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省親之路(三)

想到這裡,泰鬆不禁振作起來,未出嫁之前,她也是掌管了一個萬戶的公主,成吉思汗黃金家族的子孫,這一次回草原恐怕是她這一生中最後一次回草原了,這裡麪包含了太多的沉重,還有許多意想不到的情況出現,這讓泰鬆不得不打起十二分的精神去應付即將到來的重重考驗。

泰鬆這次無意中泄露出去的消息,很快就在邊軍中流傳,傳播速度簡直用一日千里來形容,王象乾本來只把這個消息稍稍的透露給幾個心腹將領,並且囑咐他們不可外傳,這可是朝廷機密,雖然是自己猜測,也得到了一定的證實,但他也知道消息泄露出去的嚴重後果,哪裡知道底下的人嘴巴不言,誰沒有幾個好友親朋的,於是這道消息就像長了翅膀似的飛了出去,若不是朝廷軍改準備的差不多,這道消息的泄露恐怕會在全國範圍內掀起軒然大波,不過消息泄露也不是全是壞處,起碼讓知道消息的將官們有了一個心理準備。

這件事怪不得泰鬆,因爲她根本就沒有說什麼,一切都是那個王象乾觀察意會揣測出來的,又怪不得王象乾,畢竟軍改這樣大的事情關係到自己切身的前途命運,他如此關心並沒有過錯,衆說有錯,那就是他不敢對自己的幾個心腹手下說了自己的猜測,但是他說的也只是自己的猜測,消息是他的那幾個手下傳出去的,源頭雖然是他,但傳播的卻不是他,而且他也沒有想傳播這個消息的意圖,當然,如果他這麼做是故意的,那其心就可誅了。

但是從這件事上,讓朱影龍清醒的認識到一個問題,那就是中央朝廷部門制度的改革與地方改革推行出現了脫節和滯後的現象,一直以來他都着重的抓中央朝廷的改革,試圖來一個從上至下的徹底改造,但是他卻忽視了地方上的接受和承受能力,缺乏一定的瞭解和調查,尤其是地區和地域差異,地方官府官員會有可能盲目的迎合中央朝廷,強制的推行改革,這會給改革帶來十分嚴重的後果,尤其是利益的上的糾葛和矛盾,就會變得非常尖銳,甚至會給地方官員帶來斂財和壓榨百姓的藉口,爲此朱影龍及時調整了中央朝廷改革的速度,加大了對地方改革的監管和調研,除了“攤丁入畝”之外,“士紳一體納糧和改土歸流”這兩項重大政策都被推遲了,但是官場整風運動卻並沒有任何影響,這是配合地方官府改革的一個重要前提。

至此,朱影龍深切體會到治國的艱辛絕非一般人能做到,就算他這個來自未來的人有些時候都難免偏頗,甚至會感到力不從心。

泰鬆也沒有想到自己不過一次無心之失居然會對大明產生了這麼大的影響,甚至讓大明從整體上來了一次撥亂反正,避免了“大躍進”的錯誤。

以連日來趕路十分勞累爲理由,泰鬆拒絕了大同總兵和大同知府聯合本地官員準備的接待晚宴,休息了一夜,第二天上去,泰鬆一行就在一衆官員的相送下,踏上了會鄉省親的路程。

進入草原,就無所謂官道了,由於還是初春,天氣還是非常寒冷的,尤其是草原上還覆蓋着一層厚厚的積雪,只能遵循前人走過的路跡才能不在茫茫白雪皚皚的草原上迷失方向。

車輪已經被換成了滑橇,這樣纔是適應在冰雪覆蓋的草原上迅速穩當的行進。

美岱召,這是泰鬆一行進入蒙古必經之地,榻並不是單純的一座藏傳佛教寺廟,而是寺廟與城堡合二爲一的城寺建築羣。整座建築羣背倚大青山而建,總體平面佈局爲一不規則的正方形,周長六百八十一米,採用大塊河卵石壘成高約5米的城牆,南面爲城門,名泰和門,爲一座三層歇山頂式的城樓,城牆四角有向外伸約十一米的墩臺,上建角樓,俗稱涼亭。大門上鑲嵌的一塊石制匾額上面刻有“皇圖鞏固、帝道咸寧、萬民樂業、四海澄清”十六個字,這塊石匾出自俺答自勒,蒙古土默特部領主俺答汗於明萬曆三年(1575年)建美岱召,明廷賜寺名壽靈寺,城名福化城。

泰鬆一行路過的就是這個福化城,當夜落腳之地自然是壽靈寺,大明皇妃,又是蒙古公主,寺裡面的喇嘛自然帶着人到山門外迎接。

雖然林丹汗本人捨棄黃教信仰,該投紅教,但泰鬆自己卻對紅教的好感欠奉,對黃教的還是不錯的,京城沒有喇嘛廟,她除了在自己的長春宮裡面搞了一間宮殿作爲修行之所,平時幾乎找不到共同信仰之人,除了她當初帶進宮內的侍女。

泰鬆是一位虔誠的佛教徒,朱影龍並沒有過多的干涉后妃們的信仰問題,但一般來說他對喇嘛來說還是沒有什麼好感的。

大喇嘛帶領這泰鬆經過泰和門步入城堡,正對着入口的就是佛殿。佛殿的佈局是藏式的,但從外部看,屋頂均爲歇山頂,爲漢族建築的特有風格。天王殿、經堂和大雄寶殿連爲一體,中間均有門隔開。前廊和經堂的側牆爲藏式。大雄寶殿內牆上有色彩斑斕的壁畫,除喇嘛教供奉的佛、菩薩、天王等像外,還有畫有大量佛本生故事。西牆下層爲人像畫,正中端坐蒙古族裝束的男女像,即俺答汗及其夫人三娘子。

三娘子是位傳奇的女子,她幾乎是草原上所有少女崇拜的偶像,泰鬆也不例外。

穿過大雄寶殿來到北面的琉璃殿前,琉璃殿是宮殿式的三層高樓,矗立在一個正方形的高臺上,四面環廊,綠色琉璃瓦蓋頂,雄偉壯麗,令人歎爲觀止。

大雄寶殿的南面是萬佛殿。緊挨着萬佛殿的一座藏式的建築是乃瓊廟,爲兩層樓閣的藏式建築,屋頂立有金色的法輪,左右各有一隻臥鹿,在陽光照射下熠熠生輝。這裡是邁達哩活佛居住的地方。達賴喇嘛巡禮蒙克地方之後,邁達哩胡圖克圖諾們汗稟承達賴喇嘛的諭旨,駐錫於蒙古之地。由是,蒙克地方之諸胡圖克圖,諸賢者共議:爲掌蒙古地方之宗教,以巴特瑪三博師之高徒,大慈津巴扎木蘇之化身,根敦-巴勒藏-扎木蘇-錫哩-巴達,壬辰年生,年十二歲時,前往蒙古地方爲教主,歲次甲辰,年十三歲時抵達,遂坐聖識一切瓦齊爾達喇-達賴喇嘛-索達那木扎木蘇在蒙古主教之牀,天下鹹稱大慈邁達哩-胡圖克圖焉。

邁達哩作爲三世達賴索南嘉措代表,萬曆三十二年(1604年)抵達蒙古,承擔起在蒙古傳播黃教的責任,時年僅十三歲。邁達哩,源自藏語,即“彌勒”“未來佛”之義。而蒙語爲“美岱爾佛”,此爲美岱召得名由來。

召廟佛殿內供奉用純銀鑄成的四米高的彌勒佛像,邁達哩活佛在此坐牀,併爲彌勒佛像主持開光儀式。

經堂東北方有座重檐歇山頂式建築,匾額題曰:“鍾金夫人之堂”,通稱太后廟,傳爲俺答汗夫人三娘子的寢宮。殿房僅有三間,四壁無窗。廟內無塑像,僅供有一座檀香木塔,高約八、九尺,雕刻頗精。傳說塔內盛放着三娘子的骨灰,留有腰刀、頭飾、靴帽、盔甲等物。總體看來,建築具有明顯的明代風格,清秀細膩,靈動健拔。

可惜的是,邁達哩活佛並不在美岱召,而身在歸化城的乃春寺,泰松本欲拜見邁達哩活佛,並聆聽佛法教誨,奈何機緣未到。

泰鬆心情沮喪之餘,便早早的安歇了。

次日一早便下令啓程,從美岱召到歸化城要走兩百多里路,如果不早點去起來趕路,晚上就只能在野地裡宿營了。

提到歸化城,就不能說到一位草原上傳奇的女子,這個女子就是三娘子。

在蒙古民族歷史上,除成吉思汗、忽必烈等頂天立地、威振四方的英雄漢外,還有一位文武兼備、運籌帷幄、稱雄蒙古草原30餘年的巾幗英雄。她,就是明代蒙古右翼土默特部女首領三娘子。

三娘子,史稱“鍾金哈屯”、“鍾金夫人”“也兒克兔哈屯”、“克兔哈屯”等。明代蒙古瓦剌奇喇古特(土爾扈特)部哲恆阿噶之女。俺答汗出征瓦剌時,與奇喇古特部聯姻,遂嫁與俺答汗爲妻。

俺答汗是明代後期蒙古土默特部首領,著名政治家和軍事家。他經過多年不懈努力,使土默特部稱雄於全蒙古,成爲當時蒙古的政治中心和經濟、文化最發達的地區。三娘子是一位聰明、美麗,頗具才華,爲人豪爽不羈的蒙古族婦女,深得俺答汗的寵愛。明隆慶二年,隨俺答汗再徵瓦剌。五年,力促俺答汗與明朝達成通貢互市協議。萬曆六年,隨俺答汗赴青海仰華寺謁見三世達賴喇嘛索南嘉措,皈依藏傳佛教,被稱爲“多羅菩薩之化身阿利雅達喇”。九年,協助俺答汗擴建庫庫河屯(明稱:歸化城)。因她居於此地,故歸化城又稱“三娘子城”。

俺答汗晚年多病,事無鉅細,多任憑三娘子裁決。她也盡己所能,積極輔佐丈夫,發揮了巨大作用。俺答汗去世後,深諳文韜武略的三娘子主政務,掌兵權,約束蒙古各部,保持了與明朝的和平通貢互市關係。特別是萬曆十九年,她竭力勸說、督促俺答汗孫撦力克從青海撤軍東歸,避免了蒙古和明軍之間的大規模衝突。爲表彰三娘子的功績,明朝於萬曆十五年,封三娘子爲一品“忠順夫人”。後因爲政治原因,年逾古稀的三娘子嫁給了土默特的卜石兔濟農,萬曆四十年六月二十六日三娘子病逝,明朝亦遣使給予賜祭七罈的隆重祭禮。

但是他的後代卻不爭氣,短短二十餘年就把土默特部葬送了,甚至還被人奪走了祖宗的基業。

白彥是西哈喇慎部的首領,現在卻竊居了土默特部的王城,又大肆的收編了原土默特的殘部,儼然以土默特酋長自居,雖然白彥臺吉與察哈爾蒙古林丹汗是敵對關係,但是這一次康妃回察漢浩特路過歸化城,他還是做了一番精心準備的。

礙於泰鬆身份的敏感,白彥自然不能親自前往迎接,但又不能不派人迎接,因爲現在的白彥還需要依靠大明,雖然他屢次請求明廷冊封他爲順義王都沒有得到明廷的正式迴應,但大明也默認了他掌管了互市大權的印信。

這一次泰鬆省親路過,他當然不會放過一次試探明廷的機會,他還想知道明廷對他究竟是什麼態度,或者說泰鬆究竟在明帝面前有多大的能量。

其實白彥並不傻,在未到山窮水盡之前,他又怎麼捨得去給人家當順民,做奴才,他想的是在大明和後金之間左右逢源,兩面都得利,然後逐漸的壯大自己。

第3章 新土地法(二)第8章 兵從何來(二)第11章 聖駕南下(二)第7章 撲朔迷離(六)第4章 黔驢技窮(三)第8章 順帝之璽(四)第8章 救人第13章 來信(二)第12章 一道聖旨(二)第11章 周王(一)第5章 血戰長江(二)第5章 兩個朝廷(一)第11章 琉球行省(五)第5章 高麗棒子完了(一)第3章 金屋藏嬌(四)第6章 一統天下(一)第9章 主動出擊(二)第11章 軍制改革(二)第3章 時局第7章 二王之爭(一)第10章 通州軍校(一)第9章 血戰寧遠下一(下)第4章 菜市口公審(一)第6章 一統天下(四)第11章 李香君(一)第3章 圖賴之死(五)第7章 夜審(四)第11章 父女相見(四)第9章 東江有變(二)第5章 大清國亡(四)第7章 開戰(二)第1章 不速之客(二)第6章 引蛇出洞(四)第7章 劫色第1章 風雲變幻(二)第9章 上元燈節(四)第3章 湘西局勢(二)第12章 深夜閱折(一)第8章 清獄嚴打(二)第9章 主動權(一)第4章 原來是你(四)第11章 軍制改革(五)第3章 軍校第8章 倭寇(二)第10章 吳三桂詐降上第9章 後金妥協(一)第10章 扶桑行省(七)第11章 游擊戰爭?(一)第4章 黔驢技窮(四)第5章 傷勢惡化(二)第8章 緩緩徐圖(一)第4章 兄弟反目(二)第3章 金屋藏嬌(一)第1章 和親聯姻(一)第4章 福建淪陷(二)第12章 教育改革(三)第3章 藍家兄妹(四)第7章 條件(二)第2章 驚天之密(二)第6章 圍困南京(三)第3章 舉步維艱(一)第3章 藍家兄妹(三)第5章 陝西流賊(二)第3章 揭開謎底(四)第3章 將功贖罪(二)第8章 干戈暫息(二)第8章 交換(一)第6章 救美(一)第5章 血戰長江(六)第5章 天子之怒(二)第2章 朱恭枵(一)第7章 屠夫到了(一)第2章 兵臨城下(三)第6章 救美(二)第2章 出關(二)第1章 鐵口斷宋(一)第5章 人算不如天算(三)第5章 刺客現身(四)第1章 春闈出貢(一)第10章 戰爭爆發(三)第4章 攤丁入畝(二)第1章 停戰和談(一)第11章 西南戰局(三)第2章 新科狀元(一)第6章 圍困南京(二)第1章 草原來客(四)第1章 早朝風波(二)第5章 人算不如天算(三)第4章 破冰之舉(一)第1章 貿易使司(一)第7章 除夕晚宴(一)第9章 微服南巡(十)第8章 一網打盡(五)第8章 開放武器禁運(一)第12章 這是或許就是緣分(四)第5章 多爾袞(二)第2章 盛京風雲(四)第3章 兩淮鹽商(五)第10章 梟雄遲暮(六)第2章 整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