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一章 “爺”文化

“啓稟皇上,微臣希望您能夠準允,欽天監能夠引起那些洋人進來,爲朝廷辦事,在欽天監當差。”

很顯然,這個要求也是李祖白也很想提得,心裡迫切地希望,皇上能夠答應,讓那些京城裡的洋人入仕當官。

然而,賈亦韜卻是淡淡一笑,臉上現出意味深長之色,深深看了一眼李祖白,輕聲說道:“李祖白,如果朕得到的消息沒有錯的話,你好像加入了天主教?現在已經是天主教徒?不知道有沒有這回事兒啊?”

此刻,李祖白真得是欲哭無淚,心裡憋屈的慌,薄珏剛剛將皇上的注意力轉移,現在又扯到自己的身上,儘管心中鬱悶,但也不敢多做遲疑,連忙答道:“是的,皇上,微臣確實是天主教徒,卻絕無私心......”

“好了,好了,李祖白,不用這麼緊張,朕沒有那麼多的意思,僅僅是順口那麼一說,不要做出過多的解讀。”

賈亦韜擺手打斷了李祖白的話語,進而又朗聲說道:“不僅是你,朕還知道,徐光啓、李之藻、李天經、王微等人,朝中有不少的大臣都是天主教徒。”

說到這裡,賈亦韜停頓了一下,再次看向薄珏,臉上現出和煦的笑容,風輕雲淡地繼續說道:“朕不是一個心胸狹隘之人,也不排斥那些洋人入仕當官,報效我大明王朝。”

賈亦韜的聲音提高了幾分,威勢更是隨之增加。

“薄珏,告訴那些洋人,他們要想在我大明傳教,不是不可以。但是,這有一個前提條件,那就是他們必須對朝廷有所貢獻,必須將西方的那些先進學問講述出來,翻譯成冊,教會工匠那些技藝。”

“而且,在傳教的過程中,不得不再出現以前的事情,強迫民衆信教,改風易俗。否則,到時候別怪朕翻臉無情,再來一次他們口中的‘南京教案’,將他們驅離大明的疆土。”

聲音是那麼的鏗鏘有力,擲地有聲,同時也充滿着濃濃的警告語威脅之意,使得李祖白又驚又喜。

“是,皇上,微臣一定會向京城裡的那些洋人傳達深意。”

“好,薄珏,李祖白,望遠鏡這件事情就交給你們了,朕等着你們的好消息,不僅能夠做出望遠鏡,還能大規模的生產。”

賈亦韜離去了,李祖白這才真正的長舒一口氣,身心完全放鬆下來,與薄珏對視一眼,都從對方的臉上看出了唏噓之色,沒想到皇上對於望遠鏡會如此重視,居然到了這種程度。

這時,似乎想到了什麼,薄珏的臉上現出濃濃的感慨之色,頗爲自嘲的自語道:“還真是造化弄人,想我薄珏十年寒窗苦讀,數次趕考,卻是屢試不第,沒曾想到今時今日,卻憑着西洋之學,博取到了功名,從一個寒酸的書生變爲了朝廷的官員,還真讓人感覺世事無常。”

李祖白訕笑了兩下,卻沒有任何的回話。

有人講,隨着韃子的入關,清廷入主中原,漢人的災難不是一個又一個城池被屠戮一空,而是漢人的尊嚴被踐踏,再無驕傲可言。

代表尊嚴和驕傲的脊樑,或是被敲斷、雜碎,或是彎曲,低頭稱臣、稱奴,還有那句男兒稀有黃金,漢人不僅向男人低下了那顆驕傲的頭顱,還有那一雙尊貴無比膝蓋。

翻開歷史,不難發現,漢人的災難,也是中華文化的一場巨大災難,滿人蠻橫的將他們粗野的文化鑲嵌進中華文化之中,使得中華文化越來越偏向奴性,漢人也缺少了那種陽剛特質。

爺,這本該是晚輩對長輩的尊稱,卻在清朝之時被濫用。

到了大清王朝,這個稱呼被用的異常頻繁,司空見慣,比比皆爺,不僅是長輩與晚輩之間,還有親朋好友,以及各種場合之上,互道一聲寒暄,開口就是一個“爺”。

不管是熟悉的,或是不熟悉的,見面之時,只要兩人寒暄,開口就是一句爺,與晚輩對長輩的稱呼不同的是,這聲爺有一個前綴,加上了對方的姓。

知微見著!

當“爺”氾濫之時,也意味着這個社會充滿着奴性,再無尊嚴可言。

清朝處處都有“爺”文化,朝堂上有萬歲爺、王爺等等,普通百姓和商賈之間,有李爺、張爺、賈爺......

當到處都是爺之時,又何嘗不是遍地皆孫子?

所以,滿人的入主中原,是災難性的,影響是深遠的。

明朝滅亡之時,有許多的官員和百姓寧折不彎,即便是人頭滾滾,血流成河,漢人依舊堅持着一個信念,身體髮膚,受之父母。即便改變了大勢所趨,也會逃離這片疆土,脫離清廷的統治範圍,不僅是爲了生活,更是身體裡的那份骨氣使然!

當這個信念被摧毀之時,留下的那些漢人都是軟骨頭,還有什麼硬氣可言?

自然而然地,那股血性也隨之被磨滅。

所以,清朝滅亡之時,沒有人留戀,更沒有人爲他以身殉國,漢奸的層出不窮,愛國的信念薄弱,就是滿人奴性文化荼毒的結果,那場漢人災難的延續。

作爲一名歷史學家,賈亦韜就非常認同這個觀點!

什麼康乾盛世?

那不過是一塊遮羞布,想要掩蓋滿清所帶來的災難,爲滿清皇帝歌功頌德而已。

此刻,賈亦韜正在發呆,不斷的想着這些事情,心裡很是沉重,那種對明朝的認同感愈發的強烈,不管明朝的皇帝如何的昏庸無能,但他們都秉持着一條祖訓。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

還有不和親,不賠款,不割地,不納貢。

這一條條信息都彰顯着屬於大明王朝的骨氣與血性,也成爲了一個無形的桎梏,即便李自成打到了京城,主動講和,並願意抵禦清軍,崇禎皇帝也不願意答應的一大誘因,左右着他的決定。

自縊於萬歲山(煤山)之時,蓬頭垢面,一塊綢緞顏面,足以說明朱由檢信鬼神,害怕答應了李自成的要求,無顏見九泉之下的列祖列祖。

“啓稟皇上,錦衣衛在真定府的密探飛鴿傳書,送來消息,秦將軍已經到了真定府的地面,若無意外的話,按照他們的行軍速度,騎兵下午就能到京城。”

賈亦韜從失神中清醒過來,聽着洛養性的講話,頓時就反映了過來,滿面的興奮之色,連忙說道:“好好...通知禮部,立即準備一下,朕要出城十里,親自接秦將軍!”

第四百五十三章 人無信不立第二百七十九章 那麼一個管道第四百六十三章 皇明祖訓沒有那麼大的約束力第三百四十五章 收復遼東失地(二十九)第一百八十一章 保駕護航第五百一十四章 庫爾纏的猜測第三百三十六章 收復遼東失地(二十)第八章 聖意難測(求收藏求推薦)第四十六章 優先原則第二百八十三章 挑釁皇權第四百四十一章 更深層次用意第一百零零章 潛在的共識第七十一章 燧發槍和望遠鏡第五百六十六章 利益的重新再分配第四十三章 立軍威第五百六十三章 突然到來第一百九十二章 千軍易得一將難求第一百五十七章 一個名額第三百三十章 大膽的猜測第八十三章 另一種形式的土改第一百一十一章 宋獻策的折服第二百一十五章 明朝發達的火器第二百四十四章 貨幣戰爭(九)第一百七十五章 監軍的弊處第二百一十三章 我也太傻了第一百七十五章 監軍的弊處第二十九章 國之大不幸第七十八章 分化瓦解第五百六十章 流言滿天飛第六百零八章 兩全其美第八十四章 慫恿第五百七十九章 貿易的條件第一百一十八章 疑惑不解的張書堂第二百四十九章 自信滿滿的洪先春第一百六十三章 務實的帝王第八十三章 另一種形式的土改第五百一十六章 明軍的一大弊端第五百零三章 尷尬局面第二百六十一章 不一樣的反應第七十五章 武科開試第四百零五章 東南沿海商道第十二章 崇禎時期的最大威脅第五百零八章 “增強皇太極的實力”第一百五十五章 小惡魔第二百八十一章 諸多弊病第五百七十六章 一個機會第三百五十五章 收復遼東失地(三十九)第五百三十八章 潛移默化第三百二十三章 收復遼東失地(七)第四百一十七章 處境微妙的毛文龍第七十章 茅元儀的意圖第五百六十八章 聚變第三百四十八章 收復遼東失地(三十二)第三百三十五章 收復遼東失地(十九)第一百四十章 格外的平靜第四百八十章 真正的漁翁得利第三百五十一章 收復遼東失地(三十五)第五百五十章 大明開出的條件第二十八章 一石二鳥第五百二十一章 鬱悶的漢斯·普特曼斯第四百一十六章 籌謀第六百三十九章 形同第八部第五百七十六章 一個機會第五百一十八章 遼東局勢大變第五百二十四章 絕望了第四百二十一章 昭然若揭第三百一十章 折中第七十八章 分化瓦解第三十八章 最爲迫切的問題第一百四十九章 英國公第五百七十九章 貿易的條件第三百七十五章 收復遼東失地(五十九)第九章 山西八大奸商(求收藏求推薦)第六百四十五章 厚重的信任感第四百七十六章 後果太嚴重了第五百零零章 磨鍊心性第四百七十二章 太瘋狂了第一百零二章 震懾第一百一十六章 反常表現第四百四十四章 和談的相對重要性第二百八十五章 難言之隱第二百一十九章 萬事開頭難第三十八章 最爲迫切的問題第五十一章 “爺”文化第五百六十四章 吏制改革第六章 皇家生意(求收藏求推薦)第二百八十三章 挑釁皇權第六百五十章 沸沸揚揚第六百二十七章 罌粟第三百八十章 收復遼東失地(六十四)第一百一十八章 疑惑不解的張書堂第三百五十三章 收復遼東失地(三十七)第四百四十四章 和談的相對重要性第一百四十五章 察哈爾右翼之變第六百二十八章 好消息第一百一十九章 不好的感覺第六百零二章 啓動後手第四百六十一章 面子工程第四百一十四章 暗恨第三百三十二章 收復遼東失地(十六)