從不動兵。

期限越來越近,皇帝也等不及了,還沒到一個月,就下令免去俞大猷等人的官職,末了還放了句話——暫不追究,戴罪立功。

免了職還叫不追究?照這意思,如果再打不下來,大家就要手牽手進牢房了,就在俞大俠心急如焚,準備親自抄傢伙出去拼命的時候,捷報傳來,岑港終於被攻克了。

一直以來,俞大猷的這位部屬並沒有消極怠工,因爲他使用的,是一種極爲巧妙的心理戰術,先減緩進攻的節奏,麻痹對方緊繃的神經,同時仔細勘查地形,選擇合適的突破口,待時機成熟,再一舉發動總攻,殲滅敵軍。

就這樣,歷時近半年的岑港之戰落下了帷幕,在此戰中,明軍傷亡近三千餘人,殲敵不到千人,並有部分倭寇成功突圍逃竄,可謂是灰頭土面,丟盡了臉。

但嘉靖同志還是很夠意思的,他兌現了承諾,沒有處罰俞大猷等人,並將他們官復原職。

逃過一劫的俞大猷感慨萬千,專程找到他的那位得力部下,由衷地感嘆道:

“慚愧,慚愧,我不如你啊。”

這話其實不新鮮,因爲俞大俠一向是個謙虛的人,然而後世之人幾乎一致認定,他的這句話並非謙虛,而是事實。

偉大的俞大猷終於遇到了一個比他更偉大的將領,因爲這位參將的名字,叫做戚繼光。

【生下來就是將軍】

洪武十四年(1381),名將傅友德、藍玉率軍遠征雲南,一路所向披靡,戰況十分順利,不久之後,元朝守將樑王自盡,雲南全境平定。

戰爭結束之後,傅友德依照慣例,向朝廷送交了陣亡軍官名單,以供追認。

而當朱元璋翻閱這份名單時,目光卻停留在了一個名字上——戚祥。

這是個他所熟悉的名字,二十八年前(元至正十三年,1353),當他剛與郭子興決裂,進軍定遠之時,這個人趕來投奔他,並作爲他的親兵跟隨他東征西討,立下了很多功勞。

於是他下達了一道影響深遠的命令:

“授戚祥之子戚斌爲明威將軍,任職登州衛指揮僉事,世襲罔替!”

所謂世襲罔替,就是說從今以後,這家人只要不死絕,能生兒子,這個將軍的位置就是他們戚家的,直到大明公司倒閉爲止。

於是自此之後,戚家一直揣着這張長期飯票,過着衣食無憂的生活,但歷代子孫才能實在有限,雖說勤勤懇懇,卻也沒出什麼了不得的人物,直到一百四十八年後的那個深夜。

嘉靖七年(1528)十月初一,江南漕運把總戚景通在不安中等來了兒子的誕生,雖說出生時間是在子時,但等戚老爹忙完婦產科工作時,天已經亮了。

東方破曉,太陽初起,陽光射透雲層,耀眼的光輝映照着世間萬物,戚景通放下了手中的尿布,看着窗外陰霾盡去,光照萬里的一幕,給自己的兒子取下了名字:

“就叫他繼光吧。”

在日本的戰史書籍中,有一個用來形容戰爭結局的詞語,使用頻率極高,那就是玉碎。

但這裡的所謂玉碎,並沒有我們所想的那樣豪壯,因爲根據日本人的習慣,只要死在戰場上,無論你是戰死、病死、餓死、還是逃跑時不幸摔死,統統都叫玉碎。

比如當年孫立人在緬甸大敗日軍,活埋上千名日本兵,日本國內的相關標題就是大日本帝國緬甸皇軍英勇玉碎——雖然一點也不英勇。

如果把這個概念套用到戚繼光的身上,那他的外號就應該叫粉碎機,因爲根據統計,在那幾年,但凡遇上他的日本倭寇,玉碎率一般都在百分之八十以上。

自嘉靖三十八年(1559)至嘉靖四十五年(1566),戚繼光歷十三戰,每戰橫掃敵軍,幾近全殲,最大傷亡僅六十九人,敵我傷亡平均比例爲30:1,空前絕後,彪炳史冊。

戚繼光,這個名字將成爲倭寇們最可怕的噩夢。

自古以來,爵位可以世襲,但天才是不世出的,作爲天才的父親,戚景通實在是個能力很一般的人,但他也有着兩個不可多得的優點:

老實、肯幹。

所以雖然他沒有什麼特殊的才能,官運卻也不錯,從登州指揮僉事升任大寧都指揮使,最後還榮調進京,擔任神機營副將,成爲明軍中的高級將領。

一般說來,老爹是高幹,家裡自然差不了,然而戚繼光卻是個例外,從小他的生活條件就很一般,這都要歸功於他的父親。

戚景通是個老實人,而且爲人正直,從不搞灰色收入,曾幾次主動上交工作對象送來的紅包,屢次獲得上級表揚,幾十年如一日,只靠工資過日子,而在明代,這種行爲的唯一結果就是清貧。

但戚景通並不以爲意,相反,他還反覆教導兒子要學習自己的好榜樣,要爲官清廉,建功立業。

事實證明,戚繼光成功地達到了父親的要求——僅限於第二點。

和衆多讀書人一樣,戚繼光自幼苦讀私塾,由於他家境一般,且衣着樸素,許多富家子弟都瞧不起他。

然而在他讀到十歲的時候,突然有一天,教書先生走進學堂,沒有講課,卻鄭重其事地告訴所有同學,從今以後,和戚繼光同學玩耍的時候要千萬當心,不要有危險動作,如果有個三長兩短,是會有大麻煩的,因爲戚同學已經是四品將軍了。

戚繼光出生的時候,戚景通已經五十多歲了,到了嘉靖十七年(1538),他估摸着自己年紀大了,就退休回了家,按照朝廷規定和個人意願,他的職位將由十歲的戚繼光繼承,雖說手續還沒有辦,但戚繼光已經是名義上的將軍了。

一般人讀幾十年書,考中個進士,最多也就混個六七品官,還要苦巴巴熬資歷,戚繼光同學年僅十歲,已然官居四品。所謂的就是這樣煉成的。

但這對於戚繼光來說,卻並不是一件好事,很快,一個難題就將擺在他的面前。

因爲根據朝廷規定,象戚繼光這樣的中高級別幹部,出門必須要坐馬車,可是戚繼光家條件有限,買不起車,坐11 路車又太丟面子,無奈之下,只好改成家裡蹲了。

於是十歲的戚將軍被迫輟學,呆在家裡苦讀。此時,一位老師聽說了這件事,便主動表示願意上門教戚繼光讀書。

戚繼光自然十分高興,卻又擔心收費問題,那年頭,請個家庭教師比買輛車也便宜不了多少。

但是過了很久,這位老師卻從沒有提過錢的事情,每天自費來往,教完走人,連飯都不吃。

戚繼光十分納悶,也感到非常愧疚,一天,他花了點錢,準備了非常豐盛的飯菜,想請老師吃頓飯。

然而他想不到的是,老師看見滿桌飯菜,竟然勃然大怒,不但不吃,還大聲訓斥道:

“你家境清貧,卻如此奢費,難道我到你這裡是爲了吃飯嗎?”

戚繼光一語不發,立刻撤走了飯菜,老師的面孔纔好看了些,他語重心長地對戚繼光說道:

“你雖是世襲將軍,卻如此勤奮好學,實在難得,我上門教你,只願你日後堅持不懈,早日成才,報效國家,便已不負我所望了。”

面對這位無私的導師,戚繼光無言以對,只能眼含淚水,鄭重地向老師行禮。

日子依然繼續着,家境依然清貧,老師依然來訪,依然分文不收,而戚繼光也依然苦讀不輟,但改變在不知不覺中發生着。

清苦卻堅持操守,嚴謹而不計得失,從父親和老師那裡,戚繼光確立了他一生的處事準則——以天下爲己任,豈計個人榮辱!

於是,在不久後的一個夜晚,秉燭苦讀之時,少年戚繼光揮筆寫下了一首千古名作,以及他一生的理想:

〖小築暫高枕,憂時舊有盟。

呼樽來揖客,揮麈坐談兵。

雲護牙籤滿,星含寶劍橫。

封侯非我意,但願海波平。〗

在此後的四十年中,他一直虔誠地堅持着這個偉大的信念。

第2章 奇怪的人第8章 陰謀第2章 和稀泥的藝術第21章 曙光第4章 不倫之戀第20章 沒有選擇第15章 兵不厭詐第12章 東南的奇才第6章 最陰險的敵人第18章 二次攤牌第18章 沉默的較量第22章 奪門第31章 殉國、疑團、殘暴、軟弱第13章 下一個目標,張士誠!第10章 最後的秘密第9章 致命的疏漏第12章 天才的敵手第7章 不起眼的敵人第13章 第二個猛人第19章 朱祁鎮的奮鬥第15章 一個文雅的人第17章 信念第11章 洪都的奇蹟第1章 皇太極第14章 明朝的憤怒第14章 明朝的憤怒第14章 突圍第7章 死鬥第14章 強敵第9章 陰謀第1章 有冤報冤,有仇報仇第6章 謀殺第4章 就從這裡起步第6章 最陰險的敵人第9章 張居正的缺陷第20章 回家第10章 敵人第19章 朱祁鎮的奮鬥第24章 建文帝第9章 決戰不可避免第13章 天下第一幕僚第4章 成熟第14章 復仇第7章 徐階的覺醒第22章 奪門第21章 結束了第17章 名將的起點第22章 奪門第19章 選擇第4章 混戰第14章 突圍第30章 離勝利只差一步第17章 不世出之名將第9章 陰謀第12章 東南的奇才第13章 野心的開始第13章 野心的開始第1章 童年第15章 兵不厭詐第13章 下一個目標,張士誠!第12章 純屬偶然第19章 終結的歸宿第13章 禍根第3章 遊戲的開始第8章 天下,三人而已第16章 決斷!第12章 純屬偶然第3章 解脫第13章 第二個猛人第23章 終點,起點第19章 終結的歸宿第9章 生死相搏第2章 災難第13章 天下第一幕僚第10章 敵人第5章 東林崛起第4章 成熟第11章 必殺劉瑾第11章 投降?第14章 突圍第5章 儲蓄資本第15章 孤軍第11章 投降?第4章 就從這裡起步第20章 勝利 結局第17章 胡惟庸案件第6章 明君第11章 強大,無比強大第1章 絕頂的官僚第4章 龍爭虎鬥第25章 等待中的朱棣第17章 名將的起點第4章 混戰第8章 可怕的陳友諒第20章 新的開始第4章 夜半歌聲第5章 最終的亂戰第12章 鄱陽湖!決死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