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來亨回到太原不久,就收到了劉芳亮所部搜套搗巢大獲成功的消息。他終於如釋重負地放下心中壓力,與病情已到最後晚期的李過兩人,將手緊緊相握。
“西北已無憂,此後唯有西南事了。”
李過自從獲鹿大戰以後,即爲傷痛苦苦折磨。他心力早已憔悴,這一年時間來連樣貌都迅速老化。雖然眼中光澤猶在,但身上常常籠罩的那股旺盛精力已經不復可見。
父子二人在晉王府改建的太原行宮中,於御牀上下對視着,一副巨大的海內一統堪輿圖就懸掛在臥房之內。
地圖是由李來亨授意參軍院繪製而成,多采用了西洋傳教士的資料和意見。圖中除了繪製出了漢唐以來歷朝歷代全盛疆土的疊影以外,還將方外的西洋、南洋、東洋和新大陸皆納入圖卷之中。
李過目視繪卷,心有慼慼,他既感慨,又悲傷,爲着自己年華的逝去而升起了傷春悲秋的情感。
“這纔是全天下的範圍嗎?我與太祖所謂橫行天下十多年,原來走過的地方,只是萬里天下中微不足道的一方寸土。”
守候在海內一統堪輿圖下四周的女官,都是山西、河北兩省甄選出來的備用女官。她們處理政務的才具尚不及東南一帶的女官,但近水樓臺先得月,已被選到行宮之中,擔任起了國家要務的案牘處理工作。
李來亨起身,圍繞着浩瀚的天下旋轉了一週,手指河套處說:
“這是劉師傅搜套千里走過的地方……這裡是呼和浩特,蒙古人所言青色之城……即漢家雲中郡,唐之豐州。
大明棄套至今已有二百年,蒙古人在此繁衍生息,牛馬成羣結隊。套虜則趁地近之利,隆慶嘉靖以來,皆自此入寇我桑梓故里,天保府常受其殺掠。
劉師傅千里搜套,用兵至朔方,從奏捷文書來看,所獲土默特部衆達萬餘人,左右兩翼旗皆遠遁陰山北。至少一段時間內,套虜之患將平息許多。”
李過和李自成都是陝北邊民出身,他們年輕時雖然明朝和蒙古諸部已經封貢議和,無復有大規模的邊境戰爭。可是小規模的入寇,始終沒有減少過。
陝北邊民幾乎人人都聽聞過騷韃子游騎的尖利呼嘯聲,三邊的烽火在長空中映照成橘紅色,煙霧慢慢升空,殺聲漸起,幾十年來戰爭從未平靜和停息過。
李過是親身經歷過韃子掠邊的,其實親自主持搜套戰事的劉芳亮,不也是如此? шшш✿ttkan✿c ○
大順政權中最不缺少的就是陝北邊民出身的高官重將,他們青年時的前半生,對於韃子的喊殺聲從未感到陌生過;壯年時的後半生,能夠揚威陰山,一平邊患,着實爲這幾十年來漂泊流離的一段人生,寫下完美句號。
“長恭能征戰陰山,是不枉此生了,讓朕好生羨豔。”李過微笑着說,“來亨,今後你若要修史書,不要忘記你劉師傅的這一筆戰功。”
李來亨單膝跪在了光中天子的御牀前,他看着這張蒼白乏力的面孔,瞬間許多舊時的回憶便飛上心頭。
在明末的亂世中,像李過這樣的好人又能夠有幾個?
生於草莽之中,卻生就了光明磊落的仁義心腸。李來亨能夠走到今天這地步,不也全賴李過的愛護和幫助嗎?
否則他也不過是竹溪縣的一具餓殍屍首罷了。
“今後一切事情,父皇都可以放心……我會做好所有事情的。大順已經足夠強大,開國的格局規模均已確立,東虜遠躥,雖然遼東尚未平定,但考慮到代善剩下的兵力,已經不堪爲我大敵。
東南還有鄭家割據,但這些海盜在陸地上是不能同我們爭鋒的。只有西南麻煩一些,張獻忠雖死,但孫可望迫降吳三桂,絕非等閒之輩。”
李過又問道:“長安戰事如何?秦中是我父子故鄉,何日能再上長安城?”
李來亨不緊不慢說道:“我已派遣了劉汝魁和孫守法督軍至蘭州,增援米剌印,他們匯合後在狄道擊退了李定國的北伐軍,不久便攻破了秦州。
郭君鎮也趁勢自富平南下,與秦逆戰於渭水。孫可望大約知道西寇戰力非我敵手,一敗以後便主動撤離了長安。他封藏府庫,在長安城中留下不少金銀、文書和印信籍冊,還留書給郭君鎮說長安是王氣所在,權郭君鎮自己割據關中稱王稱霸。”
“哈哈,八大王的這些義子啊。”李過大笑之,“八大王收的義子,各個都是龍虎之姿。今後來亨若能將他們收於麾下,亦非是一件壞事。”
李來亨微笑說:“郭君鎮已將孫可望所遺留的印信籍冊都送來太原,秦逆的離間計也無甚水準可言。不過孫可望能不遺禍關中百姓,留下一片渭南乾淨土給大順,倒也算對得起西營的父老鄉親們了。
前線剛剛送來的軍情說,西營已經盡棄關中土地,連百姓都沒有強行遷徙,只是帶走了一批視朱由榔爲正統的前明遺老。
秦逆現在備邊漢中,大閉關門,看來已經沒有同我爭霸中原的雄心了——如此觀來,最遲一兩年的時間,天下便能大定,國家社稷、百姓人民,從此都可以盡享太平之世了。”
李過對此不置可否,他只是拿起劉芳亮的書信又問道:“你今後是要安排長恭解決遼東之事嗎?”
李來亨點頭:“我已請劉師傅出鎮燕京了,他有出塞千里搜套的經驗,對付滿蒙諸部肯定能夠得心應手。
自從去年清軍撤離河北以後,幽燕一帶城池殘破、百姓流離。我估計也要先花一年的時間,移民恢復,之後才能將剿除遼左的事情提上日程。
不過山海關和寧遠皆在我軍手中,東虜壯丁經過關內幾場大戰後,五不存一,成不了什麼氣候。
劉師傅鎮守燕京備邊一年後,即可考慮出塞復遼了……平遼時間,絕不會超過五年之久。”
李過大笑:“五年平遼!好。那便是東北付給長恭,西北交予郭君鎮負責嗎?東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