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九章 根本大計

李大帥奉旨北伐,轉戰千里終於光復故都,如今凱旋歸來,場面極是隆重。用彩紙扎就的花牌樓每隔兩百步就有一座,一直從長江邊延伸到城內,黃土墊道淨水潑街,萬千百姓夾道歡迎。

天子不僅親率文武百官出城郊迎,還動用了一套大儀仗。

吹打班子敲敲打打,奏響了《得勝曲》……總之就是既體面又隆重,只是顯得有些喧囂吵鬧而已。

“臣李吳山,奉旨北伐,今故都已復,北地重歸我大明版圖,代萬千將士繳旨……”因爲李吳山代表的是完全將士,又有甲冑在身,這個時候不需要行跪拜大禮,僅僅只是行軍禮而已。

“朕知之……自甲申國變以來,正值無妄之世,天下遭兵火之厄。朕委李氏吳山者,興王師而掃清虜,首復與淮揚,再戰於中原,滌盪兇頑剿除醜類。王師順疾風而縱烈火,如當空之日掃朝雲也。卿謀算而後動,既定而行師。上和天意下順民心,故無不陷之壘無一合之敵。而今凱旋歸來,應萬民之期暇,建不朽之元功。我國朝方得海清河晏日月昇平,朕心甚慰,不勝之歡,與爾共享太平……”

這一番說辭其實都是出自楚華文的手筆,復隆皇帝事先早就背誦的滾瓜爛熟。

迎接在外征戰凱旋歸來的將帥,原本就有一套約定俗成的禮儀,甚至連這些話語都是現成的,完全就是走個過場而已。

如此一來,就表示北伐的使命已經順利完成,李吳山可以繳旨了。

正式繳旨之後,李吳山這纔對復隆皇帝行了跪拜的君臣大禮。

先受了李吳山的大禮,然後做出一副很親近的樣子,親手把他攙扶起來不停的“噓寒問暖”“連道辛苦”,再然後就是君臣和睦其樂融融的那一套老掉牙的戲碼了。

皇帝當場賞萬金,賜白壁十副,珍珠一斛,錦緞六百匹,日月紋的金甲一套,金刀一柄……

所有的這些賞賜,看起來好像很熱鬧,其實不過是仨瓜倆棗的意思意思而已。

所謂的“萬金”當然不可能真的是一萬兩黃金,而是一萬緡銅錢,差不多相當於八千兩銀子。至於說白壁……那玩意僅僅只是一個象徵意義,是給李吳山篆刻印章用的毛坯材料。珍珠、錦緞什麼的,還有盔甲和金刀,完全就是禮儀的一部分而已,本身並不值錢。

這是一整套從周朝流傳至今的禮儀,有着嚴格的規定和程序,當年的周天子賞賜諸侯,就是這麼做的!

過場走完之後,基本也就沒什麼事了,至於說正式的封賞,那是朝廷的事兒,不可能在這種情形之下出現。

當天下午,李吳山就提出了進宮陛見的陳請,並且馬上獲准,在第一時間“覲見”到了皇帝本人。

在外領軍打仗的將帥,回京之後一般都會有一次非正式的“會晤”,爲就的是和君主商議各種事項,比如說戰後的安置和對有功人員的犒賞等等,早在把事情拿到朝堂上討論之前,就基本上已經商量好了。

這是歷朝歷代的“潛規則”,大家都心中有數,所以復隆皇帝一直在等着李吳山呢。

到了李吳山這樣的地位,當然知道所謂的“郊迎”不過是走走過場,是做給老百姓們看的,具體的問題和要求則是在這個時候基本敲定,這纔是重頭戲。

“萬歲,先皇殯禮事宜,朝廷已經有準備了吧?”

這事早就提起過,而且勢在必行,當然沒得說。

“皇考殯禮已着楚華文辦理,朕已經看過了他的條陳,又經閣部審過,基本上算是定下來了。”

按照皇帝本人的意思,崇禎皇帝和周皇后的葬禮,寧可多花些銀錢,也絕對不能寒酸了,三百萬兩的預算肯定不夠,四百萬都不一定打得住呢。

葬禮本身花費並不是很多,真正花錢的地方在皇陵那一塊。

崇禎皇帝和周皇后的寢陵肯定會選在長壽山,因爲那是大明朝歷代皇帝后妃的“祖廬吉壤”之地,除了開國太祖朱元璋之外,其他的明朝皇帝全都葬在那裡,基本上可以算是祖墳了。

帝王的寢陵本身就是一個龐大的工程,三五年的工期已經算是很短的了,就算是修建十幾年甚至幾十年都不算誇張……

別的地方都可以省,這些開銷是萬萬不能省的。

既然皇帝本人和朝廷都已經有了具體的計劃,並且調撥了“專項資金”,那就不用李吳山操心了。

“臣所提及的裁軍一事……想必萬歲已經知道了吧?”

“朕已經知道了!”復隆皇帝說道:“若說這識人之明,朕難望先皇之項背呀,忠勇公的這份心思,朕是明白的。”

這雖然不是一句正式的誇獎,卻遠勝過那些辭藻華麗的誇讚之詞。

就憑李吳山現在的實力和功勞,割據北地和江南平起平坐並不是一件多麼困難的事兒。但是,只需要皇帝的一封私信,他就只帶着四百多個親衛回到了江南,並且主動提出裁減軍隊的主張,足見一片血誠之心。

也就只有當初的崇禎皇帝看出了李吳山的忠心,所以纔將託孤託國之重任放在他的肩頭。如今北伐成功,復隆皇帝可以冠冕堂皇的對老百姓說這是天命所歸,但其中至少有八成的功勞是屬於李吳山的,難道皇帝不清楚嗎?

“臣之所以想要裁減兵員,一來是因爲如今天下初安,已用不到這麼許多的軍伍之兵,徒然彌兵耗餉已沒有必要。再者……再者也是因爲臣聽到了一些傳言,不得不自證清白……”

“李吳山手握重兵”“早有割據之心”“朝廷不得不防”這一類的說法不是沒有,李吳山又不是瞎子聾子,怎麼會聽不到呢?

凱旋之後我就主動裁軍了,應該可以證明我的清白了吧?

就算是皇帝本人,未嘗就沒有這樣的想法,要不然他又何必把李吳山召回來呢?

但是現在,皇帝絕對不會承認這一點,而是面帶微笑的說道:“縱是如周公者,尚且有恐懼流言之時。就算是有些人亂嚼舌頭,以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忠勇公也不必在意。朕明白你的心思,朕還想着要和你同始終呢,朕還想着與忠勇公成爲君臣的千古表率呢。”

“對了,功高樓已經修建完成,這鎮國將帥自然是你忠勇公爲首……”

功高樓分爲兩個部分,武人當中的第一功勳當然是李吳山,而“佐國宰輔”的文臣當中,排在第一位的則是早已退休了的程園畢。

“忠勇公還記得當年之事麼?”

李吳山正準備說點什麼,忽然聽到這麼一句沒頭腦的話。

“當年的忠勇公還是武侍講,在鍾粹宮中曾對朕談起天下田畝之事。”復隆皇帝沒有看李吳山,而是微微的昂着頭,似乎是在回憶着什麼:“當年朕尚年幼,有些事情還不是很明白,也沒有看透,只是隱隱約約記得李侍講曾經說過,我大明富有四海,這天下的田畝所產本應是夠天下子民衣食所需,還會有盈餘纔對。卻不知爲何要弄到民不聊生的地步?不造反就活不下去了……”

“這幾年來,朕時常夜不成寐,總是在想這個問題。尤其是到了江南之後,曾仔細查閱過黃庫……”

所謂的黃庫,就是大明朝的“數據庫”,興建於洪武年間,位於玄武湖畔,裡邊儲存着大明朝的各項數據和詳細資料。

“我大明蓋有丁數五千七百萬,生民數應有一萬四千萬,就算是再加上番籍和奴籍,一萬六千萬人口已經算是多的了……”

大明王朝的人口統計數字,只包括十四歲以上六十歲以下的男子,也就是人們常說的丁壯數量。雖然缺乏一個總的人口數字,卻能夠用丁壯數字得出一個大致的總人口數,約莫也就是一億四千萬。按照傳統,西南一帶的少數民族不是統計範圍之內,也就是朝廷說的藩籍,另外還有部分賣身爲奴者同樣不統計,這就是奴籍。但這些不在統計範圍之內的人口終究是少數,直接加兩千萬上去已經很寬裕了。

這個大致的數字,是崇禎三年統計出來的,在這二十年的時光當中,因爲曠日持久的戰爭以及其他的天災人禍,人口數量會減少很多,絕對到不了這個數字。

雖然人口會減少,但土地卻不會出現大規模的減少,因爲南方沒有受到戰火的波及,對於土地的開墾一直都沒有停止過。也就是說,田畝數應該是持續增加的纔對。

“我朝共有稅田二十二萬萬畝,其中一等田八萬四千萬畝……”

所謂的稅田其實就是私田,不包括宗室和勳臣以及功名者不納稅的那部分田產。

李吳山怎麼都沒有想到,這位大明天子竟然會做如此細緻的統計工作,這太出乎預料了。

“北方的上等田產谷三石七鬥,折米三百四十斤。下等田產谷三石一斗,折米二百八十七斤,稷粟之類不計……”

復隆皇帝算了一筆細賬,把南方和北方的糧食產量計算的清清楚楚,而且只是計算的主糧,至於說黑豆、蕎麥和其他的雜糧根本就沒有計算在內。

北方本已可以做到兩年三熟,乾脆按照一年一熟計算,而南方則統一按照一年兩熟計算,這已是一個非常保守的計算數字了。

得出的答案就是:大明朝田地之中出產的糧食,平均分攤下來,每個人應該有七百多斤甚至八百斤的的主糧保有量。

一個正常人男子的一年的糧食消耗量幾乎是固定的,四百五十斤主糧應該是足夠的,再加上菜、蔬、瓜、果,以及許許多多的雜糧作爲補充,這個數字肯定可以維持一個正常人的正常生活,而且還會有兩三百斤的結餘。

一個人就有兩三百斤的糧食剩餘,一個普通的四口之間每年就應該剩下一千斤左右的糧食。

雖然還要納稅,但大明朝的田畝稅其實一點都不重:這算下來,每畝只有九斤多一點兒,一個四口康之間的納稅總量也就是二百來斤而已。

要照這樣計算的話,從崇禎三年到現在,二十年的時光當中,朝廷唯一需要做的事情就是不停的新建、擴建倉庫。因爲大明朝的開支沒有那麼大,而老百姓繳納的賦稅又太多了,每年都會產生大量的結餘,不修建倉庫根本就容納不下。

但事實卻恰恰相反:在整個崇禎朝,朝廷已經窮的連官員的基本工資都發不下去了,國庫裡空的能把老鼠餓死。

一億五六千萬老百姓辛辛苦苦一年到頭,汗珠摔八瓣的幹活,所生產的社會財富總量必然是一個天文數字。但朝廷卻窮的過不下去,老百姓也吃不上飯,不得不揭竿而起,冒着生命危險去造反。

於是乎,問題就來了:老百姓們生產出來的財富絕不會憑空消失,既沒有進入老百姓的腰包,也沒有進入國庫,那麼,這些財富到底哪裡去了?

這個問題的實質就是社會財富的再分配。

只要把這個問題解決了,就可以實現富國強兵的夢想,就能讓全天下的老百姓安居樂業,從根源上做到“民無輸匱之勞,兵無征戰之苦”的理想狀態,大明朝就會成爲國泰民安的地上天堂。

老百姓吃的飽穿的暖,每年還有三分之一的結餘,二十年下來得是多麼大的一筆數字啊!

要是有這麼多的財富,老百姓會吃飽了撐的沒事幹在造反?真當造反是那麼好玩的嗎?

要是大明朝有這樣的國力,就算是再有三五個大清國,也在翻手之間就滅他七八回了。

什麼李闖的百萬大軍,什麼清廷的無敵八旗,在這個問題面前,都是微不足道的事兒,甚至不值一提。

“這個事情不想清楚,這大明朝的江山就穩不下來。朕就食不知味夜不成寐,長此以往,遲早還會有張自成王自成出來造反吶。”復隆皇帝很是憂慮的說道:“當年在鍾粹宮的時候,李侍講就曾經提起過這個問題,現如今朕已明白了此事攸關生死,還望李侍講再給朕上一課……”

第三百零五章 那個女人第三百一十一章 臨時客串第五百三十三章 忘年交第一百七十六章 禍起蕭牆第五百二十一章 報應不爽第四十四章 最後的籌謀第三百四十五章 最肥的獵物第五百四十章 有女初長成第五百六十一章 其父其子第三百四十一章 左膀右臂第三百七十七章 攝政王第五百五十六章 謎底揭開第一百三十九章 市井潑皮第一百五十二章 收買人心第三百九十九章 改旗易幟第二百二十一章 不甘寂寞第七十六章 家底兒第一百章 金風玉露一相逢第四百九十五章 改良時代第二百四十四章 賊亦赤子第四百八十二章 發作第五百六十九章 老將出馬第三百八十九章 豕突衝鋒第八十二章 只爲求財第三百零九章 世外高人第五百八十一章 改組朝廷第二百八十七章 假戲真做第五百四十五章 帝王心術第四百九十一章 不是納妾第四百三十九章 同始同終第一百三十九章 市井潑皮第一百八十六章 帥府第四百七十章 說走嘴了第三百二十九章 狼子野心第二百二十九章 先遣遺女第五百二十章 十分之一第一百六十三章 大戰伊始第三百一十五章 效忠對象第四百八十四章 始料未及第七十五章 英雄還是梟雄第四百四十七章 你想多了第五百八十一章 改組朝廷第五百九十三章 新的世界第五百五十三章 最後超越第一百九十三章 佛門金剛第四百四十九章 化工之母第二百七十八章 有樣學樣第一百七十三章 內憂外患第三百八十二章 私心雜念第三百八十四章 老崔故智第十一章 三房壯士第十七章 辮子兵第五百三十四章 朝聞道第二百五十七章 永福秘事第一百五十六章 英雄救美第二百三十七章 拒不配合第一百六十五章 鐵血宦官第一百八十九章 忠奸之辯第五百六十一章 其父其子第二百三十五章 科舉弊案第四百四十二章 天下之大第五百八十三章 前人栽樹第二百五十六章 文武並進第五百三十七章 神奇之物第三百四十六章 導火索第八十九章 雙簧第五百四十五章 帝王心術第五百六十三章 馭人之術第一百九十章 勝利在望第一百九十五章 乾坤逆轉第五百零四章 打回去第四百七十五章 探路者第二百七十章 夜雨蒼茫第四百三十六章 恩斷義絕第四百零二章 一錯再錯第五百零六章 老驥伏櫪第四百七十六章 龍體欠安第五百六十章 後世子孫第二百一十三章 軍校第十四章 一語成讖第五十五章 南下北上第四百七十九章 噩耗第四百六十一章 時間賽跑第十八章青泥首戰第五百五十四章 遠行第三百八十章 秘密天大第二百四十八章 有生之年第一百五十一章 兄弟情深第一百五十九章 闖宮之變第三百三十五章 獲救第二百零六章 武穆遺風第五百三十九章 誓言之重第七十五章 英雄還是梟雄第三百六十三章 大清柱石第五百九十二章 毫不在意第一百七十七章 宮廷之亂第五百九十五章 謝幕時刻第四十六章 勤王之士第三百四十一章 左膀右臂第一百八十二章 奴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