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章 李福達案及政治清洗

李福達是山西淳縣人,因爲參加白蓮教而被官府抓獲,後來被充軍。李福達從戍地逃脫後跑到陝西洛川,在那裡試圖繼續利用白蓮教舉事。事敗後,李福達再次被官府通緝,他化名張寅,逃到了京城,混入武定侯郭勳的府上。李福達說他會黃白之術,所以深得郭勳器重。沒過多久,李福達在街上閒逛被人認了出來,李福達只好逃回山西。噹噹地官府抓了他的兩個兒子後,李福達只好去官府自首。

山西巡撫馬祿認定張寅就是李福達,並以謀反罪判處李福達死刑。本來事情到這裡就結束了,但山西巡撫畫蛇添足,他又將武定侯郭勳扯上,劾郭勳一個“庇奸亂法”之罪,要求皇帝懲罰。嘉靖只是批准了對李福達的處罰,對處罰郭勳的奏章並沒有批准,按說事情到這裡又該結束了,但羣臣卻不依不饒起來,並最終將李福達一案弄成驚天大案。

大禮儀之爭在朝堂上的影響並沒有結束,羣臣對挺皇派的張璁、郭勳一直都沒有好感,此次正好借題發揮,對郭勳窮追猛打。郭勳卻並不傻,抑或受到了張璁等人的點撥,他開始把這件事情往大禮儀身上扯,說羣臣是爲了報復議禮之爭的仇。此時皇帝的疑心已經很重,他往往自己假設一個命題,然後把現實往這個命題上套,縱觀整個嘉靖朝,皇帝基本上都是這樣。

郭勳的話無疑說到了嘉靖的心坎上,在他看來,這點雞毛蒜皮的小事至於去找一個世襲侯爵的茬嗎?事實上,皇帝的猜想的確是正確的,官員們就是利用這個案件找郭勳的茬。但郭勳卻將這件事情挑明,這無疑將這個普通的白蓮教案件上升到政治高度,案件最終判定的結果還要取決於雙方的博弈。

皇帝下令將李福達從山西提到京城,由三法司會審。皇帝既然要替郭勳開脫,那麼李福達就必須無罪,這樣才能名正言順。但三法司會審的結果維持了原判,嘉靖只好將三法司的官員全部換掉,桂萼執掌刑部,張璁執掌都察院,方獻夫執掌大理寺,這些都是嘉靖的人。三法司重新會審的結果完全推翻了原判,李福達跟徐寅完全沒有任何關係,從中央到地方所有參與審判李福達的官員全部被流放或免職,受此案牽連的人達40多人。這是皇帝利用李福達一案對大禮儀中反對派官員的一次清洗,而清洗的目標放在了司法系統,空缺出來的職位也被張璁一派的官員迅速補進。

李福達一案的確是撲朔迷離,時至今日也沒有一個確切答案。幾十年後,四川捕獲一妖人,該人供稱曾跟山西的一白蓮教世家學習妖術,而傳授法術的正是李福達之孫。從這裡我們可以得知李福達家族乃是世襲的白蓮教世家,但據李氏子孫的描述,李福達無論是相貌、年齡、生平都跟徐寅不符合,當年的案情的確是冤案,李福達跟徐寅根本不是同一人。

現在看來徐寅只是山西省一位逃亡的匠戶,因爲兒子被選爲郭勳府上的侍童便跑到郭勳府上混日子,後來在街上被人認成了李福達,徐寅則以爲自己作爲一個逃亡的匠戶被人認出來了,便跑回山西,誰知道回到山西后卻被當地官府當作李福達抓了起來,當堂判死。徐寅的兒子央求郭勳救乃父,這纔有了郭勳跟此案牽連的說法。我想此案大概就是這麼回事,文官稀裡糊塗,皇帝也是稀裡糊塗,但皇帝認定官員們藉此逮住郭勳不放,是爲了大禮儀一事。一場莫名其妙的白蓮教案件變成了重大的政治事件,並導致皇帝對反對派官員的一次大清洗,這表明大禮儀後的朝局仍不平靜,無論有沒有這次的李福達事件,皇帝對楊廷和一派的官員都會展開清洗,此次不過是借題發揮罷了。

審理李福達一案的40多名官員爲此丟掉了官職,但這並沒有結束,在審理李福達一案的過程中,全國上書支持此案的100多人皆被免職,這些人涉及六部、各府、道、院,皇帝將此案作爲試金石,將官員做出一次分類,然後再剔除之。

都察院、大理寺、六部這些地方的官員基本上被清理完畢,剩下還有個地方就是翰林院。明朝文官三大系統:內閣、都察院、翰林院。翰林院也名列其一,這些翰林學士們一旦發起瘋來,比都察院的御史還要厲害。而在大禮儀之爭中,翰林院是重災區,左順門事件就是翰林院的學士們搞起來的。在發生李福達案這年的冬天,張璁以禮部尚書的身份入閣,張璁入閣後首先將矛頭對準了翰林院,他將改組這個貴族化的小團體。

入翰林院的必須是進士出身,而且是新科進士,除此之外,入閣也必須要有翰林院經歷,所以這些翰林學士們有了雄傲一切的資本。當初嘉靖將張璁、桂萼弄進翰林院就是要給倆人鍍金,提高他們的起點,但張璁、桂萼在翰林院遭到學子們的一致鄙視,沒人願意跟他們倆說話,人們都將他們看作無賴,甚至人們紛紛辭職以示不屑於此等人爲伍。但這絲毫影響不到二人的情緒,二人該怎麼樣還是怎麼樣。

張璁打破了翰林學士必須從新科進士中選拔的慣例,在京官員、地方官員都可以入翰林院,這實際上打破了他們的小圈圈。張璁還重新制定一套考覈體系,將二十多名不稱職翰林學士調往地方,同時從大理寺和地方選派官員充入翰林院,張璁通過這種方式對翰林院來了次大換血,在張璁的猛攻下,又一箇中樞機構倒下了。

張璁對於翰林院的改組一方面打擊了政敵,另一方面打破了翰林院這個小團體,破除了結黨的問題。都察院、大理寺、六部、翰林院都得到了整頓,剩下的就是內閣,果然張璁在整頓完了翰林院之後便將下一個目標放在了內閣。

此時的內閣首輔是費宏,費仍然是楊廷和這個系統的人,以張璁的資歷若想取而代之,仍是不可能,張璁想到了一個人——楊一清。此刻楊一清還在陝西任他的三邊總制,楊一清已經成了帝國資格最老的人,重要的是他還是張璁一黨的人。張璁、桂萼開始活動讓楊一清接替首輔的位置,嘉靖本人對費宏並無意見,但在張璁、桂萼的輪番攻擊下,費宏於1528年致仕,楊一清成了帝國的首輔。

一個早已退休多年在家的官宦,一個本應安享晚年的官宦,此刻卻在張璁的安排下不僅重掌兵權,而且還成了首輔。明代就是有這麼多奇妙的事情,二十歲不到的少年可能會中進士,但幾年後可能就莫名其妙的離開了官場,從此不再踏入仕途;五十歲的人也會中進士,並在七十多歲的時候開始輝煌。在這裡,生命的起點已經不再重要,重要的是你在人生中能夠達到什麼樣的高度。任何人的輝煌都是一段時間,成名太早不見得是好事。

我們的張璁儼然成了權臣,雖然內閣首輔是楊一清,但實際說話的是他,這都是隱藏在幕後那個人在支持。他在一旁冷靜的看着羣臣鬥來鬥去,他明白既不能使一方力量過強,也不能使另一方力量過弱。

大禮儀之爭早已變了味,它已經成了雙方的權力之爭,張璁一夥已經陷入瘋狂,他們不惜一切清除異議人士。嘉靖爲了掌握權力,在張璁、桂萼的幫助下,以一批新的官僚替換舊的官僚,我們的王朝似乎在永樂之後重回,但時代已經不同,無論皇帝此時多麼試圖控制權力,但始終是力不從心。張璁也由於跟皇帝保持合作而被視爲奸臣,我們的儒家歷史觀認爲跟皇帝保持合作的就是奸臣,因爲羣衆跟領導的矛盾是永恆的,跟領導合作就是對大多數人利益的損害,一般人都是這麼認爲。

嘉靖元年到嘉靖七年的事情跟洪武三年到洪武二十年是如此類似。洪武三年李善長致仕,近三十年後朱元璋還是不願意放過他,終是在自己臨死前一年將其賜死,雖然表面上看起來朱元璋對李善長的擅權不滿,但他們之間究竟有着怎樣的微妙關係我們不得而知,也許只有當事人自己清楚。

對於嘉靖和他的跟隨者來說,這場鬥爭還沒有結束,因爲他們還沒有進行一個總結,那個楊廷和雖然已離開朝堂,但還沒有明確他的罪名。在一般人看來,***講究的是趕盡殺絕,或許人們得出國人殘忍的結論,但政治講究的是明正言順,這纔是我們的***看起來那麼殘酷的原因。

最終的矛頭還是要指向那位退休在家的前任首輔,而此次對這位首輔的再次發難卻是從遙遠的西部邊陲開始的。

哈密是我們這個帝國西部最遙遠的邊鎮,位於新疆境內。歷史進入宋代,由於造船技術的發展,加之後來奧斯曼土耳其控制了東西方商路,絲綢之路就這樣沒落了,帝國對於西部再也發生不起興趣。哈密對於帝國的意義就在於迎送西域來的使節,另外對西域諸國起到震懾作用。明初哈密控制在蒙古貴族手裡,因爲蒙古人阻擋西域的朝貢使節,朱元璋於洪武二十四年發兵攻破哈密城,後來朱元璋封蒙古人爲哈密王,承擔爲帝國守衛邊陲的義務。

哈密過於遙遠,帝國對於它的控制始終是無力的,從成化年間起,明廷就跟吐魯番圍繞哈密展開反覆爭奪,到了正德年間,帝國已經疲憊了,對這個西部邊陲小鎮失去了興趣。

成化年間的王越、弘治年間的馬文升都是對吐魯番採取強硬態度,但馬文升致仕後,正德皇帝對哈密失去了興趣。楊廷和擔任首輔後,重新對吐魯番採取強硬態度,嘉靖年間,哈密仍然控制在吐魯番手裡,而此時的吐魯番首領是一個叫滿速兒的人。陳九疇是楊廷和任用的甘肅巡撫,在吐魯番、哈密問題上,陳九疇遵循了楊廷和的政策,從正德晚期到嘉靖初期,甘肅地方跟哈密之間不斷開戰。1523年,陳九疇在上報朝廷的戰報中宣稱滿速兒已經被他打死了,但此時的朝廷正陷入禮儀之爭中,對於哈密問題實在是提不起興趣,一個外藩首領的生亡並未引起過多的關注。但幾年後,人們發現這個首領還活着,事情就不一樣了。

人們普遍認爲陳九疇虛報戰功,更爲重要的是陳九疇是楊廷和的人,到了此時哈密問題終於引起了帝國的關注,因爲它跟李福達一案一樣,又是巧妙的與政治聯繫起來,成爲肅清政敵的工具。

陳九疇被免職,發配邊疆,主管邊境事務的官員有四十多人被免職,一些低級官員剛剛踏入仕途就此失去仕途,在這場已經持續9年的大禮儀鬥爭中,沒有人知道皇帝究竟要走多遠。我們的皇帝已經日益偏激起來,他是一個牙眥必報的人,顯得有些孩子氣,少了君主的氣魄。

雖然此次哈密事件並沒有追究楊廷和,但隨後朝堂上對於哈密的存廢的問題展開了一番爭論。那些仍然支持楊廷和的官員認爲應該發兵奪回哈密,張璁一派的官員認爲應該將哈密交到吐魯番手裡,然後通過與吐魯番互貢來換取吐魯番對大明的朝貢,對於他們來說蒙古人鎮守哈密和吐魯番人鎮守哈密並無本質區別。此時,大明朝這塊昔日的邊陲已無人關心它的生死,它對於帝國來說已經成了無關痛癢的東西,張璁一派對它的看法並不是內心真實的看法,只是爲了與楊廷和的對哈政策以示區別而已。敵人支持的,我們就要反對,這已經成了永恆不變的真理。哈密最終的失去表面上看是因爲嘉靖朝的這場曠日持久的***,但深層的原因乃是哈密已經處於帝國控制範圍之外,控制的成本大於收益。

到了此時,關於大禮儀的爭論已經告一段落,皇帝需要對前階段的戰果進行總結,並以書面化的形式確立下來。嘉靖七年(1528年),《明倫大典》編纂而成,《大典》共分六卷,詳細記載了從正德十六年到嘉靖三年羣臣所上的奏書,並對倫理問題重新進行了強調。鑑於很多人對於這場大禮儀之爭並不瞭解,以至於產生誤解,所以《明倫大典》也起到正人心、靖浮言、明臣職的功效,最重要的是它給後世提供了一種歷史案例,以後再遇到這樣的事情可以遵照執行。

《明倫大典》頒行後,對楊廷和的定罪也隨即進行。楊廷和被定以朋黨罪、欺君罪、藐視皇帝罪、煽動罪被判死,但皇帝寬大處理,將楊廷和削職爲民。皇帝對楊廷和的定罪並沒有定到點子上去,雖然定罪頗多,但不能攻其一點,只要指出楊廷和違背了儒家禮法即可,在這裡,皇帝和他的政策制定者們並沒有抓住這個要害,而避重就輕提及其他方面的問題,要麼是認識方面的問題,要麼是爲了給楊廷和開脫。

《明倫大典》修成了,楊廷和也定罪了,大禮儀的確是告一段落了,但很快它又進入了新階段,並使舊有的權力集團開始分化,新一輪的***又開始了。

第35章 成化年——王朝進入荒誕期(2)第13章 內戰爆發第44章 正德年間的政治風波第66章 帝國備倭(2)第24章 帝國進入老人政治第52章 茶陵詩派與後吳中詩派第38章 陳獻章和他的心學第23章 宦官崛起第51章 正德南巡第60章 大禮儀的新階段(2)第54章 王艮和他的泰州學派第39章 成化新風第55章 明武宗正德——荒誕貴族中的絕望代表第13章 內戰爆發第44章 正德年間的政治風波第2章 史上最強悍的北伐軍第11章 朱元璋的理想第73章 隆慶王朝——帝國走向開放與自信第3章 領袖劉福通第50章 寧王叛亂第5章 帝國治理第31章 陰霾下的景泰王朝第31章 陰霾下的景泰王朝第58章 李福達案及政治清洗第40章 朱見深和他生活的年代第69章 嘉靖與海瑞第20章 歷史滑進洪熙年第6章 李善長第41章 弘治王朝的老生常談(1)第4章 繼任者朱元璋第67章 隱秘的政治團體——江右門派第54章 王艮和他的泰州學派第36章 汪直和他的西廠第17章 財政的守望者——夏原吉第46章 後劉瑾時代第65章 帝國備倭(1)第28章 朝堂上的爭論第28章 朝堂上的爭論第71章 泰州學派的繼承者們第30章 苦難的歷程第35章 成化年——王朝進入荒誕期(2)第54章 王艮和他的泰州學派第5章 帝國治理第49章 大規模的政治請願活動第15章 永樂之治第55章 明武宗正德——荒誕貴族中的絕望代表第72章 嘉靖時代第55章 明武宗正德——荒誕貴族中的絕望代表第65章 帝國備倭(1)第7章 汪廣洋與楊憲第44章 正德年間的政治風波第41章 弘治王朝的老生常談(1)第1章 至正十一年的難題第64章 財政危機第23章 宦官崛起第1章 至正十一年的難題第53章 王陽明和他的心學第35章 成化年——王朝進入荒誕期(2)第73章 隆慶王朝——帝國走向開放與自信第39章 成化新風第5章 帝國治理第23章 宦官崛起第39章 成化新風第37章 成化年間的流民問題第66章 帝國備倭(2)第3章 領袖劉福通第19章 國初的理學第9章 國初的武將們第16章 唐賽兒起義——盛世王朝下的不諧調音符第63章 長生不老,君門萬里第32章 曹石兵變第17章 財政的守望者——夏原吉第43章 歷史進入正德年第32章 曹石兵變第41章 弘治王朝的老生常談(1)第63章 長生不老,君門萬里第41章 弘治王朝的老生常談(1)第54章 王艮和他的泰州學派第22章 反腐、改組與調整第71章 泰州學派的繼承者們第73章 隆慶王朝——帝國走向開放與自信第67章 隱秘的政治團體——江右門派第58章 李福達案及政治清洗第31章 陰霾下的景泰王朝第4章 繼任者朱元璋第66章 帝國備倭(2)第49章 大規模的政治請願活動第59章 大禮儀的新階段(1)第23章 宦官崛起第16章 唐賽兒起義——盛世王朝下的不諧調音符第75章 譚倫與戚繼光第18章 解縉的悲劇人生第63章 長生不老,君門萬里第28章 朝堂上的爭論第55章 明武宗正德——荒誕貴族中的絕望代表第20章 歷史滑進洪熙年第10章 元末明初的士大夫第31章 陰霾下的景泰王朝第9章 國初的武將們第67章 隱秘的政治團體——江右門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