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正德年間的政治風波

劉瑾是朱厚照在東宮時的舊人,他有一定的文化水平,能夠帶着朱厚照玩樂,更爲重要的是在朱厚照登基後劉瑾在理財方面頗有心得,他會出一些主意讓皇帝創收,他更是偷偷告訴皇帝國庫收入減少是因爲文官們管理不善或貪污所致,要求對文官進行徹查。皇帝將這個任務交給了劉瑾,劉瑾還有七個幫手,他們是馬永成、高鳳、羅祥、魏彬、丘聚、谷大用、張永,這七個人也是圍繞在朱厚照身邊的人。皇帝的確是孤立的,不僅在外廷那裡得不到任何幫助,內廷也是如此,司禮監掌印太監王嶽跟前朝的懷恩一樣跟他的主子對着幹。皇帝逐漸依靠身邊的這八名宦官建立自己的班底,鹽引之事已經讓皇帝決定跟官僚集團徹底決裂,但內廷和外廷已然聯成一體,朱厚照只能暫時拿清查國庫帳目一事打擊官員,並讓劉瑾掌握京師軍隊,以應付未來可能出現的變局。

劉瑾和他的七名助手對文官的清查使他們感到不安,一旦在皇帝那裡落下什麼口實,皇帝就可以名正言順的對他們進行打擊。正德元年的十月份,鹽引事件剛剛過去一個月,紫禁城的氣氛便劍拔弩張,文官們坐不住了,開始提前出手,而文官們的提前出手也使得正德年間的政治衝突全面爆發。

1506年10月27日內閣和司禮監上書要求武宗處死八虎,此時朝臣已經給劉瑾等八人取了個外號,名曰“八虎”,皇帝接到朝臣和司禮監的上書徹底絕望,他讓人去央求內閣與司禮監,要求將這八人發配南京了事,內閣態度極其強硬,聲明只將這八人處死,不做其他議題,而且要在二十八日的早朝上逼迫皇帝做此決議,大明朝到了這個時候已是倒了個個,不是皇帝對官員發議題,而是官員對文官發議題。到了晌午,朱厚照將此事壓了下來,愣是不批。

下午,內閣和司禮監共同商量了一個議題,那就是到了夜晚在宮中密殺這八名宦官。物極必反,文官們的跋扈終於在文官內部招致不滿。吏部尚書焦芳本就跟內閣三人有嫌隙,他將這一消息告知了八虎,這場戰鬥剛剛打響,文官內部就已現分裂,焦芳的叛變導致文官們的計劃功虧一簣,正德年的政治形勢發生驚天逆轉。焦芳不是一個個案,嘉靖年還有張驄,從焦芳和張驄我們會發現兩個問題,一是文官在跟皇帝的鬥爭中還略顯稚嫩,二是此時的文官還未上軌道,後世跟皇帝合作的嚴嵩和張居正的慘烈結局給所有人提了個醒,帝國是士大夫的帝國,如果有誰敢跟天下的文官作對,嚴嵩、張居正就是榜樣。

八虎得知了朝臣要對自己動手的消息,集體跪在了朱厚照面前痛哭,朱厚照此刻終於意識到形勢是何等嚴峻,自己已經是退無可退,話語權完全掌握在對方手中,他們想怎麼辦就怎麼辦,如果自己不合作,自己作爲皇帝的合法性是否也會被動搖。雖然朱厚照意識到了這些問題,但他仍是一籌莫展,這時候狡猾的劉瑾有了主意。

如果文官們不是要把這八虎趕盡殺絕,劉瑾等人也許就會乖乖去了南京,此後朱厚照就會失去最後的依靠,但皇帝在局勢緩和後將這些人重新召回來也不是沒可能,總之,一切還都是變數,但如今劉瑾等人只有置之死地而後生了。劉瑾告訴正德其實局勢很好化解,先抓捕司禮監掌印王嶽,將內廷控制在手裡,然後將外朝的文官分化,如此這個僵局自然會破解。

朱厚照發覺如果順着劉瑾這個思路做下去,的確有勝算的可能,文官都是紙老虎,真動起手來他們能堅持多久還是個未知數,自己必須要****了,爲了祖宗成法,爲了自己不成爲一個傀儡皇帝,也爲了後世子孫,必須要這麼做了,我朱厚照不在乎後世對我的評價。

當天夜裡,朱厚照指揮宮內禁軍抓捕司禮監掌印王嶽,隨即讓劉瑾執掌司禮監,丘聚提督東廠,谷大用提督西廠,張永協助分管京營。這一切都在10月27日的夜裡秘密進行,天還沒亮,這位年輕的皇帝就已經牢牢掌控住了大內和京師禁軍,他開始穩穩當當的坐在乾清宮內等待大臣們的早朝。

當魚貫而入的文官們進入朝堂的時候,他們發現站立在皇帝身旁的不是王嶽,而是劉瑾的時候,就覺得事情已經起了變化。劉瑾宣讀了皇帝的告示,王嶽被髮配南京,皇帝駁回了處決八虎的奏書。

內閣三巨頭當堂表示辭職,皇帝乾淨利落的批准了劉健和謝遷的辭職,但卻將李東陽的辭職駁了回來。皇帝在這個時候又一次展現出了他的超強政治手腕,這件事情李東陽不是主謀,另外,如果將三人全部趕走,內閣沒有挑大樑的,所以他留下了李東陽,更深層次的原因是皇帝還不想讓內廷力量太強大,還也需要讓內閣來牽制劉瑾等人,他還要對雙方的力量進行對比,以便日後再微調,帝王的心術在這裡又一次得到淋漓盡致的發揮。與此同時,朱厚照將那個告密者焦芳調入內閣,用於制衡李東陽,又讓張永、谷大用、丘聚制衡劉瑾,朱厚照在短時間內就建立了一種精妙穩準的政治結構,正德年間的這場風波就如此悄無聲息的被平息了,但它帶來的政治地震遠沒有結束。

正德二年三月,劉瑾命羣臣跪於金水橋上宣讀奸黨名單,宦官王嶽在去南京的路上被劉瑾派來的殺手誅殺,回到原籍的劉健、謝遷隨即被削職爲民,戶部尚書韓文因管理國庫瀆職而被罰俸1500石,本就經濟不寬裕的戶部尚書竟然一發窘迫起來。從正德元年開始一批反對劉瑾的官員被免職或被廷杖,劉瑾已經開始發威了,而朱厚照明顯還想讓他繼續發威一段時間,一旦他觸到朱厚照的底線,朱厚照就會收拾他。

正德元年的這場***表面上看並無大的波動,也不見流血之事件,但其意義卻非同小可,稱其爲一場不流血的政變也不爲過,這場政變的直接受益人是皇帝和圍繞在他身邊的內侍。弘治十八年正德登基後,官僚們便發現這位新主子不好對付,爲了控制住皇上,避免皇上被他人干擾,官員們纔想出處死八虎的主意,文官們的這一行爲是對皇權的嚴重蔑視,雖然皇帝最終取得了勝利,但卻改寫不了皇權已經衰落的現實,而這場政治衝突的背後是廠衛政治重新崛起的事實,從文官們的表現我們更可以看出一個深層問題,那就是士大夫們的陳舊思想已經跟這個時代不合拍了,我們的帝國已經無法在一種激烈的對抗中求取政治上的平衡。

第31章 陰霾下的景泰王朝第46章 後劉瑾時代第73章 隆慶王朝——帝國走向開放與自信第37章 成化年間的流民問題第50章 寧王叛亂第43章 歷史進入正德年第72章 嘉靖時代第64章 財政危機第51章 正德南巡第22章 反腐、改組與調整第61章 皇帝和他的首輔們(1)第6章 李善長第10章 元末明初的士大夫第74章 徐階與高拱第20章 歷史滑進洪熙年第63章 長生不老,君門萬里第33章 英宗時代第6章 李善長第61章 皇帝和他的首輔們(1)第53章 王陽明和他的心學第10章 元末明初的士大夫第62章 皇帝和他的首輔們(2)第46章 後劉瑾時代第53章 王陽明和他的心學第68章 嚴嵩之死第8章 胡惟庸之死第46章 後劉瑾時代第25章 帝國駛入轉折年第8章 胡惟庸之死第63章 長生不老,君門萬里第4章 繼任者朱元璋第61章 皇帝和他的首輔們(1)第10章 元末明初的士大夫第58章 李福達案及政治清洗第57章 左順門事件第2章 史上最強悍的北伐軍第59章 大禮儀的新階段(1)第42章 弘治王朝的老生常談(2)第42章 弘治王朝的老生常談(2)第64章 財政危機第29章 土木堡之災——歷史的轉折點第52章 茶陵詩派與後吳中詩派第46章 後劉瑾時代第32章 曹石兵變第58章 李福達案及政治清洗第44章 正德年間的政治風波第19章 國初的理學第69章 嘉靖與海瑞第37章 成化年間的流民問題第51章 正德南巡第73章 隆慶王朝——帝國走向開放與自信第32章 曹石兵變第25章 帝國駛入轉折年第9章 國初的武將們第57章 左順門事件第58章 李福達案及政治清洗第3章 領袖劉福通第56章 大禮儀之爭第59章 大禮儀的新階段(1)第12章 建文皇帝的“文”第28章 朝堂上的爭論第9章 國初的武將們第10章 元末明初的士大夫第58章 李福達案及政治清洗第19章 國初的理學第51章 正德南巡第49章 大規模的政治請願活動第13章 內戰爆發第36章 汪直和他的西廠第42章 弘治王朝的老生常談(2)第32章 曹石兵變第62章 皇帝和他的首輔們(2)第22章 反腐、改組與調整第20章 歷史滑進洪熙年第22章 反腐、改組與調整第1章 至正十一年的難題第57章 左順門事件第12章 建文皇帝的“文”第75章 譚倫與戚繼光第57章 左順門事件第37章 成化年間的流民問題第42章 弘治王朝的老生常談(2)第58章 李福達案及政治清洗第5章 帝國治理第35章 成化年——王朝進入荒誕期(2)第8章 胡惟庸之死第4章 繼任者朱元璋第1章 至正十一年的難題第30章 苦難的歷程第70章 繁榮的小說市場第8章 胡惟庸之死第73章 隆慶王朝——帝國走向開放與自信第53章 王陽明和他的心學第6章 李善長第3章 領袖劉福通第8章 胡惟庸之死第31章 陰霾下的景泰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