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五章 復隆新政

臘月,乙丑日,金鑾殿上。

大明天子復隆皇帝正襟危坐,雖極力剋制終究難掩喜悅之色,卻還拿捏着帝王的沉穩,故意用一種比較平淡的語氣說道:“朕有個好消息……”

已經到了年末歲尾,能有什麼好消息?

雖然皇帝還沒有正式說起,但文武百官已經猜了個八¥九不離十:必然是光復了故都。

從大的局勢來看,光復北京城完全就是順理成章,不過是個時間問題罷了。

在經歷了一連串的內訌之後,僞清早已沒有了還手之力,李大帥率十萬王師兵分三路橫掃北地,光復大明故都完全在預料之中。

其實,大旗軍攻佔北京城的消息早就傳過來了,監軍大人高起潛的中路軍輕而易舉佔領京師的事兒大家早就知道了。但是,只有李大帥親自進城之後,纔算是底定了局勢,現在就等着大帥的一份報捷文書了。

看皇帝的這個神態,應該是李大帥的捷報已經傳來了吧。

事實果然如同所料想的那樣。

皇帝終究還是不夠沉穩,興奮的說道:“忠勇公率部開赴故都,萬千百姓簞壺食漿以迎王師,我大明故都已復……”

雖然早就料到會是這樣的結果,經由皇帝本人正式宣佈之時,朝堂之上頓時一片稱頌之聲:

“萬歲洪福,天命所歸,掃蕩虜醜,平定宇內,天下爲之賀……”

“北地萬千翹首以待,盼我王師恢復,而今光復故都上應天命下順民心,誠我國朝之喜。”

“萬歲運籌帷幄,將士用命死戰,區區虜醜怎當我王師雷霆一擊?敗亡也不過是順天應人而已。天命在我大明,自然無往而不利。”

明明知道這是稱頌之詞,復隆皇帝依舊十分激動,他已忍不住的站起身來,用異常洪亮的聲音說道:“自甲申年以來,賊犯國都,先皇考壯烈殉國,社稷蒙塵,三萬裡河山竟遍染腥羶。朕於洶洶之時南遷,平淮右而戰揚州,定鼎江南之地。時時不忘國恨家仇,屢思奮起光復之事。而今終於光復故地,一賴上天眷我,二賴天下忠義之士前仆後繼,三賴億兆黎庶俯首農桑,才終於再現我大明煌煌盛世……”

想起昔日的艱難困苦,再想想今日的大好局面,復隆皇帝已忍不住的熱淚盈眶……

內閣次輔大臣黃宏東出班奏道:“萬歲以聖德治天下,龍興而鳳舉,以虎賁忠義之兵戰揚州定江南,斬賊收多鐸於城下,摧阿濟格於湖廣。以有道伐無道,威震四海席捲宇內。攘除禍亂與前誅滅虜醜與後。而今之世,九州底定四海昇平,繼先皇之餘列,正可以修文治武功與當下。社稷存復日月更輝,德功無二以冠前朝,直追繼漢之光武尤有勝之……”

黃宏東的這一番說辭,把所有的功勞全都歸屬到皇帝一個人的身上,雖然有些肉麻,但卻深的復隆皇帝的歡喜,這一番拍馬屁的功夫真是登峰造極爐火純青了。

直接就把復隆皇帝比作開創東漢維繫漢家江山的光武帝劉秀,甚至說他比漢光武更勝一籌,雖然明顯已經有了阿諛逢迎的成分在內,但也不無道理。

當年王莽篡漢,劉秀奮起光復漢朝,雖然是同樣的功業,但那漢光武劉秀終究只是漢室非常偏遠的宗室,雖然不是外人終究也不是近枝直系。從這一點來看,復隆皇帝確實比光武帝劉秀要強一些。

不管怎麼說,復隆皇帝都是大行崇禎皇帝親立的太子,正經的先皇嫡血。被老子弄丟了的江山,經由兒子之手再弄回來,名正言順理直氣壯的很呢。

“滌盪天下洗淨腥羶,興繼祖宗啓承後世,我大明的江山社稷必日月常照,萬歲之功業遠邁光武!”

“我主萬歲有堯舜之德,有禹湯之功,再興大明,必爲千古一帝。”

在一片歌功頌德聲中,連復隆皇帝自己都有些飄飄然了,頗有幾分雄才大略偉皇帝的得意,好歹他還算是比較清醒,知道接下來要做的事情還有很多,而不是一味沉浸在“光復北地收復故都”的喜悅當中。

“而今故都已經收復了,雖還有些許殘敵,終究不過是跳梁醜輩已不足爲慮。衆卿應仔細的議一議,這接下來應如何作爲?”

最主要的戰爭已經結束,雖然還有些殘破的散兵遊勇,卻已不值一提,順手掃平就是了。最要緊的是接下來的國政大計應該定下一個大的方向。

“天下洶洶數歲,家室殘破百業凋敝,正應行黃老之法,頤愛民修養,方能鞏固國本!”

黃宏東說的這一套,基本上算是對的:李自成等反賊和清虜輪着番的折騰了這麼多年,已經傷了天下的元氣。老百姓遭受了不少苦難,方方面面都有待修補。現如今最應該做的就是與民休養生息,大興輕徭薄賦的愛民舉措,才能讓國庫充盈才能讓老百姓們安居樂業,這是國家穩定的根本,而且是根本之中的根本。

總的來看,黃宏東說的這一番話真心沒有錯,但卻是毫無營養的廢話,雖然充滿了政治正確,但卻沒有什麼真正的價值。

經歷過連年的戰爭之後,大家都知道應該休養生息,這是一個不變的大方向,也是大家都明白的道理,但具體應該怎麼做,才能兼顧老百姓的感受和朝廷的利益呢?

在這個事情上,利中利大狀元最先拿出了一個比較具體的方略:減負和開源!

所謂的減負,不僅僅只是減少民間的賦稅,而是要大刀闊斧的進行整治改革,最要緊的就是裁減官吏,削減龐大的官僚體系,極力避免以往臃腫的政治架構,減少朝廷的負擔。同時,開始着手削減兵員數量,朝着精兵的方向發展,而不是一味的增加軍隊的數量,這就是減負的主題思想。

從大局上來看,年輕的利中利狀元說的這些都很有針對性。

臃腫龐大的官僚體系極大的惡化了大明朝的財政狀況,按照朝廷體制,一箇中等縣的縣衙裡頭應該只有四到五名官員,這些人都是有編制的,吃的是國家的俸祿,足以應對一箇中等縣的事物。但是事實上,一箇中等縣的縣衙裡頭往往有二十多個正式的“在編人員”,嚴重超編的狀況在繁華富庶的江南體現的尤其明顯,一個衙門裡有三四十個大大的“老爺”而且全都是有品級的,一個的稅所就能安插進七八個九品的稅吏,這種狀況屢見不鮮。

這些人不僅僅只是吃國家俸祿,還大肆搜刮地方,絕對是大明朝的一大弊端,是時候做一番改革了。

革除弊端,精簡人員,這是個得罪人的事兒。而且不是得罪一兩個人,是要得罪全天下的基層官員和胥吏,也就只有利中利大狀元這種熱血青年纔敢於主動提出來。

至於他說的改革軍制,同樣是大明朝的“老大難問題”。

大明朝的軍隊制度早已老舊過時,而且規模極其龐大,號稱三百萬控弦猛士,其實有很多根本就是紙面上的數字,事實上根本不存在,完全就是軍官們在吃空餉而已。就算是真正擁有的實際軍事力量,真正能打的也沒有幾個。被李闖的百萬烏合之衆打的丟盔棄甲甚至丟了半壁江山,就已經足以說明一切了。

維持復隆朝的存在,甚至是整個北伐大計,基本上都是由大旗軍來完成。大旗軍總共就那麼一點點兵力,卻能打出一個滿堂喝彩的局面來,這說明什麼?

說明兵貴精而不貴多,真正的精兵只要維持很少的數量就已經足夠了,亂七八糟的軍隊只會彌兵耗餉,根本就起不了什麼作用。

雖然復隆皇帝還沒有表態,但是對於這個事情,他是極力贊同的。

一來這確實是大明朝的軍政弊端,確實需要改革,再者也是可以趁這個機會把皇權散佈到全天下,而不是僅僅只是體現在江南一隅之地。

國家改革軍政制度,不是針對大旗軍,根本就不需要得到李吳山的認可,就能趁着改革軍事的機會對大旗軍做出一番改造。要不然的話,整個長江以北都是他李吳山的實際控制地盤兒,朝廷連一根針都插不進去,假以時日必生禍端。

“利卿所言極是,朕已知曉這減負之意,你繼續往下說。”

“臣以爲,減負之外,還需開源。”利中利狀元面對皇上和羣臣侃侃而談:“皇上爲天下之主,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而今之世,戰亂方休民生凋敝,正可以重新確定田畝以利萬民……”

這“確田”二字雖然說的輕飄飄,但卻重若泰山,比剛纔說起的“軍政改革”還要份量十足。

他雖然說了很多,但核心思想只有四個字:重新分配。

在戰亂的過程當中,很多百姓逃亡,家室空蕩田地荒蕪是普遍現象,正可以利用這個機會重新統計人口數量,重新丈量田地,來一次重新分配。

這個思想和李自成起家的“均田”制度完全就是一回事兒。

之所以說這是一個份量十足的舉措,就是因爲這個制度會極大的觸動整個士大夫階層的利益。

自趙宋王朝以後,就是皇室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基本格局,動士大夫階層的利益會動搖國本,這種話也就少年血熱的利中利狀元敢於說出來,那些“老成持重”的官員是萬萬不會說的。

因爲土地兼併,老百姓實在活不下去了纔不得不造反,這個道理連崇禎皇帝都知道的很清楚。士大夫階層佔有了全天下近半的土地田畝,卻享有不納稅的特權,爲了剿滅叛亂只能把沉重的賦稅轉嫁到老百姓的身上,老百姓的生活愈發困苦,造反的也就更多,這是一個無解的惡性循環……

復隆皇帝已不是第一次聽到這樣的言論了,早在他還在北京城當太子的時候,在鍾粹宮中,那個時候的李吳山還不是李大帥而是李侍講,當時的李吳山就曾經很明確的指出過這個問題。那個時候身爲身爲太子的復隆皇帝還不是很明白,對於這個問題的感觸也不是很深,自從經歷了甲申國變之後,逐漸看到了民間的疾苦,知道了災難的根源,也曾經有過這樣的心思,但他始終沒有敢於真的去那麼做。

最重要的原因就在於,這麼做會徹底得罪整個士大夫階層,會動搖國本!

現如今,攜光復北地之威,皇權的影響力得到了極大的加強,也許可以趁這個機會做一做以前不敢做的事情了。

雖然已經有了這個想法,但畢竟茲事體大,牽扯的範圍太廣,又深知“欲速則不達”的道理,所以皇帝並沒有對此發表任何意見,而是淡淡的說道:“利卿所言不無道理,然干係重大事關國體,還需慎重思量……”

“萬歲……”利中似乎還想說點什麼,復隆皇帝卻沒有給他這個機會,而是很快轉移了話題:“此事容後再議,還是先說說酬軍之事吧。”

所謂的酬軍,其實就是特指如何犒賞大旗軍。

光復北地收復故都這個事,雖然是北伐軍做出來的,但北伐軍的主體就是大旗軍和揚州軍,早在很久之前,李吳山就以“便於協同”爲藉口,事實上把揚州軍給合併了,而朝廷又嚴重缺乏對揚州軍的事實掌控,也就只能聽之任之保持了一個默認的態度。

大旗軍的功勞,不管怎麼說,都不容抹殺,誰也貪不去。

如此天大的功勞,肯定要有高封厚賞,但到底怎麼賞呢?

這是一個難題。

封官?

雖然大明朝從來就沒有“天下兵馬大元帥”這個說法,但這個稱呼是當初崇禎皇帝欽封的,不承認也得承認。

作爲一個武人,還有比這更高的官職嗎?

給爵位的話,李吳山那個忠勇公的爵位已經算是到頭了,再往上加封的話,就真的只能封王了。

按照大明朝的體制,從來就沒有異姓王,只有宗室才能封王,李吳山顯然不符和這個條件。雖然在大明朝的歷史上確實封過幾個異姓王,比如說徐達、常遇春那一批開國元勳,雖然封了王卻是追封而不是實封。

異姓王,只有功勳卓著者死去之後,纔有這樣的待遇。

反正人已經死了,又不能傳承世襲,就算是個封個玉皇大帝也不過是個哀榮罷了。

到底應該怎麼封賞李吳山,確實是一個不大不的難題。

第三百五十章 英雄輩第三十章 謊報軍功第四百五十七章 黃河渡口第十八章青泥首戰第四百一十七章 恩怨情仇第四百二十章 報以涌泉第二百七十六章 父與子第二百章 公務花船第四百一十九章 東窗事發第二百八十三章 高徒第一百二十八章 敢死隊第二百零六章 武穆遺風第四百七十七章 拔釘子第五百五十八章 九天攬月第五百六十五章 蜀中神童第三百九十七章 清醒的痛苦第八十二章 只爲求財第三百八十九章 豕突衝鋒第二百三十一章 專業專家第二百三十六章 重大影響第四百九十四章 你答應嗎第二百七十一章 書法家第五百五十六章 謎底揭開第一百七十九章 醉銷魂第三百五十章 英雄輩第四百四十七章 你想多了第三百零九章 世外高人第五百五十二章 半生夢幻第二百一十二章 記錄者第三百九十章 銅牆鐵壁第五百七十九章 青出於藍第一百五十六章 英雄救美第三百二十章 生鐵撞頑石第二百八十章 兄弟之間第三百六十五章 野心膨脹第一百七十四章 小人物第一百二十二章 內因第三章 野狼崽子第七十四章 水運專家第三百八十九章 豕突衝鋒第三百三十四章 壯烈時刻第二百六十一章 商業援助第四十四章 最後的籌謀第九十五章 一己之私第四百三十七章 自力更生第四百六十四章 我願嘗試第五十四章 歸來第五百六十八章 新老結合第一媒婆第五百三十一章 龐氏騙局第九十章 料事如神第五百四十二章 慘烈大敗第六十七章 先禮後兵第二百二十章 敢爲天下先第五百六十五章 蜀中神童第四百五十九章 全新路途第三百一十三章 小題大做?第三百零八章 導火索第五百四十七章 脣槍舌劍第八十一章 生意人第五百三十八章 寡婦再嫁第五章招兵買馬第九十章 料事如神第三百八十九章 豕突衝鋒第三百五十章 英雄輩第五百一十四章 投筆從戎第三百九十一章 二期生第四百九十二章 爭相送禮第四百一十二章 騎兵衝陣第二百九十七章 猙容初露第一百五十章 最後撤離第一百六十三章 大戰伊始第五百七十四章 始作俑者第一媒婆第三百三十一章 大棒恫嚇第三百一十七章 大夢初醒第一百九十六章 勝負已分第一百九十章 勝利在望第二百二十七章 情報加密第四百一十六章 交情第四百一十六章 交情第三百五十六章 怕啥來啥第三百八十二章 私心雜念第四百七十三章 你猜對了第三百零四章 二子第八十四章 敵我不明第七十三章 福禍難料第二百五十九章 獅子大開口第三百五十八章 江湖之遠第一百七十一章 老子不信第二百三十四章 抓現行第二百一十三章 軍校第五百一十一章 搶救一下第二百零七章 滿門忠烈第三百四十五章 最肥的獵物第一百三十八章 嫂夫人第五百一十六章 學堂內外第十六章噩耗第四百五十四章 話桑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