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七章 鞏固皇權

看着貴英恰那憂慮的神情,迫不及到的模樣,以及匆匆離去的背影,崇禎當然明白對方爲何那麼着急?爲何那麼急於促成結盟,聯手對付建奴,讓林丹汗早些收復遼東的失地?

原因很簡單,貴英恰心裡清楚地知道,明軍與卜失兔等人的軍隊聯合在一起,林丹汗絕不是對手,幾乎沒有絲毫的勝算,而關外的氣候不僅惡劣,寒冬還要比關內來得早得多,更加的寒冷。

也就是說,關外地區,尤其是距離遼東越近,那裡的寒秋與中原的隆冬差不多,若是不能早日收復失地,有一個棲息場所,非得凍死許多人。

時間無多,不能再耽擱下去了。

在整個早朝過程中,接見林丹汗的使臣貴英恰,誰也沒有注意到,相比於平時,大殿裡還多了一名官員。

爲官期間,這個人以清廉厚德、剛正不阿著稱,還是有名的家和教育家,極爲受百姓的愛戴,朝廷的明公巨卿,多出自其門下,更是江西二十八名星宿之一,名震海內的豫章社主要成員。

早朝結束了,百官懷揣着複雜的情緒,不知道該對今天的早朝說些什麼,既佩服於皇上的魄力,居然直接就免去了對外族的封賞,安撫那些人的方式;又驚訝於皇上對關外形勢的瞭解,並將借力打力運用地非常嫺熟,駁斥的林丹汗使臣默然無語,神色慘白,再無進京時的囂張氣焰模樣。

尤其是那越來越強烈的氣場,讓他們都膽戰心驚,畏懼三分。

文華殿後殿,崇禎平時處理奏摺的地方,內閣就在其西南的方向,兩者的距離不過百餘步。

此刻,崇禎正在處理着奏摺,一臉的平靜之色,不時地發生着變化,時而微微蹙眉,時而舒展開來,而對面站着十幾名官員,其中的大部分人都是如今的朝中重臣,囊括了六部尚書與內閣成員。

時間一分一秒的過去,後殿裡越來越安靜,刑部尚書王在晉最先按耐不住,上前一步,躬身行禮的同時,雙手交叉在一起,看似頗爲稟直,一副憂國憂民的模樣,率先打破了平靜。

“皇上,爲了減輕財政壓力,朝廷可以除去那些蒙古各部落的市賞,救援順義王卜失兔也合乎情理,將林丹汗趕回遼東,也是明智的選擇。”

“可是,皇上,微臣以爲,朝廷不必與林丹汗結盟,助其收回失地。只要大軍與順義王等人的聯合在一起,擺在宣府之外,就能將其逼回遼東,即可。”

“而且,臣曾經經略遼東一段時間,深知這些蠻夷之輩的性格,尤其是林丹汗這樣極具野心的首領,絕不會甘於屈服人下,與黃豬皮勾結在一起,一旦被逼回遼東,收復失地之時,勢必是兩虎相鬥,與蒙古各部落以及後金將會有一場惡戰,朝廷完全可以坐山觀虎鬥,節省不少的餉銀。”

......

這個時候,崇禎已經停止了批閱奏章,擡頭看着王在晉,神情古無波瀾,眸子中閃過絲絲點點光芒,心中卻是在暗想,也不知道朱由檢怎麼想的,才登基不久,剛一改元,就立馬啓用了王在晉,還委以刑部尚書之職。

要是換作自己,莫說重新啓用,沒有重罰、罪責,就已經是這個小老兒的幸事了。

遼東局勢的急轉直下,不斷惡化,就是在王在晉督師薊遼之時,相比於袁崇煥的防守思想,構築寧錦防線,不主動招惹建奴,這孫子的防守更加消極,對於寧錦一帶的防禦有着極大的破壞。

這孫子的主張,完全就是放棄山海關以外的所有地方,以長城的各個關隘爲防守點,再建造城池,放任建奴不管,任由其發展。

如果不是孫承宗後來的極力反對,憑着他帝師的身份,教過天啓皇帝,恐怕就沒有現今的寧錦防線,後金的勢力範圍將會更大。

想到這些,崇禎對王在晉愈發地反感,有意無意間,眼角的餘光不時地飄過兵部尚書霍維華,這位也是問題多多,絕非是良善之輩的忠臣。

可以毫不客氣的講,這位就是魏黨的餘孽,尤善逢迎,可謂是牆頭草一般的人物,又極爲自私,袁崇煥的含冤而死,也與他不無關係。

可以說,在大是大非面前,他更在乎個人的私利。

剎那間,崇禎的腦海裡閃過一絲明悟,大概猜到了那個朱由檢的用意,之所以任命霍維華爲兵部尚書,就是衆多的平衡之策之一,不僅是爲了穩住魏黨餘孽,更是壓制東林黨。

畢竟,一下子重新啓用了那麼多的東林黨,中立的官員又是少之又少,若無魏黨餘孽的從旁掣肘,進行牽制,改元之後,大肆清算魏黨的話,那個時候的朱由檢,將會被東林黨所架空。

崇禎這樣想着,對於年僅十七歲的那個朱由檢,那是由衷的佩服,如此年輕,就能做到左右逢源,在東林黨與魏黨之間,遊刃有餘,處置得當,最起碼是在最初的數年,他纔是坐收漁翁之利的人。

畢竟,翻開歷史,不難發現,從即位之初,越往後的幾年,朱由檢的皇權得到了極大的鞏固,藉助着東林黨與魏黨的爭鬥,嫺熟地收回了大部分兵權和官員任免權力。

否則的話,在朱由檢當政的時期,也不會出現那麼多的年輕將領和官員,若是放在以往,那將是難以想象的事情。

一時間,“崇禎”反而理解了那個朱由檢,爲何猜忌之心那麼的重?爲何六部尚書與內閣成員,換得那麼頻繁?

尤其是兵部尚書,幾乎每一年都換一個,最短的任職不到兩三個月,還有內閣首輔。

原因很簡單,那就是鞏固皇權!

頻繁的換臣子,也就意味着,他們很難形成黨派,剛結成一個團體,他們的頭頭腦腦,領軍人物,就被朱由檢以各種由頭處理掉了,或是被罷官處斬,或是被流放戍邊,亦或是削職爲民。

同樣地,如此一來,官員的頻繁更換,頻繁地進行調動,也造成了朝廷官場上的動盪,人心惶惶,無法專心於做事。

然而,在做這些事情之時,那個朱由檢卻忽略了一點,人力有時窮,一個人再如何的能幹,做得事情也有限。

如果朝廷動盪,官場人心惶惶,人人自危,也會使得他們變得保守起來,不敢去做事兒,深怕被問罪,被追責。

而在對待外敵,在面臨各種天災**,對於大明朝而言,卻需要君臣同心,彼此信任,共渡難關,如此才能化解一個個危局,使得大明恢復國力,實現中興。

很顯然,朱由檢就是忽視了這一點,將皇權看得比大明的生死存亡還重要,深陷與臣子耍心思而不能自拔。

第三百七十章 收復遼東失地(五十四)第四百三十章 輿論壓力第二百二十六章 另一項重任第三百九十八章 宗教衝突第四百一十一章 轉移注意力第一百零七章 遐想滿天飛(上)(四更)第一百一十章 醞釀陰謀第一百四十二章 委以重任第四百四十一章 更深層次用意第二百六十一章 不一樣的反應第八十八章 無奈之舉?第四百九十六章 榜上有名第五十八章 不該啊第九十八章 剎那的共識第一百零一章 上!第六百零八章 兩全其美第三百三十五章 收復遼東失地(十九)第四百四十五章 唯有自救第五百二十四章 絕望了第四十章 賈亦韜的要求第五百零五章 人爲刀俎第五百七十八章 密碼和密碼本第五章 拍板(求收藏求推薦)第四百二十七章 兩百萬兩第四百零七章 雙管齊下第三百五十六章 收復遼東失地(四十)第三百一十二章 最佳時機第三百四十七章 收復遼東失地(三十一)第四百三十三章 來了第四百六十八章 迂迴的勸說第四百八十三章 扶持一個勢力第三百二十五章 收復遼東失地(九)第二百八十六章 怪怪的感覺第五百五十八章 破壞了大明的根基第三百九十八章 宗教衝突第九十一章 宋獻策第五十四章 冰火兩重天第四百三十二章 禁忌第三十七章 平衡...穩定第二百一十八章 鮮爲人知的秘密通道第一百八十八章 南石北王第五百九十八章 拿來主義第十六章 社長的人選第五百二十一章 鬱悶的漢斯·普特曼斯第十八章 針鋒相對第五百七十四章 理論付諸於實際第四百三十九章 賜姓第六百三十八章 無限渲染第五百零八章 “增強皇太極的實力”第四百六十五章 籌碼第六十六章 扣下白杆子兵第二百二十五章 近乎於下馬威的開場白第五百五十七章 礦監稅使第三百六十八章 收復遼東失地(五十二)第六百一十五章 一場豪賭第二百三十一章 潑髒水第一百零三章 削藩的大概策略第六百零四章 統一計時第六百三十章 無形的氣機第一百四十二章 委以重任第二百九十二章 最爲粗糙的飛行器第二百一十七章 三個精明的商人第五十八章 不該啊第一百四十章 格外的平靜第六章 皇家生意(求收藏求推薦)第六百零一章 災難財第一百九十四章 兵出塞外第二百六十一章 不一樣的反應第二十一章 孫傳庭第二百一十四章 火箭第六百二十七章 罌粟第四百一十一章 轉移注意力第六十八章 秦良玉的深意第三百四十四章 收復遼東失地(二十八)第三百六十九章 收復遼東失地(五十三)第一百三十四章 “開胃菜”第五百零三章 尷尬局面第三百五十三章 收復遼東失地(三十七)第七十二章 西南風起第三百三十章 收復遼東失地(十四)第四十七章 徐光啓獻策第二百五十四章 餘波第五百六十章 流言滿天飛第一百八十三章 積分制比武第二十三章 敲打(上)第六百五十章 沸沸揚揚第二百五十七章 “活體”試驗第一百八十九章 毛文龍不再那麼重要第三百五十四章 收復遼東失地(三十八)第二百六十七章 孫祖壽第四百二十四章 “能屈能伸”的海上馬車伕第一百零四章 悲催的父子倆(一更)第三百八十四章 收復遼東失地(六十八)第二百四十九章 自信滿滿的洪先春第二十八章 一石二鳥第四百九十章增加籌碼第五百零一章 亦師亦徒第四百四十二章 摻沙子第四十五章 帶頭作用第四百三十三章 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